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西方社会以艺术图像建构中国文化形象研究--以18世纪法国版《帝鉴图说》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喻仲文 罗雯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4-48,共15页
论文通过分析法国版《帝鉴图说》插图的构图形式、建筑形态与人物形象等图像特征,利用几何模型解析图像独特的透视特点,并以张居正版《帝鉴图说》为蓝本进行图像与文本的对比,认为法国版《帝鉴图说》始终以宗教的角度和西方的观看方式... 论文通过分析法国版《帝鉴图说》插图的构图形式、建筑形态与人物形象等图像特征,利用几何模型解析图像独特的透视特点,并以张居正版《帝鉴图说》为蓝本进行图像与文本的对比,认为法国版《帝鉴图说》始终以宗教的角度和西方的观看方式来改造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带有强烈的宗教性和意识形态性。在绘画构图上,该著用天主教的观念、定点透视的观看方式,将张居正版《帝鉴图说》中图像的构图“十字化”,将中国建筑的檐柱“基督化”。在建筑表现上,法国版《帝鉴图说》用西方文化中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建筑“改造”了中国的高台建筑,构建了中国建筑的高贵典雅、崇高壮美的形象,表达了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崇拜、敬意及仰视的观看姿态。在人物形象上,法国版《帝鉴图说》根据西方的审美习惯和西方贵族阶级的偏好,塑造出西方化、贵族化、神秘化的中国人物形象。这种移植传达了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想象,通过建构他者的文化乌托邦,向西方社会引介了一个被教化或可教化的东方大国形象。法国版《帝鉴图说》向西方知识界传达了中国崇高、美好的形象,构建了西方主流社会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知识学”。从历史的角度说,这种认知是有局限性的,甚至是误读的,尽管它确实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但它始终以西方文化,尤其是以天主教文化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以西方的观看为出发点来构建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认知,是西方中心主义或天主教中心主义的文化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理论 王致诚 《帝鉴图说》 中国文化形象 图像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乡村文化的图像化建构
2
作者 江昕 江洋 夏鑫 《河北农业》 2025年第2期16-20,共5页
文化振兴对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新质生产力创新了生产要素,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乡村文化图像细化为物质文化图像、观念乡村文化图像、社会乡村文化图像的表征样态。以“新”助农,随着生产要素的提高,乡村文化的图像... 文化振兴对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新质生产力创新了生产要素,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乡村文化图像细化为物质文化图像、观念乡村文化图像、社会乡村文化图像的表征样态。以“新”助农,随着生产要素的提高,乡村文化的图像化建构需要在整合展示乡村资源、重视乡村文化保育工作、警惕“私人定制”舆论陷阱等方面贯彻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乡村文化 图像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景再现与精神书写:《良友战事画刊》抗战动员的实现逻辑及历史经验 被引量:1
3
作者 蒋海文 谢周任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63-66,共4页
淞沪会战后,《良友》画报另辟杂志号外《良友战事画刊》,其刊发的图像真实记录了淞沪会战时期的战争图景。《良友战事画刊》以我方英勇抗敌与敌方残忍暴行的大量报道形成强烈对比,以视觉化的战争场景再现实现全员化的舆论动员;通过“长... 淞沪会战后,《良友》画报另辟杂志号外《良友战事画刊》,其刊发的图像真实记录了淞沪会战时期的战争图景。《良友战事画刊》以我方英勇抗敌与敌方残忍暴行的大量报道形成强烈对比,以视觉化的战争场景再现实现全员化的舆论动员;通过“长城”与“防毒面具”等视觉符号建构战士形象,激发全民抗战与国家认同的群体情感;最终在建构身份认同、凝聚情感力量和强化全民参与的逻辑中共同完成抗战动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友战事画刊》 图像建构 视觉符号 抗战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