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漓江上游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陆丹丹 钟永德 +1 位作者 杨永德 陈思源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8-131,146,共5页
漓江上游是漓江流域主要的水源林区域,也是漓江风景名胜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借助ArcGIS和ENVI软件,对2002年和2013年两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结合土地利用和覆盖研究方法,分析了漓江流域上游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变化以及土地变... 漓江上游是漓江流域主要的水源林区域,也是漓江风景名胜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借助ArcGIS和ENVI软件,对2002年和2013年两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结合土地利用和覆盖研究方法,分析了漓江流域上游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变化以及土地变化的人文驱动因子。研究表明:2002--2013年漓江上游土地利用结构稳定,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在整体结构中,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呈现林地、耕地减少,草地、湿地和人工表面增加的趋势。在短时间尺度上,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是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和覆盖 驱动力 漓江流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忻州市生态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孟涤 覃鑫浩 +5 位作者 王砚峰 李青 朱自娟 陈清霖 张可教 赵聪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151,共11页
为了厘清改革开放以来忻州市各类生态系统及生态系统格局的时空特征,使用忻州全市1980、2000、2018年的土地利用和覆盖(LULC)二级分类数据,经过土地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探讨分析了忻州市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LULC及格局的长时... 为了厘清改革开放以来忻州市各类生态系统及生态系统格局的时空特征,使用忻州全市1980、2000、2018年的土地利用和覆盖(LULC)二级分类数据,经过土地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探讨分析了忻州市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LULC及格局的长时间序列时空变化特征,以揭示忻州市的生态环境变化态势。研究区近40年来以城镇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增加为主,其他各类减少,城镇化和人口增长带来的土地和生态压力主要集中在草地、耕地以及湿地上;其中2000—2018年的变化更剧烈,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扰加剧,但同时在这一阶段已经开始了森林、湿地的保护,开展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同步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和覆盖 景观格局 时空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信息融合的广东省土地利用分类方法--以雷州半岛为例 被引量:13
3
作者 陈劲松 韩宇 +1 位作者 陈工 张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7233-7242,共10页
准确高效的获取土地利用信息对生态环境评价非常重要。广东省地处华南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经济作物种类繁多,土地覆盖破碎,为土地利用精确分类带来很大不确定性,而常年多云雨的天气也为有效光学影像的获取带来困难。为提高土地覆盖... 准确高效的获取土地利用信息对生态环境评价非常重要。广东省地处华南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经济作物种类繁多,土地覆盖破碎,为土地利用精确分类带来很大不确定性,而常年多云雨的天气也为有效光学影像的获取带来困难。为提高土地覆盖分类精度,以雷州半岛为实验区,综合应用Landsat-TM/ETM、多时相HJ光学影像,以及X波段Terra SAR数据,通过分析不同地物类型在光谱、极化以及多时相特征上的差别,对原始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在此基础上融合多源遥感信息的地物特征运用面向对象土地覆盖分类方法获取研究区高精度的土地利用信息。结果显示这一方法能有效提高土地覆盖利用信息获取精度,为研究生态环境变化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和覆盖 TERRA SAR-X 分类 面向对象 多源遥感信息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4—2000年渤海湾典型海岸带(天津段)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万峻 李子成 雷坤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7-82,共6页
基于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渤海湾典型海岸带(天津段)为研究区,分析了该区域1954,1970,1981,1990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特征,并在空间上反映出各时期的重点退化区域.结果表明:1954—2000年研究区内高功能景观面积减少51.98%... 基于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渤海湾典型海岸带(天津段)为研究区,分析了该区域1954,1970,1981,1990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特征,并在空间上反映出各时期的重点退化区域.结果表明:1954—2000年研究区内高功能景观面积减少51.98%,主要是草地、沼泽和滩涂退化成农田、盐田、港口和养殖塘等经济价值较高的类型,其中以1954—1970年为高功能景观退化的最快时期,平均每年退化3684.50hm2,以沼泽和草地退化最为明显.人口增长、滩涂利用和围海造地以及近岸环境污染是其重要的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海岸带 土地利用和覆盖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