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4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密云水库上游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被引量:7
1
作者 魏彦昌 张喜旺 +2 位作者 袁超 吴炳方 董立新 《遥感信息》 CSCD 2009年第4期75-79,共5页
基于遥感监测的多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详细分析了密云水库上游地区近10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转变,并借助Fragstats软件分析了研究区景观格局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灌木林、有林地、中高覆盖草地始终是研究区的优势类型,维持着景观... 基于遥感监测的多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详细分析了密云水库上游地区近10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转变,并借助Fragstats软件分析了研究区景观格局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灌木林、有林地、中高覆盖草地始终是研究区的优势类型,维持着景观的基本功能,但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在近10年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0年前有较多的林草地转变为耕地,之后,大量的耕地实现退耕,林草植被增加迅速。研究区整体景观格局破碎化有增加的趋势,但对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有利的景观类型也在同步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时空变化 密云水库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开都河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凯 迪丽努尔·阿吉 +3 位作者 李平平 胡丛巧 康佳佳 彭清清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7,共13页
探究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干旱区河流水质的影响机制,对维护干旱区流域生态安全具有参考意义。基于开都河2021年丰水期和枯水期15个采样点的水质数据,以流域景观类型占比表征土地利用结构,景观指数表征景观格局,采用bioenv分析、冗... 探究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干旱区河流水质的影响机制,对维护干旱区流域生态安全具有参考意义。基于开都河2021年丰水期和枯水期15个采样点的水质数据,以流域景观类型占比表征土地利用结构,景观指数表征景观格局,采用bioenv分析、冗余分析(RDA)等方法探讨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开都河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开都河属清洁、较清洁水质,枯水期水质略优于丰水期;(2)丰、枯水期的2000、5000 m半径缓冲区土地利用对水质解释率最佳,分别为63.81%、64.91%;景观格局对水质解释率的最佳缓冲区分别为500、200 m,解释率分别为73.88%、63.33%;(3)丰水期耕地对水质的贡献率最高为57.9%,景观指数LPI对水质的贡献率最高为48.8%;枯水期对水质贡献率最高的为草地68%,景观指数LSI对水质贡献率最高为21.6%;(4)丰水期,耕地、林地、水域的组合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4245,枯水期单一草地的组合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5129;丰水期NP、LPI、ENN_MN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0765,枯水期NP、PD、LPI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2163;(5)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水质的交互作用在丰水期2000 m半径缓冲区内为18%,高于枯水期200 m半径缓冲区的11%。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都对开都河水质有较大影响,二者的交互作用在该影响中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水质 开都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原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
3
作者 李海洋 蒋剑 +1 位作者 李巍 石泽振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64-70,共7页
以吉林省松原市为研究区,采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松原市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松原市景观类型以耕地为主要优势景观,面积变化明显的为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21年来耕地总面积始终占全域75%以上,建设用地... 以吉林省松原市为研究区,采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松原市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松原市景观类型以耕地为主要优势景观,面积变化明显的为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21年来耕地总面积始终占全域75%以上,建设用地的面积总体上增加,未利用地的面积骤减,林地、草地的面积整体上呈现增加趋势,耕地、水域的面积整体呈现减少趋势。2000—2010年,松原市景观的破碎度呈现递增趋势,多发生景观类型之间的转化,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和景观形状复杂度持续增加,景观连通性较弱,在松原市南部较为剧烈;2010—2020年,景观类型之间的转化现象较少,城市景观依旧朝着破碎化、不规则化的趋势发展,但变化程度远小于2000—201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时空变化 松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湖滨湿地修复驱动的土地利用及湿地景观格局变化
4
作者 黄文 董蓉梅 +1 位作者 高超平 王荣兴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69-77,共9页
滇池是云贵高原湖区最大的湖泊,明晰其湖滨土地利用及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规律,据此提供生态修复措施使生态系统更具完整性对其他湿地具有示范作用。借助Google Earth Pro软件,基于目视解译分别勾绘出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滇池... 滇池是云贵高原湖区最大的湖泊,明晰其湖滨土地利用及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规律,据此提供生态修复措施使生态系统更具完整性对其他湿地具有示范作用。借助Google Earth Pro软件,基于目视解译分别勾绘出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滇池环湖路与滇池湖岸线之间的湖滨带不同地表覆盖物的斑块,统计了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变化和转移情况;同时,使用Fragstats软件对湿地斑块进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滇池湖滨带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湿地、草地和住宅用地。土地利用类型主要转移趋势为耕地向园地、林地、草地、湿地、住宅用地及交通用地转移;草地面积明显向林地面积转移;湿地面积减少主要是转变成交通运输用地和林地。另外,湿地景观格局也呈现出破碎化程度增加、连通性下降的趋势。建议相关部门在后续的湿地修复与建设工作中充分考虑湿地的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土地利用变化 滇池 湖滨带湿地 景观格局 转移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北部毗邻区阿拉善盟近40年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5
