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青年共产国际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 |
印红标
|
《史学集刊》
|
1986 |
2
|
|
2
|
第一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者对各种非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斗争的策略——兼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简要读本》第二章中关于第一国际部分 |
孔繁锦
林康裕
李冠乾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2 |
0 |
|
3
|
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原则的扩展 |
时鉴
|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2
|
|
4
|
妇女能顶半边天──为第四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召开而作 |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
1995 |
0 |
|
5
|
机会主义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敌人——学习《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 |
庄迪悦
袁德金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76 |
0 |
|
6
|
布哈林并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模式”问题 |
高放
|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7 |
0 |
|
7
|
一篇重要报告的作者考——兼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成立时间 |
任武雄
|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0 |
|
8
|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和共产党的领导 |
张仁泽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
1991 |
0 |
|
9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学习列宁的崇高品质 |
曹国权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2 |
0 |
|
10
|
“民主社会主义”简介 |
唐德武
|
《理论探讨》
|
1984 |
0 |
|
11
|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及历史经验 |
吴德刚
|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8
|
|
12
|
关于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問題 |
正亮
|
《江汉论坛》
|
1958 |
0 |
|
13
|
震动世界的纲领——谈谈苏共二十一次代表大会的国际影响 |
陆天虹
|
《江汉论坛》
|
1959 |
0 |
|
14
|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 |
陶涵
|
《国际问题研究》
|
1959 |
0 |
|
15
|
西藏妇女权利地位今昔谈 |
仓决卓玛
|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6
|
|
16
|
第一国际在组织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
李靖宇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6 |
4
|
|
17
|
青年团最早的国际使者——张太雷 |
叶孟魁
|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2
|
|
18
|
第二国际的历史分期、破产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
赵瑞芳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1
|
|
19
|
肩负时代重任的中国妇女们——访全国妇联副主席黄启璪 |
虞宝竹
|
《人民论坛》
|
1994 |
0 |
|
20
|
加强海外妇女联谊工作的探讨 |
陈秀榕
|
《东南学术》
CSSCI
|
199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