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7篇文章
< 1 2 9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色经典”海外传播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 被引量:2
1
作者 姜智芹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5,共14页
作为与当代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的文学艺术类型,“红色经典”的海外传播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有着内在的关联。“红色经典”在20世纪50—70年代集中传播到欧美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建构起关于“红色经典”的知识再生产;而国外知识界特别是... 作为与当代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的文学艺术类型,“红色经典”的海外传播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有着内在的关联。“红色经典”在20世纪50—70年代集中传播到欧美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建构起关于“红色经典”的知识再生产;而国外知识界特别是美国和法国左翼知识分子对红色中国的认同与赞赏起到了消解彼时西方主流社会对中国负面宣传的作用,他们对毛泽东思想的热衷与“红色经典”所反映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形成互文、互动及互鉴。新世纪以来,国外文学文化领域对我国“红色经典”改编的关注,同近年来国外经济政治领域渴望了解并热衷探讨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经验的内在需求,形成某种隐在的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经典 翻译传播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 毛泽东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偏见到共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转变 被引量:3
2
作者 赵磊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4-47,共4页
长久以来,西方主流媒体在人们头脑中构建了一种相对稳定的认知框架,使国际社会一些民众对中国存有误解误读和负面认知。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国逐渐完成了从"受援国"到"援助国"的角色转变,其中既付出了巨大努力,也... 长久以来,西方主流媒体在人们头脑中构建了一种相对稳定的认知框架,使国际社会一些民众对中国存有误解误读和负面认知。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国逐渐完成了从"受援国"到"援助国"的角色转变,其中既付出了巨大努力,也遭受了来自一些西方媒体的攻击和偏见。然而,面对前所未知的病毒,中国不掩饰、不回避问题,以实际行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使国际舆论氛围发生改变,令诸多对华的偏见和谣言不攻自破,为世界提供了一个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国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情防控 国际社会 中国形象 理解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译为媒:国际传播视域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的构建——以“新质生产力”及其外译为例
3
作者 胡筱颖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39,197,共9页
近代的“西学东渐”和长期以来的“西方中心主义”让中国学术奉西方范式为圭臬,使其出现了学术失语现象,表现之一是大量使用英美学术概念和术语。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用中国哲学、中国理论和中国术语回应“中国之问”,为解答... 近代的“西学东渐”和长期以来的“西方中心主义”让中国学术奉西方范式为圭臬,使其出现了学术失语现象,表现之一是大量使用英美学术概念和术语。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用中国哲学、中国理论和中国术语回应“中国之问”,为解答“世界之问”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中国应尽的职责。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向世界真实、正确传播中国的声音,是当前国家的迫切需求。习近平在2023年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是中国经济学体系的重要术语,与新文科建设相互促进,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从该术语在英译中的演变、定型可以看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核心术语的国际传播需要构建一个政府推广、人人参与、国内外媒体协同发挥作用的立体化、系统化传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学术话语体系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术语 新质生产力 国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传播研究——基于建构自主知识体系视角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黄江华 许志敏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43,共14页
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国际传播是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话语权的应有之义。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既是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所需,也是向全球知识系统... 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国际传播是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话语权的应有之义。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既是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所需,也是向全球知识系统贡献说得出、立得住、传得开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的理论所求。“三大体系”基础上的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国际传播的母体和本源。没有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就没有“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基础,国际传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主性与嵌入性、价值关联与价值无涉的统一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传播应该具有的理论样态。但当前,对比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可以发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传播还存在较多问题:国际传播对象研究不够、国际传播媒介与渠道建设滞后、国际传播议程设置不足、国际传播资助与控制体系不完善等。自主知识体系这一国际传播底座建构任重道远。对此,从建构嵌入世界的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更适合传播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国际传播体系两个维度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学术国际传播平台 学术共同体 学术朋友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业态从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国际比较与现实启示
