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5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原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
1
作者 李海洋 蒋剑 +1 位作者 李巍 石泽振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64-70,共7页
以吉林省松原市为研究区,采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松原市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松原市景观类型以耕地为主要优势景观,面积变化明显的为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21年来耕地总面积始终占全域75%以上,建设用地... 以吉林省松原市为研究区,采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松原市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松原市景观类型以耕地为主要优势景观,面积变化明显的为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21年来耕地总面积始终占全域75%以上,建设用地的面积总体上增加,未利用地的面积骤减,林地、草地的面积整体上呈现增加趋势,耕地、水域的面积整体呈现减少趋势。2000—2010年,松原市景观的破碎度呈现递增趋势,多发生景观类型之间的转化,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和景观形状复杂度持续增加,景观连通性较弱,在松原市南部较为剧烈;2010—2020年,景观类型之间的转化现象较少,城市景观依旧朝着破碎化、不规则化的趋势发展,但变化程度远小于2000—201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时空变化 松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北部毗邻区阿拉善盟近40年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2
作者 柴长春 王玮 +2 位作者 张金龙 刘海涛 李艳龙 《甘肃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47-54,共8页
本文基于1985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五期遥感影像,运用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内蒙古阿拉善盟近4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来看,1985年至2020年间,研究区水... 本文基于1985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五期遥感影像,运用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内蒙古阿拉善盟近4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来看,1985年至2020年间,研究区水域急剧减少,耕地面积呈现增加趋势,林地与草地在整个研究区所占比例有所增加;2)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看,景观类型优势度不断减少,斑块个数逐年增加,总体斑块聚集度逐年下降,研究区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不断增大,最明显的是,耕地景观类型的优势度不断下降,而建设用地的优势度则不断上升。综上所述,研究区景观动态格局变化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双重驱动,尤其是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为河西走廊地区相关部门评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以及制定沙漠化综合防治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盟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格局 遥感与GIS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开都河水质的影响
3
作者 王凯 迪丽努尔·阿吉 +3 位作者 李平平 胡丛巧 康佳佳 彭清清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7,共13页
探究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干旱区河流水质的影响机制,对维护干旱区流域生态安全具有参考意义。基于开都河2021年丰水期和枯水期15个采样点的水质数据,以流域景观类型占比表征土地利用结构,景观指数表征景观格局,采用bioenv分析、冗... 探究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干旱区河流水质的影响机制,对维护干旱区流域生态安全具有参考意义。基于开都河2021年丰水期和枯水期15个采样点的水质数据,以流域景观类型占比表征土地利用结构,景观指数表征景观格局,采用bioenv分析、冗余分析(RDA)等方法探讨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开都河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开都河属清洁、较清洁水质,枯水期水质略优于丰水期;(2)丰、枯水期的2000、5000 m半径缓冲区土地利用对水质解释率最佳,分别为63.81%、64.91%;景观格局对水质解释率的最佳缓冲区分别为500、200 m,解释率分别为73.88%、63.33%;(3)丰水期耕地对水质的贡献率最高为57.9%,景观指数LPI对水质的贡献率最高为48.8%;枯水期对水质贡献率最高的为草地68%,景观指数LSI对水质贡献率最高为21.6%;(4)丰水期,耕地、林地、水域的组合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4245,枯水期单一草地的组合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5129;丰水期NP、LPI、ENN_MN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0765,枯水期NP、PD、LPI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2163;(5)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水质的交互作用在丰水期2000 m半径缓冲区内为18%,高于枯水期200 m半径缓冲区的11%。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都对开都河水质有较大影响,二者的交互作用在该影响中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水质 开都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斯腾湖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胡丛巧 迪丽努尔·阿吉 +2 位作者 李茹霞 王晓兰 玉素甫江·如素力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4,共11页
