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2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都市圈跨界区域土地利用“三生”功能转型及其驱动因素
1
作者 吴九兴 戴云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77-286,共10页
都市圈交叠跨界区域土地利用具有复合性和时空动态性,为推动新时期都市圈内部国土空间的高效利用与科学管控,该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交叠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05、2010、2015、2020年5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自然资源环境数... 都市圈交叠跨界区域土地利用具有复合性和时空动态性,为推动新时期都市圈内部国土空间的高效利用与科学管控,该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交叠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05、2010、2015、2020年5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自然资源环境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资料,综合运用熵权法、全局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分析跨界区域土地利用“三生”功能转型的演进过程、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区域土地利用总功能水平较低,功能指数值呈“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反波浪线变化(“~”旋转180°),空间分布上呈“南部高、北部低,主城区高、其他县区低”特征;县区间功能指数值差异逐渐减小,土地利用总功能内部结构呈“转向多元—趋向单一”的发展态势,生态功能主导区域总功能发展。2)区域土地利用生产功能水平较低,呈先增长后下降趋势,增速先快后慢。空间分布上呈“东南部高,西南和北部低;主城区高,其他县区低”的特征。3)区域内土地利用生活功能平均指数水平南部高、北部低,各县域间的差异则呈“缩小—扩张—缩小”变化。4)区域内土地利用生态功能平均指数水平高于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研究期间生态功能指数值呈波动式上升,各县区生态功能指数差异呈“缩小—扩大—缩小—扩大”的变化趋势。5)生产功能变化的影响因子始终呈多元特征,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是推动其提升的主要因素;总人口变化、城镇化水平变化、路网密度是生活功能变化的主导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调控跨界区域土地利用功能转型过程、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推动绿色国土利用等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利用功能转型 跨界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增长-控制”耦合机制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胡静 陈银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7-91,共5页
本文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基础上,利用耦合系统原理,构建土地利用"增长-控制"系统;通过对湖北省市(州)的土地增长系统和土地控制系统的实证研究,得到各市(州)土地增长指数和土地控制指数在空间上的组合方式,确定湖北省土... 本文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基础上,利用耦合系统原理,构建土地利用"增长-控制"系统;通过对湖北省市(州)的土地增长系统和土地控制系统的实证研究,得到各市(州)土地增长指数和土地控制指数在空间上的组合方式,确定湖北省土地利用发展的7种战略。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增长-控制"耦合机制能够较为清晰地阐述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形成原因,有利于土地非农化、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对于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能够提供一个较好的研究框架;本文对湖北土地利用发展模式的分类,符合湖北省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文中针对各类地区提出不同的发展策略,可以促进地区土地利用系统向可持续、稳定的方向发展,同步提升土地增长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增长-控制 耦合机制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平原乡镇地区土地利用“三生”功能耦合协调特征
3
作者 王文卉 张建 胡智超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75-1087,共13页
为了促进国土空间的健康协调发展,需要在乡镇层面对土地利用的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功能进行识别,并进行协调关系的研究。以北京市平原乡镇地区为例,基于用地类型识别土地利用“三生”功能(production-living-ecology functions, PLEF... 为了促进国土空间的健康协调发展,需要在乡镇层面对土地利用的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功能进行识别,并进行协调关系的研究。以北京市平原乡镇地区为例,基于用地类型识别土地利用“三生”功能(production-living-ecology functions, PLEFs),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三生”功能整体和两两关系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市平原乡镇地区“三生”功能具有明显时空差异,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整体上升,生态功能先下降后上升,空间格局上生产功能南高北低,生态功能北高南低,生活功能则以中心城区周边乡镇为高值核心向外圈层递减。2)除生产、生态功能耦合协调度先下降后升高外,其余3种功能组合的耦合协调度均上升,并且生产、生态功能耦合协调度始终高于其余3种组合。大部分乡镇“三生”功能协调,失调乡镇主要位于环中心城区周边的南北、东西十字带。3)耦合协调度水平不同,乡镇受各功能影响的程度也不同,未来应采取差异化的提升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三生”功能(production-living-ecology functions PLEFs) 耦合协调度(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CCD) 时空演变 优化建议 北京市平原乡镇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开都河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凯 迪丽努尔·阿吉 +3 位作者 李平平 胡丛巧 康佳佳 彭清清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7,共13页
