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9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工业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沈阳市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任婉侠 李京忠 +4 位作者 董书恒 肖骁 付博 谢潇 薛冰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8-231,共14页
维持和改善生态系统服务是保障老工业城市可持续转型的重要基础。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和改进当量因子法,定量分析沈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结果表明:(1)沈阳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建设用地和水域呈增加趋势,而草地、... 维持和改善生态系统服务是保障老工业城市可持续转型的重要基础。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和改进当量因子法,定量分析沈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结果表明:(1)沈阳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建设用地和水域呈增加趋势,而草地、林地等重要生态用地逐渐减少;2005—2010年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最为显著。(2)生态系统服务主要以调节服务为主,耕地和水域贡献超八成的生态系统服务,而草地、林地仅贡献约两成,且逐年减少;空间分布上呈中心低外围高的圈层结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年均增加0.66亿元,人均价值年均降低47.95元。建议系统管理城乡土地资源,加强林地、草地等保护和质量提升,控制新城区和工业园区扩张,提升单位土地资源产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 老工业城市 可持续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南部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怡冰 李成亮 +5 位作者 张鹏 侯蕾 刘仲秋 刘经强 邱庆泰 赵辰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986-3998,共13页
以黄河下游生态脆弱区-济南南部山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域1980~2020年6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结合InVEST模型(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 model),分析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和碳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变... 以黄河下游生态脆弱区-济南南部山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域1980~2020年6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结合InVEST模型(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 model),分析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和碳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较为显著,198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较小,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由于林草地碳储量的累积,碳储量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时期;2005~2010年城市扩张速度最快,城乡建设用地大量侵占耕地、林地和草地,使区域固碳能力明显下降;2010~2020年,由于城市化扩张限制以及植树造林等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区域碳储量逐渐呈增长趋势;1980~2020年济南南部山区的总碳储量呈“增长-下降-增长”的趋势;并且林地是济南南部山区碳储量的主要供给者,区域碳储量值随着远离城乡居民生活中心的距离增大而增大,说明人类活动对区域碳储量有重要的影响.另外,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引起地类碳密度的变化,是区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土地利用类型的碳储量变化与各地类的面积变化有一定的关系.该成果可为生态脆弱区塑造良好的陆地碳汇格局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南部山区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InVEST模型 碳储量的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中城市群碳储量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及脆弱性 被引量:7
3
作者 万海峰 蒙友波 +3 位作者 陈洋 赵祖伦 罗洁琼 张朝睿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3-452,共10页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影响,以期为区域绿色低碳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00,2010,2020年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区3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为基础,运用InVEST模型和土地...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影响,以期为区域绿色低碳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00,2010,2020年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区3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为基础,运用InVEST模型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定量分析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并采用潜在影响指数(PI)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脆弱性进行评估。[结果]①2000—2020年,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总体表现为耕地和林地持续下降,建设用地持续上升。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转移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草地向其他地类的转移,其中,2000—2010,2010—2020年分别有3339.35,3669.15km^(2)土地发生了转移,前者林地转为草地是主要转移类型,后者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为主要转移类型。②2000—2020年区域的碳储量表现为减少趋势,由4.42×10^(7)t减小到4.33×10^(7)t,累计减小9.40×10^(5)t,林地转为草地是引起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各年度碳储量密度均呈现西部、东部高,中部低的分布态势;20a间,高密度区未发生明显变化,低密度区表现为由中心区域向外围扩散。③2000—2020年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区主要扮演碳源的角色,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增加了2.83,PI指数分别为-0.04,-0.31,均表现为负面潜在影响,且脆弱性不断增强。[结论]增加林地、控制林地转为其他用地及建设用地扩张是促进区域绿色低碳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碳储量 脆弱性 黔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滩区1985–2020年30 m分辨率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集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帆 宗丽佳 +1 位作者 周胜男 杨东阳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2期150-160,共11页
