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商用LiFePO_(4)锂离子电池的过充电分析
1
作者 王飞鸿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3-517,共5页
不均匀反应是电池性能衰减的重要原因,而性能衰减的电池在滥用条件下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根据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对循环后的商用磷酸铁锂(LiFePO_(4))锂离子电池进行过充电测试,并以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 不均匀反应是电池性能衰减的重要原因,而性能衰减的电池在滥用条件下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根据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对循环后的商用磷酸铁锂(LiFePO_(4))锂离子电池进行过充电测试,并以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测试电池内部的反应均匀性。充放电过程中,电池表面的温度是不均匀的;电池正极上、中、下3个位置充电比容量(可脱嵌锂量)分别为29.0 mAh/g、9.4 mAh/g和30.7 mAh/g,对应区域负极位置充电比容量分别为195.8 mAh/g、206.6 mAh/g和183.0 mAh/g,进一步证实了老化电池正负极的不均匀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lifepo_(4)) 离子电池 不均匀反应 过充电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在45℃下的循环失效分析
2
作者 王跃冰 杜智锋 杨大鹏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6,共5页
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会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研究磷酸铁锂(LiFePO_(4))/石墨软包装电池在45℃下的老化机理,对比常温(25℃)和45℃下的容量变化,发现健康状态(SOH)衰减至85%时,45℃循环寿命仅为常温的1/3。拆解不同SOH的电池,发现在循... 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会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研究磷酸铁锂(LiFePO_(4))/石墨软包装电池在45℃下的老化机理,对比常温(25℃)和45℃下的容量变化,发现健康状态(SOH)衰减至85%时,45℃循环寿命仅为常温的1/3。拆解不同SOH的电池,发现在循环后负极材料会出现膨胀,固体电解质相界面(SEI)膜增厚并在表面发生锂盐的沉积。单片半电池的测试表明:常温容量衰减的主要原因是活性锂的不可逆损失;高温容量衰减的主要原因还有正极材料结构的衰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lifepo_(4)) 老化 固体电解质相界面(SEI)膜 活性 不可逆损失 离子电池 循环失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能用LiFePO_(4)锂离子电池过放电失效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顾昊 张松通 +2 位作者 胡海良 祝夏雨 明海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2-496,共5页
过放电失效行为与电池的安全性能密切相关。为提升储能电站的安全性,对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组(18并)开展研究。模组中如果有1只电池发生热失控,与之相邻的电池会因过放电导致电压均下降至0 V,体积鼓胀,但未发生热失控。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 过放电失效行为与电池的安全性能密切相关。为提升储能电站的安全性,对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组(18并)开展研究。模组中如果有1只电池发生热失控,与之相邻的电池会因过放电导致电压均下降至0 V,体积鼓胀,但未发生热失控。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CT)测试结果表明,相邻电芯本体发生明显变形,呈现高低不平的状态,局部区域的极片分离严重,电芯顶部正、负极集流体出现一定的错位。拆解发现,负极两侧活性物质基本完全脱落,剥离后的铜箔局部区域有严重的“灼烧”点。SEM和能量色散谱结果显示:正极表面异常区域存在较高含量的铜元素,且表面覆盖有沉积物,主要为铜离子的堆积物;负极表面异常区域沉积物更明显,主要为锂盐的沉积物;隔膜异常区域表面存在大量的脱落电极材料,隔膜孔隙结构已被完全堵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lifepo_(4)) 储能 离子电池 过放电 失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柱形LiFePO_(4)锂离子电池高温循环失效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陈虎 厉运杰 +1 位作者 李新峰 张宏立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1-74,共4页