作者 柴长春 王玮 +2 位作者 张金龙 刘海涛 李艳龙 《甘肃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47-54,共8页
本文基于1985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五期遥感影像,运用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内蒙古阿拉善盟近4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来看,1985年至2020年间,研究区水... 本文基于1985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五期遥感影像,运用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内蒙古阿拉善盟近4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来看,1985年至2020年间,研究区水域急剧减少,耕地面积呈现增加趋势,林地与草地在整个研究区所占比例有所增加;2)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看,景观类型优势度不断减少,斑块个数逐年增加,总体斑块聚集度逐年下降,研究区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不断增大,最明显的是,耕地景观类型的优势度不断下降,而建设用地的优势度则不断上升。综上所述,研究区景观动态格局变化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双重驱动,尤其是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为河西走廊地区相关部门评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以及制定沙漠化综合防治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盟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格局 遥感与GIS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生态风险视角下皖西大别山区土地利用格局模拟及权衡分析
6
作者 於冉 魏靖阳 +1 位作者 苏越 王成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3-335,共13页
通过探究皖西大别山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化特征,模拟不同情景下风险变化趋势,可为山区景观格局优化与生态风险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缓解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耦合景观格局指数构建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和PLU... 通过探究皖西大别山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化特征,模拟不同情景下风险变化趋势,可为山区景观格局优化与生态风险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缓解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耦合景观格局指数构建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和PLUS模型,模拟多情景下皖西大别山区景观生态风险演化趋势,并权衡发展方向。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用地类型为耕地和林地,2000—2020年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林地为主要转出地类,景观生态风险呈现南部高、北部较高、中部低的态势,草地、水域等用地类型交错区域为风险易发区,风险聚集性不断减弱,高、低风险区面积均缩小。(2)除建设用地外,研究区地类扩张主要受自然因素及风险指数的影响,城市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生态建设情景下林地、水域面积提升,协调发展情景下经济生态用地需求得到满足。(3)城市发展情景下各城区景观生态风险等级显著下降,高风险区面积略有增加;生态建设情景下水域林地地类风险降低明显,高风险区面积占比最小;协调发展情景下较高以上风险区面积最小,适合未来发展模式。该研究基于风险评价及预测结果,为山区生态安全治理措施及可持续发展模式抉择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 土地利用格局 多情景模拟 PLUS模型 皖西大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凉山彝族山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地形梯度效应分析
7
作者 陈阳 舒波 张睿智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29,共11页
厘清山区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效应对于其空间格局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以四川凉山彝族山区为例,通过高程、坡度和地形位指数,剖析地形梯度的差异性特征;并运用空间分布指数、景观格局指数探究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形梯度效应。结果表... 厘清山区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效应对于其空间格局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以四川凉山彝族山区为例,通过高程、坡度和地形位指数,剖析地形梯度的差异性特征;并运用空间分布指数、景观格局指数探究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形梯度效应。结果表明:(1)林地、草地是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两者占整个研究区域总面积的79.40%;其次为耕地,面积占比为19.74%,其中旱地为主,分布零散;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占比较小。(2)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具有显著的地形梯度效应,其中林地与草地受地形因子影响较小,而建设用地、水域、水田受地形影响较大。(3)随着地形梯度的增加,林地、草地与未利用地的分布指数呈增加趋势,分布优势位逐渐显现;而建设用地、水域、水田与旱地的分布指数则显著下降。(4)香农多样性指数与景观形状指数的分布随地形梯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斑块密度、聚合度指数以及分离度指数呈现出波动变化。基于上述结论,研究建议持续推进高海拔区域聚落易地搬迁和坡耕地整治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形因子 地形梯度效应 景观格局 凉山彝族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东北黑土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8
