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农区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LUCC)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承桧 信桂新 +1 位作者 杨朝现 程相友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9-145,共7页
以荣昌县2005年和2012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库为数据源,通过地类转换获取县域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信息,并利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区域土地利用与覆被类型转换生态贡献率模型,对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 20... 以荣昌县2005年和2012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库为数据源,通过地类转换获取县域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信息,并利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区域土地利用与覆被类型转换生态贡献率模型,对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 2005-2012年间,在退耕还林、工业化、城镇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多重因素驱动下,研究区以往较为稳定的土地利用与覆被类型转换频繁,突出表现在水田、旱地、林地、园地及建设用地间的转换;2 2005-2012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358 2上升至0.382 2,总体呈现好转趋势,其中旱地向林地、建设用地向林地、水田向林地转换的贡献率最为突出;3仍然存在对生态环境不利的负效应转换,尤其应注意林地向旱地、林地向水田、林地向建设用地的逆向转换.研究认为,实施"人退林进",加强林地抚育,严格耕地保护,控制建设用地空间蔓延,强化集约利用,是今后改善和提升传统农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农区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荣昌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VM遥感分类技术的艾比湖地区20a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孙晨 李晓东 孟现勇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322-1329,共8页
【目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是影响干旱区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因子,利用遥感技术可以从大尺度上主动快速地发现变化区域,具有实时性、动态性、宏观性等优势。研究针对传统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在精度和分类效率等方面存在不足,不... 【目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是影响干旱区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因子,利用遥感技术可以从大尺度上主动快速地发现变化区域,具有实时性、动态性、宏观性等优势。研究针对传统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在精度和分类效率等方面存在不足,不确定性较高等问题,采用支持向量机(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分类技术,监测了艾比湖地区1990、2001和2011年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情况,分析近20 a艾比湖地区各类用地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变化,探讨影响其变化的驱动力因子。【方法】选择生态环境脆弱的新疆艾比湖地区为研究区,采用SVM分类技术对艾比湖地区1990、2001和2011年三期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并与传统的最大似然分类法和决策树分类法进行对比实验,选取最优分类方法结合GIS、GPS技术,在综合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新疆艾比湖地区20 a的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进行监测。【结果】SVM分类方法的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最高,基于该技术分析出1990~2011年间艾比湖地区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在结构和数量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结论】SVM分类方法为最优分类方法;在近20 a的时间里,艾比湖地区各类用地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影响艾比湖地区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驱动力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但由于短时期内自然因素对艾比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较小,因而人文因素被认为是影响当地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SVM GIS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 驱动力 艾比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台站周边热岛效应和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关系 被引量:8
3
作者 刘剋 顾行发 +3 位作者 余涛 高志强 高炜 刘朝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07-716,共10页
以合肥市气象站为中心,利用1990~2006年的Landsat TM影像,获取不同半径圆形缓冲区范围内下垫面土地分类信息以及对应年份的气温年均值、极值、日定时数据资料,分析了下垫面各土地类型及其变化和站点周边热岛效应的关系。分析得出:城市... 以合肥市气象站为中心,利用1990~2006年的Landsat TM影像,获取不同半径圆形缓冲区范围内下垫面土地分类信息以及对应年份的气温年均值、极值、日定时数据资料,分析了下垫面各土地类型及其变化和站点周边热岛效应的关系。分析得出:城市热岛与建设用地有着最强正相关,与林草地和耕地有着显著负相关,与夜晚水体有着较强正相关。下垫面类型对城市热岛的影响随着每天的不同时刻而变化。4种下垫面类型对城市热岛的影响范围上,建设用地一般在6km以内、林草地4km以内、耕地在4km时最显著,水体则随着距离的增加,其影响范围缓慢上升到8km。同时,通过分析土地利用年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变化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了城市发展对城市热岛效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高温和14时(北京时间)热岛强度年变化与土地利用年变化有着较强的相关性。另外,迁站后热岛效应明显减弱。最后,重点探讨了下垫面类型和热岛效应关系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气候 城市热岛 城市化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LP-ANN与Markov Chain的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方法——以锡林郭勒盟为例 被引量:8
4
作者 徐广才 康慕谊 李亚飞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386-2392,共7页
以北方草地典型地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案例区,在1995年到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土地利用转换类型和驱动力模型,采用多层感知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分析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未来的转换潜力;利用马尔可夫链模型,预测... 以北方草地典型地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案例区,在1995年到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土地利用转换类型和驱动力模型,采用多层感知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分析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未来的转换潜力;利用马尔可夫链模型,预测了2005和2010年土地利用格局。预测结果显示:高覆盖度草地减少幅度最大,中覆盖度草地减少相对和缓,高、中覆盖度草地的减少造成了未利用地和低覆盖度草地的增加,尤其是前者增加的幅度最大;从空间分布看,高覆盖度草地的减少集中在西北部地区,主要转变为中低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的减少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地区,其流向主要是以沙化土地为主的未利用地;案例研究表明,多层感知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与马尔可夫链模型的结合与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预测稳定驱动力作用下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从而为生态干预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 模拟 多层感知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马尔可夫链 锡林郭勒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州山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形梯度效应与景观格局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龚熊波 杨波 +1 位作者 刘雨先 王守梅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4期137-144,共8页
