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国际大洋科学钻探的数据资源与共享现状
被引量:
7
1
作者
鲁铮博
史宇坤
+4 位作者
华洪
拓守廷
叶训焱
邓怡颖
樊隽轩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2-480,共9页
国际大洋科学钻探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莫霍钻"计划。在50余年的历史中,经历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四个阶段,执行了300多个航次的洋底钻探任务。所获得的海量、珍贵的洋底数...
国际大洋科学钻探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莫霍钻"计划。在50余年的历史中,经历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四个阶段,执行了300多个航次的洋底钻探任务。所获得的海量、珍贵的洋底数据,如今保存在多个数据库中。这些数据包括了测井信息、岩芯基概况信息、物理属性信息、化学属性信息、岩石特征、古生物化石内容等观测和实验分析结果,数据量巨大。这些数据还通常附于相关的大洋钻探出版物中发表,部分被相关专业数据库收录。总体来看,大洋钻探目前的数字化工作存在多个数据库间数据类型不匹配和数据检索方式单调等问题,不利于后续对于数据的再挖掘和利用。未来需要重视综合性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将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多源异构数据有效融合,互联互通,并充分利用已有的大数据技术手段支撑相关的科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
钻探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
数据库
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海IODP 367-368钻探区深地震探测的OBS站位设计分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王强
赵明辉
+2 位作者
张佳政
孙龙涛
丘学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0-97,共8页
借助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平台,于2017年2月—6月间在南海实施第三次科学钻探(IODP 367-368航次)。海底地震仪(OBS)深地震探测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钻探成果相结合,可以对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COT)边界及地质属性的确定提供更好、更全...
借助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平台,于2017年2月—6月间在南海实施第三次科学钻探(IODP 367-368航次)。海底地震仪(OBS)深地震探测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钻探成果相结合,可以对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COT)边界及地质属性的确定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深部地质过程解释。文章基于IODP 367-368钻探提出的三种可能设想(下地壳出露、最老洋壳出露、上地幔出露),分别建立了三种初始速度模型。利用Rayinvr及Tomo2d软件,对每一种初始模型分别开展了不同OBS间距的射线追踪和走时模拟测试对比,以及模型的分辨率测试。测试结果表明:OBS间隔为7km比间隔为10km具有更好的射线路径与密度覆盖;对于上地幔出露模型,需要足够长的探测测线(>100km),才能有效得到30km深处信息;分辨率测试说明,OBS间距需要设置小于或等于7km时,才能有效分辨20km速度异常体(即模糊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
海底地震仪
海底地震仪间距测试
洋陆转换带
分辨率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晚始新世-渐新世东南印度洋沉积物源-汇过程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
被引量:
2
3
作者
范庆超
徐兆凯
+2 位作者
孙天琪
李铁刚
常凤鸣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19,共11页
晚始新世-渐新世期间南大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古气候响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质历史上的重大气候转型机制和预测未来地球系统对于气候突变的响应,然而迄今为止,仍缺乏对该区域周边陆地的古气候响应研究。基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晚始新世-渐新世期间南大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古气候响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质历史上的重大气候转型机制和预测未来地球系统对于气候突变的响应,然而迄今为止,仍缺乏对该区域周边陆地的古气候响应研究。基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9航次U1516站位深海沉积物的年龄框架以及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确定了该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澳大利亚西南部大陆,进而重建了构造时间尺度上物源区的化学风化历史。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晚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折期南大洋周边大陆的古气候演化过程及其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古地理改变的响应。在始新世-渐新世转折期[34.1,33.6)Ma和[31.3,29.8)Ma期间,物源区的古气候主要受控于邻近区域古地理格局重大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气候条件趋于干冷和陆表化学风化强度降低的特征。在[33.6,31.3)Ma和[29.8,25.2]Ma期间,物源区的古气候则主要响应全球气候的变化,在前一阶段由干冷向湿热转变,而陆表化学风化强度相应增高;在后一阶段,气候保持在相对稳定的干冷状态,陆表化学风化强度也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
碎屑沉积物
古气候
始新世-渐新世
东南印度洋
化学风化
气候转型
源-汇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国际大洋科学钻探的数据资源与共享现状
被引量:
7
1
作者
鲁铮博
史宇坤
华洪
拓守廷
叶训焱
邓怡颖
樊隽轩
机构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2-480,共9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E02042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25007,41772017)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MGQNLMTD201702)联合资助。
文摘