研究商用15 Ah圆柱形LiFePO_(4)锂离子电池高温(55℃)循环老化的衰减机理,主要分析循环后电池负极片出现的波浪形异常区域。通过SEM、X射线能量色散谱(EDS)、XRD和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分析相关区域的形貌、结构及组分。对石墨/L... 研究商用15 Ah圆柱形LiFePO_(4)锂离子电池高温(55℃)循环老化的衰减机理,主要分析循环后电池负极片出现的波浪形异常区域。通过SEM、X射线能量色散谱(EDS)、XRD和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分析相关区域的形貌、结构及组分。对石墨/Li半电池进行充放电和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研究该区域的电化学性能。异常区域被富含F、P、S和O元素的副产物覆盖,该沉积层增大了石墨嵌脱锂的阻抗,降低了负极的比容量。高温循环加速负极表面的副反应,覆盖在负极表面的副产物导致该区域出现,是电池高温循环容量衰减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柱lifepo_(4)离子电池 波浪死区 循环 失效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铕掺杂改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薛山 刘璐 +3 位作者 戴建升 李晴 冯泽 李意能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7-73,共7页
橄榄石结构的LiFePO_(4)正极材料因其多重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但其较差的电导率和缓慢的锂离子扩散速率限制了其低温和倍率等性能。元素掺杂被认为是一种改善正极材料倍率、低温等性能的有效策略。采用固相法合成了... 橄榄石结构的LiFePO_(4)正极材料因其多重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但其较差的电导率和缓慢的锂离子扩散速率限制了其低温和倍率等性能。元素掺杂被认为是一种改善正极材料倍率、低温等性能的有效策略。采用固相法合成了稀土金属铕掺杂的Li Fe_(1-x)Eu_(x)PO_(4)/C正极材料,并研究了铕掺杂量对Li Fe PO_(4)形貌、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铕掺杂能够改善Li Fe PO_(4)/C的电化学性能,其中Li Fe_(0.97)Eu_(0.03)PO_(4)/C表现出最佳的倍率、低温和循环性能,其组成的纽扣电池在20C高倍率下放电比容量为95.1 m A·h/g(较Li Fe PO_(4)/C提升57.7%),在低温(-20℃、0.1C)下的放电比容量为81.5 m A·h/g(较Li Fe PO_(4)/C提升73.8%),1C下经200次循环后其容量保持率为96.43%(较Li Fe PO_(4)/C高出2.46%)。X射线衍射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铕的掺入能增大Li Fe PO_(4)的晶胞体积,降低Li和O原子之间的结合能,从而提高锂离子的扩散速率。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结果表明,Li Fe_(0.97)Eu_(0.03)PO_(4)/C表现出最低的电荷转移电阻和最高的锂离子扩散系数,其锂离子扩散系数比未掺杂的Li Fe PO_(4)/C高出2个数量级,这解释了其出色的倍率、低温和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fepo_(4) 离子电池 铕掺杂 倍率性能 循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柱形锂离子电池温升效应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周方 李茂德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61-1062,1068,共3页
电池在应用过程中的热效应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着电池的性能与寿命,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电池自身的物性参数直接影响着电池的产热效应。通过在不同温度下对圆柱形锰酸锂电池的内阻进行实验测量,针对圆柱形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内阻所引起的... 电池在应用过程中的热效应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着电池的性能与寿命,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电池自身的物性参数直接影响着电池的产热效应。通过在不同温度下对圆柱形锰酸锂电池的内阻进行实验测量,针对圆柱形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内阻所引起的温升特性建立起相关传热模型和数值计算以及实验验证,重点分析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的物性参数之一——内阻对电池本身温升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的内阻对电池温升有较大影响,电池的温升分析计算中取定值内阻的计算结果误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柱 离子电池 内阻 温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功率圆柱形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的研制 被引量:9
7
作者 庞静 卢世刚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19-422,共4页