定量分析不同尺度半径范围内博斯腾湖景观格局对水环境的影响,为有效保护流域水质与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20—2021年博斯腾湖平、丰、枯水期23个采样点的实测水质数据和Google Earth遥感数据,结合冗余分析(RDA)和Spearman相关分... 定量分析不同尺度半径范围内博斯腾湖景观格局对水环境的影响,为有效保护流域水质与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20—2021年博斯腾湖平、丰、枯水期23个采样点的实测水质数据和Google Earth遥感数据,结合冗余分析(RDA)和Spearman相关分析,揭示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博斯腾湖水体中COD_(Mn)、TN浓度异常偏高,分别有21.7%、55.1%的采样点超过地表水Ⅲ类水标准,表明TN和COD_(Mn)是其主要污染物;(2)5种不同缓冲区半径内土地利用与水质呈现显著相关性,丰、平、枯水期的1000、3000、500 m半径缓冲区对水质解释率最佳,分别为40.0%、35.6%和31.1%;(3)景观异质性特征与土地破碎化程度随空间尺度增大而增强;(4)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是水质恶化的主要污染输出源,其次为草地,尽管草地对净化水质起到积极作用,但其不恰当的管理方式使污染物进入水中,导致水质恶化;(5)景观格局指数中,LSI(景观形状)与NH3-N、TN呈现正相关性,SHDI(香农多样性指数)与NH3-N呈显著正相关性,表示随着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水质恶化程度加剧,LSI与水质的关联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仍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尺度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水质 博斯腾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都匀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5
作者 潘明伟 王小霞 王发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5期67-70,75,共5页
为探究都匀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驱动力机制,以都匀市2010年和2020年2期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经目视解译和精度验证形成2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其驱动力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类型以林地为... 为探究都匀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驱动力机制,以都匀市2010年和2020年2期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经目视解译和精度验证形成2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其驱动力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类型以林地为主,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次之;研究期间耕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林地、园地、建设用地、水域面积增加。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绝对值园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草地>水域>耕地>林地。其中园地、建设用地增长幅度较大;由于受基数面积较大影响,耕地和林地的动态度变化不明显。在景观格局上,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增加。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和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呈现小幅度下降,表明不同景观类型多样性程度有所下降。2010年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受高程因子影响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020年夜间灯光和人口等社会经济因子占主导地位,人类活动影响度增强,自然因素影响度相对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驱动力 地理探测器 都匀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最佳粒度分析
6
作者 李海洋 李巍 贺健勇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63-65,73,共4页
利用松原市2021年的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图、行政区划图以及相关统计数据,在RS与GIS的技术支持下,采用GIS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研究、面积损失评价方法等来确定景观格局分析的最佳粒度。结果表明:松原市景观的最佳分析粒度为90 m。分... 利用松原市2021年的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图、行政区划图以及相关统计数据,在RS与GIS的技术支持下,采用GIS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研究、面积损失评价方法等来确定景观格局分析的最佳粒度。结果表明:松原市景观的最佳分析粒度为90 m。分析景观格局指数随粒度变化的响应得到整体适宜粒度域为90~150 m,利用面积损失评价方法在粒度为90 m时,土地面积变化指数最小,此时面积精度损失最少,所以确定最佳分析粒度为9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佳分析粒度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田开发对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影响
7
作者 朱玥 陈文霞 +1 位作者 韩琨 杜海鹏 《石化技术》 2025年第3期16-17,38,共3页
对油气田开发对黄河三角洲湿地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影响进行评估研究,利用统计历年年度资料、收集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搜集遥感数据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出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受到一定程度油气田开发影响,但... 对油气田开发对黄河三角洲湿地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影响进行评估研究,利用统计历年年度资料、收集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搜集遥感数据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出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受到一定程度油气田开发影响,但影响程度相对较低,尚处于可控范围内。为黄河三角洲湿地区域油气田开发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田开发 湿地区域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东北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谢梦 吴伟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1-341,共11页