黄河下游滩区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长序列、高精度的黄河下游滩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集,再现其历史轨迹,把握现实格局,对黄河下游滩区高质量发展及其相关问题的科学研究而言,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性工作。本文选取1985... 黄河下游滩区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长序列、高精度的黄河下游滩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集,再现其历史轨迹,把握现实格局,对黄河下游滩区高质量发展及其相关问题的科学研究而言,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性工作。本文选取1985–2010年36景Landsat5 TM、2015–2020年8景GF-1 WFV和12景Landsat8 OLI遥感影像,采用随机森林、人机交互解译和混淆矩阵精度评价等方法,研制了1985–2020年每5年共8期黄河下游滩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数据空间分辨率为30 m,总体精度均达90%以上,Kappa系数高于0.85。本数据集可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规划、黄河流域典型区域自然–人文系统耦合过程、机理、测度等研究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滩区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随机森林 栅格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流域景观格局与水沙响应关系研究 被引量:37
5
作者 刘晓君 李占斌 +3 位作者 李鹏 张铁钢 徐国策 高海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5691-5700,共10页
以黄河流域的2个典型流域为研究对象,借助GIS和Fragstats平台与长系列水沙数据,分析流域景观格局和水沙变化特征,并探讨景观指数与径流输沙的关系。结果表明:(1)两个流域优势景观类型为草地,1985—2010年间变化最大的景观类型分别为未... 以黄河流域的2个典型流域为研究对象,借助GIS和Fragstats平台与长系列水沙数据,分析流域景观格局和水沙变化特征,并探讨景观指数与径流输沙的关系。结果表明:(1)两个流域优势景观类型为草地,1985—2010年间变化最大的景观类型分别为未利用土地(25a变幅为453.94 km^2)和耕地(25a变幅为52.85 km^2);(2)秃尾河流域景观均向规则、高连通和高度聚集的方向发展。孤山川控制流域内景观多样性和聚集度逐渐增加,整体向好。秃尾河流域景观稳定性指数高于孤山川流域,两流域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地稳定性均呈增加趋势,而城乡工矿用地则相反。(3)流域年径流量和泥沙量均呈现逐年同步减小的趋势。秃尾河年径流量明显高于孤山川,但孤山川流域泥沙量与秃尾河流域相近。两流域径流泥沙相关关系显著,秃尾河流域相关系数(0.48)明显低于孤山川流域(0.85)。(4)景观指数与径流量、泥沙量呈显著线性相关,其中景观多样性相关的指数SHDI、SIDI、SHEI和SIEI均与径流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泥沙仅与CONTAG、COHESION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景观格局 径流量 输沙量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M和ETM^+遥感分析的石家庄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被引量:43
6
作者 肖捷颖 葛京凤 +1 位作者 沈彦俊 梁彦庆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5-500,共6页
文章利用Landsat的TM和ETM+数据,对石家庄市1987年和2001年的土地利用/覆被进行分类,并对这一期间发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可以划分为城市用地、居住用地、农田、菜地、林地、果... 文章利用Landsat的TM和ETM+数据,对石家庄市1987年和2001年的土地利用/覆被进行分类,并对这一期间发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可以划分为城市用地、居住用地、农田、菜地、林地、果园、草地、水体、沙地/裸地等9类;研究区域发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由近年来的快速城市化过程引起。变化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城市用地、农田、菜地和林地;变化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市的边缘和市区的东部及西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遥感影象 分类 石家庄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47
7
作者 高啸峰 王树德 +1 位作者 宫阿都 于冬梅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6-39,共4页
分析1990-2007年山东省胶南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为进一步确定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选取GDP、农业人口比重和固定资产投资等33个社会经济指标,借助SPSS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胶南市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因子概括... 分析1990-2007年山东省胶南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为进一步确定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选取GDP、农业人口比重和固定资产投资等33个社会经济指标,借助SPSS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胶南市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因子概括为人口和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条件4个主要驱动因子,为政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保护政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驱动因子 相关分析 主成分分析 胶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与土壤重金属积累的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8
作者 宋成军 张玉华 +3 位作者 刘东生 李想 张艳丽 徐哲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5期617-624,共8页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世界性环境问题之一.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最主要的环境演变驱动因子之一.为明晰LUCC对土壤重金属积累和污染的影响,根据前人研究,从场地、县域和流域/区域尺度总结了LUCC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关系.研究发现,三个尺...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世界性环境问题之一.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最主要的环境演变驱动因子之一.为明晰LUCC对土壤重金属积累和污染的影响,根据前人研究,从场地、县域和流域/区域尺度总结了LUCC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关系.研究发现,三个尺度上土地利用方式和覆被类型/格局是控制土壤重金属空间积累和分布的重要因子,土地利用/覆被可以直接吸纳或吸附重金属,亦能通过改变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从而控制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和活性,造成土壤中重金属的积累直至污染.此外,论文阐明了LUCC在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预测、规避和污染土壤修复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了在实践中通过调整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进行污染土壤修复的建议.寓景观生态学思想于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过程是一种新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土壤 重金属积累 尺度 土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太行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27
