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吐鲁番市高昌区为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马鑫苗 徐华君 古丽娜尔·麦麦提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45-455,共11页
以吐鲁番市高昌区为例,利用1990、2000、2010年和2018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基于格网尺度,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核密度估计、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研究期内高昌区城市化地区、农... 以吐鲁番市高昌区为例,利用1990、2000、2010年和2018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基于格网尺度,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核密度估计、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研究期内高昌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主导功能区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格局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1990—2018年高昌区三大主导功能区土地利用转型的空间格局表现为农产品主产区用地面积总体增加,城市化地区用地面积波动增长,生态功能区用地面积则呈现减少趋势。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空间集聚性中部高于北部和南部,2018年北部的空间集聚性增强。(2)1990—2018年高昌区生态环境高质量区和低质量区在减少,较高质量区以及较低质量区在增多。中部有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趋势,而北部和西南部有生态环境退化的趋势,但总体退化趋势略小于改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趋向于良性发展。本文通过研究期内高昌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定量分析,以期为协调高昌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功能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高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张芊芊 邵战林 +1 位作者 林娟 孟玲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8-224,229,共8页
为探寻快速城镇化地区资源优化配置方式,实现区域内“三生空间”可持续发展,以乌鲁木齐市2004—2018年间3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并建立以“三生空间”为主导的土地利用类型分类体系,采用ArcGIS分析15年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功能... 为探寻快速城镇化地区资源优化配置方式,实现区域内“三生空间”可持续发展,以乌鲁木齐市2004—2018年间3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并建立以“三生空间”为主导的土地利用类型分类体系,采用ArcGIS分析15年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特征及生态服务价值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15年间乌鲁木齐市的生活生产空间呈现持续扩张的趋势,生产生态空间和生态生产空间都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生态空间持续下降,生活生产空间的大幅增长来自其对生态空间以及生产生态空间的占用;(2)2004—2018年间乌鲁木齐市生态服务价值下降了13.87%,生态空间的生态服务价值下降总量最大;(3)未来应重点保护和规划生态空间内的林地、草地以及湿地等,高效集约利用生活、生产功能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功能转型 生态服务价值 乌鲁木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西部绿洲城市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的时空格局演变分析--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芊芊 邵战林 +1 位作者 林娟 孟玲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6-185,194,共11页
以西北地区典型的绿洲城市乌鲁木齐市为例,采用数理统计法和空间统计分析法,选取2004年、2011年和2018年3个时段分析乌鲁木齐市“三生空间”用地功能在时序方面的转型速度和方向,空间格局的分布情况和重心偏移方向,探寻导致其转移的因... 以西北地区典型的绿洲城市乌鲁木齐市为例,采用数理统计法和空间统计分析法,选取2004年、2011年和2018年3个时段分析乌鲁木齐市“三生空间”用地功能在时序方面的转型速度和方向,空间格局的分布情况和重心偏移方向,探寻导致其转移的因素及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市生活生产空间呈现出集中向外急剧扩张的趋势,面积增加437.91 km^(2),重心位于城市中心且转移轨迹最短,前后期的开发度持续超出耗减度,占用耕地、未利用地和园地的现象较为明显,占用面积分别为131.43 km^(2)、194.82 km^(2)、18.47 km^(2)。(2)生态空间整体呈现不断萎缩的态势,受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后期转出速度放缓,因自然资源的固定性和不易恢复性,致使空间内部各类用地相互转换为主要方向,有林地增长量最大为206.99 km^(2),空间整体处于生态恢复期,未来仍是需要着重关注的方向。(3)生产生态空间呈片状分布,后期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适当调整,面积为798.66 km^(2),使得耕地重心后期出现反向偏移,园地开发度急剧上升至8.30%,适度协调与生活生产空间的结构联系。生态生产空间呈零星状分布,转型速度表现为波动式下降态势。为此本研究基于“三生空间”视角下,对协调乌鲁木齐多样化的土地生态系统,提高土地资源的整体效益和可持续利用发展水平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绿洲城市 土地利用功能转型 时空演变 乌鲁木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圈跨界区域土地利用“三生”功能转型及其驱动因素
4
作者 吴九兴 戴云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77-286,共10页
都市圈交叠跨界区域土地利用具有复合性和时空动态性,为推动新时期都市圈内部国土空间的高效利用与科学管控,该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交叠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05、2010、2015、2020年5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自然资源环境数... 都市圈交叠跨界区域土地利用具有复合性和时空动态性,为推动新时期都市圈内部国土空间的高效利用与科学管控,该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交叠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05、2010、2015、2020年5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自然资源环境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资料,综合运用熵权法、全局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分析跨界区域土地利用“三生”功能转型的演进过程、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区域土地利用总功能水平较低,功能指数值呈“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反波浪线变化(“~”旋转180°),空间分布上呈“南部高、北部低,主城区高、其他县区低”特征;县区间功能指数值差异逐渐减小,土地利用总功能内部结构呈“转向多元—趋向单一”的发展态势,生态功能主导区域总功能发展。2)区域土地利用生产功能水平较低,呈先增长后下降趋势,增速先快后慢。空间分布上呈“东南部高,西南和北部低;主城区高,其他县区低”的特征。3)区域内土地利用生活功能平均指数水平南部高、北部低,各县域间的差异则呈“缩小—扩张—缩小”变化。4)区域内土地利用生态功能平均指数水平高于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研究期间生态功能指数值呈波动式上升,各县区生态功能指数差异呈“缩小—扩大—缩小—扩大”的变化趋势。5)生产功能变化的影响因子始终呈多元特征,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是推动其提升的主要因素;总人口变化、城镇化水平变化、路网密度是生活功能变化的主导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调控跨界区域土地利用功能转型过程、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推动绿色国土利用等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利用功能转型 跨界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主导功能转型及其生态环境响应——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 被引量:46
