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新型Inside-Out核磁共振传感器——三圆柱磁体阵列 被引量:5
1
作者 郭盼 何为 +1 位作者 Juan C.García-Naranjo Bruce J.Balcom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6-101,共6页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inside-out核磁共振传感器。该传感器磁体结构由三个沿轴向磁化的圆柱形永磁体同轴排列而成,结构紧凑。通过调节三个磁体之间的距离,可以在磁体结构外侧建立起径向对称的均匀静态磁场或有恒定梯度的静态磁场B_0,其方向...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inside-out核磁共振传感器。该传感器磁体结构由三个沿轴向磁化的圆柱形永磁体同轴排列而成,结构紧凑。通过调节三个磁体之间的距离,可以在磁体结构外侧建立起径向对称的均匀静态磁场或有恒定梯度的静态磁场B_0,其方向平行于传感器轴向。为了满足射频磁场B_1垂直于静态磁场B_0的要求,射频线圈采用马鞍形结构。传感器直径为2.8cm,长度为6cm,重为200g。该传感器磁体结构简单,且灵敏区域相对其本身尺寸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ide-out核磁共振传感器 圆柱磁体阵列 均匀磁场 恒定梯度磁场 马鞍形线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线内窥镜中圆柱永磁体建模与仿真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兴 方亮 +2 位作者 李国丽 邓凡李 李剑平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94-496,523,共4页
圆柱永磁体的数学模型的确定是无线内窥镜在体内空间定位的关键。通常的方法是将圆柱永磁体近似为磁偶极子来进行空间磁场的建模,但其前提条件是场点半径要远大于圆柱永磁体的半径,故在近区该模型并不适用。针对这个问题,运用一种基于... 圆柱永磁体的数学模型的确定是无线内窥镜在体内空间定位的关键。通常的方法是将圆柱永磁体近似为磁偶极子来进行空间磁场的建模,但其前提条件是场点半径要远大于圆柱永磁体的半径,故在近区该模型并不适用。针对这个问题,运用一种基于等效磁荷法的模型分析该区域空间磁场,该模型适用于圆柱永磁体外任何空间,且方程简单。最后,在MATLAB6.5环境下对该模型进行仿真,并运用ANSYS软件对圆柱永磁体磁场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其可行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内窥镜 圆柱磁体 磁荷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柱型永磁体磁流变抛光头设计及其参数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高春甫 郑强 杨青形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86-1289,共4页
针对传统加工技术存在表面损伤、加工效率低的问题,将极具前景的面接触式超精密磁流变抛光技术应用到3C制造业中。对圆柱型永磁体磁流变抛光头在加工过程中的抛光垫的形貌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圆柱型永磁体磁流变抛光头在加工过程中存在... 针对传统加工技术存在表面损伤、加工效率低的问题,将极具前景的面接触式超精密磁流变抛光技术应用到3C制造业中。对圆柱型永磁体磁流变抛光头在加工过程中的抛光垫的形貌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圆柱型永磁体磁流变抛光头在加工过程中存在一种"环状效应",利用"环状效应"对圆柱型永磁体磁流变抛光头进行了结构设计,并对其进行了设计理念分析;对圆柱型永磁体抛光头在6061的铝合金工件上进行了单因素抛光实验,通过实验获得了最优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该圆柱型永磁体磁流变抛光头能够实现环状加工区域的高效光滑平坦化加工,工件表面粗糙度达到52 nm,材料去除率达9.1μm/min,大大提高了磁流变抛光的效率,为面形精度在微米级的超光滑平面的制造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加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柱型永磁体 面接触 超精密磁流变抛光 环状效应 高效光滑平坦化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磁力单元的磁力控制方法及数值研究
4
作者 何富君 张勇 刘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7591-7596,共6页
为提高永磁吸附式管外壁爬行机器人运行过程中的吸附力稳定性,解决吸附能力与运动灵活性之间的矛盾,对变磁力吸附单元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变磁力吸附单元有限元模型,并分析圆柱磁体的旋转角度和衔铁气隙距离对磁吸附力的影响,应用M... 为提高永磁吸附式管外壁爬行机器人运行过程中的吸附力稳定性,解决吸附能力与运动灵活性之间的矛盾,对变磁力吸附单元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变磁力吸附单元有限元模型,并分析圆柱磁体的旋转角度和衔铁气隙距离对磁吸附力的影响,应用MATLAB软件拟合出磁力控制函数的数学模型。运用此数学模型控制伺服电机,使任意气隙间距下都反馈出相应的伺服电机旋转角度,进而控制磁吸附力大小,保证机器人爬行过程中磁吸附力的稳定。通过测量实验,表明此磁力控制方法可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钕磁铁 磁力控制方法 圆柱磁体 爬管机器人 磁吸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背景磁场下的差分磁定位算法及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喆 宋涛 +2 位作者 王金光 王铮 杨岑玉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384-2389,共6页
为了有效去除高背景磁场对永磁体定位的磁干扰,本文提出了一种高背景磁场下的差分磁定位算法。在背景磁场大小和方向均相等的两位置点处布置一组磁传感器,每组传感器均采用差分放大电路,共八组通路。在高背景磁场下,运用差分磁定位算法... 为了有效去除高背景磁场对永磁体定位的磁干扰,本文提出了一种高背景磁场下的差分磁定位算法。在背景磁场大小和方向均相等的两位置点处布置一组磁传感器,每组传感器均采用差分放大电路,共八组通路。在高背景磁场下,运用差分磁定位算法反演永磁体的位置和姿态。并将该算法应用于外磁场导向的仿生微型机器人,设计了定位硬件系统。通过实验验证了此差分磁定位算法可以较好地反演该仿生微型机器人位置和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磁定位算法 磁偶极子 圆柱磁体 仿生微型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laminar heat transfer and nanofluid flow between two porous horizontal concentric cylinders 被引量:8
6
作者 Mehdi MIRZAEYAN Davood TOGHRAI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7期1976-1999,共24页
In this study, the laminar heat transfer and nanofluid flow between two porous horizontal concentric cylinders was investigated. The problem is investigated in two different geometries and the Re=10, 25, 50, 75, 100 a... In this study, the laminar heat transfer and nanofluid flow between two porous horizontal concentric cylinders was investigated. The problem is investigated in two different geometries and the Re=10, 25, 50, 75, 100 and volume fraction 0, 0.2%, 0.5%, 2% and 5% that related to copper nanoparticles, and porous medium porosity of 0.5 and 0.9. Compared to the first geometry, the convective coefficient in the second geometry increases by 8.3%, 7% and 5.5% at Reynolds numbers of 100, 75 and 50, respectively. Comparison of the outlet temperatures for two heat fluxes of 300 and 1200 W/m^2 indicates a 2.5% temperature growth by a fourfold increase in the heat fluxes. Also, the higher Nusselt number is associated with the second geometry occurring at porosities of 0.9 and 0.5, respectively. In both geometries, the Nusselt number values at the porosity of 0.9 are higher, which is due to the increased nanofluid convection at higher porosities. The velocity of the nanofluid experiences a two-fold increase at the outlet compared to its inlet velocity in the first geometry and for both porosities. Similarly, a three-fold increase was achieved in the second geometry and for both poros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ous horizontal concentric cylinders nanofluid flow PERMEABILITY heat transf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