9
作者 葛京凤 黄志英 +1 位作者 梁彦庆 滑丽萍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2-65,共4页
根据1996—2001年土地调查数据,分析太行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阐述城乡建设用地增加、土地过度垦殖、林草覆盖减少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耕层土壤遭到破坏、水利设施受损、水旱灾害频繁等不良后果。对不同土地覆被盖度下的减灾效应进行比... 根据1996—2001年土地调查数据,分析太行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阐述城乡建设用地增加、土地过度垦殖、林草覆盖减少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耕层土壤遭到破坏、水利设施受损、水旱灾害频繁等不良后果。对不同土地覆被盖度下的减灾效应进行比较,提出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河北太行山区 环境效应 2001年 调查数据 变化特征 建设用地 水土流失 耕层土壤 水利设施 不良后果 水旱灾害 减灾效应 土地覆被 生态农业 行比 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北地区1986~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 被引量:18
10
作者 徐小明 杜自强 +2 位作者 张红 冯凌 申小雨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154-2161,共8页
为定量研究不同时期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不同驱动特征,以地处农牧交错带的晋北地区为例,采用非监督分类与人工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获取研究区1986~2010年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状况,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定量分析了不... 为定量研究不同时期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不同驱动特征,以地处农牧交错带的晋北地区为例,采用非监督分类与人工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获取研究区1986~2010年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状况,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定量分析了不同阶段 LUCC 的自然与人为驱动特征。结果表明:1)CCA 在分析长时期序列 LUCC 驱动力上有较好的解释力,CCA 排序可以很好地提取 LUCC 与自然、人为因素之间的关系,反映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变化受到的驱动作用;2)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草地、林地为主,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以耕地与草地、林地与草地之间的互相转移为主;3)从不同时期 LUCC 的驱动因子来看,人口密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降水、坡度和高程是研究区各时期 LUCC 的主要驱动力;研究区在1986~1995年间 LUCC 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坡度和高程等地形因素的驱动作用也愈来愈重要;4)从不同地类变化的驱动因子来看,耕地、草地等地类向居民用地、工矿用地转移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和经济的发展;而林地,草地等土地覆被类型之间的转移主要受到坡度,高程和降水等自然因素的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驱动力 典范对应分析 不同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因子对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4
11
作者 王宗明 宋开山 +5 位作者 刘殿伟 张柏 李方 张树清 张春华 杨婷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15,共6页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分析了1954—2005年海拔高度和坡度因素对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近50 a,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剧烈,其中耕地增加了2.25倍。与耕地面积急剧增加相对应的是湿地、林地...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分析了1954—2005年海拔高度和坡度因素对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近50 a,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剧烈,其中耕地增加了2.25倍。与耕地面积急剧增加相对应的是湿地、林地和草地的大幅度减少。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地表区域有不同的表现,其中耕地的增加主要发生在海拔200 m以下的地貌部位,尤其是海拔100 m以下的地貌部位;湿地面积的减少也主要发生在海拔200 m以下的地貌部位,其中大部分发生在海拔100 m以下的地表单元。林地与草地在各个海拔高度区间的变化趋势呈波动状态。城乡工矿用地在各个海拔高度区间都有一定的变化,其中海拔200 m以下变化尤为明显。三江平原耕地面积在各个坡度级别上均呈增长趋势,在坡度小于1°的地貌部位增加最多。坡度大于10°时,耕地面积的增长比例非常小。林地、草地和湿地的变化均主要发生在坡度小于1°的地貌部位。水域、城乡工矿用地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坡度较小的地貌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遥感 海拔高度 坡度 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下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输水的响应 被引量:20
12
作者 王珊珊 王金林 +2 位作者 周可法 汪玮 万应彩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9-74,80,共7页
以2000—2015年的遥感影像资料和生态输水数据为基础数据源,利用ENVI和GIS数据分析处理工具,基于时间轨迹分析方法研究塔里木河下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生态输水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2015年的16次、1670 d间歇性生态输水,使林... 以2000—2015年的遥感影像资料和生态输水数据为基础数据源,利用ENVI和GIS数据分析处理工具,基于时间轨迹分析方法研究塔里木河下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生态输水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2015年的16次、1670 d间歇性生态输水,使林地和草地分别增加了823个和1347个像元,耕地、湿地和人工用地分别减少了1422个、736个和222个像元,其他用地增加了210个像元;植被面积总体上呈扩大趋势,2015年较2000年净增植被面积382.85 km^(2),人工表面增加356.10 km^(2);戈壁、裸土、沙漠等其他用地面积共计减少了738.95 km^(2);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塔里木河下游两岸的河水漫溢、滞留区,呈现出破碎化、不规则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输水 遥感数据 塔里木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以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 被引量:36