5
作者 何晖 张书铖 《重庆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9-90,共12页
在数字经济驱动就业形态变革的背景下,新业态从业人员规模持续扩大,构建覆盖范围更广、保障效能更优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各国应对转型挑战、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的核心议题。基于Gilbert–Terrell社会福利政策四维分析框架,选取丹麦、... 在数字经济驱动就业形态变革的背景下,新业态从业人员规模持续扩大,构建覆盖范围更广、保障效能更优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各国应对转型挑战、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的核心议题。基于Gilbert–Terrell社会福利政策四维分析框架,选取丹麦、美国、新加坡、德国、巴西、英国等典型国家,对新业态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实践做法和建设经验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突破身份界定是制度建设的前提条件、保障内容的多层次决定制度覆盖范围、治理框架和技术手段直接影响服务可及性、多元化筹资机制为制度可持续性提供支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背景下,提出建设我国新业态从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建立弹性身份认定体系;加强新业态从业人员保障制度体系建设,构建“基础保险+弹性补充”的组合模式;完善服务供给方式,依托数字技术实现平台代扣代缴与跨区域转移;探索多渠道和可持续的筹资模式,在资金保障上构建“平台+个人+政府”多元分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业态 社会保障 国际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兜底性民生建设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建构——基于社会福利权的考察 被引量:4
6
作者 王立伟 解安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59,共7页
兜底性民生建设不仅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环节,也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福利权的必由之路。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程中,兜底性民生建设兼具权利论与义务论的双重意蕴,是社会福利生产集中化的必然结果。发达国家探索形成以责任型制度理... 兜底性民生建设不仅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环节,也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福利权的必由之路。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程中,兜底性民生建设兼具权利论与义务论的双重意蕴,是社会福利生产集中化的必然结果。发达国家探索形成以责任型制度理念为引导,以积极福利与消极福利并举为核心,以“需者福利”为原则的兜底性民生建设形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兜底性民生建设体系,需要建立在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的宏大视野之上,须以积极稳健的举措接纳和解决复杂化民生问题,须淡化身份标识、制定具有专门性、针对性的社会福利政策,须以就业兜底帮扶为核心,实现社会福利个体权利和国家义务的内在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兜底性民生建设 社会福利权 国际经验 中国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意义的认知与评价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峰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5,共15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在实践上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自身发展进步,深刻影响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而且在理论上构建了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内涵,丰富了世界现代化理论体系。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在实践上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自身发展进步,深刻影响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而且在理论上构建了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内涵,丰富了世界现代化理论体系。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不同维度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看法。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意义的认知与评价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他者”视角,对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和扩大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话语权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社会 中国式现代化 世界意义 中国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国际比较与中国表现 被引量:8
8
作者 黄忠敬 唐一鹏 王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57,共25页