作者 边振兴 刘彬 管德阳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55,共16页
[目的]东北黑土区作为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分布着珍贵的黑土资源,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方法]基于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空间信息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知识建立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解释了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变... [目的]东北黑土区作为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分布着珍贵的黑土资源,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方法]基于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空间信息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知识建立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解释了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生态风险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耕地、林地为主,二者构成了研究区基质景观,土地转移类型主要以林地转向耕地为主,转移面积为14136 km^(2),2000-201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要高于2010-2020年。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景观生态风险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及西北风沙区,该区域景观类型以耕地、人造地表为主,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区,该区域的景观类型以林地为主。5个时期东北黑土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均值为0.0635,景观生态安全状况相对稳定,景观生态风险等级面积占比较大的风险区为较低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二者占据东北黑土区面积的50%以上。5个时期的全局Moran's I值均大于0.65,呈现出正空间相关性,主要体现为“低-低”聚集及“高-高”聚集为主的空间分布格局。[结论]从研究区整体看,景观生态风险变化主要受自然因素及人为干扰度的影响;从局部区域来看,自然因素对其影响较显著,但人为因素同样不可忽视。研究结果可为东北黑土区景观格局优化、黑土地的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评价 景观格局 土地利用 地理探测器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撂荒耕地时空格局变化——以四川省渠县为例
9
作者 杨华 尹加元 +1 位作者 罗唯文 陈杰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4期132-137,共6页
以2005—2020年3个时段四川省渠县的撂荒耕地作为研究对象,基于GIS的空间分析方法,采用撂荒率、核密度估计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等对研究区撂荒耕地时空变化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5年间耕地撂荒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撂荒耕地在空... 以2005—2020年3个时段四川省渠县的撂荒耕地作为研究对象,基于GIS的空间分析方法,采用撂荒率、核密度估计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等对研究区撂荒耕地时空变化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5年间耕地撂荒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撂荒耕地在空间变化上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和交通不便的中西部、东部华蓥山区以及北部边缘地带。地理集中度方面,各时段撂荒耕地在空间分布上均较为集聚。其中,2010—2015年地理集中程度最大,其次为2005—2010年,2015—2020年最小。核密度方面,各时段撂荒耕地总体格局均呈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密度特征,撂荒耕地均主要分布在高密度区和中高密度区,其次分布在中密度区和中低密度区,低密度区分布最少。空间自相关方面,2005—2020年3个时段的撂荒耕地空间上具有正的空间自相关关系,且空间上存在集聚,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县域东部、中西部和北部;冷点区主要分布在县域东北部和西南部。研究结果可为地方政府治理区域耕地撂荒问题、改善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撂荒耕地 土地利用变化 时空格局变化 撂荒率 核密度 空间自相关 四川省渠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2020年甘肃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
10
作者 李春霖 汤萃文 +3 位作者 卢国春 王亚宁 李凡凡 王蕊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42,共12页
研究借助ArcGIS和RS技术,以2002—2020年五期的TM影像和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实地调查数据,采用转移矩阵法、景观格局指数法对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为用时空变化特征和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主要的... 研究借助ArcGIS和RS技术,以2002—2020年五期的TM影像和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实地调查数据,采用转移矩阵法、景观格局指数法对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为用时空变化特征和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主要的土地类型草地、沙地和林地,面积和占比为93.08%—93.26%。2020年保护区耕地、林地、盐碱地面积较2002年增加,建设用地、沙地减少,裸土地面积不变;2013年后林地、草地稳定增长,耕地、沙地、建设用地面积下降。保护区各类景观格局指数变化较小,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维度指数和聚集度指数差异较小。林地和沙地的最大斑块指数逐年下降,景观形状指数则逐年缓慢增加,破碎化程度升高但增加程度极小。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结构与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人为因素、沙尘因素和植被因素。整体水平上看,保护区景观破碎度保持稳定,整个生态系统土地利用不丰富,生态稳定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类自然保护区 土地利用类型 景观格局 民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斯腾湖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丛巧 迪丽努尔·阿吉 +2 位作者 李茹霞 王晓兰 玉素甫江·如素力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4,共11页