[目的]通过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对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研究,维持赣东北生态系统功能稳定以及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方法]基于1990—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IS空间统计和分析等方法测度... [目的]通过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对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研究,维持赣东北生态系统功能稳定以及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方法]基于1990—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IS空间统计和分析等方法测度赣东北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和ESV的时空变化,并引入弹性指数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分别探究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对ESV的影响。[结果](1)林地和耕地是主要的用地类型,而除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递增外,其他地类面积均减少,使得整个区域景观破碎化和复杂化;(2) ESV总量整体上升,其中林地和水域是生态系统的主要贡献者,两者合计占比超过89%,而各县(市、区)ESV的分布和变化主要受水域、林地和建设用地的影响;(3)高弹性指数(弹性指数>5)主要集中于鄱阳湖及其水系沿岸和各县(市、区)中心繁华地段周边,而较高弹性指数(3<弹性指数≤5)主要集中于城市交界处;(4)散布与并列指数(Interspersionand JuxtapositionIndex, IJI)和分离度指数(Splitting Index, SPLIT)对各县(市、区)ESV的影响呈负向抑制作用为主,欧几里得最邻近距离(Euclidean Nearest Neighbor Distance, ENN)的影响由负向作用向正向作用过渡,而香农多样性指数(Shannon′s Diversity Index, SHDI)的影响总体呈正向促进作用且强度逐渐增强,同时4种景观指数的影响强度时空分异性明显。[结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对ESV的影响具有时空分异特征,在赣东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应当采用差异化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GTWR模型 赣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以天津市蓟县地区为例 被引量:20
9
作者 石玉胜 肖捷颖 +1 位作者 沈彦俊 刘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16-421,共6页
景观格局变化反映了区域生态功能与过程的变化,而景观格局变化的空间分异显示了景观过程及其驱动力的空间差异,有利于从空间上把握该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过程与特征。本文以天津市蓟县地区为例,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结合多年统计资料,... 景观格局变化反映了区域生态功能与过程的变化,而景观格局变化的空间分异显示了景观过程及其驱动力的空间差异,有利于从空间上把握该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过程与特征。本文以天津市蓟县地区为例,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结合多年统计资料,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的时空动态变化过程与景观格局变化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景观格局变化主要表现为景观呈破碎化趋势,形状更加复杂,多样性指数呈增加趋势,生态系统正朝着多样性、均匀化的方向发展;发生变化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转为林草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将研究区划分成3km网格,计算各网格内景观格局指数变化。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区域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中南部平原区破碎化程度加剧,而北部山区和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减弱。研究表明,地形、交通和人口空间分布是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人口增加与经济发展是该区土地利用及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变化 空间分异 蓟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阜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卢磊 乔木 +2 位作者 周生斌 赵振勇 禹朴家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10年第2期149-155,共7页
以1998年和2006年两期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利用ARCG IS等图像处理软件,完成影像的解译。运用数理统计方法,通过计算研究区各景观指数,对阜康市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影... 以1998年和2006年两期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利用ARCG IS等图像处理软件,完成影像的解译。运用数理统计方法,通过计算研究区各景观指数,对阜康市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研究表明:阜康市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除草地和未利用土地有所减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斑块形状指数总体趋于下降,说明阜康市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逐步加强。在类型水平上,斑块的自相似性减小,几何形状趋于复杂化;人类活动驱使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呈现出离散分布的趋势。从景观水平上看,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驱动下,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主要表现为景观破碎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增加,而优势度指数呈减小趋势。