OECD发布了最新第二轮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全球测评结果,中国济南在其中的表现值得关注。本文基于SSES2023的学生数据,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出发,对中国学生在社会与情感能力上的表现及其国际地位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基于全球各城市能力均... OECD发布了最新第二轮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全球测评结果,中国济南在其中的表现值得关注。本文基于SSES2023的学生数据,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出发,对中国学生在社会与情感能力上的表现及其国际地位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基于全球各城市能力均值分析的主要研究发现如下:(1)亚洲学生在社会与情感能力上表现突出。(2)济南10岁组学生在任务能力上居于全球首位,15岁组名列前茅,但成就动机得分稍低。(3)济南10岁组学生在情绪调节上居于全球前列,15岁组部分能力低于国际均值。(4)济南10岁组学生在协作能力上居于全球首位,15岁组居于前列。(5)济南10岁组学生在开放能力上的表现居于全球前列,15岁组低于国际均值。(6)济南10岁组学生在交往能力上居于全球首位,15岁组部分能力低于国际均值。基于社会与情感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的主要研究发现如下:(1)济南学生在大部分影响因素指标上均优于国际均值,特别是同学关系方面居于全球首位。(2)影响济南学生任务能力的关键积极因素是成长型思维、师生关系、学校归属感和课外活动,其中学校归属感的影响效应居于全球首位。(3)影响济南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关键因素是成长型思维、学校归属感和课外活动,其中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居于全球首位。(4)影响济南学生协作能力的关键因素是成长型思维、同学关系、学校归属感和课外活动,其中成长型思维的影响效应居于全球首位。(5)影响济南学生开放能力的关键因素是成长型思维、学校归属感、课外活动和教师反馈,10岁组的学校归属感对部分开放能力的影响效应居于全球首位,15岁组的成长型思维对部分开放能力的影响效应相对偏低。(6)影响济南学生交往能力的关键因素是成长型思维、学校归属感和课外活动,其中学校归属感的影响效应在各个城市中居于前列。基于社会与情感能力对学生发展分析的主要研究发现如下:(1)济南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居于全球首位,心理幸福感偏低。(2)乐观、信任、成就动机和抗压力是影响济南学生生活满意度的重要社会与情感能力。(3)乐观、信任和情绪控制是影响济南学生心理幸福感的重要社会与情感能力。(4)乐观和活力是影响济南学生健康行为的重要社会与情感能力。(5)情绪控制、抗压力和活力是影响济南学生学业焦虑的重要社会与情感能力。(6)乐观、信任和成就动机是影响济南学生关系满意度的重要社会与情感能力。(7)乐观、抗压力和果敢是影响济南学生身体意象的重要社会与情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与情感能力 国际比较 中国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本到行动: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国际传播的挑战与路径
9
作者 郑亮 廖玉彦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67,共19页
中国式现代化理念为研究国际媒体的涉华叙事提供了关键语符与核心脉络。从叙事文本到叙事行动分析国际媒体对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报道情况,有助于展演国际媒体的叙事图景与认知挑战。当前,在区别化叙事者、动态性叙事情境以及互异性叙事... 中国式现代化理念为研究国际媒体的涉华叙事提供了关键语符与核心脉络。从叙事文本到叙事行动分析国际媒体对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报道情况,有助于展演国际媒体的叙事图景与认知挑战。当前,在区别化叙事者、动态性叙事情境以及互异性叙事行为的影响下,国际媒体在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构建的国际关系与现实意义上形成了差异显著的叙事图景,认知层面存在较为突出的互斥对立挑战。运用“从文本到行动”的分析方法,未来针对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国际叙事的研究应确立叙事文本和行动在研究中的独立地位,并在从文本向行动的渐次深入分析中,增强“真实感”以促进同现实的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叙事社会 国际媒体 叙事文本 叙事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学理阐释
10
作者 刘吕红 张楠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12,F0002,共9页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提出的原创性、标识性概念,在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时融入了新的内涵,凸显出主体性、创造性和范式性。建设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需要基于理论维度进行深刻阐释以正...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提出的原创性、标识性概念,在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时融入了新的内涵,凸显出主体性、创造性和范式性。建设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需要基于理论维度进行深刻阐释以正本清源,确保建设实践不偏失:从“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世界影响力”三个维度阐明核心范畴,厘清其建设的基本内涵;从“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深化改革—肩负新的文化使命”三个层次理清架构逻辑,明晰其建设的内生动力;从“党的领导—政府主导—市民参与”三个方面增强历史主动,凝聚其建设的力量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领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文社科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国际政治专家委员会2024年年会暨“中国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十周年”座谈会成功举办
11
《国际安全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2025年1月11—13日,由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国际政治专家委员会、国际关系学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联合主办,《南亚东南亚研究》编辑部和《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共同承办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 2025年1月11—13日,由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国际政治专家委员会、国际关系学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联合主办,《南亚东南亚研究》编辑部和《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共同承办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国际政治专家委员会2024年年会暨“中国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十周年”座谈会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近80位专家学者与会。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杨正权,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康艳梅,中国人文社科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国际政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在开幕式上致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关系学院 院党组书记 评价专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 科研机构 社会科学评价 杨正权 高等院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社会对全球安全倡议的多重认知与中国的推进策略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明国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52,157,158,共27页
