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代图像史料运用的实践与理论建构 被引量:21
1
作者 蓝勇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6-75,共10页
本文认为虽然学术界在整体上有将图像史料视为边缘史料的潜意识,但近些年在理论认知和研究实践上都有进步。在中国古代图像的功用一度很大,但随着思想表述的越来越深邃,图像的功用愈加式弱。在历史上很多时候图像有文字所没有表达过的... 本文认为虽然学术界在整体上有将图像史料视为边缘史料的潜意识,但近些年在理论认知和研究实践上都有进步。在中国古代图像的功用一度很大,但随着思想表述的越来越深邃,图像的功用愈加式弱。在历史上很多时候图像有文字所没有表达过的空间和领域,也有在同样大幅面内比文字隐含更多信息量的地方,有时图像史料在研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功能上有传情达义、佐证文字、直观愉悦之处。所谓图像史学,主要是利用图像来研究历史和传播历史的科学,包括图像史料学和图像媒介史学两大部分,分别体现着"图像证史"、"图像传史"的不同功能。图像史料的分类应该按统一的口径来划分。中国古代图像资料虽然相当丰富,但是应该看到中国古代图像史料有其自身纪实精准度差的局限性;中国古代大多数图像史料是没有具体的时空维度的,我们一定要慎重使用;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史料的"时空维度",可能更要关注图像史料的"社会维度",研究分析各类图像史料的"信度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史料学 图像 图像 时空维度 社会维度 信度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艺术史到图像史——兼评汉斯·贝尔廷的《相似与在场》
2
作者 杨道圣 《艺术设计研究》 2013年第1期94-97,共4页
理论界的"图像的转向"让人们也可以以一种新的眼光对待传统的艺术史。汉斯·贝尔廷在这方面为我们做了一个极好的榜样。中世纪的艺术史在这种眼光下只能说是一种图像史,它的功能、特性及创作的方式都和艺术有极大的不同... 理论界的"图像的转向"让人们也可以以一种新的眼光对待传统的艺术史。汉斯·贝尔廷在这方面为我们做了一个极好的榜样。中世纪的艺术史在这种眼光下只能说是一种图像史,它的功能、特性及创作的方式都和艺术有极大的不同。我们也可以以同样的目光看待所有的艺术,因此就将传统的艺术史变成了图像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图像史 汉斯 贝尔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共图像史”:研究视域、构想及展望 被引量:4
3
作者 包志国 陈宇翔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4-71,共8页
伴随着新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图像研究逐渐成为国际史学界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话题。受此影响与启发,国内学界也开始自觉地展开本土图像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中共党史的研究完全可以吸收和借鉴图像史研究的理论和范式,加强中国共... 伴随着新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图像研究逐渐成为国际史学界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话题。受此影响与启发,国内学界也开始自觉地展开本土图像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中共党史的研究完全可以吸收和借鉴图像史研究的理论和范式,加强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图像史料的收集与整理,挖掘党史上留存的丰富图像资源,拓展党史研究的视野,诠释与解读图像中的历史议题,构建中国共产党的视觉档案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史 中共党 新文化 视觉档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图像证史”到“图像即史”——谈中国神话的图像学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青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3-180,239,共8页
长期以来,在神话研究领域,大家秉承的乃是"图像证史"的观念与方法。然而,图像绝不仅仅是旁证,它本身就是神话的一部分,或者是神话时代最直接的史料。图像乃是可以和文献并行甚至高于文献的一个神话系统,在这个系统内,运用着... 长期以来,在神话研究领域,大家秉承的乃是"图像证史"的观念与方法。然而,图像绝不仅仅是旁证,它本身就是神话的一部分,或者是神话时代最直接的史料。图像乃是可以和文献并行甚至高于文献的一个神话系统,在这个系统内,运用着不同于文字的视觉语汇和形象思维方式,有着自己的主题内容、表现手段、象征方法和叙事原则。因此,仅仅是"图像证史"还远远不够,必须建立起"图像即史"的观念,将图像视为神话最重要的载体。如果一直将图像作为文献的附庸,神话学研究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神话 图像 图像 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证史之证解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琳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1-236,共6页