定量分析不同尺度半径范围内博斯腾湖景观格局对水环境的影响,为有效保护流域水质与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20—2021年博斯腾湖平、丰、枯水期23个采样点的实测水质数据和Google Earth遥感数据,结合冗余分析(RDA)和Spearman相关分... 定量分析不同尺度半径范围内博斯腾湖景观格局对水环境的影响,为有效保护流域水质与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20—2021年博斯腾湖平、丰、枯水期23个采样点的实测水质数据和Google Earth遥感数据,结合冗余分析(RDA)和Spearman相关分析,揭示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博斯腾湖水体中COD_(Mn)、TN浓度异常偏高,分别有21.7%、55.1%的采样点超过地表水Ⅲ类水标准,表明TN和COD_(Mn)是其主要污染物;(2)5种不同缓冲区半径内土地利用与水质呈现显著相关性,丰、平、枯水期的1000、3000、500 m半径缓冲区对水质解释率最佳,分别为40.0%、35.6%和31.1%;(3)景观异质性特征与土地破碎化程度随空间尺度增大而增强;(4)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是水质恶化的主要污染输出源,其次为草地,尽管草地对净化水质起到积极作用,但其不恰当的管理方式使污染物进入水中,导致水质恶化;(5)景观格局指数中,LSI(景观形状)与NH3-N、TN呈现正相关性,SHDI(香农多样性指数)与NH3-N呈显著正相关性,表示随着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水质恶化程度加剧,LSI与水质的关联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仍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尺度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水质 博斯腾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土地利用数据下景观格局对径流-泥沙影响的不确定性--以鄱阳湖区虎山流域为例
12
作者 魏冲 董晓华 +3 位作者 马耀明 彭涛 喻丹 冷梦辉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2-1115,共14页
景观格局是表征土地利用(LUCC)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指标,人类活动导致的景观格局变化是改变流域径流-泥沙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现有研究仅采用单一来源的LUCC产品探究景观格局对径流-泥沙过程的影响,忽略了不同LUCC产品给研究带来的不确... 景观格局是表征土地利用(LUCC)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指标,人类活动导致的景观格局变化是改变流域径流-泥沙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现有研究仅采用单一来源的LUCC产品探究景观格局对径流-泥沙过程的影响,忽略了不同LUCC产品给研究带来的不确定性。以鄱阳湖区饶河上游虎山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63-2022年气象水文数据和3种同分辨率的1990-2020年七期LUCC产品,分析流域降雨、径流、输沙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并结合相关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R)探究景观格局变化对径流-泥沙特征的影响及其不确定性。研究发现,1963-2022年,虎山流域年输沙模数(STM)和含沙量(SSC)呈显著增长趋势(P<0.001),径流深(RD)呈不显著增长趋势。流域内主要的LUCC为林地和耕地,约占流域面积的(79.57±6.03)%和(15.72±2.36)%。1990-2020年,城镇扩张主要侵占林地和耕地,且存在较多林地-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不同LUCC产品得到的景观格局指数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主要由其对灌木和草地的识别差异所导致的。总体来说,研究区景观的最大斑块面积有所减小,景观破碎度有轻微增长,景观多样性有一定的增加。不同LUCC产品下得到的景观格局对径流-泥沙的影响存在差异,所有产品一致的结论是:斑块密度(PD)和蔓延度指数(CONTAG)与RD、STM和SSC呈负相关关系,边缘密度(ED)、Shannon多样性指数(SHDI)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SHEI)与STM和SSC呈正相关关系;PLSR模型显示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比例、斑块结合度、景观分割度、SHDI和修正的Simpson均匀度指数(MSIEI)对RD、STM和SSC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选用ED表征面积-边缘特征、选用PD和CONTAG表示聚散度特征以及选用SHDI和SHEI表征多样性特征可以相对减少LUCC产品对研究结果带来的不确定性。通过增加流域内林地与耕地之间的连通性,减少零散分布的耕地,尽可能避免两种景观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可以减少景观破碎化程度,缓解流域土壤侵蚀。研究成果可为鄱阳湖区水土流失防治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多源土地利用数据 土壤侵蚀 偏最小二乘回归 鄱阳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川市典型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对城市内涝特征的影响
13
作者 陆科成 李瑞栋 +4 位作者 倪广恒 田富强 邵建 杨苑媛 马成祥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59,共9页
探讨了银川市典型区199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解析了以不透水面为代表的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基于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识别了不同重现期设计降雨情景下对内涝最大淹没水深和最大淹没面积具有显著影响的景观格局指数... 探讨了银川市典型区199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解析了以不透水面为代表的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基于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识别了不同重现期设计降雨情景下对内涝最大淹没水深和最大淹没面积具有显著影响的景观格局指数,并从产汇流机制的角度分析了原因。结果表明:对银川市典型区内涝影响显著的不透水面景观格局指数为斑块密度、分形维数和欧氏最近邻距离;在较短重现期(5~20 a)设计降雨情景下,斑块密度对地表淹没影响程度最高,而在较长重现期(50~200 a)设计降雨情景下分形维数和欧氏最近邻距离的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涝 土地利用类型 景观格局指数 水文水动力模型 随机森林模型 银川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都匀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潘明伟 王小霞 王发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5期67-70,75,共5页
