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西南区古近系岩性圈闭形成期次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陈艳鹏 刘震 +1 位作者 李鹤永 党玉琪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1期17-20,共4页
从岩性圈闭的形成机理出发,应用综合泥岩排替压力、砂岩孔隙度和盆地演化史的定量方法分析了柴西南地区古近系的岩性圈闭的形成期次.首先通过岩心分析法、测井孔隙度-含油饱和度交汇图版法及采油强度分析法等方法确定的含油储层的临界... 从岩性圈闭的形成机理出发,应用综合泥岩排替压力、砂岩孔隙度和盆地演化史的定量方法分析了柴西南地区古近系的岩性圈闭的形成期次.首先通过岩心分析法、测井孔隙度-含油饱和度交汇图版法及采油强度分析法等方法确定的含油储层的临界孔隙度来分析储层的有效性,其次根据泥岩盖层封盖能力综合评价参数等级确定的盖层临界排替压力分析盖层的有效性,再次结合盆地埋藏演化史定量分析了岩性圈闭形成期次.结果表明,柴西南区岩性圈闭的形成具有早期性和多期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南区 岩性 圈闭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邑洼陷圈闭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 被引量:1
2
作者 何瑞武 付金华 +1 位作者 杜玉民 郭安福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1-104,共4页
临邑洼陷受多次构造运动的作用 ,形成了 6种圈闭类型 ( 4个大类、2个亚类 ) ,有利圈闭的展布同控制油气聚集的地质条件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特别是汇聚构造或在一定构造背景下的有利圈闭的构造转换带是油气的富集区带 ,与主要成油期同期... 临邑洼陷受多次构造运动的作用 ,形成了 6种圈闭类型 ( 4个大类、2个亚类 ) ,有利圈闭的展布同控制油气聚集的地质条件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特别是汇聚构造或在一定构造背景下的有利圈闭的构造转换带是油气的富集区带 ,与主要成油期同期形成的圈闭 ,对油气聚集最为有利 .构造转换带各类圈闭及其它构造带上的隐伏圈闭、火成岩圈闭、断块与不整合圈闭等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邑洼陷 构造转换带 圈闭形成 成油期 油气分布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向和反向断层形成机制及控圈作用差异性 被引量:12
3
作者 郭志强 王海学 +3 位作者 赵政权 方庆 陈再贺 刘凤芸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共6页
油田勘探开发实践证实斜坡区同向和反向断层圈闭均是油气勘探的潜力区。以束鹿斜坡西曹固构造带为研究靶区,从断层变形机制出发,结合断层分段生长理论,系统探讨斜坡区同向和反向断层形成机制及控圈作用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断层差... 油田勘探开发实践证实斜坡区同向和反向断层圈闭均是油气勘探的潜力区。以束鹿斜坡西曹固构造带为研究靶区,从断层变形机制出发,结合断层分段生长理论,系统探讨斜坡区同向和反向断层形成机制及控圈作用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断层差异活动和分段生长作用,反向断圈形成于下盘分段生长点之间,而同向断层圈闭形成于上盘分段生长点上;基于断圈面积和断距的关系分析,认为反向断层控圈面积和幅度明显大于同向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束鹿斜坡 同向断层 反向断层 圈闭形成机制 分段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德北凹走滑变形特征及其控圈作用
4
作者 龚宇 尤丽 +5 位作者 呙诗阳 窦婧瑛 周晨 高梦天 焦垚祺 郑飞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59,共11页
珠江口盆地顺德凹陷断裂特征及其控制形成的圈闭分布规律认识不清,一直制约该区勘探。新生代以来凹陷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和叠加,所形成的复杂走滑变形对圈闭形成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以及新钻井成果资料,在精细构... 珠江口盆地顺德凹陷断裂特征及其控制形成的圈闭分布规律认识不清,一直制约该区勘探。新生代以来凹陷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和叠加,所形成的复杂走滑变形对圈闭形成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以及新钻井成果资料,在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运用走滑及伸展定量分析技术,系统地开展顺德北凹走滑断裂特征描述、凹陷构造发育机制分析及走滑控圈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顺德北凹内部发育有负花型、复式负花型、Y型、复式Y型、多级Y型和多米诺式6种剖面断裂组合和剪切透镜体、羽列和雁行3种平面构造样式;②顺德北凹发育3期走滑作用,与伸展作用叠加控制凹陷构造演化,断陷期表现为强斜向伸展、弱走滑,断拗转换期表现为强走滑、弱伸展,陷期表现为弱走滑、弱伸展的构造发育机制;③发育凹陷带强走滑带S型增压转换控圈模式,缓坡带中走滑带两期走滑叠加控圈模式及低凸起弱走滑带右行左阶走滑推挤隆起控圈模式,其中凹陷带强走滑带S型增压转换控圈模式下形成的圈闭有效性好,为油气富集的重要场所。该成果指导了顺德北凹勘探突破,也为边缘凹陷多期走滑叠加下的构造演化理论研究以及勘探实践提供一种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顺德北凹 走滑作用 走滑强度 构造样式 圈闭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分步捕获原理及在成藏研究中的作用 被引量:18