13
作者 周德成 赵淑清 朱超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2-449,共8页
以北方农牧交错区-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198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信息,通过统计模型重建土地利用/覆被及景观格局变化过程,综合评价二者动态及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恢复工程的影响。研究区土地整体处于准平衡态势,各... 以北方农牧交错区-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198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信息,通过统计模型重建土地利用/覆被及景观格局变化过程,综合评价二者动态及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恢复工程的影响。研究区土地整体处于准平衡态势,各地类双向转换较频繁;耕地与草地的变化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及景观格局变化起支配作用;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恢复工程逆转了天然植被(包括草地与林地)整体减少及耕地与未利用地增加的局面,使各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缓解,这可能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退耕还林还草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景观格局 科尔沁左翼后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评价——以贵州猫跳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23
14
作者 彭建 蔡运龙 王秀春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7-143,共7页
通过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手段,借助于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指数以及构建生态价值指数,对位于贵州中部典型喀斯特地区的猫跳河流域1973年以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整个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影响以及... 通过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手段,借助于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指数以及构建生态价值指数,对位于贵州中部典型喀斯特地区的猫跳河流域1973年以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整个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影响以及近30年来土地利用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在过去的30年间,研究区的土地覆被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深刻的影响。1973-1990年,猫跳河流域的景观趋于破碎化,斑块总数从3438个增加到3619个,生态服务价值指数从3626.58降低到3343.47,土地利用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1990-2002年,猫跳河流域的景观破碎度降低,斑块数量从1990年的3619个减少到3312个,整个流域的生态服务指数从3343.47上升到3738.4,生态环境质量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喀斯特地区 生态环境效应 景观格局指数 猫跳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土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库的影响——以吉林省通榆县为例 被引量:18
15
作者 汤洁 毛子龙 +2 位作者 韩维峥 徐小明 王晨野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008-2013,共6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碳循环影响显著。文章基于实地采集的土壤、植物样品的测试数据和1989、2004两年8月陆地卫星TM遥感影像数据,采用生态系统类型法分析吉林省通榆县1989—2004年耕地、林地、草地、盐碱地、沙地等11种地类之间土...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碳循环影响显著。文章基于实地采集的土壤、植物样品的测试数据和1989、2004两年8月陆地卫星TM遥感影像数据,采用生态系统类型法分析吉林省通榆县1989—2004年耕地、林地、草地、盐碱地、沙地等11种地类之间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库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1989—2004年通榆县土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库共损失了3.18TgC(1Tg=106t),年均损失约为0.265TgC。其中,湿地、草地有机碳库分别损失5.54TgC和3.71TgC,盐碱地面积的增加导致有机碳库损失4.75TgC。林地面积增加和沙地面积减少分别使有机碳库增加了4.58TgC和3.75TgC。研究区总体上为一个碳失汇,草地退化、湿地萎缩、土地沙化和盐碱化造成了有机碳库的碳损失,而植树造林、草地植被的恢复和重建等活动则可以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该研究对于评估自然环境与人为活动影响下,特别是大规模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对土壤有机碳的增汇潜力和固碳效应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有机碳库 土地盐碱化 土地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洪水响应——以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为例 被引量:21
16
作者 万荣荣 杨桂山 李恒鹏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15,共6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影响流域洪涝灾害的重要因素。基于太湖流域在全国的重要性及太湖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洪水效应研究的迫切性,选择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HEC-HMS模拟了5种土地利用情景下的2次典型洪水过...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影响流域洪涝灾害的重要因素。基于太湖流域在全国的重要性及太湖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洪水效应研究的迫切性,选择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HEC-HMS模拟了5种土地利用情景下的2次典型洪水过程,定量分析了单一土地利用/覆被对洪水过程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对于同场降雨,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洪水总量和洪峰流量大小顺序为:林地<疏林灌丛<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涨水历时长短顺序为:林地>疏林灌丛>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峰现时间出现最早的是建设用地,其次是耕地、草地、疏林灌丛地和林地。建设用地对暴雨洪水过程影响最为显著,不仅使得最大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增大,汇流时间变短,还大大改变了洪峰形态,使流域原有的坦化洪水波形的能力降低。城市化会严重加剧流域暴雨洪水,而森林则有利于缓和流域暴雨洪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洪水响应 水文模型 情景模拟 西苕溪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来江苏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晓祥 唐彦君 +3 位作者 严长清 徐盼 朱晨曦 戴煜暄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0-95,共6页