探究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干旱区河流水质的影响机制,对维护干旱区流域生态安全具有参考意义。基于开都河2021年丰水期和枯水期15个采样点的水质数据,以流域景观类型占比表征土地利用结构,景观指数表征景观格局,采用bioenv分析、冗... 探究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干旱区河流水质的影响机制,对维护干旱区流域生态安全具有参考意义。基于开都河2021年丰水期和枯水期15个采样点的水质数据,以流域景观类型占比表征土地利用结构,景观指数表征景观格局,采用bioenv分析、冗余分析(RDA)等方法探讨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开都河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开都河属清洁、较清洁水质,枯水期水质略优于丰水期;(2)丰、枯水期的2000、5000 m半径缓冲区土地利用对水质解释率最佳,分别为63.81%、64.91%;景观格局对水质解释率的最佳缓冲区分别为500、200 m,解释率分别为73.88%、63.33%;(3)丰水期耕地对水质的贡献率最高为57.9%,景观指数LPI对水质的贡献率最高为48.8%;枯水期对水质贡献率最高的为草地68%,景观指数LSI对水质贡献率最高为21.6%;(4)丰水期,耕地、林地、水域的组合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4245,枯水期单一草地的组合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5129;丰水期NP、LPI、ENN_MN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0765,枯水期NP、PD、LPI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2163;(5)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水质的交互作用在丰水期2000 m半径缓冲区内为18%,高于枯水期200 m半径缓冲区的11%。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都对开都河水质有较大影响,二者的交互作用在该影响中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水质 开都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内蒙古土默特右旗土地生态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包永红 白燕英 《中国果业信息》 2025年第1期82-84,共3页
基于1990—2020年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地表覆盖数据,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土地生态利用类型动态度模型和转移矩阵,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分析土地生态利用时空分布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990—2020年30年间土默特右旗有172.3 km^(2... 基于1990—2020年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地表覆盖数据,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土地生态利用类型动态度模型和转移矩阵,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分析土地生态利用时空分布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990—2020年30年间土默特右旗有172.3 km^(2)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动态变化,区域整体生态质量好转;以10年为单位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依次为7.3%、12.3%和7.3%,土地利用或覆盖变化稳定性高,对土地的开发强度适中,土地生态利用状况随着经济发展逐渐趋于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利用 覆盖变化 生态格局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与预测 被引量:1
6
作者 顾丽 杨惠媛 +1 位作者 曾友鼎 蔡志同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1-152,共12页
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碳存储的重要部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是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自然、社会及经济驱动因子,采用PLUS模型预测自然... 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碳存储的重要部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是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自然、社会及经济驱动因子,采用PLUS模型预测自然变化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2040年的土地利用格局,耦合InVEST模型评估历史和未来2种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并应用莫兰指数和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碳储量的空间格局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建设用地面积扩张迅速,增加了99125 km^(2),增幅为66.21%,林地面积增加了41745 km^(2)(1.74%),耕地和草地分别减少了62793 km^(2)(-3.22%)和42852 km^(2)(-1.51%),经济快速发展造成建设用地扩张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2)研究期内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为经济发展导致的生态用地面积下降。未来自然变化情景下,碳储量将继续减少;生态保护情景下则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3)中国历史和未来碳储量的分布呈空间正相关(Moran's I>0),且Z得分大于2.58,县级行政区的碳储量大小在空间上大致呈聚集分布,同时以东北北部和西藏为植被碳储量热点分布中心。4)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是2000—202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碳储量 情景模拟 InVEST-PLU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土地利用模拟与预测——以平顶山市为例