为探究都匀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驱动力机制,以都匀市2010年和2020年2期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经目视解译和精度验证形成2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其驱动力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类型以林地为... 为探究都匀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驱动力机制,以都匀市2010年和2020年2期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经目视解译和精度验证形成2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其驱动力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类型以林地为主,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次之;研究期间耕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林地、园地、建设用地、水域面积增加。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绝对值园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草地>水域>耕地>林地。其中园地、建设用地增长幅度较大;由于受基数面积较大影响,耕地和林地的动态度变化不明显。在景观格局上,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增加。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和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呈现小幅度下降,表明不同景观类型多样性程度有所下降。2010年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受高程因子影响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020年夜间灯光和人口等社会经济因子占主导地位,人类活动影响度增强,自然因素影响度相对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驱动力 地理探测器 都匀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效应
15
作者 王晓璐 王承武 +3 位作者 蒯欣冉 朱臻臻 陈曦 杨鑫磊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4期105-110,共6页
为深入剖析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效应,基于2002年、2012年和2022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数据,从类型水平层次和景观水平层次上,定量化分析了研究区域2002—2022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利用ESV模型探究土地利用... 为深入剖析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效应,基于2002年、2012年和2022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数据,从类型水平层次和景观水平层次上,定量化分析了研究区域2002—2022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利用ESV模型探究土地利用景观变化所产生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2002—2022年,草地和未利用地是乌鲁木齐市主要的用地类型,且这一结构在该时段内未发生较大改变;在土地利用演变上,草地、耕地和建设用地是乌鲁木齐市主要的转换地类,整体而言呈草地和耕地递减,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递增的趋势;研究期间,乌鲁木齐市景观格局发生显著变化,草地的斑块景观优势度下降,耕地和建设用地的破碎化程度加深,各土地利用景观的分离程度逐渐变大,异质性与破碎化程度增加;乌鲁木齐市整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共减少了14.45亿元,主要是耕地和草地的价值持续下降所致;水文调节、气候调节、土壤保持是乌鲁木齐市最主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南部高、北部和东部低的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生态效应 ESV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变化 乌鲁木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几何特征的枣庄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16
作者 宋香静 宋晓娜 +2 位作者 张九天 常影 李睿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7-384,共8页
本研究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分析了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2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几何特征度和NMDS排序,从面积、速率和形态3个维度探讨了土地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结果显示:枣庄市... 本研究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分析了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2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几何特征度和NMDS排序,从面积、速率和形态3个维度探讨了土地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结果显示:枣庄市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草地以及城乡、工矿和居民用地,这些类型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并且各类土地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边界;第1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较小,为极缓慢变化型,发生变化水域图斑的几何特征显著不同于其他地类,受自然因素干扰较大;第2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各土地利用类型间均发生相互转化,其中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草地变化最明显,3类土地的几何特征相似,并与其他地类显著不同,在农业、工业等产业的发展下,枣庄市的土地结构更加合理,土地集约化水平得到提高.本研究从空间形态方面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庄市 土地利用 几何特征 NMDS排序 景观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最佳粒度分析