5
作者 陈世加 付晓文 +1 位作者 沈昭国 林峰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1年第5期4-6,共3页
天然气生成具有阶段性 ,不同演化阶段形成的天然气的地球化学性质不同。构造的演化与圈闭的形成具有阶段性 ,因此不同阶段形成的圈闭可捕获不同演化阶段的天然气。源岩早期生成的天然气及形成的气藏可能由于后期构造活动遭散失或转移 ,... 天然气生成具有阶段性 ,不同演化阶段形成的天然气的地球化学性质不同。构造的演化与圈闭的形成具有阶段性 ,因此不同阶段形成的圈闭可捕获不同演化阶段的天然气。源岩早期生成的天然气及形成的气藏可能由于后期构造活动遭散失或转移 ,使一些圈闭只能捕获源岩晚期生成的天然气 ,即圈闭对天然气的捕获具有阶段性 ,属于部分捕获而非连续捕获 (或聚集 )过程。介绍了天然气分步捕获的原理 ,并结合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生成 圈闭形成 分步捕获原理 成藏 构造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期次——以杭锦旗探区为例 被引量:29
6
作者 薛会 王毅 +4 位作者 毛小平 徐波 聂海宽 殷毅 郭华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12,共4页
杭锦旗探区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一个重点区块,油气生、储、盖条件良好,目前对于该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期次的认识存在分歧。通过生烃时间法、圈闭形成期法、流体包裹体法以及储层致密化时间和煤热解模拟结... 杭锦旗探区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一个重点区块,油气生、储、盖条件良好,目前对于该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期次的认识存在分歧。通过生烃时间法、圈闭形成期法、流体包裹体法以及储层致密化时间和煤热解模拟结果等方法对该区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期次展开研究。结论认为杭锦旗探区上古生界存在2期大规模油气运聚;结合生烃高峰和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结果,明确了该区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时间,分别对应于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末—至今,前者为油气兼生期,后者为大规模天然气生成期。研究过程中结合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判识油气成藏期次,避免了单一方法的局限性,结论及认识的可信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杭锦旗探区 晚古生代 天然气 成藏期次 生烃时间 圈闭形成 流体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衡剖面技术在伊朗Kashan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宋来亮 李鸿文 +2 位作者 黄永玲 赵宏波 徐国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3年第B08期3-5,共3页
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对伊朗Kashan地区第三系的构造演化和圈闭形成进行了研究,再现了逆冲构造带在其不同阶段演化的构造图象;明确了圈闭的形成与生储盖组合及其时间和空间的匹配关系,掌握了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运移和聚集规律,指导了该区... 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对伊朗Kashan地区第三系的构造演化和圈闭形成进行了研究,再现了逆冲构造带在其不同阶段演化的构造图象;明确了圈闭的形成与生储盖组合及其时间和空间的匹配关系,掌握了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运移和聚集规律,指导了该区第一口探井的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剖面技术 伊朗 Kashan地区 构造演化 圈闭形成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油气成藏期次 被引量:11
8
作者 徐波 郭华强 +2 位作者 林拓 齐京国 杨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4,共3页