国际大洋科学钻探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莫霍钻"计划。在50余年的历史中,经历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四个阶段,执行了300多个航次的洋底钻探任务。所获得的海量、珍贵的洋底数据,如今保存在多个数据库中。这些数据包括了测井信息、岩芯基概况信息、物理属性信息、化学属性信息、岩石特征、古生物化石内容等观测和实验分析结果,数据量巨大。这些数据还通常附于相关的大洋钻探出版物中发表,部分被相关专业数据库收录。总体来看,大洋钻探目前的数字化工作存在多个数据库间数据类型不匹配和数据检索方式单调等问题,不利于后续对于数据的再挖掘和利用。未来需要重视综合性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将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多源异构数据有效融合,互联互通,并充分利用已有的大数据技术手段支撑相关的科学研究。
关键词
大洋
钻探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
数据库
大数据
Keywords
ocean drilling
international ocean discovery program
database
big data
分类号
P628.4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海IODP 367-368钻探区深地震探测的OBS站位设计分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王强
赵明辉
张佳政
孙龙涛
丘学林
机构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0-97,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30532
91428204
+2 种基金
41576070
4137606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享航次(NORC2015-08)~~
文摘
借助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平台,于2017年2月—6月间在南海实施第三次科学钻探(IODP 367-368航次)。海底地震仪(OBS)深地震探测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钻探成果相结合,可以对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COT)边界及地质属性的确定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深部地质过程解释。文章基于IODP 367-368钻探提出的三种可能设想(下地壳出露、最老洋壳出露、上地幔出露),分别建立了三种初始速度模型。利用Rayinvr及Tomo2d软件,对每一种初始模型分别开展了不同OBS间距的射线追踪和走时模拟测试对比,以及模型的分辨率测试。测试结果表明:OBS间隔为7km比间隔为10km具有更好的射线路径与密度覆盖;对于上地幔出露模型,需要足够长的探测测线(>100km),才能有效得到30km深处信息;分辨率测试说明,OBS间距需要设置小于或等于7km时,才能有效分辨20km速度异常体(即模糊带)。
关键词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
海底地震仪
海底地震仪间距测试
洋陆转换带
分辨率测试
Keywords
International Ocean Discovery Program (IODP)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 (OBS)
test of OBS intervals
Continent-Ocean Transition zone (COT)
check-board test
分类号
P738.4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晚始新世-渐新世东南印度洋沉积物源-汇过程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
被引量:
2
3
作者
范庆超
徐兆凯
孙天琪
李铁刚
常凤鸣
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第四纪科学与全球变化卓越创新中心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19,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6034,41676038)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B42000000)。
文摘
晚始新世-渐新世期间南大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古气候响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质历史上的重大气候转型机制和预测未来地球系统对于气候突变的响应,然而迄今为止,仍缺乏对该区域周边陆地的古气候响应研究。基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9航次U1516站位深海沉积物的年龄框架以及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确定了该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澳大利亚西南部大陆,进而重建了构造时间尺度上物源区的化学风化历史。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晚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折期南大洋周边大陆的古气候演化过程及其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古地理改变的响应。在始新世-渐新世转折期[34.1,33.6)Ma和[31.3,29.8)Ma期间,物源区的古气候主要受控于邻近区域古地理格局重大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气候条件趋于干冷和陆表化学风化强度降低的特征。在[33.6,31.3)Ma和[29.8,25.2]Ma期间,物源区的古气候则主要响应全球气候的变化,在前一阶段由干冷向湿热转变,而陆表化学风化强度相应增高;在后一阶段,气候保持在相对稳定的干冷状态,陆表化学风化强度也较弱。
关键词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
碎屑沉积物
古气候
始新世-渐新世
东南印度洋
化学风化
气候转型
源-汇过程
Keywords
International Ocean Discovery Program
siliciclastic sediments
paleoclimate
Eocene-Oligocene
southeastern Indian Ocene
chemical weathering
climate transition
source-to-sink process
分类号
P512.2 [天文地球—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国际大洋科学钻探的数据资源与共享现状
鲁铮博
史宇坤
华洪
拓守廷
叶训焱
邓怡颖
樊隽轩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南海IODP 367-368钻探区深地震探测的OBS站位设计分析
王强
赵明辉
张佳政
孙龙涛
丘学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晚始新世-渐新世东南印度洋沉积物源-汇过程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
范庆超
徐兆凯
孙天琪
李铁刚
常凤鸣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