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池塘圈养模式尾水分离塔沉降污泥板框压滤试验研究
1
作者 郑祺 谭鹤群 +2 位作者 何绪刚 张义仁 夏成醒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9-268,共10页
为解决池塘圈养系统尾水分离塔中沉降污泥含水率高难以处理的问题,采用“絮凝+板框压滤”的方式开展污泥脱水试验研究。选取聚合硫酸铝(PAS)、聚硅酸铝铁(PSAF)和聚合硫酸铁(PFS) 3种无机絮凝剂,以絮凝剂种类及添加量为试验因素,以污泥... 为解决池塘圈养系统尾水分离塔中沉降污泥含水率高难以处理的问题,采用“絮凝+板框压滤”的方式开展污泥脱水试验研究。选取聚合硫酸铝(PAS)、聚硅酸铝铁(PSAF)和聚合硫酸铁(PFS) 3种无机絮凝剂,以絮凝剂种类及添加量为试验因素,以污泥比阻以及污泥滤液污染属性为试验指标,开展污泥絮凝试验;以滤布种类、优选出的絮凝剂添加量、过滤压力及保压时间为试验因素,以污泥脱水率及滤液污染属性为试验指标,开展沉降污泥的板框压滤脱水试验。结果显示:PAS、PSAF、PFS对污泥均有显著的调理效果,其中,当PSAF添加量为污泥干物质质量的2%时效果最佳,此时污泥比阻可降低97.43%,为2.08×10^(12) m/kg,滤液的内梅罗指数为3.61;板框压滤对PSAF调理后的污泥具有良好的脱水效果,采用涤纶621材质的滤布、PSAF添加量为污泥干物质质量的2%、过滤压力为0.3 MPa、保压时间为10 min时,污泥板框压滤脱水试验能实现较好的脱水效果,污泥含水率降至70.98%,脱水率可达80.94%,滤液内梅罗指数为4.54。研究表明,PSAF调理后板框压滤的工艺,可作为池塘圈养系统沉降污泥的脱水工艺,以实现污泥减量、便于运输储存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圈养模式 尾水分离塔 沉降污泥 无机絮凝剂 脱水性能 内梅罗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鱼圈养模式气送式投饲系统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3
2
作者 孔宪锐 张卿 +4 位作者 李洪波 牛智有 黄凰 刘梅英 刘静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2-160,共9页
由于传统淡水鱼池塘养殖存在废物过量堆积、水体污染严重等问题,以及中国对水产品需求的增加,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集装箱、圈养模式等高质量、高产量、集约化的新型淡水鱼养殖模式逐渐得到应用。针对新型淡水鱼养殖模式存在投饲劳动强度... 由于传统淡水鱼池塘养殖存在废物过量堆积、水体污染严重等问题,以及中国对水产品需求的增加,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集装箱、圈养模式等高质量、高产量、集约化的新型淡水鱼养殖模式逐渐得到应用。针对新型淡水鱼养殖模式存在投饲劳动强度大、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设计了一款气送式自动投饲系统,实现了定向、定时和定量投饲功能。设计了特定的四通装置和三通装置以保证饲料的定向输送;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和离散单元法(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Discrete element method,CFD-DEM)耦合技术,初步确定了满足投饲要求的投饲速度并由此确定了风机型号;开发了以Arduino Mega 2560单片机为核心处理器的投饲控制系统,通过时钟模块实时获取当前时间信息,通过称量传感器实时获取料仓内物料质量信息,通过蓝牙传输预计投饲区域、投饲时间和投饲质量,从而实现定向定时定量投饲;最后试制样机并进行了性能试验,两种工况下投饲的实际投饲距离与仿真结果误差分别为5.74%和9.54%,定向、定时和定量投饲可以准确实现,控制系统响应时间小于1 s,定量投饲最大误差为5.37%。研究结果表明,自动投饲系统结构可靠、控制系统精度较高,满足自动投饲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鱼 圈养模式 气送式投饲系统 定时定量 定向送料 CFD-D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养殖模式对淮南猪屠宰和肉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邢宝松 王璟 +6 位作者 白献晓 陈俊峰 张家庆 任巧玲 郭红霞 张华 曹海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60-165,共6页