7
作者 李京忠 辛振华 +2 位作者 杨萌萌 谢潇 薛冰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73,共13页
资源枯竭型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对其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资源枯竭型城市平顶山市为例,基于GIS和PLUS模型,分析了2000—2020年间其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城市转型政策的实施,探索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在空间优化发展... 资源枯竭型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对其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资源枯竭型城市平顶山市为例,基于GIS和PLUS模型,分析了2000—2020年间其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城市转型政策的实施,探索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在空间优化发展情景下,预测了平顶山市在2030年的土地利用态势。结果表明:1)平顶山市的土地利用主要以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占全部面积的96.4%。2000—2015年,耕地变化量保持稳定,林地变化量逐期减少,建设用地变化量逐期增加。2015—2020年,耕地变化量剧减,林地变化量持续稳定,建设用地变化量则出现下降。2)坡向、距市区距离、距县区距离等12个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较为明显。3)PLUS模型在土地利用模拟预测中总体精度超过90%,Kappa系数高达0.9以上,适用于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的土地利用模拟。4)通过分析发现政策因素是土地利用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应注重政策的科学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枯竭型 土地利用 变化模拟 PLUS模型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情景下曲靖市土地利用与景观生态风险调控
8
作者 高庆彦 潘玉君 +4 位作者 吴仕海 朱海燕 许路艳 刘化 李东林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73-3283,共11页
分析与模拟曲靖市土地利用变化引发的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对区域生态风险防范及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0年、2000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综合景观指数法、多情景模拟及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分析与模拟曲靖市土地利用变化引发的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对区域生态风险防范及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0年、2000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综合景观指数法、多情景模拟及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等方法,剖析曲靖市1980—2020年、2040年在3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景观生态风险时空特征,并进行驱动机制总结。结果显示:曲靖市景观生态风险均值约为0.015,低及较低级面积总占比高达70%以上,生态水平较高,整体生态安全良好;景观生态风险“南北”空间差异显著且聚集明显,呈现高风险坝区向心性和低风险山地指向性特点。稳定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水库外围,风险易变区集中在人类活动强烈的城镇地区,风险增加滞后区主要在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南部地区。相较于自然发展及耕地保护而言,生态保护情景的低风险面积为11.939×10^(3)km^(2),更适合曲靖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尽管曲靖市景观生态风险等级低,但生态风险调控任务依然艰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土地利用 景观生态风险 优化调控 曲靖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源区多情景土地利用模拟与生境质量评估
9
作者 高庆彦 潘玉君 +4 位作者 吴仕海 朱海燕 许路艳 刘化 李东林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5-834,共10页
【目的】分析与模拟曲靖市土地利用变化引发的区域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为区域土地资源空间配置与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80、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曲靖市198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采用PLUS-InVEST模... 【目的】分析与模拟曲靖市土地利用变化引发的区域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为区域土地资源空间配置与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80、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曲靖市198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采用PLUS-InVEST模型,综合运用转移矩阵、多情景模拟及生境质量评价等方法,模拟2040年4种情境下土地利用变化及生境质量的时空特征,总结驱动机制。【结果】曲靖市主要用地类型包括山区草地、林地及坝区耕地和建设用地,其中以草地和林地2类生态用地为主,占72%以上。2000—2040年,生境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但高等级区域面积呈增加趋势;生境质量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密切相关,均呈北高南低的“山-坝”“锁定”效应,北部为生境质量热点集中区,南部为冷点集中区。生态保护情景更适合区域的发展需求,水域对生境质量贡献虽小,但极为重要。【结论】未来应加强山区林草地退化区修复,缓解生态退化;强化坝区内部生态用地保护与建设,提高生境质量;适度增加水域用地面积,减缓区域生境质量水平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情景模拟 曲靖市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土地利用与气候驱动下的北洛河流域降水与径流变化研究