运用生烃史法、圈闭形成期法、饱和压力法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法等确定了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油气藏的形成时间。根据每一种方法的原理,指出各种方法所确定的时间对油气成藏期研究的意义及其不确定性所在。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辽河坳陷西... 运用生烃史法、圈闭形成期法、饱和压力法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法等确定了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油气藏的形成时间。根据每一种方法的原理,指出各种方法所确定的时间对油气成藏期研究的意义及其不确定性所在。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油气形成地质过程分析,对各种方法所确定的油气成藏期进行了校正,确定西部凹陷存在2期油气成藏,第1期以石油为主,成藏时间为沙二段沉积时期和沙一段—东营组沉积时期(38~28Ma);第2期以天然气为主,成藏时间为馆陶组沉积中期(17Ma)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期次 生烃史 圈闭形成 饱和压力 包裹体 西部凹陷 辽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断裂活动及其对含油气系统和油气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陆先亮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35,共5页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以新生代为主要成盆期的大型板内裂谷盆地,断裂和裂陷活动是新生代构造变形的主导方式,对含油气系统形成及其油气成藏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数量众多、走向不同的断裂活动,形成了多断块、多断陷和凹凸相间的构造格局,奠...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以新生代为主要成盆期的大型板内裂谷盆地,断裂和裂陷活动是新生代构造变形的主导方式,对含油气系统形成及其油气成藏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数量众多、走向不同的断裂活动,形成了多断块、多断陷和凹凸相间的构造格局,奠定了多含油气系统发育的基础。古近纪时期断裂幕式活动引起可容纳空间和湖盆范围周期性扩张与收缩,形成了多套层序和生储盖组合,控制了纵向上多套含油气层系的形成。裂陷中心从盆地外带向盆地中心迁移,使得盆地各凹陷发育史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凹陷;各类凹陷的主要生储盖组合、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作用过程、圈闭形成史不同,进而导致其油气分布特点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系统 渤海湾盆地 断裂活动 新生代 油气分布 生储盖组合 可容纳空间 含油气层系 裂谷盆地 构造变形 油气成藏 构造格局 系统发育 作用过程 油气生成 圈闭形成 分布特点 周期性 古近纪 发育史 凹陷 裂陷 板内 成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庄复杂小断块稠油油藏成藏规律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志刚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0年第4期29-31,共3页
新庄油田构造破碎、含油宽度窄、面积小、原油粘度高、水油体积比大,系典型的复杂小断块稠油油藏。根据成藏要素及空间、成藏作用及时间等匹配关系研究,对该油田的成藏过程和成藏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新庄储层砂体以扇状或指状从凹陷边... 新庄油田构造破碎、含油宽度窄、面积小、原油粘度高、水油体积比大,系典型的复杂小断块稠油油藏。根据成藏要素及空间、成藏作用及时间等匹配关系研究,对该油田的成藏过程和成藏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新庄储层砂体以扇状或指状从凹陷边缘伸入生、盖区,与生、盖层大面积接触,为油气运移、聚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油气主要来自其南部深凹区的核三段烃源岩,在廖庄末期达到生排烃高峰;鼻状构造形成的圈闭不晚于油气的主要生成期;由于断层的活动,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遇高孔渗砂层沿砂层继续侧向运移,断层形成遮挡在高部位油气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庄油田 复杂小断块 稠油 成藏规律 生排烃期 圈闭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第三系盐膏质盖层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11
作者 刘玉魁 《西北油气勘探》 CSCD 2005年第1期40-44,共5页
