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土地利用形态与停车规划 被引量:10
1
作者 缪立新 刘冰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50-52,共3页
对中心商务区(CBD)的土地利用形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用地形态下中心商务区停车规划的原则和思路
关键词 中心商务区 停车规划 土地利用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特大城市土地利用形态与出行总量的距离分布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陈尚云 高世廉 《四川联合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3期83-89,共7页
本文在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形态的基础上,建立了数学模型,模拟城市土地利用形态的不同种类,计算城市出行总量的距离分布和空间分布,总结出反映城市出行总量距离分布的二阶爱尔兰分布模型。利用这个模型.可以较快地对城市出行总量的距... 本文在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形态的基础上,建立了数学模型,模拟城市土地利用形态的不同种类,计算城市出行总量的距离分布和空间分布,总结出反映城市出行总量距离分布的二阶爱尔兰分布模型。利用这个模型.可以较快地对城市出行总量的距离分布进行测算,作为宏观研究交通发展战略的基础。还根据本研究所提出的理论与方法对我国部份特大城市的出行总量的距离分布进行了实践验证,初步验证了本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形态 距离分布 中国 城市交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交通问题的治本之路——公共交通社区与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土地利用形态 被引量:68
3
作者 陈燕萍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0-14,共5页
从介绍公共交通社区的概念和实例入手 ,阐述土地利用形态对公共交通的重要作用 。
关键词 公共交通社区 城市 土地利用形态 城市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上海陆家嘴到重庆东部新城——一种可操作的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利用形态的探索 被引量:4
4
作者 林仲煜 胡纹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11,共5页
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下,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并建立与公共交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土地利用形态已成为城市规划的一种共识,然而,鉴于我国目前城市开发建设实际操作中的具体步骤程序及困难,客观上又使得这一共识难以得到实... 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下,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并建立与公共交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土地利用形态已成为城市规划的一种共识,然而,鉴于我国目前城市开发建设实际操作中的具体步骤程序及困难,客观上又使得这一共识难以得到实际体现。如何结合我国的具体状况,使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利用开发在我国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尤其是新城区的建设开发过程中得到真正运用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开发普遍模式的分析并结合上海陆家嘴新区及重庆东部新城规划设计方案的对比研究,在建立可操作的公交导向的城市形态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交通 土地利用形态 城市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与信息熵的土地利用形态及结构演变研究——以湖北省襄樊市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于洋洋 李江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17-522,共6页
依据分形理论和信息熵原理,借助RS和GIS技术支持,对襄樊市土地利用形态及结构演变进行了研究,结合土地利用转变矩阵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分形特征和信息熵,并针对演变特点提出了相应建议.研究表明:1991-2006年间,襄樊市耕地形态趋于复杂... 依据分形理论和信息熵原理,借助RS和GIS技术支持,对襄樊市土地利用形态及结构演变进行了研究,结合土地利用转变矩阵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分形特征和信息熵,并针对演变特点提出了相应建议.研究表明:1991-2006年间,襄樊市耕地形态趋于复杂,稳定性降低,数量及分布均减少;园地、林地及建设用地形态趋于简单,稳定性提高,园地数量减少,林地面积增大但分布更为集中,建设用地数量与分布均扩大;水域及未利用地的形态均较为稳定,分布趋于缩小.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降低,土地利用多样性程度及均匀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形态 土地利用结构 分形 信息熵 襄樊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生态福利绩效耦合协调及其影响因素--以黄河下游沿岸城市为例
6
作者 常婧琳 马瑛 +2 位作者 苏向辉 付文凯 瞿成龙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1-392,共12页
[目的]明晰黄河下游沿岸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生态福利绩效的耦合协调时空格局演变规律,揭示其影响因素作用方向,为助推黄河下游沿岸城市群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2-2021年黄河下游沿岸1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综合指... [目的]明晰黄河下游沿岸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生态福利绩效的耦合协调时空格局演变规律,揭示其影响因素作用方向,为助推黄河下游沿岸城市群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2-2021年黄河下游沿岸1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综合指数模型与Super-SBM模型对其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和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度,并运用ArcGIS可视化、核密度分析和耦合协调模型深入剖析各地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及二者耦合协调度在时空维度上的演变趋势,借助Tobit回归模型探析影响因素。[结果](1)各城市的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指数稳中有进,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经历了“先降后升”的阶段性演变过程。(2)研究期内黄河下游沿岸城市整体生态福利绩效和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耦合协调度经历了“濒临失调-勉强协调”的转变,有向初级协调类变化的趋势。(3)对外开放,产业结构、空间聚集会对耦合协调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科技创新、城市环境则对耦合协调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高程、坡度、教育水平并不会对耦合协调产生影响。[结论]未来应因地制宜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制定科学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对城市的监控与管理,强化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间绿色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隐性形态 生态福利绩效 耦合协调 影响因素 黄河下游沿岸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土地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24
7
作者 宋家鹏 陈松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01-307,共7页
为了摸清土地利用形态转型的规律,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探讨了福建省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时空特征、转型模式并分析其与土地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性特征。结... 为了摸清土地利用形态转型的规律,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探讨了福建省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时空特征、转型模式并分析其与土地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性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形态上逐渐往高级发展,沿海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指数比内陆城市高。研究期内土地利用转型存在阶段性特征,在一定周期内呈现出“S型”的演化态势。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并与地区所处的土地隐性转型模式密切相关,西北内陆地区土地生态水平总体比东南沿海地区高。近15年来福建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与土地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均值由0.44上升至0.61,沿海城市协调性高于内陆城市;协调性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地利用强度、土地产出效益和生态资源禀赋。应当将土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及其与生态安全的协调发展规律应用到土地利用中,因地制宜地施行管理政策,促进城市间协同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隐性形态 土地生态安全 土地利用转型 耦合协调关系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刘京 常庆瑞 陈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39-144,共6页