10
作者 刘红英 古明兴 +1 位作者 王健 张鑫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88,98,共10页
随着人类活动加剧和全球变暖的持续,全球极端气候事件和水旱灾害频发。准确预测和量化未来水文循环过程对科学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MIP6中的16种全球气候模式,耦合SWAT模型与未来土地利用预测结果,评估了未来北洛河流域... 随着人类活动加剧和全球变暖的持续,全球极端气候事件和水旱灾害频发。准确预测和量化未来水文循环过程对科学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MIP6中的16种全球气候模式,耦合SWAT模型与未来土地利用预测结果,评估了未来北洛河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预估了2025-2100年降水和径流不同时段的空间变化率。结果表明:在SSP2-4.5情景下,21世纪后期北洛河上游较大范围的农田将转变为草地;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北洛河下游部分农田将逐渐转变为建筑用地,未来建筑用地比例均有所上升;CMIP6多模式集合(MME)和KACE-1-0-G模式在降水和气温模拟中的表现分别显著优于和劣于其他模式;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未来北洛河流域降水量和径流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上游地区的年均降水变化率和径流变化率普遍较高,随着未来北洛河下游建筑用地比例的上升,21世纪后期北洛河下游区域的径流变化率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 土地利用 径流变化率 降水变化率 北洛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空间分辨率的中部地区县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测度及规划策略研究——以湖北省59个县城为例
11
作者 刘合林 黄玉霖 +2 位作者 高俊阳 卢有朋 黄亚平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6-151,共6页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现有研究多基于行政边界或某一中心城区中宏观数据开展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评估和测度,对于基于更高空间分辨率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测度及其空间异质性缺乏有效研究,进而削弱了...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现有研究多基于行政边界或某一中心城区中宏观数据开展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评估和测度,对于基于更高空间分辨率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测度及其空间异质性缺乏有效研究,进而削弱了规划策略配置的空间针对性。基于此,以湖北省59个县城建成区为研究范围,基于1km×1km的空间分辨率提出县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测度方法和空间异质性分析方法,识别出有近三分之一数量的县城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偏低。基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异质性将此类低集约利用水平县城分为高集约利用水平集聚型、低集约利用水平集聚型和集约利用水平离散型,其对应的规划策略重点分别为老城优化型、成片联动型和单点再开发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省 县城建成区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高空间分辨率 分类施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和土地利用变化条件下黄土高原沟壑区产流模式探究
12
作者 王雪 宋孝玉 +1 位作者 孟鹏飞 魏婉茵 《水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16,共9页
基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降雨径流、洪水资料和1980、200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法对不同时期流域内降雨产流特征、土地利用变化及降雨径流关系进行分析,并根据雨洪特征、洪水过程线以及产流综合判别指标辨析流... 基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降雨径流、洪水资料和1980、200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法对不同时期流域内降雨产流特征、土地利用变化及降雨径流关系进行分析,并根据雨洪特征、洪水过程线以及产流综合判别指标辨析流域在1981—2020年期间产流模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南小河沟流域年降雨径流、雨洪特征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导致流域内产流模式发生转变的重要因素。(2)流域内46场典型洪水整体以超渗和混合产流为主,占洪水总场次的80.4%。基准期到变化期超渗产流的占比减少了57.5%,混合产流占比增加了87.1%,而蓄满产流变化较小。(3)结合流域内影响产流模式的多个指标综合分析,基准期是以超渗产流为主导的混合产流模式,变化期是以混合产流模式为主。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产流规律研究及生态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土地利用 雨洪特征 产流模式 黄土高原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布齐沙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组分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3
作者 姚彤 白珩 +3 位作者 季晓莲 李蒙 胡斯乐 康永祥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3-161,共9页