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全球安全困境的中国方案。全球安全倡议提出后受到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相关分析对于全球安全倡议提出的背景、意图、价值、实施步骤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多方面解读。这些分析认为中国提出倡议的动机主要包括打造新安... 全球安全倡议是破解全球安全困境的中国方案。全球安全倡议提出后受到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相关分析对于全球安全倡议提出的背景、意图、价值、实施步骤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多方面解读。这些分析认为中国提出倡议的动机主要包括打造新安全秩序论、贡献安全机遇论、提升安全话语论、维护国家安全论及另起炉灶论等。全球安全倡议能够纠正国际安全秩序失衡状况,推动构建国际和地区安全新架构,同时动摇美国对国际安全事务的霸主地位,提升中国的国际安全话语权与地区影响力。当前,国际层面的分析从评估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的意图转向批判性地评估中国将倡议付诸行动的能力。总体上,国际舆论对全球安全倡议可行性的态度包括积极响应、谨慎乐观、中立观望、质疑担忧和否定抵制五派论调。国际负面认知的原因既有西方地缘政治安全的理论荒谬原因,也有美国追求对抗性权力博弈的实践霸道原因;既有国际倡议被误读的一般原因,又有安全倡议被误读的特殊原因;既有国际社会根深蒂固安全竞争的外部原因,也有倡议作为新理念尚待具体化的内部原因。基于“舆论—回应”机制,中国应理性看待这些负面认知,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消除部分国家对全球安全倡议的误解。坚持多方位传播,推动更多国家支持并加入全球安全倡议,打造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探索中国特色热点问题解决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安全倡议 中国 国际认知 推进方略 乌克兰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的构造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杨泽伟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共15页
构造新时代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既是为了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有关学科建设的指示精神,也是为了改变国际法在整个法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中国世界大国的地位不相称的状况,以及弥补我国涉外法治人才严重短缺的短板。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的构造,需... 构造新时代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既是为了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有关学科建设的指示精神,也是为了改变国际法在整个法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中国世界大国的地位不相称的状况,以及弥补我国涉外法治人才严重短缺的短板。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的构造,需要进一步厘清涉外法、涉外法治、对外关系法、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以及涉外法学、国际法与法学一级学科的关系。在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构造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构建国际法学一级学科专业。未来中国国际法学发展的任务主要包括:弘扬国际法治理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法治保障,传播中国国际法观、提升中国国际法理念的国际影响力,提高运用国际法的能力以及补齐涉外法治的短板等。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推动国际法研究的理论创新,则成为今后中国国际法学者的应然使命。未来中国国际法学的发展方向涉及架设国际法与国内法沟通的桥梁、谨慎使用“涉外法学”名称,以及在国际法教育与研究中凸显中国的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法学 涉外法治 对外关系法 国际法治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奥林匹克教育与人的社会化、国际化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明 万晓红 +2 位作者 欧阳柳青 杨洁 杨晓明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共3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辩证地分析了中国奥林匹克教育与人的社会化、国际化的关系。人的社会化、国际化要以奥林匹克教育为手段、内容、中介,而奥林匹克教育要以人的社会化、国际化为前提,以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奥林匹克教育 中国 社会 国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风险认知的系统转向及其观察图景——基于“差异—区分—观察”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琼 赵鑫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97,共15页
随着现代化进程持续推进,中国社会的系统功能不断分化使得风险持续再生。本文从卢曼社会系统理论和风险社会理论出发,以“差异—区分—观察”的分析框架重新解读社会系统风险的生成机理,并动态观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多重风险形态。... 随着现代化进程持续推进,中国社会的系统功能不断分化使得风险持续再生。本文从卢曼社会系统理论和风险社会理论出发,以“差异—区分—观察”的分析框架重新解读社会系统风险的生成机理,并动态观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多重风险形态。从风险的生成根源来看,为缩小系统与环境间“复杂性落差”的选择运作是社会系统风险产生的起点。从风险的特征要素来看,系统运作的“开放性/封闭性”特征区分出内生风险、耦合风险两类。从风险的观察经验来看,通过在结构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自然系统和数智系统间进行跨系统的风险观察,现代社会风险图景得以呈现。未来还应加强风险决策科学性和风险应对容纳力,并通过持续区分观察活动,强化风险认知及应对经验,以提高风险观察、反思及应对的现代化风险治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风险认知 社会系统理论 差异—区分—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社会福利改革:对中国社会救助政策的启示 被引量:9
16