为探索散养和圈养养殖模式对淮南猪屠宰和肉质性状的影响,选择发育正常、出生体质量相似的淮南仔猪20头,随机分为散养组和圈养组。在供试猪只体质量达100 kg左右时,每组随机选择5头猪进行屠宰试验,测定屠宰性状、肉质性状以及背最长肌... 为探索散养和圈养养殖模式对淮南猪屠宰和肉质性状的影响,选择发育正常、出生体质量相似的淮南仔猪20头,随机分为散养组和圈养组。在供试猪只体质量达100 kg左右时,每组随机选择5头猪进行屠宰试验,测定屠宰性状、肉质性状以及背最长肌氨基酸、脂肪、维生素、矿物元素含量。结果显示,与圈养组相比,散养组背膘厚(三点均值)和肌内脂肪含量分别降低33.74%(P<0.05)和53.25%(P<0.05),单个肾质量升高18.85%(P<0.05),散养组眼肌面积和后腿比例分别提高2.45%和23.37%,但滴水损失降低45.83%。散养组鲜味氨基酸含量更高,而圈养组必需氨基酸含量更高。散养组维生素B1含量比圈养组高24.24%(P<0.05)。散养组钙和钾含量分别比圈养组高44.94%(P<0.05)和5.54%(P>0.05)。综上所述,散养模式显著减少脂肪沉积,提高眼肌面积和后腿比例,同时散养模式可促进维生素B1、钙、钾和鲜味氨基酸的沉积,提高鲜味和嫩度,有助于提高淮南猪肉质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猪 屠宰性状 肉质性状 散养模式 圈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圈养密度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和健康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奇 侯杰 +3 位作者 杨军 廖伟坚 卢建超 何绪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71-678,共8页
通过分析不同圈养密度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及其相关健康指标,探讨大口黑鲈适宜圈养密度。试验大口黑鲈初始体重为(9.71±3.75)g,设置低密度组(LSD;1000尾/圈,50尾/m^(3))、中密度组(MSD;2000尾/圈,100尾/m^(3))... 通过分析不同圈养密度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及其相关健康指标,探讨大口黑鲈适宜圈养密度。试验大口黑鲈初始体重为(9.71±3.75)g,设置低密度组(LSD;1000尾/圈,50尾/m^(3))、中密度组(MSD;2000尾/圈,100尾/m^(3))和高密度组(HSD;4000尾/圈,200尾/m^(3))3个养殖密度组,每个密度组3个重复,养殖周期为2019年5月17日至11月16日,为期180d。结果表明,0—30d阶段,HSD组平均体重(W)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LSD、MSD组(P<0.05),30—180d阶段,平均体重(W)和特定生长率(SGR)随密度升高呈降低趋势。在养殖结束时,HSD组的甘油三酯(TG)、碱性磷酸酶(ALP)、葡萄糖(GLU)和谷丙转氨酶(ALT)显著升高(P<0.05);HSD组的总抗氧化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丙二醛(MDA)浓度显著升高(P<0.05)。以上结果表明养殖前30d,高密度(4000尾/圈,200尾/m^(3))对生长有利;但随养殖时间延长,高密度对生长及有关生理指标和抗氧化性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口黑鲈早期阶段(9.7—40 g/尾)圈养密度宜为4000尾/圈(200尾/m^(3));鱼体重达到40 g后,圈养密度宜为2000—3000尾/圈(100—150尾/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养模式 养殖密度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淡水池塘养殖减排工程设施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陆诗敏 鲍旭腾 +3 位作者 田昌凤 黄一心 徐皓 刘兴国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1年第6期1-8,共8页
淡水池塘养殖水体污染已成为制约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工程设施减少池塘养殖粪便、残饲和尾水排放是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目前,淡水池塘养殖减排工程主要包括:基于人工湿地的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三池两坝”池塘养殖水体净... 淡水池塘养殖水体污染已成为制约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工程设施减少池塘养殖粪便、残饲和尾水排放是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目前,淡水池塘养殖减排工程主要包括:基于人工湿地的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三池两坝”池塘养殖水体净化系统、“集装箱+生态池塘”养殖系统、绿色高效圈养系统、植物浮床-池塘复合养殖系统、流水槽-池塘内循环养殖系统、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系统。本研究着重从养殖系统工程构建、运行原理角度,分析上述7种常见工程设施特征。这些设施通过集污、排污、沉淀、微生物降解、植物吸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将部分营养元素资源化再利用。受限于技术缺陷、产业基础等,目前池塘养殖减排工程设施推广普及率不高。建议应加强池塘氮、磷等物质循环方面的基础性研究,积极研发池塘氮、磷污染物高效处理设施,完善池塘养殖减排工程产业链。本研究可为中国淡水池塘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池塘 人工湿地 集装箱养殖 圈养模式 植物浮床 多层次综合养殖 池塘内循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