图像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学家还原历史真相时一个不能忽视的资料证据,运用图像证史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读或印证文献典籍和文书契约的记载,可以为田野考察、专题乃至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提供更大的可能性。图像证史运用中存在的两难和悖论,... 图像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学家还原历史真相时一个不能忽视的资料证据,运用图像证史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读或印证文献典籍和文书契约的记载,可以为田野考察、专题乃至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提供更大的可能性。图像证史运用中存在的两难和悖论,我们需要秉持审慎的态度。"证"字作为图像与历史之间连接,对它的释义、可能性以及实现方式等方面的讨论,可以较完整地反映出历史与艺术学科之间的微妙关系和应有的良性互动,凸显图像在跨学科研究中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 与艺术 情境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文献的文献价值——以中国古代书画史作品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郭建平 杜汭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1-84,106,共5页
中国书画史的发展除了由古籍文字承载之外,由于此领域的特殊性,图像也是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而图像文献作为信息的载体,与文字文献相比较直观,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很多时侯作为旁证或佐证补充文字文献资料,来共同作用说明问题,尤其在艺... 中国书画史的发展除了由古籍文字承载之外,由于此领域的特殊性,图像也是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而图像文献作为信息的载体,与文字文献相比较直观,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很多时侯作为旁证或佐证补充文字文献资料,来共同作用说明问题,尤其在艺术史上,图像文献是起主导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 文献 《图谱略》 中国书画艺术 作品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证史”视角下的重庆渝中古城(1760-1929)山水营城思想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正 何溪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6-186,共11页
“图像证史”是新历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历史图像的微观性和真实性特征把控,可将文字资料所未表达的信息完整、直观地呈现出来.重庆地处两江交汇的山地区域,山、水、城三者的空间组合关系蕴藏了丰富的古代营城智慧与独特的城市... “图像证史”是新历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历史图像的微观性和真实性特征把控,可将文字资料所未表达的信息完整、直观地呈现出来.重庆地处两江交汇的山地区域,山、水、城三者的空间组合关系蕴藏了丰富的古代营城智慧与独特的城市文化内涵.该文以重庆渝中古城(1760-1929)为研究主体,梳理历史文献资料与古代城市地图,借助gis分析软件,提取和叠加历史营城要素,还原历史营城地理环境,实现渝中古城历史地图的统一坐标系构建,获取、转译该时期渝中古城历史空间格局地图,进一步从城门城墙、街巷道路、公共建筑、景观视线和景观空间5个方面分析渝中古城营城机制,阐释山水营城思想的内涵——山水定势、山水控轴、山水分异、山水象形、山水兴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中古城 山水营城 图像 地图转译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度、释词、限度及方法:“图像证史”之解读 被引量:2
8
作者 何国梅 蒋圣芹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9-115,共7页
“图像证史”是英国著名新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Peter Burke)在新文化史转向下提出的新的历史研究方法与视角。在伯克看来,圣像与超自然图像、政治图像、日常生活图像、异质文化图像、历史叙事图像等都具有作为历史证据的潜质,其... “图像证史”是英国著名新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Peter Burke)在新文化史转向下提出的新的历史研究方法与视角。在伯克看来,圣像与超自然图像、政治图像、日常生活图像、异质文化图像、历史叙事图像等都具有作为历史证据的潜质,其中蕴涵“证成历史”和“演绎历史”的重要价值。作为新文化史的新的史学实践,“图像证史”建立于伯克的“大图像观”的基础之上,其中因自身表象特征及历史语境而携带的模糊与多义使它必须首先要经过严格的史料考证,需要在其特定“背景”下进行系列的、细节性的考察。总体来看,对于“图像证史”,伯克是大胆而谨慎的,但其对于抽象艺术作品的忽略,也是需要后继者深入研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 图像 必要性 限度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域符号与家国象征——抗战时期漫画图像中的正阳门箭楼形象考察 被引量:2
9