17
作者 李海洋 李巍 贺健勇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63-65,73,共4页
利用松原市2021年的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图、行政区划图以及相关统计数据,在RS与GIS的技术支持下,采用GIS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研究、面积损失评价方法等来确定景观格局分析的最佳粒度。结果表明:松原市景观的最佳分析粒度为90 m。分... 利用松原市2021年的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图、行政区划图以及相关统计数据,在RS与GIS的技术支持下,采用GIS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研究、面积损失评价方法等来确定景观格局分析的最佳粒度。结果表明:松原市景观的最佳分析粒度为90 m。分析景观格局指数随粒度变化的响应得到整体适宜粒度域为90~150 m,利用面积损失评价方法在粒度为90 m时,土地面积变化指数最小,此时面积精度损失最少,所以确定最佳分析粒度为9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佳分析粒度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rkov预测模型的1989—2037年嘉兴市景观生态格局时空变化特征
18
作者 米渊博 徐栋 方贺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00-107,共8页
使用嘉兴市1989—2019年的Landsat影像数据,分析嘉兴市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并基于Markov预测模型对嘉兴市未来土地利用格局进行预测,结合城市扩展分析,探究城市扩展规律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1989—2019年嘉兴市土... 使用嘉兴市1989—2019年的Landsat影像数据,分析嘉兴市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并基于Markov预测模型对嘉兴市未来土地利用格局进行预测,结合城市扩展分析,探究城市扩展规律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1989—2019年嘉兴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大,建设用地增加明显,城镇化速率加快,耕地转化为林地、草地的概率增大,表明嘉兴市“退耕还林”政策取得一定成效;研究期内嘉兴市土地利用程度较大,土地利用仍处于发展期,预计到2037年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率仍较大,但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平稳;1989—2019年嘉兴市城市扩展经历了中速扩张和快速扩张两个阶段,城市分形维数均维持在1.35左右,整体形态结构较为复杂,对土地利用结构干扰较大;1989—2002年、2002—2010年和2010—2019年嘉兴市城市质心分别表现为向东南、西北、东北方向移动,城市圆形率和紧凑度稳定,并逐步形成稳定的“一主六副,三区三带”的城区分布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格局 土地利用 城市扩展 遥感监测 Markov预测模型 嘉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温水分与温度变化特征
19
作者 姚泓钰 范碧航 +3 位作者 江彦佳 李若萱 林珂 郭立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5年第3期127-129,共3页
研究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水分和温度要素,对植被优化配置与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基于2017年11月~2018年11月三峡库区典型林地的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原生林、次生林、毁林草场这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下的... 研究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水分和温度要素,对植被优化配置与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基于2017年11月~2018年11月三峡库区典型林地的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原生林、次生林、毁林草场这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变化特征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季节波动程度呈现原生林>次生林>毁林草场。次生林在各深度普遍最热,毁林牧场在各深度普遍最寒冷。土壤水分和温度呈现负相关关系,相关性强度呈现原生林>次生林>毁林牧场。土地利用类型显著影响了土壤水分和温度的时间动态、分布特征及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土地利用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移动窗口法的库尔勒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买迪娜·艾尼瓦尔 阿里木江·卡斯木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7-255,共9页
绿洲城市是干旱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中心,作为绿洲城市,库尔勒市人地关系同样敏感。了解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对于改善该区域的人地关系与生态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根据各类景观参数从景观水平... 绿洲城市是干旱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中心,作为绿洲城市,库尔勒市人地关系同样敏感。了解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对于改善该区域的人地关系与生态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根据各类景观参数从景观水平与类别上分析库尔勒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并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来分析驱动力。结果表明,1)未利用地依旧为景观的基质。2)景观类型的转移特征在景观面积与类型间的转换上有较显著的时空变化。3)PD、NP、DIV、SHDI和SHEI逐渐增加;CONTAG减少,城郊的破碎化程度均呈持续增大趋势,人类活动影响不断增强,城市化水平提高,库尔勒市处于高速发展时期。4)影响库尔勒市土地覆被/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异的主导影响因子是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其贡献率最高;在交互因子探测结果中,NDVI与降水量与气温共同作用时,呈现双因子增强,解释力最大。气温年平均变化与降水量在总体上处于波动上升的阶段,这对提升绿地林地面积以及进行进一步的生态修复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景观破碎化格局的研究利于领会大城市快速成长阶段的景观格局变化规律,为城市生境保护,生态功能修复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窗口法 地理探测器 景观格局 土地利用 库尔勒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