5
作者 罗刚 廖和平 +3 位作者 李强 廖涟漪 李义龙 房傲雪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5-113,共9页
基于重庆市巴南区2009年、2013年、2016年3期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矢量数据,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采用土地利用功能转移矩阵、重心转移、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用地功能变化类型生态贡献率等研究方法对巴南... 基于重庆市巴南区2009年、2013年、2016年3期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矢量数据,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采用土地利用功能转移矩阵、重心转移、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用地功能变化类型生态贡献率等研究方法对巴南区2009-2016年土地利用功能结构转型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生态环境响应等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009-2016年间巴南区土地利用功能结构转型以农业生产用地、林业生态用地、农村生活用地、草地生态用地向城镇生活用地、工矿生产用地、服务以及其他生产用地转化为主;(2)各功能用地重心在2009-2013年转移幅度相对较小,2013-2016年转移幅度相对较大;城镇生活用地重心一直沿西南方转移,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逐渐减小,其余各功能用地均先向东北再向西南转移,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先增大后减小;(3)农村生活用地复垦为农业生产用地、农业生产用地转化为湿地生态用地、农业生产用地退耕还林是巴南区生态环境改善的主导因素,林业生态用地、农业生产用地转换为城市生活用地是巴南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功能转型 生态环境响应 巴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高淳区村域尺度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程玉恒 乔伟峰 +1 位作者 何天祺 刘倩倩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0-350,共11页
基于2009—2019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以高淳区145个行政村为研究单元,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研究高淳区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的时空演变格局,并评估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损益情况,同时,利用敏感性系数来衡量... 基于2009—2019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以高淳区145个行政村为研究单元,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研究高淳区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的时空演变格局,并评估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损益情况,同时,利用敏感性系数来衡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①高淳区生产生态功能、生态生产功能既是研究区分布最广的土地利用功能类型,也是转型最剧烈的土地利用功能类型。生产生态功能的转移面积和比重最大,而且转移速率远高于其同期的新增速率,属于转型收缩型土地利用功能;生态生产功能空间、生活生产功能空间和生态功能空间的新增速度大于同期转移速度,属于转型扩张型功能空间。②2009—2019年,高淳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33.78亿元,其中,水域用地、耕地和林地是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最大的3种土地类型;水文调节和废物处理是高淳区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③当土地利用功能从低利用指数向高利用指数转变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此时土地利用程度引起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强度也较小。当土地利用功能呈现高利用指数向低利用指数的转变趋势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增加的趋势,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越大。④具体来说,高淳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增加显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不同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响应程度不尽相同,生产生态功能空间转向生活生产功能空间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的贡献度达到15.02%,生产生态功能空间转为生态生产功能空间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贡献度达到44.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域尺度 土地利用功能转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南京市高淳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以黄河下游地区为例 被引量:49
7
作者 刘莹 耿文亮 +2 位作者 邵静文 周志民 张鹏岩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9-135,共7页
选取土地变化剧烈的黄河下游地区,基于2000—2017年土地数据和“三生”主导功能分类,探索各类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分异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价值的社会驱动因素,为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基础。结果表明:(1) 200... 选取土地变化剧烈的黄河下游地区,基于2000—2017年土地数据和“三生”主导功能分类,探索各类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分异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价值的社会驱动因素,为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基础。结果表明:(1) 2000—2017年,研究区生态生产用地、生态用地及生活生产用地转入,生产生态用地转出。用地面积结构为生产生态用地>生活生产用地>生态生产用地>生态用地。(2) 2000—2017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共增加18. 7×10^(9)元,生态生产用地贡献最大。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始终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格局,山东滨州、东营等地均ESV高于河南各地市。(3)研究区社会驱动因素呈不同程度的空间分异,人口、农业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为负,第二产业和城镇化影响为正,第三产业影响情况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功能转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三生空间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