作者 黄宗贤 易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76,共7页
正阳门箭楼自修建以来,就是北京这座神圣文化古城的象征,是国泰民安的见证者,也是历史和进步结合的标志。抗战时期,箭楼的形象借由彼时的主流图像——漫画而得到进一步的意涵升华,成为特殊时期的文化记忆。文章以漫画中建筑与形象的关... 正阳门箭楼自修建以来,就是北京这座神圣文化古城的象征,是国泰民安的见证者,也是历史和进步结合的标志。抗战时期,箭楼的形象借由彼时的主流图像——漫画而得到进一步的意涵升华,成为特殊时期的文化记忆。文章以漫画中建筑与形象的关系为切入,深入挖掘抗战时期正阳门箭楼拥有的民族意涵,洞悉塑造家国形象的视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阳门箭楼 抗战漫画 图像 地标符号 家国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绘画医学到影像医学:健康认知与人文关怀的中西方文化特点
10
作者 范占平 柳云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27-733,共7页
绘画医学与影像医学都是完整的图像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阐明了传统绘画医学的认知成分,比较中西方在这方面的不同:西方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以来的绘画医学展现出机械论、还原论和个体论的特点,而中国的传统绘画医学,包括唐宋以来以新... 绘画医学与影像医学都是完整的图像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阐明了传统绘画医学的认知成分,比较中西方在这方面的不同:西方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以来的绘画医学展现出机械论、还原论和个体论的特点,而中国的传统绘画医学,包括唐宋以来以新儒家为代表的“儒医”文化,一直都体现着阴阳互补性、和谐性和整体论的特点。概括了绘画医学的人文要素,揭示西方传统绘画医学带有个人主义人文关怀的倾向,而中国绘画医学的人文关怀则带有家庭主义特点。通过介绍当代的影像医学,指出其在认知科学方面优越于绘画医学,但在人文关怀价值方面则有所欠缺,同时指出当代绘画医学在西方的一些个人自由主义发展,以及当代中国绘画医学的家庭主义特色;并提示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影像医学时代,应该维护和发展适当的医学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图像史 健康认知 人文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象史学:文化史研究的新方向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中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22,共4页
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出于文化史学科建设和学术创新的考量,提出了"形象史学"这一概念。沈从文身体力行的形象史研究是我们构建形象史学这一新型学科的直接源泉,以图像证史为代表的新文化史学则为之... 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出于文化史学科建设和学术创新的考量,提出了"形象史学"这一概念。沈从文身体力行的形象史研究是我们构建形象史学这一新型学科的直接源泉,以图像证史为代表的新文化史学则为之提供了理论支撑。为了推进中国古代文化史学科的发展,拓延相关领域的视野和深度,一方面应对近现代以来诸前辈学人在利用形象材料研究文史方面的实践成就给予必要的继承和吸收,另一方面须结合当前学术研究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对原有的研究模式进行改进和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 图像 新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景的圮毁:大报恩寺琉璃塔外文史料中的中国形象嬗变 被引量:1
12
作者 闵心蕙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8-107,共10页
17世纪以降,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可视化形象逐渐借由各色丰富的外文史料传到西方,其中纽霍夫的《荷使初访中国记》是最早将琉璃塔的视觉形象带到欧洲的开山之作,启发了欧洲对中国城市与建筑的无尽想象。鸦片战争前后,阿罗姆、怀特等人... 17世纪以降,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可视化形象逐渐借由各色丰富的外文史料传到西方,其中纽霍夫的《荷使初访中国记》是最早将琉璃塔的视觉形象带到欧洲的开山之作,启发了欧洲对中国城市与建筑的无尽想象。鸦片战争前后,阿罗姆、怀特等人尝试向西方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琉璃塔宏伟壮观的形象与南京城的破败萧索形成对比。尽管琉璃塔最终毁于太平军的战火,但西方世界对琉璃塔历史意涵的追溯和重建并未停止,借由报恩寺琉璃塔视觉形象的变迁,可进一步观察17—19世纪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想象和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报恩寺 琉璃塔 图像史 中国形象 明清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史出版物:文化史公共记忆的重要构成
13
作者 韩雪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9-62,共4页