【目的】查清延河流域土地利用/覆盖格局,为该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改善水土保持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ENVI 4.0软件对2006年延河流域遥感图像进行处理,结合野外考察,在ArcGis 9.0平台下获得延河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分布图;从... 【目的】查清延河流域土地利用/覆盖格局,为该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改善水土保持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ENVI 4.0软件对2006年延河流域遥感图像进行处理,结合野外考察,在ArcGis 9.0平台下获得延河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分布图;从景观格局的角度,根据国标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二级分类体系,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划分为住宅用地(城镇住宅用地、农村宅基地)、耕地(水浇地、旱地)、园地(果园)、林地(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天然牧草地、其他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内陆滩地、湖泊水面、水库水面、河流水面)和其他土地(裸地、沙地、沼泽地、设施农用地)共7个大类17个二级类,分析了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和景观形态结构特征。【结果】延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中旱地的面积比最大,约为37%,其次是天然牧草地、裸地和有林地,分别为22.17%,23.6%和14.4%,其他类型面积均较小;旱地、有林地、天然牧草地和裸地频率比相对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较高;所有土地利用类型中,沼泽地平均面积指数最大,其次是裸地和天然牧草地;旱地、有林地、天然牧草地、裸地等图斑形状简单且各形状的图斑数呈正态分布;耕地为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优势度较大。【结论】延河流域土地资源开发的重点是开展土地整理和规模经营,减少土地利用地块数量,降低形状指数,增加水域、人工草地和林地等生态用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和促进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均匀化;今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河流域 土地利用格局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 土地利用景观形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耕地利用形态时空演变格局与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梁小丽 屠爽爽 +1 位作者 万诗梦 周星颖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2期72-78,共7页
基于1995、2005、2015年3期广西土地利用现状,结合ArcGIS、Fragstats和SPSS软件,定量刻画广西县域耕地利用形态的时空特征,揭示不同时段耕地利用形态分异规律并识别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①1995—2015年广西耕地总面积增加,时间序列... 基于1995、2005、2015年3期广西土地利用现状,结合ArcGIS、Fragstats和SPSS软件,定量刻画广西县域耕地利用形态的时空特征,揭示不同时段耕地利用形态分异规律并识别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①1995—2015年广西耕地总面积增加,时间序列上呈先增后减趋势,1995—2005年耕地增长率与2005—2015年减少率高值中心具有较强的空间吻合性。②1995—2005年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于林地和草地,2005—2015年部分耕地转换为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③耕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连通性、聚集度以及优势斑块在区域中的支配作用均先增强后减弱。④耕地利用变化是地形条件、经济发展、人为干预等多重因素综合驱动的结果。在不同地形起伏度范围内,耕地利用变化具有不同的时空特征。地区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区位条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乡村人口数量是广西耕地利用形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土地利用形态 时空演变格局 驱动因素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振兴的互馈机制
10
作者 辛佳琳 吴顺辉 《农业与技术》 2022年第2期150-153,共4页
厘清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振兴相互作用的机制与路径,是土地利用转型理论研究的有益探索,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产业—人口—政策”视角剖析了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振兴的互馈机制与实施... 厘清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振兴相互作用的机制与路径,是土地利用转型理论研究的有益探索,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产业—人口—政策”视角剖析了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振兴的互馈机制与实施路径。研究表明:乡村发展与振兴过程中,产业、人口、政策等要素的转型驱动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的深化,而土地利用转型则是适应乡村转型发展与全面振兴的结果;基于“土地利用转型→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乡村转型发展→乡村振兴”的逻辑机制,土地利用转型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动力。因此,应调整土地数量与空间结构的土地利用显性形态与优化土地产权、质量、投入产出、功能等土地利用隐性形态,通过管控土地利用转型以达到助推乡村转型发展与全面振兴的战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利用形态 乡村转型发展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11
作者 马丽君 程久苗 +1 位作者 程建 费罗成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1-90,共10页
研究目的:探索中国省际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影响因素理论框架、实证检验、政策响应机制。研究方法: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空间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土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效应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吻合,各影响因子作用结... 研究目的:探索中国省际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影响因素理论框架、实证检验、政策响应机制。研究方法: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空间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土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效应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吻合,各影响因子作用结果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中东部以及东北地区自然因素为土地利用隐性转型核心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在经济发展滞后、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对提升隐性形态发挥重要作用。(2)自然因素约束土地利用转型;转型进程与整体经济发展进程相吻合,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区位改善、技术进步都与隐性转型存在显著相关性;政策制度对隐性转型方向与效果起重要调控作用。研究结论:未来要科学合理管控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变化,并适时调整和创新目标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提高土地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隐性形态 土地利用转型 影响因素 实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