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可用于量化反应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为海岸带开发与利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以江苏海岸带为研究对象,选取1978~2007年5期Landsat MSS/TM影像作为数据源,建立遥感分类系统,采用分层分类监督分... 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可用于量化反应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为海岸带开发与利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以江苏海岸带为研究对象,选取1978~2007年5期Landsat MSS/TM影像作为数据源,建立遥感分类系统,采用分层分类监督分类方法获取研究区5期序列LUCC数据,进而计算分析江苏海岸带近30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结构演变,系统研究了近30年来的LUCC的变化数量以及变化速率。研究结果表明:(1)从土地利用结构上看,近30年来,江苏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为主,虽然耕地占比近年来有所减少,但是仍然高达70%以上;(2)从土地利用变化来看,江苏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显著的是城镇建设用地,无论是变化数量和变化速率都非常显著,同时大量沿海新围垦土地多为建设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 海岸带 遥感影像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伍星 沈珍瑶 刘瑞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1-465,F0003,共6页
利用1970,1980,1990和2000年4个时相卫星遥感数据,阐述了长江上游近30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在数量、结构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明确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和变化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长江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 利用1970,1980,1990和2000年4个时相卫星遥感数据,阐述了长江上游近30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在数量、结构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明确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和变化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长江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此特征决定了该区以农牧业生产为主.1970—2000年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其余土地利用类型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增加,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林地转变为草地,草地转变为荒地和水域,耕地转变为林地、草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研究区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是制约土地利用水平和结构的基本要素,而人类开发活动和宏观政策的制订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转移矩阵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穆棱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热点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高凤杰 马泉来 +4 位作者 单培明 刘洋 郭欣欣 杨双 张志民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6-130,共5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过程特征是全球变化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运用地统计学和3S技术,对黑龙江省穆棱市1991—2001年和2001—2013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空间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1—2001年间,耕地是主要转入地类,增加23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过程特征是全球变化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运用地统计学和3S技术,对黑龙江省穆棱市1991—2001年和2001—2013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空间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1—2001年间,耕地是主要转入地类,增加232.25 km^2,林地作为最大转出地类,减少290.35 km^2,林地与耕地的转化在土地利用变化中占最大比例,其他用地均发生变化,但面积小且散乱,整体上该时期土地利用呈现出开发混乱、效率低下的特点;2001—2013年间,受还林还草的影响,耕地减少179.01 km^2,林地增加171.45 km^2,其中坡耕地的退出占较大比例,且分布面积广,该时段内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土地利用变化的热点区由2001年前的"两大一小"模式,演变为以市区和中心乡镇围成的重点区域;1991—2013年间研究区自然因子变化较小,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受退耕还林等国家政策的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地统计学 3S技术 黑龙江省穆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西部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黄方 刘湘南 +2 位作者 王平 张树文 张养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4-17,共4页
利用1986年和2000年两期TM影像资料,在空间图形库系统支持下全面分析了松嫩平原西部地区土地利用/覆被数量变化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揭示了近15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表现为耕地、盐碱地从整体上呈现集中化,林地、草地不... 利用1986年和2000年两期TM影像资料,在空间图形库系统支持下全面分析了松嫩平原西部地区土地利用/覆被数量变化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揭示了近15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表现为耕地、盐碱地从整体上呈现集中化,林地、草地不断破碎化。耕地与草地、草地与盐碱地空间相邻度增大,草地开垦和土地盐碱化日益严重。对不同经济类型区即农区、半农半牧区和牧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区域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表明,人口的压力、落后的畜牧业和经济利益驱动是近15年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平原西部地区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