以库布齐沙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小叶杨林地、沙蒿草地和马铃薯农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沙地为对照,对比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100 cm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C)以及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分布特征,并探... 以库布齐沙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小叶杨林地、沙蒿草地和马铃薯农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沙地为对照,对比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100 cm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C)以及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分布特征,并探究其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沙地脆弱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研究以及沙漠化土地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各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含量及储量分别为0.5~8.1 g/kg和1.76~22.57 t/hm^(2),均表现为草地>林地>农田>沙地。2)土地利用方式、土层深度对MBC、EOC和DOC具有显著影响(P<0.05),MBC、EOC和DOC含量分别为3.29~274.49 mg/kg、0.10~2.11 g/kg和19.04~225.48 mg/kg,均表现为草地>林地>农田>沙地;在垂直分布上,草地表层土壤(0~40 cm)MBC含量显著高于40~100 cm土层,林地、农田以及沙地在0~20 cm土层含量较高,存在明显的表层聚集现象;EOC含量在土层上的分布特征与SOC较为一致,而DOC含量在各土地利用方式中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且在不同土层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3)敏感性分析表明,MBC对土地利用方式及其土层变化的响应大于其他有机碳组分。此外,冗余分析显示,全氮(R^(2)=0.76,P=0.001)、硝态氮(R^(2)=0.56,P=0.001)以及pH(R^(2)=0.42,P=0.001)为影响碳组分变化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 活性组分 敏感性分析 库布齐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融合发展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14
作者 李晓青 周国华 +3 位作者 崔树强 王华 刘慧 于雪霞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4-889,共16页
文章从减碳效应和增碳效应2方面考虑,构建城乡融合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分析框架,并基于长株潭城市群2005—2021年22个县域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城乡融合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关系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 文章从减碳效应和增碳效应2方面考虑,构建城乡融合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分析框架,并基于长株潭城市群2005—2021年22个县域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城乡融合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关系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城乡融合通过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配置,加大能源消耗等分别带来减碳效应和增碳效应,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造成影响;2)2005—2021年,从城市群总体及市级层面看,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从县域层面看,总体上呈由中心向四周递减的空间演化格局且存在收敛态势;3)2005—2021年,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在城市群总体、市级层面和县域层面总体上逐年递减,呈东北高、西北西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4)城乡融合能显著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并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人口密度和产业结构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具有正向作用,政府行为、技术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具有负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土地利用碳排放 减碳效应 增碳效应 空间计量模型 长株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的陕西省碳中和时空格局研究
15
作者 黄馨 韩玲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9-280,共12页
【目的】从土地利用视角,分别对2010年和2020年陕西省县域碳源与碳汇规模进行测算,揭示碳中和状态的时空变化格局。【方法】耕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采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和能源碳排放系数进行估算,耕地碳汇采用农作物经济系数... 【目的】从土地利用视角,分别对2010年和2020年陕西省县域碳源与碳汇规模进行测算,揭示碳中和状态的时空变化格局。【方法】耕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采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和能源碳排放系数进行估算,耕地碳汇采用农作物经济系数和碳吸收率来计算,林地、草地和湿地碳汇依据《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试行)》,采用固碳速率法进行估算。【结果】近十年陕西省耕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分别增加67489 t和36473909 t,县域平均增长分别为631 t和340878 t;陕西省碳汇共增加3204196 t,县域平均增长29946 t,其中,耕地和湿地的碳汇总量分别增加了3287178 t和8494 t,林地和草地的碳汇总量分别减少了91028 t和442 t;空间分布上,耕地碳排放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的渭南和咸阳等地,建设用地碳排放相对集中在陕北的榆林,耕地碳汇与碳排放分布格局大体一致,林地碳汇主要在陕南秦岭山区,草地和湿地则集中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2010年陕西省碳亏规模为3330 t,2020年达33340497 t,碳亏县域从2010年的34个增长至2020年的47个。【结论】2010年陕西省碳源与碳汇基本持平,达到“碳中和”状态。随着近十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陕北榆林资源型经济和能源化工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关中地区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和增长,省域总体能源结构并未明显改善,陕西省整体处于明显碳亏状态,“碳中和”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源 碳汇 碳中和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海自然保护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氮初级转化速率研究