为进一步定量探究地形因子在土地利用中的影响程度大小,以湘西州山区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功能从DEM数据中提取了湘西州高程、坡度和地形位指数信息,并利用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以及土地利用综合强度指数系统探究了该州土地利... 为进一步定量探究地形因子在土地利用中的影响程度大小,以湘西州山区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功能从DEM数据中提取了湘西州高程、坡度和地形位指数信息,并利用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以及土地利用综合强度指数系统探究了该州土地利用地形梯度效应,同时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对其进行了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1)湘西州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明显地形梯度效应,高程、坡度与地形位指数对空间格局形成具有重要影响;2)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一般分布于低地形位区间,其中水域在坡度地形位中同时处于低地形位和高地形位区间。林地大多分布于高地形位区间。土地利用综合强度指数呈现随地形位指数增大而减小的趋势。3)湘西州景观中的耕地破碎度最大且空间结构最为复杂,林地占主体且集聚性最高,景观类型分布不均,景观结构有待优化。该结果可以为湘西州山区土地利用模式优化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与建议,助力其减贫发展与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 地形梯度效应 景观格局指数 贫困山区 湘西自治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川藏铁路沿线LUCC动态变化
6
作者 曹宇鹏 方江平 +1 位作者 关丽雪 徐迪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14期68-73,共6页
以川藏铁路沿线各县为研究对象,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2000、2005、2010年与2015年土地分类进行处理,获得川藏铁路沿线各县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进而利用标准差椭圆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全局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5年,研究区域土... 以川藏铁路沿线各县为研究对象,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2000、2005、2010年与2015年土地分类进行处理,获得川藏铁路沿线各县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进而利用标准差椭圆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全局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5年,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为主,其中草地平均占比最大,达46.34%,其次是林地,占27.55%,未利用地平均占18.50%,水域、耕地和建筑用地平均分别占3.90%、3.26%和0.45%。2000—2015年,建筑用地、林地、未利用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增加181.62、26.92、35.68、12.73 km^(2);耕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减少171.63 km^(2)和85.37 km^(2)。2000—2005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大小表现为建筑用地>耕地>未利用地>水域>林地>草地。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有明显的区域差异,铁路东段变化高于中段与西段。2005—2010、2010—2015年相较于2000—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范围更小,空间离散度更高,且后2个时期已趋于稳定,变化中心由白玉县向东南迁移至康定市。主要变化的覆盖范围有向西、南方向扩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川藏铁路 LUCC(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 标准差椭圆 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的评价 被引量:4
7
作者 王重玲 程淑杰 +1 位作者 王林伶 朱志玲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7-153,共7页
生态安全是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利用ERDAS遥感影像处理软件获取2017年9月宁夏中部干旱带LUCC数据,Fragstat景观软件获取景观格局指数,借助ARCGIS空间数据处理系统中的空间分析、叠加与重分类等功能... 生态安全是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利用ERDAS遥感影像处理软件获取2017年9月宁夏中部干旱带LUCC数据,Fragstat景观软件获取景观格局指数,借助ARCGIS空间数据处理系统中的空间分析、叠加与重分类等功能对研究结果进行空间分类处理,对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安全空间格局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宁夏中部干旱带的生态安全指数在12.15-85.76之间,安全状态跨度大、结构复杂。生态高度安全区面积最小,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50%;生态较高安全区面积次之,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1.64%;而生态一般安全区、生态临界安全区和不安全区分别占27.58%、28.99%和24.29%,区域空间差异较大;(2)宁夏中部干旱带的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受地表水资源分布的限制,表现为沿红寺堡灌区、固海灌区、盐环定扬水灌区及清水河两侧呈带状分布,其安全度由里至外逐渐降低;(3)研究结果对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移民工程、生态环境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中部 空间格局 生态安全指数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型构建 被引量:5
8
作者 古海玲 陈超 +1 位作者 芦莹 褚衍丽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6-232,共7页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调查中传统方法费时费力、数据缺乏客观性的问题,从区域经济发展引起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角度出发,借助卫星遥感技术优势,构建模型,以便更加客观、真实地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形势。首先,基于卫星遥感数据,获取不同时相地球...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调查中传统方法费时费力、数据缺乏客观性的问题,从区域经济发展引起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角度出发,借助卫星遥感技术优势,构建模型,以便更加客观、真实地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形势。首先,基于卫星遥感数据,获取不同时相地球表面形态变化和土地利用信息;其次,分析各土地利用类型与各区域经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优选敏感因子;然后,结合社会调查数据,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模型;最后,进行精度评价,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以舟山群岛为例的研究结果表明,建设用地面积是与各经济指标相关性最强的敏感因子,与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第一产业总值(primary industry product,PIP)、第二产业总值(secondary industry product,SIP)和第三产业总值(tertiary industry product,TI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91,0.9390,0.9546和0.9573;遥感数据与社会调查数据相结合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型简单清晰,精度较高,平均决定系数R^2为0.9795。本研究为区域经济发展预测和经济数据纠偏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为观测区域经济活动及其影响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对于了解区域经济发展,调整和修正统计数据具有实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 卫星遥感技术 区域经济发展 模型构建 舟山群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重庆市主城区的LUCC时空特征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媛媛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6期54-59,共6页
基于1988、2000、2010年的TM影像数据,结合了遥感与GIS技术揭示重庆市主城区1988—2010年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LUCC)特征和土地利用的状况,研究1988—2010年城市重心迁移,并采用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了22年间的各类土地转化情况,对重庆主... 基于1988、2000、2010年的TM影像数据,结合了遥感与GIS技术揭示重庆市主城区1988—2010年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LUCC)特征和土地利用的状况,研究1988—2010年城市重心迁移,并采用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了22年间的各类土地转化情况,对重庆主城区之后40年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重庆市主城区1988—2010年各类土地面积均有变化,城建区面积上升593.95 km^(2)、林草地面积提升102.8 km^(2)、水域减少166.85 km^(2)、耕地减少427.97 km^(2)、未利用地减少101.93 km^(2)。22年间政府大力开发城建区,同时也注重水土保持和植树造林。马尔科夫预测表明重庆市主城区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此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 LUCC) GIS 重庆市主城区 土地利用 马尔可夫矩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