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高校图书馆设立实体书店”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陈凌 高冰洁 +2 位作者 李莹 王波 冯英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9-23,共5页
当前,三分之一高校的校园实体书店数量出现下滑。在馆内开设书店的高校图书馆比例很低,经营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图书馆认为在图书馆里开办书店利大于弊,小部分图书馆认为图书馆本身就是大书店,无须再办书店。如果在馆内开办书店,图书... 当前,三分之一高校的校园实体书店数量出现下滑。在馆内开设书店的高校图书馆比例很低,经营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图书馆认为在图书馆里开办书店利大于弊,小部分图书馆认为图书馆本身就是大书店,无须再办书店。如果在馆内开办书店,图书馆希望国家和高校能够在政策、经济、管理、服务层面给予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校园书店 图书馆书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书馆+书店”融合服务模式比较研究 被引量:31
2
作者 安艳梅 周杰华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7-102,共6页
事业发展和生存环境的变化,驱动着图书馆和实体书店两大传统阅读推广主体的合作融合,也产生了诸如"彩云服务"和"馆店合一"等具有代表性的"图书馆+书店"融合服务模式。文章对多种"图书馆+书店"... 事业发展和生存环境的变化,驱动着图书馆和实体书店两大传统阅读推广主体的合作融合,也产生了诸如"彩云服务"和"馆店合一"等具有代表性的"图书馆+书店"融合服务模式。文章对多种"图书馆+书店"融合服务模式的空间利用、服务创新、技术支撑、效益评估比较,并对"图书馆+书店"融合服务模式构建的合作制度构建、共赢原则坚持、人员业务培训等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图书馆+书店"融合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云服务 馆店合一 图书馆+书店 馆店融合 融合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放战争时期“随军书店-图书馆”的模式、特征及其启示 被引量:6
3
作者 邵颖超 马静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0-96,共7页
[目的/意义]"随军书店-图书馆"是我党为加强军队学习和思想政治建设而创建的机构,在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探索其功能、模式、特点对于当下图书馆工作具有借鉴意义。[研究设计/方法]从"随军书店-图书馆"的创... [目的/意义]"随军书店-图书馆"是我党为加强军队学习和思想政治建设而创建的机构,在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探索其功能、模式、特点对于当下图书馆工作具有借鉴意义。[研究设计/方法]从"随军书店-图书馆"的创建与发展、功能定位、模式与特点出发,结合丰富史料进行探讨。[结论/发现]"随军书店-图书馆"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革命宣传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开辟了图书馆参与行业融合的业务模式,对现代图书馆建设亦有启示。[创新/价值]从图书馆史的角度研究"随军书店-图书馆",总结其先进经验,为现代图书馆事业拓展服务外延、提升服务效能提供历史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军书店-图书馆 解放战争 馆社店一体 图书馆行业融合 服务外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书馆×书店:从公共阅读空间中的生产到生产公共阅读空间 被引量:13
4
作者 段弘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10,共5页
随着全民阅读工作的不断推进,图书馆与实体书店的融合成为一种必然,两者以读者为共同服务对象,社会功能互补。按照法国现代思想家列菲伏尔的空间的社会生产理论,笔者认为,图书馆与实体书店构成的公共阅读空间经历了馆店独立发展、馆店... 随着全民阅读工作的不断推进,图书馆与实体书店的融合成为一种必然,两者以读者为共同服务对象,社会功能互补。按照法国现代思想家列菲伏尔的空间的社会生产理论,笔者认为,图书馆与实体书店构成的公共阅读空间经历了馆店独立发展、馆店并置融合与馆店空间生产三个发展阶段。图书馆与实体书店是公共阅读空间的主要类型,"图书馆+书店"体现为馆店空间中的生产,"图书馆×书店"则开启了空间的生产,体现为原有要素的深度有机融合,并生产出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位一体的公共阅读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书店 公共阅读空间 空间中的生产 空间的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图书场域转型的空间变迁和价值重塑 被引量:8
5
作者 卫军英 刘晶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9-43,共5页
以实体书店和图书馆为主的公共图书场域,正跨界整合成为推广全民阅读的中坚力量。信息化和媒体技术的发展,直接促动了人与空间的关系重构,公共图书场域也由传统功能单一的图书借阅、购买空间,变为日趋智慧化的"第三文化空间"... 以实体书店和图书馆为主的公共图书场域,正跨界整合成为推广全民阅读的中坚力量。信息化和媒体技术的发展,直接促动了人与空间的关系重构,公共图书场域也由传统功能单一的图书借阅、购买空间,变为日趋智慧化的"第三文化空间"。公共图书空间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渠道,同时也是文化资本和文化气质的符号表征,是建构场所精神的核心价值点。重构连接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而图书的"在场"带动了阅读空间、交往空间、审美空间及消费空间四个维度的空间价值重塑和生态再造。公共图书场域由"书的空间"演进为用户体验的"人的空间",空间变迁的逻辑也展现了价值理性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文化空间 图书公共场域 书店图书馆 场所精神 空间价值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