库车坳陷的第三系盐膏质盖层具有厚度大、分布广、岩性致密、突破压力及地层压力高的特点,为封闭性很强的区域盖层。盐膏质盖层与油气关系密切,它的存在构成了其上下流体压力的屏障和油气成藏的界限,有利于储层发育、油气保存、圈闭... 库车坳陷的第三系盐膏质盖层具有厚度大、分布广、岩性致密、突破压力及地层压力高的特点,为封闭性很强的区域盖层。盐膏质盖层与油气关系密切,它的存在构成了其上下流体压力的屏障和油气成藏的界限,有利于储层发育、油气保存、圈闭形成及油气运聚。盐膏质盖层发育区是寻找大型油气田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第三系 塔里木盆地 大型油气田 地层压力 突破压力 区域盖层 油气关系 油气成藏 流体压力 储层发育 油气保存 油气运聚 圈闭形成 发育区 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堤地区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宋海涛 冯斌 +1 位作者 代莉 王新海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3-5,共3页
油气成藏期研究对于正确认识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指导油气勘探和评价都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圈闭形成史、烃源岩主要成烃期、油藏饱和压力等传统方法以外 ,应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新方法 ,也可确定油气成藏期次。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 油气成藏期研究对于正确认识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指导油气勘探和评价都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圈闭形成史、烃源岩主要成烃期、油藏饱和压力等传统方法以外 ,应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新方法 ,也可确定油气成藏期次。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对长堤地区油气成藏期次进行了研究 ,认为该区油气存在两期成藏 ;第一期为馆陶末期 ,主要为低熟油 ;第二期为明化镇晚期至第四纪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圈闭形成 烃源岩 饱和压力 流体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连盆地反转构造反转程度定量研究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哲龙 柳广弟 +3 位作者 卢学军 黄志龙 罗强 丁修建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136-4145,共10页
基于二连盆地8个富油凹陷的三维地震资料、录井、岩心、薄片观察以及包裹体测试资料,对二连盆地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进行定量研究,提出用剥蚀比率表征褶皱型反转构造反转程度,并统计剥蚀比率与反转构造含油气性的关系,以巴音都兰凹陷为... 基于二连盆地8个富油凹陷的三维地震资料、录井、岩心、薄片观察以及包裹体测试资料,对二连盆地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进行定量研究,提出用剥蚀比率表征褶皱型反转构造反转程度,并统计剥蚀比率与反转构造含油气性的关系,以巴音都兰凹陷为例研究反转程度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剥蚀比率在0.22~0.46之间,即反转程度适中时,反转构造含油气性较好;适度的反转对裂谷盆地圈闭形成有建设作用,可以形成挤压反转背斜及砂岩上倾尖灭等圈闭构造;同时适度的反转挤压会促进云质储层次生孔隙和裂缝的产生,对储层的形成和改造有积极影响;此外反转引起的地层抬升影响源岩生烃及油气成藏过程:导致源岩两次生烃及油藏两期成藏,且反转程度的差异导致凹陷内深洼带油藏以早期低熟油充注成藏为主,缓坡带油藏以晚期成熟油充注成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程度 剥蚀比率 圈闭形成 云质储层 成藏过程 巴音都兰凹陷 二连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盆地成藏条件时间匹配关系对油气富集控制作用的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赵洪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4年第4期17-18,共2页
源岩、盖层、断裂和圈闭是断陷盆地油气成藏的主要条件。通过盖层封闭性形成时期、断裂活动时期和圈闭形成时期与烃源岩大量排烃期之间的匹配关系分析,对其在油气富集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到盖层封闭性形成时期与烃源岩大量排烃期之间... 源岩、盖层、断裂和圈闭是断陷盆地油气成藏的主要条件。通过盖层封闭性形成时期、断裂活动时期和圈闭形成时期与烃源岩大量排烃期之间的匹配关系分析,对其在油气富集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到盖层封闭性形成时期与烃源岩大量排烃期之间匹配关系控制油气的可供运移量、断裂活动时期与烃源岩大量排烃期之间的匹配关系控制油气的可供聚集量以及圈闭形成时期与烃源岩大量排烃期之间的匹配关系控制油气的聚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盖层封 断裂活动时期 圈闭形成时期 烃源岩 排烃期 匹配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