成功研制了混合电动汽车(HEV)用高功率圆柱形锂离子动力蓄电池。蓄电池采用尖晶石锰酸锂作为正极材料,中间相碳微球(MCMB)作为负极材料。重点研究了蓄电池的功率特性、循环性能、安全性及其他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蓄电池10C放电时持续... 成功研制了混合电动汽车(HEV)用高功率圆柱形锂离子动力蓄电池。蓄电池采用尖晶石锰酸锂作为正极材料,中间相碳微球(MCMB)作为负极材料。重点研究了蓄电池的功率特性、循环性能、安全性及其他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蓄电池10C放电时持续放电功率达到640W·kg-1,而脉冲功率达到1048W·kg-1,蓄电池1C充放电循环350周的容量保持率大于90%,在-20℃与55℃下1C放电容量分别为常温25℃下的86%和95%,蓄电池在过充、短路的情况下,不爆炸,不起火,具有较好的安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柱离子动力蓄电池 高功率 脉冲功率 安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C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马利华 杨胜杰 +2 位作者 张胜利 宋延华 冯绍彬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4期9-12,26,共5页
为提高LiFePO_4电化学性能,综述了现有的碳表面包覆工艺,主要有高温固相合成法,低温液相合成法,液相共沉法,水热合成法及微波合成法.指出LiFePO_4今后应在合成方法、掺杂机理、混合掺杂以及掺杂物质量的配比上加以研究,从而提高其电化... 为提高LiFePO_4电化学性能,综述了现有的碳表面包覆工艺,主要有高温固相合成法,低温液相合成法,液相共沉法,水热合成法及微波合成法.指出LiFePO_4今后应在合成方法、掺杂机理、混合掺杂以及掺杂物质量的配比上加以研究,从而提高其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fepo_4/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能用LiFePO_(4)锂离子电池的热安全特性 被引量:3
9
作者 马勇 张量 +1 位作者 王亦伟 蒋方明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1-45,共5页
以方形磷酸铁锂(LiFePO_(4))锂离子电池为对象,研究充放电倍率、环境温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确定电池热生成速率与荷电状态(SOC)的关系式。为寻找热安全的温度阈值,开展电池热失控实验。在适宜的温度区间(25~40℃)工作时,电池的热性能良... 以方形磷酸铁锂(LiFePO_(4))锂离子电池为对象,研究充放电倍率、环境温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确定电池热生成速率与荷电状态(SOC)的关系式。为寻找热安全的温度阈值,开展电池热失控实验。在适宜的温度区间(25~40℃)工作时,电池的热性能良好,内阻和热生成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变小;电池正极极耳温度要高于负极极耳,正极极耳下方可作为实际储能系统温度监控的特征点。电池热失控过程自发热起始点温度约为8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磷酸铁(lifepo_(4)) 储能 热安全 热失控 温度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柱形锂离子电池注液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崔少华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03-304,共2页
设计和应用了一种注液头,优化了现有的注液工艺。注液头是一个圆管,两个端口的外部有O型密封圈,既可与电池密封,又能使电池注液后顺利离开注液机。该工艺提高了效率,保证了注液精度并降低了设备成本。
关键词 圆柱离子电池 注液头 注液量 注液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柱形锂离子电池注液机的设计 被引量:1
11
作者 崔少华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5-166,187,共3页
天津力神公司的圆柱形锂离子电池注液机是为了适应新建自动装配线的要求,自主开发设计的。通过可编程控制器控制X轴、Y轴气缸和5个HIBAR牌定量泵,实现了4工位的移动,自动完成20只电池的注液工作。该设备运行平稳,精度高,操作维护方便,... 天津力神公司的圆柱形锂离子电池注液机是为了适应新建自动装配线的要求,自主开发设计的。通过可编程控制器控制X轴、Y轴气缸和5个HIBAR牌定量泵,实现了4工位的移动,自动完成20只电池的注液工作。该设备运行平稳,精度高,操作维护方便,而且生产效率能够满足40只/min的新建自动装配线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柱离子电池注液机 HIBAR定量泵 PLC 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柱形锂离子动力电池放电过程电化学与传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XU Meng ZHANG Zhuqian JIA Li YANG Lixin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2期I0009-I0009,共1页
关键词 离子动力电池 传热特性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电化学 圆柱 离子电池 周期 放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FePO_(4)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湿法回收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云霞 万亚锋 +1 位作者 王金涛 吕正中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92-696,共5页