16
作者 郎漫 聂浩 +1 位作者 朱四喜 李平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5-715,共11页
为明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无机氮转化的过程速率,深入理解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土壤氮循环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云贵高原草海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旱地、菜地和林地土壤为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采用^(15)N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和FLUAZ数... 为明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无机氮转化的过程速率,深入理解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土壤氮循环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云贵高原草海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旱地、菜地和林地土壤为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采用^(15)N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和FLUAZ数值优化模型研究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氮初级转化速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氮初级转化速率具有显著影响。湿地土壤的氮初级矿化速率(11.95 mg·kg^(−1)·d^(−1),以N计,下同)和固定速率(6.13 mg·kg^(−1)·d^(−1))最高,林地土壤的氮初级矿化速率最低(2.39 mg·kg^(−1)·d^(−1)),但是氮初级固定速率(2.09 mg·kg^(−1)·d^(−1))与旱地土壤(2.29 mg·kg^(−1)·d^(−1))和菜地土壤(1.52 mg·kg^(−1)·d^(−1))没有显著差异。林地土壤的初级硝化速率(0.77 mg·kg^(−1)·d^(−1))显著低于湿地土壤(2.68 mg·kg^(−1)·d^(−1))、旱地土壤(6.33 mg·kg^(−1)·d^(−1))和菜地土壤(5.39 mg·kg^(−1)·d^(−1))。旱地土壤和菜地土壤的初级硝化速率与铵态氮固定速率之比以及氮初级矿化速率与初级固定速率之比均大于1,而湿地土壤和林地土壤的初级硝化速率与铵态氮固定速率之比均小于1,且林地土壤的氮初级矿化速率与初级固定速率之比接近1。结果表明,林地土壤相对于其他三种土壤而言,土壤中氮素矿化和固定过程耦合更为紧密,从而减少了硝化作用的发生及硝态氮的淋溶风险。本研究结果可为草海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合理布局及生态修复工程的环境效应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氮初级转化速率 矿化 固定 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碳储量时空格局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17
作者 梁欣 卢廷军 +1 位作者 刘星 梅晓丹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4-179,共6页
黑龙江典型黑土区具有“商品粮基地-脆弱碳库系统”的双重属性,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着碳储量转变和粮食安全。目前,针对长时间序列多时空整体视角下黑土区碳储量时空演变及土地利用响应所开展的研究颇为有限。本文基于ArcGIS软件的空... 黑龙江典型黑土区具有“商品粮基地-脆弱碳库系统”的双重属性,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着碳储量转变和粮食安全。目前,针对长时间序列多时空整体视角下黑土区碳储量时空演变及土地利用响应所开展的研究颇为有限。本文基于ArcGIS软件的空间自相关、聚类分析和重心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及InVEST模型定量可视化分析199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对典型黑土区碳储量时空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①30年间,耕地为研究区主导地类,整体呈增长趋势,年均值达64%,林地、草地面积有波动式下滑,水域逐年持续缩减,而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则呈增长趋势,两者增减幅度约6%。②典型黑土区碳储量呈“增长-下降-下降”的波动式变化,30年间共减少7.28×10^(7)t,其中耕地碳储量增加了12.65×10^(7)t,而林地、草地和水域的碳储量三者合计减少了21.85×10^(7)t。③重心变动方向轨迹上看,碳储量呈现“西北-东北-西”的“Z”形态势,表现为一定的空间趋同集聚现象,先增强后减弱,北部高-高集聚明显,西部和南部主要为低-低集聚。④土地利用转移是碳储量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耕地为研究区主要碳库,占碳总量的66%;其中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耕地的转化是促使碳储量增加的关键原因,建设用地贡献最小;水域-未利用地的变化导致碳储量损失较大。本文研究可为典型黑土区粮食和生态安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黑土区 碳储量 土地利用 InVEST模型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山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与多情景模拟
18