总体来看,人类活动破坏了阜康市绿洲内部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并且这种趋势还在加强。图2,表4,参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格局 阜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兰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景观格局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彭冬梅 赵成义 +4 位作者 孙栋元 闫映宇 李菊艳 魏恒 李子良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5-279,共5页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获取了自1990年以来台兰河流域3期土地利用数据,在GIS空间分析模块下对台兰河流域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耕地和沙地明显增加,分别增加35 027.11 hm2和10 ...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获取了自1990年以来台兰河流域3期土地利用数据,在GIS空间分析模块下对台兰河流域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耕地和沙地明显增加,分别增加35 027.11 hm2和10 443.46 hm2,而草地和天然林地面积锐减,其中草地净减少59 965.95hm2,反映出流域有大面积拓荒的趋势。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增大,引发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天然植被受到破环,生物多样性减少。老绿洲土壤盐渍化面积总体呈减小趋势,新绿洲及绿洲外围局部地区土壤盐渍化呈恶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格局 生态效应 台兰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柳沟流域土壤风蚀时空变化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响应
12
作者 姜雅琼 王添 +4 位作者 李占斌 张晓明 郭兴月 李鹏 张铁钢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3,共10页
[目的]探究西柳沟流域土壤风蚀与景观格局的响应关系,为该地区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气象、土壤、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数据,采用修正土壤风蚀模型(RWEQ),计算分析了2005—2020年流域内土壤风蚀量及其影响因子,阐明了流域内... [目的]探究西柳沟流域土壤风蚀与景观格局的响应关系,为该地区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气象、土壤、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数据,采用修正土壤风蚀模型(RWEQ),计算分析了2005—2020年流域内土壤风蚀量及其影响因子,阐明了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1)2005—2020年,西柳沟流域土壤风蚀量呈先增长后下降趋势,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平均风蚀量分别为36.9,39.4,45.3,39.4 t/(hm^(2)·a),且在空间上总体呈现“北强、南弱”趋势。(2)气象因子值在2015年前后变化显著;空间上,其值在流域北部低南部高,中部变化较大。(3)流域主要以裸地和低植被覆盖度为主,占总面积79%以上;土地利用主要以草地为主,占总面积82%以上,草地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整体较为破碎,斑块形状向复杂化发展。自2010年起,草地中度、强烈风蚀占比均超过85%。[结论]西柳沟流域风蚀量在长期生态保护修复下略有降低,但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未来科学实施生态修复依旧是西柳沟流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WEQ模型 土壤风蚀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海湿地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任金铜 杨可明 +3 位作者 王志红 莫世江 陈群利 冯图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18-23,共6页
采用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对草海湿地区域近20 a的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20 a间,草海湿地区域林地、草地景观类型面积呈下降趋势,水域、建设用地景观类型面积大幅增加,耕地景观类型面积总体有所增加;(2)从景观... 采用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对草海湿地区域近20 a的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20 a间,草海湿地区域林地、草地景观类型面积呈下降趋势,水域、建设用地景观类型面积大幅增加,耕地景观类型面积总体有所增加;(2)从景观类型转换来看,研究区景观类型转换以草地、耕地景观类型的转入转出变化最大,草地退化较为严重;(3)从景观类型斑块密度和平均斑块面积变化情况来看,研究区各类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越来越严重;(4)从景观斑块形状和景观多样性变化情况分析,研究区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景观斑块形状趋于规则,景观优势度明显,在整个研究区中占绝对的优势地位。总体来看,草海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后,由于人为因素的干预,对湿地区域保护力度较大,一系列湿地保护、修复和恢复工程的实施,使得草海湖区面积持续增加,湿地得以较好的保护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生态学 景观格局 草海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金钱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新萍 韩申山 +2 位作者 许晓婷 邓晨晖 