中华文化始终有着“书画同源”的视觉认知模式,这种“图文互构”甚至“图文同一”的文化模式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宏大体系。近年来,随着我国印刷出版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图史出版物得以蓬勃兴起,对读者历史公共记忆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影... 中华文化始终有着“书画同源”的视觉认知模式,这种“图文互构”甚至“图文同一”的文化模式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宏大体系。近年来,随着我国印刷出版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图史出版物得以蓬勃兴起,对读者历史公共记忆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构成了中华文化和历史公共记忆完整的文明谱系。图史是国家历史公共记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明渊源实证与信物场域的“原境重构”,延伸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增强了中华文明的历史信度、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内涵、活化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场景。因此,图史出版物具有十分重要的独到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版物 公共记忆 图像史 视觉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养人画像与唐宋敦煌世俗佛教 被引量:7
14
作者 沙武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2-79,121-122,共10页
本文运用"图像证史"的理论与方法,在前人对敦煌世俗佛教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唐宋时期敦煌供养人画像详细的分析研究,以供养人画像为中心,就其反映和记录的敦煌世俗佛教,从多个角度阐释了供养人画像与唐宋敦煌世俗佛教的密切... 本文运用"图像证史"的理论与方法,在前人对敦煌世俗佛教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唐宋时期敦煌供养人画像详细的分析研究,以供养人画像为中心,就其反映和记录的敦煌世俗佛教,从多个角度阐释了供养人画像与唐宋敦煌世俗佛教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 敦煌世俗佛教 供养人画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0年~1976年中医形象建构与传播话语变迁
15
作者 肖雄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70-74,共5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借助《人民画报》图文传播的宣传优势,通过给人以视觉体验和意识规训,将对中医的理想与要求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建构起新中国的中医形象,推动了中、西医关系的重塑;同时,在“遗产论”到“宝库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借助《人民画报》图文传播的宣传优势,通过给人以视觉体验和意识规训,将对中医的理想与要求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建构起新中国的中医形象,推动了中、西医关系的重塑;同时,在“遗产论”到“宝库论”政治语境的转换下,《人民画报》建构的新中医形象也成为话语变迁的具象表达。通过分析1950年~1976年《人民画报》建构中医形象的方法与途径,梳理传播话语的变迁,认为构建的“新中医”形象对这一时期的卫生行业建设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帮助党和政府建立起与预期国家建设愿景对应的具有凝聚力的整体化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形象 传播话语 《人民画报》 卫生图像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扎什伦布寺全图》述略
16
作者 阿音娜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0-70,共11页
目前存世的历史时期绘制的扎什伦布寺全图并不多见,除了扎什伦布寺珍藏的两幅五世班禅和七世班禅时期的扎什伦布寺唐卡外,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一幅八世班禅时期的《扎什伦布寺全图》。根据画面内容可初步判断:该图描绘的是19世纪中期八... 目前存世的历史时期绘制的扎什伦布寺全图并不多见,除了扎什伦布寺珍藏的两幅五世班禅和七世班禅时期的扎什伦布寺唐卡外,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一幅八世班禅时期的《扎什伦布寺全图》。根据画面内容可初步判断:该图描绘的是19世纪中期八世班禅时期的扎什伦布寺全貌,唐卡式样、写实风格,与存世的扎什伦布寺藏七世班禅时期的勉塘派绘画唐卡--扎什伦布寺全图高度相似。绘制者应该是西藏画师,制作或出自扎什吉彩。西藏唐卡的绘制者一般不署名字,其流传途径可能是西藏班禅年班、民间朝圣、官员携归、宫廷流出等官方或民间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卡彩绘图 八世班禅 图像 扎什伦布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