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展有效性”议程衰退的历程及内因 被引量:1
1
作者 黄梅波 应玲蓉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1-79,共19页
21世纪以来,由于传统国际发展援助的疲态及南南合作的兴起,发达国家官方发展援助的认可度和权威性下降。为提升其发展援助的合法性,发达国家开始在其主导的框架内对国际发展治理体系进行改革。2011年釜山会议上,发达国家推动了“发展有... 21世纪以来,由于传统国际发展援助的疲态及南南合作的兴起,发达国家官方发展援助的认可度和权威性下降。为提升其发展援助的合法性,发达国家开始在其主导的框架内对国际发展治理体系进行改革。2011年釜山会议上,发达国家推动了“发展有效性”议程,随后创建了“全球有效发展合作伙伴关系”(GPEDC)机制。“发展有效性”议程延续了“援助有效性”部分规范,旨在吸纳新兴援助国和非国家行为体,并协调南南合作范式。为适应利益相关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全球有效发展合作伙伴关系”在2022年日内瓦峰会上推出了有效性监测框架3.0。但由于传统援助国与新兴国家对“政治认同”和“责任划分”问题存在争议,“发展有效性”在推进过程中遭遇了重大挫折。一方面,传统援助国无视南南合作与南北援助的本质不同,对新兴援助国提出了过高监测标准,导致新兴国家退出了“全球有效发展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传统援助者在对“发展有效性”规范进行政策调整的过程中,背离了其原先的“援助有效性”承诺,降低了援助标准,并意图淡化其自身责任。引发这些问题的内因在于“全球有效发展合作伙伴关系”存在的结构性缺陷,一是传统援助者未真正与新兴援助国实现分权,二是“全球有效发展合作伙伴关系”参与主体间利益与愿景各异,难以达成有效的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发展治理 “援助有效性” 发展有效性” “全球有效发展合作伙伴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