郭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为揭示流域土地利用方式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并制定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方法]以2000和2015年金钱河流域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遥感影像处理方法对影像进行分类,采用叠置分析得到2000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方式转移矩阵;利用Fra... [目的]为揭示流域土地利用方式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并制定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方法]以2000和2015年金钱河流域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遥感影像处理方法对影像进行分类,采用叠置分析得到2000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方式转移矩阵;利用Fragstats软件在景观格局分析中采用了景观格局数量分析方法,在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分别选取不同景观指数,系统分析了金钱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景观格局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近15年来金钱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均发生明显变化,草地、林地、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分别增加了620.33、386.58、45.32 km^2,而水域、未利用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减少了555.34、452.71、44.17 km^2。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林地和水域面积始终占据优势,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加且破碎程度降低,分布呈现集中化,水域周边的景观要素增多。[结论]流域内水域面积减少明显,其主要原因是降水变化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草地面积增多,主要转入类型为水域,多为断流的河流以及变小的河道;林地面积的增多以及耕地面积的基本平衡与政府施行的退耕还林、林地耕地保护政策有很大关系,因此短时间内政府政策的导向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在景观格局的数量分析上研究区的破碎程度降低,景观呈均衡化趋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钱河流域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多时空尺度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灿 李毅 +2 位作者 吴雷祥 黄伟 关荣浩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59,共12页
为了探究三峡库区水质对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响应,基于三峡库区2019—2021年7个断面的水文与水质数据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水质时空异质性、多尺度河岸带缓冲区内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特征,同时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 为了探究三峡库区水质对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响应,基于三峡库区2019—2021年7个断面的水文与水质数据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水质时空异质性、多尺度河岸带缓冲区内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特征,同时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确定了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对水质指标的影响及最佳影响尺度,并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探究了最佳影响尺度下的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水质状况整体稳定,枯水期的水质优于丰水期,水质状况主要受到面源污染、支流汇入、磷矿产业和城镇化的影响;小尺度缓冲区内景观斑块破碎化较严重,但多样性较高,耕地是库区的优势景观类型,其破碎化程度的增加有利于水环境的改善;林地和草地在枯水期对水环境的净化作用优于丰水期,而水域是河流氮磷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整体上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对水质指标的解释能力在丰水期高于枯水期,且在300 m缓冲区尺度下解释能力最强,其中耕地、草地、水域和斑块密度(PD)是影响水质指标的关键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时空尺度 景观格局 土地利用 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变化对人为干扰的响应
16
作者 张晓丽 吴勇 +2 位作者 黄天宝 欧光龙 申瀚文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36,共9页
以昆明市及其中心建成区为研究对象,1990-2020年景观分类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梯度分析法及景观干扰度分析了研究区时间序列上景观格局的空间演变特征以及干扰的响应。结果表明:昆明市城镇化过程,建设用地景观在30 a间增长... 以昆明市及其中心建成区为研究对象,1990-2020年景观分类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梯度分析法及景观干扰度分析了研究区时间序列上景观格局的空间演变特征以及干扰的响应。结果表明:昆明市城镇化过程,建设用地景观在30 a间增长了3倍,其中,80%来源于耕地,14%来源于草地。在政策的驱动下,林地一直呈现增长态势,年均增量为50 km^(2)。建成区以质心为圆心向外呈圈层单核发展到以建成区为轴线的多点跳跃性扩张,主要扩张方向为东南、西南和东北。昆明市90%为低干扰度(LD)及中低干扰度(LMD),中干扰度(MD)为7%,中高干扰度(MHD)及高干扰度(HD)占比为3%。中心建成区4 km内MD占比15%,MHD及HD总体占比8%,景观干扰度高于其他距离。本研究可以为昆明市土地规划方案制定和城市发展方向调控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梯度分析 景观指数 景观干扰度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黎河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米秋菊 边玉明 +4 位作者 甄立鹏 庞迪 王凉 程伍群 李金金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85,共8页