废旧磷酸铁锂(LiFePO_(4))锂离子电池经破碎分选后制得黑粉,对黑粉采取湿法回收及再生,其中,锂、铁、磷的浸出率(回收率)可达97%以上。对浸出液采取化学沉淀法除铜、铝,铁粉置换法除铜,可将铜质量分数降至0.0001%以下,采用硫酸铵化学沉... 废旧磷酸铁锂(LiFePO_(4))锂离子电池经破碎分选后制得黑粉,对黑粉采取湿法回收及再生,其中,锂、铁、磷的浸出率(回收率)可达97%以上。对浸出液采取化学沉淀法除铜、铝,铁粉置换法除铜,可将铜质量分数降至0.0001%以下,采用硫酸铵化学沉淀,可将铝质量分数降至0.0006%,达成深度除杂效果。除杂后的精制溶液可合成电池级无水磷酸铁及碳酸锂,并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LiFePO_(4)正极材料。制备的扣式电池以0.1 C在2.00~3.75 V循环,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62.96 mAh/g、159.31 mAh/g,首次循环的库仑效率为97.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磷酸铁(lifepo_(4)) 湿法回收 磷酸铁 碳酸 再生材料 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用Φ50圆柱形锂离子蓄电池壳体设计
14
作者 范梅梅 郝永辉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21-1122,共2页
为减轻质量,空间用锂离子蓄电池壳体设计为Φ50的圆柱体,壳体材料采用铝合金,壳体各部分之间通过电子束焊连接。分析计算和强度试验结果表明,该种壳体工作时的承压安全系数不小于3.0,耐压力疲劳次数超过60 000次,新设计圆柱形锂离子蓄... 为减轻质量,空间用锂离子蓄电池壳体设计为Φ50的圆柱体,壳体材料采用铝合金,壳体各部分之间通过电子束焊连接。分析计算和强度试验结果表明,该种壳体工作时的承压安全系数不小于3.0,耐压力疲劳次数超过60 000次,新设计圆柱形锂离子蓄电池壳体力学性能可以满足空间长寿命应用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用 Φ50圆柱 离子电池 壳体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FePO_(4)锂离子电池金属异物的来源与控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智皋 顾正建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6-90,共5页
金属异物的存在易导致锂离子电池发生内部短路,产生热失控危害。通过采集原材料投料工序磁棒吸附物和各工序采样点采集物的方式,对LiFePO_(4)锂离子电池生产过程中的Fe、Cu、Al等金属异物来源进行分析。基于分析结果提出:金属异物的控... 金属异物的存在易导致锂离子电池发生内部短路,产生热失控危害。通过采集原材料投料工序磁棒吸附物和各工序采样点采集物的方式,对LiFePO_(4)锂离子电池生产过程中的Fe、Cu、Al等金属异物来源进行分析。基于分析结果提出:金属异物的控制需从完善检测标准和强化现场管控两方面同步开展,质量管理可作为控制LiFePO_(4)锂离子电池内部金属异物的一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fepo_(4)离子电池 金属异物 质量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剂PhIS对LiFePO_(4)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曹哥尽 范伟贞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1-154,共4页
为提高石墨/磷酸铁锂(LiFePO_(4))锂离子电池的性能,研究2-苯基-1H-咪唑-1-磺酸酯(PhIS)作为电解液添加剂对石墨/LiFePO_(4)软包装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PhIS对LiFePO_(4)锂离子电池的高温存储、低温放电、不同温度循环及阻抗等均有改... 为提高石墨/磷酸铁锂(LiFePO_(4))锂离子电池的性能,研究2-苯基-1H-咪唑-1-磺酸酯(PhIS)作为电解液添加剂对石墨/LiFePO_(4)软包装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PhIS对LiFePO_(4)锂离子电池的高温存储、低温放电、不同温度循环及阻抗等均有改善效果。PhIS添加量为1.0%(质量分数)的电池以0.2 C充电、0.5 C放电,在-10℃低温下于2.00~3.65 V循环20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88.1%;60℃高温存储60 d,直流阻抗(DCR)增长率与未添加PhIS的对照组相比降低1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lifepo_(4))离子电池 添加剂 2-苯基-1H-咪唑-1-磺酸酯(PhIS) 循环性能 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首个“巨无霸”圆柱形锂离子电池问世
17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80-680,共1页
关键词 离子电池 圆柱 巨无霸 天津大学 超大容量 科技评价 材料匹配 结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变材料与水套式液冷结构耦合的圆柱型锂离子电池组热管理仿真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黄菊花 陈强 +3 位作者 曹铭 张亚舫 刘自强 胡金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23-1431,共9页