作者 刘涛 刘凯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0-140,共11页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开展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与多情景模拟研究对理解人地系统协调过程、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以位于秦岭—黄淮平原过渡带的河南省豫西山区为研究区域,首先,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分析该区...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开展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与多情景模拟研究对理解人地系统协调过程、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以位于秦岭—黄淮平原过渡带的河南省豫西山区为研究区域,首先,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分析该区域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演变规律;其次,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19个驱动因子的影响程度,并采用ROC曲线验证模型精度;最后,基于Markov-FLUS耦合模型模拟自然发展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2025年、2035年的土地利用格局。结果表明:①2005—2020年间,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居民点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显著增加,其中居民点用地扩张对耕地的挤占效应突出;②东北部平坦区域及市县城镇周边为土地利用变化敏感区,地势较高的西部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转换速率较低;③驱动因子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政策规制与自然因子的作用最为显著;④情景模拟显示,各类发展情景下城镇均呈现向外扩张趋势,且以东北为主要扩张方向,其中自然发展情景的扩张强度最大,耕地保护情景与生态保护情景可分别有效抑制耕地流失和生态用地减少。研究表明,政策规制是优化豫西山区土地利用格局的有效措施,研究结果可为豫西山区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保护与耕地安全管控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驱动因子 Markov-FLUS耦合模型 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模拟与扩绿增长协同发展
19
作者 屈志光 杨伯元 +2 位作者 胡李丹 李飞 汪金卓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476,共12页
基于“SD-PLUS-InVEST”模型演化模拟结果,构建了扩绿与增长的协同评估模型,并开展了经济带及省级尺度评估,以“经济带—省市”协同视角解析、讨论了长江经济带实现生态扩绿与经济增长协同发展的未来特征与潜在困境,并提出了长江经济带... 基于“SD-PLUS-InVEST”模型演化模拟结果,构建了扩绿与增长的协同评估模型,并开展了经济带及省级尺度评估,以“经济带—省市”协同视角解析、讨论了长江经济带实现生态扩绿与经济增长协同发展的未来特征与潜在困境,并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提质路径.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2000~2030年碳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生态保护情景的碳服务价值共减少了58.8亿元,高质量发展情景的碳服务价值降低了176.64亿元,高速发展情景的碳服务价值下降了383.03亿元.基于生态扩绿和经济增长的协同评估,高质量发展情景的协同发展水平最优.空间上,各省市扩绿增长协同发展水平存在较明显差异,根据差异特征分析为经济带协同扩绿增长提出了提质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陆地碳储 演化模拟 长江经济带 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下牛栏江中上段地表径流响应研究
20
作者 邓丽仙 张洪波 +4 位作者 和艳 孔功 李琳静 史丽波 郭财秀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3-82,89,共11页
当前全球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对全球水文循环的影响也成为政府、社会和科研工作者讨论和研究的热点。研究以昆明市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的水源区典型流域作为研究区,基于所收集的研究区多期气候和土地利用数据,... 当前全球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对全球水文循环的影响也成为政府、社会和科研工作者讨论和研究的热点。研究以昆明市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的水源区典型流域作为研究区,基于所收集的研究区多期气候和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和M-K趋势检验方法分析气候变化趋势,利用CA-Markov模型和GIS空间叠加工具分析历史及未来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SWAT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的流域水文过程,开展流域径流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研究发现:(1)1965-2014年间,研究区气温总体以0.256℃/10 a的速率上升,降水总体以18.5 mm/10 a的速率减少。M-K突变检验表明1993年以后流域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显著,流域年降水量在此期间发生多次突变但变化不显著。(2)耕地、林地、灌木和草地是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2005年以来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持续扩张,草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面积小幅降低,该变化使得产水率增加。(3)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进行对比发现,气候变化是研究区径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其中,降水对径流影响最大。在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共同作用下,洪水期径流最为敏感;二者分别作用下,土地利用变化使得流域径流呈洪水期增加、枯水期减少态势;气候变化下各月径流量变化显著,相较于枯水期,洪水期变化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SWAT模型 地表径流响应 牛栏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