黎河是引滦入津工程的唯一连接通道,探究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黎河水质的影响,可为合理优化流域土地资源、保护流域水质安全提供参考。2022年3月至6月选取了12个水质监测点采集水样,并检测了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_(4)^(+)-N)、... 黎河是引滦入津工程的唯一连接通道,探究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黎河水质的影响,可为合理优化流域土地资源、保护流域水质安全提供参考。2022年3月至6月选取了12个水质监测点采集水样,并检测了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_(4)^(+)-N)、总磷(TP)、溶解氧(DO)和高锰酸盐指数(COD_(Mn))等5个水质指标。基于遥感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IS软件生成4种空间尺度的圆形缓冲区域,提取了不同空间尺度的景观格局指数,采用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RDA),探讨了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黎河水质整体较好,总体达到Ⅱ类标准,但仍存在超标水质,其中输水期水质明显好于非输水期;多数点位COD、TP值超过Ⅱ类水质标准限值,其余水质指标年均浓度均达到Ⅱ类以内水质标准;(2)不同尺度缓冲半径内占地类型均以林地、耕地、建设用地为主,建设用地、水域面积比例的增加可导致水质的恶化,林地、草地增加可对水质起到提升作用;(3)不同空间尺度缓冲区景观格局指数对水质具有较好的解释度,500 m半径缓冲区景观格局对水质的解释能力最强,解释度达59.8%,其次为1000 m尺度(56.0%)。因此,要加强500 m半径缓冲区尺度土地利用的优化,严格控制流域建设用地、水域面积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引滦入津工程 黎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蚌埠市1995—2015年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梦蝶 王小德 《浙江林业科技》 2021年第4期70-76,共7页
以1995、2005和2015年蚌埠市3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景观动态度、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3种方法,分析了蚌埠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95—2015年,蚌埠市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耕地的主导利用和建设用地的开发改造,... 以1995、2005和2015年蚌埠市3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景观动态度、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3种方法,分析了蚌埠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95—2015年,蚌埠市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耕地的主导利用和建设用地的开发改造,总体开发程度较高,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和类型转移均以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为主,研究期间耕地面积减少而建设用地增加,林地、水域等生态用地虽有小幅增长,但总体区域环境压力加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2)在景观指数方面,以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最为明显,耕地的景观形状愈加复杂,趋于零散分布;建设用地的连通性增加,趋于集中分布;(3)在景观水平格局方面,各景观类型的复杂程度和破碎程度增加,不同景观所占比例趋于均衡发展,整体上景观异质性增强,景观格局趋于多样化,区域人类干扰程度增强。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动态变化 景观指数 蚌埠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覆被与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36
19
作者 胡乔利 齐永青 +4 位作者 胡引翠 张玉翠 吴成本 张广录 沈彦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82-1189,共8页
本文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破碎化指数、景观多样化指数采用典型样带对京津冀地区1990年、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和景观格局变化(LPC)的定量及定性分析,探讨了其影响因素,为该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 本文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破碎化指数、景观多样化指数采用典型样带对京津冀地区1990年、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和景观格局变化(LPC)的定量及定性分析,探讨了其影响因素,为该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结果发现区域内居民地附近LUCC和LPC强度最大,尤其北京、石家庄等地变化明显。利用多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定量地确定社会经济、农业生产条件和交通是京津冀地区LUCC和LPC的主要驱动因子。而后,定性分析了地形复杂度和政策对京津冀地区LUCC和LPC的影响,发现西部及北部山区地形较复杂,人类活动干扰较小,故LUCC和LPC在平原地区表现更突出。但生态政策如退耕还林还草和土地开发整理等对西部山区LUCC和LPC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后,综合分析各驱动力在不同地区影响的差异,发现社会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的驱动因素主要为社会经济,而传统农业区主要受农业生产条件的影响。通过以上定量及定性分析京津冀地区LUCC和LPC的驱动因子,尤其是对驱动因素的时空分异规律分析,为土地管理决策、土地资源保护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景观格局 驱动因素 转移矩阵 景观多样化指数 景观破碎化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的近2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佳 熊妮娜 +3 位作者 董斌 闫秀婧 隋宏大 冯仲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83-88,共6页
为探讨北京市近20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该文以1988、1991、1996、1999、2004年的TM影像数据为基础数据源,利用Erdas Image软件对这5期图像进行校正、重采样、增强、分类等处理,得到北京市5期土地利用信息和土地利用变化信息。选取... 为探讨北京市近20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该文以1988、1991、1996、1999、2004年的TM影像数据为基础数据源,利用Erdas Image软件对这5期图像进行校正、重采样、增强、分类等处理,得到北京市5期土地利用信息和土地利用变化信息。选取了8个景观格局参数对北京近20年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城市化发展在这20年里呈增加的趋势,表现在城镇面积的不断扩大,耕地和水域的一定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M 影像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