针对圆柱型锂离子电池组散热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相变材料(PCM)-水套式液冷耦合散热结构模型。首先研究了电池组在PCM模型的散热下,不同电池间距对电池组表面温度的影响,并得出PCM模型的最佳电池布局。然后根据PCM模型的最佳电池布局... 针对圆柱型锂离子电池组散热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相变材料(PCM)-水套式液冷耦合散热结构模型。首先研究了电池组在PCM模型的散热下,不同电池间距对电池组表面温度的影响,并得出PCM模型的最佳电池布局。然后根据PCM模型的最佳电池布局,优化PCM-水套式液冷耦合散热结构模型,即找出PCM散热模型的最佳流道结构。通过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6流道结构模型下,电池之间的最佳间距为8 mm;PCM-水套式液冷耦合散热模型的效果最佳,在3 C和5 C高倍率放电时,电池组的表面最高温度分别为33.78、41.11℃,相比于同尺寸PCM散热模型的最高温度,分别降低了7.23、1.06℃。采用PCM-水套式液冷耦合散热模型,电池之间的最大温差均维持在5℃以内。结果表明:该新型的PCM-水套式液冷耦合散热结构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电池组的正常工作,并提高电池组的安全性和耐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材料 水套式液冷 耦合散热 圆柱离子电池 热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柱形电池组纵向流风冷散热性能仿真 被引量:1
19
作者 揭琳锋 李伟 熊树生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5-809,共5页
为提高圆柱形电池组的能量密度,提出密排形式的电池组,研究纵向流风冷对该电池组的散热效果。纵向流冷却的电池组的体积相比横向流方式缩小9.62%。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中,将集总参数电池模型和流体传热模型相耦合,开展数值仿真,发现:在4 ... 为提高圆柱形电池组的能量密度,提出密排形式的电池组,研究纵向流风冷对该电池组的散热效果。纵向流冷却的电池组的体积相比横向流方式缩小9.62%。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中,将集总参数电池模型和流体传热模型相耦合,开展数值仿真,发现:在4 m/s的风速下,电池温升可控制在15℃以内;在相同的放电倍率(2.0 C)下,环境温度每提高10℃,电池温升约增加1℃;放电倍率每升高1.0 C,最大温升约增加10℃,最大温差约增加4℃。纵向流风冷对圆柱形电池组具有良好的冷却效果,特别是用于对体积和质量有严格要求的应用场景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热管理 模拟仿真 电池 圆柱电池 纵向流 风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离子型聚酰亚胺黏结剂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正极中的应用研究
20
作者 钱秉筠 刘彩霞 +3 位作者 朱唐宋 吴昊旻 张秋红 贾叙东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1-673,共13页
锂离子电池(LIBs)因其能量密度和输出功率高以及使用寿命长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领域.正极用聚合物黏结剂作为LIBs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性材料颗粒与电极集流体之间提供结合力,进而促进Li^(+)的扩散,对提高电池循环性能起着重要的作... 锂离子电池(LIBs)因其能量密度和输出功率高以及使用寿命长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领域.正极用聚合物黏结剂作为LIBs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性材料颗粒与电极集流体之间提供结合力,进而促进Li^(+)的扩散,对提高电池循环性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商用聚偏氟乙烯(PVDF)是目前正极材料中用到的主要黏结剂,但仍旧存在黏结性能低和导离子性较差的问题.聚酰亚胺(PI)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黏附强度和良好的结构可设计性等优势.因此,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具有磺酰亚胺锂结构的二胺单体(BAPSI-Li),将其与联苯四甲酸二酐(s-BPDA)和4,4'-二氨基二苯醚(ODA)共聚合成了一种导离子型PI黏结剂.研究表明,PI黏结剂黏结性能相比于PVDF有所提升.由导离子型PI黏结剂制备的LiFePO_(4)(LFP)电极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0.2 C的电流密度下经25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高达158.19 mA·h·g^(-1).导离子型PI黏结剂与商用PVDF黏结剂相比展现了更优异的循环稳定性.这得益于PI具有良好的黏结性能,电极能够在长循环过程中保持结构完整.同时,导离子二胺单体的引入有利于促进电极内部锂离子的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黏结剂 离子聚合物 聚酰亚胺 lifepo_(4)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