作者 徐月宾 张秀兰 王小波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5-40,共6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保护、发展型社会政策等理论的影响下探索出了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工作福利和社会养老金三种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路径,这些改革路径中所包含的投资人力资本、重视劳动力市场在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保护、发展型社会政策等理论的影响下探索出了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工作福利和社会养老金三种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路径,这些改革路径中所包含的投资人力资本、重视劳动力市场在减贫中的作用,以及在社会救助工作中引入社工服务等做法对我国未来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 社会福利改革 中国社会救助 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语言学国际话语权现状及建构方略——跨学科话语权反思与重构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蓉晖 张勇晨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60,共9页
国际话语权建设是近年来关注热度很高的话题,有关语言学的研究在观察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深度方面还有值得商榷的问题。文章基于知识社会学和传播学考察学术共同体和话语权,认为学术话语权指一种知识体系在学术共同体中的影响力,其四... 国际话语权建设是近年来关注热度很高的话题,有关语言学的研究在观察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深度方面还有值得商榷的问题。文章基于知识社会学和传播学考察学术共同体和话语权,认为学术话语权指一种知识体系在学术共同体中的影响力,其四大要素包括信任感、吸引力、依赖感、服务性。从这4个维度考察中国语言学国际学术话语权现状,发现:(1)中国传统语言学的国际认可度高于现代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的国际显示度高于语言基础研究;(2)在认识和研究世界语言的宽度、研究质量,在服务社会和学术共同体能力方面,中国语言学的表现不够理想。为此提出融合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两方面的话语权建设方略,认为知识生产应注重宽度、厚度和特色,知识传播应注意结构、多语言和多路径。文章对学科话语权的学理性分析、提出的分析维度和观察指标,亦可启发其他领域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话语权 中国语言学 学术话语权 知识社会 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体系论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关凤利 吕银凤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7-102,共6页
在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国际大势下,加强国际话语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应时代发展,扩大世界影响力的必然要求。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国际话语体系建设,核心是要在结合中国实际和... 在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国际大势下,加强国际话语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应时代发展,扩大世界影响力的必然要求。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国际话语体系建设,核心是要在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前提下,科学把握战略目标、根本原则、逻辑主线和基本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话语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 党的领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认差异与寻求共性:迈向功能分化的中国国际法观 被引量:1
19
作者 毕莹 何剑波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90,共14页
在全球化的“超领土化”趋势下,传统国际法实证主义方法显示出历史局限性,同时为中国国际法学界破除西方中心主义视角下的偏见提供了契机。文章借助社会系统理论在认识论和观察视角的洞见,以功能逻辑超越领土逻辑为目标,以“一般化和再... 在全球化的“超领土化”趋势下,传统国际法实证主义方法显示出历史局限性,同时为中国国际法学界破除西方中心主义视角下的偏见提供了契机。文章借助社会系统理论在认识论和观察视角的洞见,以功能逻辑超越领土逻辑为目标,以“一般化和再具体化”方法为进路,对国际法实证主义方法的重要概念开展改造。社会系统理论的功能逻辑可重塑“独立”“平等”作为主权衍生的国家基本权利的基本内涵,明晰其在全球化时代的功能意涵。以社会系统理论的多元主义为棱镜,重新审视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关系理论,确立以“关系性视角”超越传统的一元论、二元论所固有的领土逻辑局限。如此,将近年来中国制度型开放实践纳入经社会系统理论改造的概念框架中进行考察,可洞悉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杂环境下一种与功能逻辑紧密相连、更为深刻的中国开放观正日益成型。社会系统理论为中国国际法学界识别、参与国际法提供了另一种以“承认差异”为前提的合作式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系统论 功能分化 国际法实证主义方法 制度型开放 中国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社会组织国际化问题与建议 被引量:8
20
作者 仇墨涵 刘培峰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3-149,共7页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社会组织已经开始进入国际化进程,更多地参与到全球社会治理之中,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与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社会组织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机遇,对中国社...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社会组织已经开始进入国际化进程,更多地参与到全球社会治理之中,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与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社会组织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机遇,对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待。本文基于对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的调研,发现目前中国社会组织国际化发展存在缺乏社会支持、法律保障、统筹机制、专业人才与资金等问题,提出应从加强政府支持与组织能力建设、完善外部法律环境、整体有序地推进社会组织国际化四方面推动中国社会组织国际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国社会组织 国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