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中高阶球谐项对地磁场长期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徐文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76-481,共6页
在国际参考地磁场 (IGRF)模型中 ,高阶球谐系数比低阶系数小得多 ,所以高阶项对主磁场的贡献常被忽略不计 .但是 ,高阶项对主磁场的长期变化却有重大影响 .本文根据第八代IGRF模型 ,分析了IGRF 194 5 ~195 5中高阶球谐系数的异常特征... 在国际参考地磁场 (IGRF)模型中 ,高阶球谐系数比低阶系数小得多 ,所以高阶项对主磁场的贡献常被忽略不计 .但是 ,高阶项对主磁场的长期变化却有重大影响 .本文根据第八代IGRF模型 ,分析了IGRF 194 5 ~195 5中高阶球谐系数的异常特征对长期变化的影响 ,然后用修正IGRF模型估计并改正了这些影响 .IGRF高阶项随深度增加而迅速增大 ,所以高阶系数的误差对深部磁场位形和磁场能量的计算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对核幔界面流动状态的推断和地核半径的地磁估计有更为重大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 高阶球谐项 地球主磁场 地磁场 长期变化 igrf 磁场位形 磁场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中国地区地磁场长期变化的区域特征 被引量:36
2
作者 徐文耀 魏自刚 夏国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51-560,共10页
本文用中国地磁场复测点和地磁台站资料,建立了2 0 0 0年代中国参考地磁场长期变化模型CGRF -SV2 0 0 0 .模型显示,中国地区地磁场变化比较平缓,X、Y、Z、H、D、I、F七个地磁要素的“无符号平均年变率”分别为12 . 2nT a、8 2nT a、4 3.... 本文用中国地磁场复测点和地磁台站资料,建立了2 0 0 0年代中国参考地磁场长期变化模型CGRF -SV2 0 0 0 .模型显示,中国地区地磁场变化比较平缓,X、Y、Z、H、D、I、F七个地磁要素的“无符号平均年变率”分别为12 . 2nT a、8 2nT a、4 3. 8nT a、11. 8nT a、0 . 96 (′) a、2 99(′) a、2 2 4nT a ,比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给出的全球年变率约小1 3到1 2 .各地磁要素的变化显示,地磁北极正在向中国移近,或者说,中国正在向高地磁纬度方向移动,平均移动速度约为3(′) a .磁偏角变化还显示,中国地区东西部偏角差异继续扩大.作为检验和对比研究,本文利用第8代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模型,分析了全球地磁场长期变化的时空特征,讨论了全球长期变模型IGRF_SV与中国长期变模型CGRF_SV的异同点.对比分析表明,中国地区地磁场的长期变化与全球长期变化总趋势基本符合,但是,CGRF_SV也表现出一些特有的局部异常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 磁场 地磁场长期变化 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 中国参考地磁场CGR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地磁场球冠谐分析 被引量:39
3
作者 顾左文 安振昌 +2 位作者 高金田 韩炜 詹志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03-1008,共6页
20 0 2年在京津冀地区进行了 4 5个测点的地磁三分量测量 ,对测量资料进行通化处理 ,通化时间为 2 0 0 2年 5月 5日 16~ 18时 (世界时 ) .通化后的观测均方差分别优于 1.5nT(地磁场总强度F) ,0 .5′(磁偏角D和磁倾角I) .将国际参考地磁... 20 0 2年在京津冀地区进行了 4 5个测点的地磁三分量测量 ,对测量资料进行通化处理 ,通化时间为 2 0 0 2年 5月 5日 16~ 18时 (世界时 ) .通化后的观测均方差分别优于 1.5nT(地磁场总强度F) ,0 .5′(磁偏角D和磁倾角I) .将国际参考地磁场 (IGRF2 0 0 0 )作为地磁正常场 ,建立了京津冀地区地磁异常场的球冠谐模型 (BTHASCH) .球冠极的空间位置坐标为 39.5°N和 117.0°E ,球冠半角为 4° .在模型计算过程中 ,球冠谐函数的截断阶数分别取为 1~ 10 .经综合比较 ,最终采用的截断阶数为 5 .建立了京津冀地区参考地磁场的球冠谐模型 (BTHGRF) .根据模型 ,绘制了京津冀地区地磁异常场图 (ΔX、ΔY、ΔZ、ΔF、ΔD、ΔI)和京津冀地区地磁图 (X、Y、Z、F、D、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测量 国际参考地磁场 球冠谐分析 地磁场模型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磁场的漂移运动和强度变化 被引量:14
4
作者 魏自刚 徐文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00-509,共10页
在修正了Briggs提出的移动变形图案相关分析法基础上 ,对全球非偶极子磁场以及 6个行星尺度磁异常区的漂移特性和强度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 1 90 0— 2 0 0 0年期间 ,全球非偶极子磁场以 0 1 5°/a的平均速度向西漂移 ,强... 在修正了Briggs提出的移动变形图案相关分析法基础上 ,对全球非偶极子磁场以及 6个行星尺度磁异常区的漂移特性和强度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 1 90 0— 2 0 0 0年期间 ,全球非偶极子磁场以 0 1 5°/a的平均速度向西漂移 ,强度累计增长了 2 9% ;6个行星尺度异常区的西漂运动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漂移最快的是赤道附近的非洲异常 ,平均西漂速度为 0 2 6°/a,其次是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异常 (0 2 3°/a) ,最慢的是欧亚异常 (0 0 9°/a) .除西漂外 ,大多数异常区还有较小的北向漂移 .在 1 940— 1 955年期间北半球的欧亚、北美和北大西洋 3个异常区以及赤道地区的非洲异常几乎同时由西漂或西南漂转为西北向漂移 ;紧接着 ,南半球的南大西洋和澳大利亚两个异常区的漂移特征也发生明显变化 ,主要是漂移明显减慢 ,而不是漂移方向的转折 .在 6个异常区中 ,澳大利亚、南大西洋、非洲和欧亚 4个异常区的强度有明显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参考地磁场 磁异常 西向漂移 强度变化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磁场能量在地球内部的分布及其长期变化 被引量:16
5
作者 徐文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47-753,共7页
用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 (IGRF)分析了地磁场能量在地球内部的分布及其长期变化 .结果表明 ,从 1 90 0年到 2 0 0 5年 ,地核以外地磁场总能量由 6 .81 8× 1 0 1 8J减少到 6 .5 94× 1 0 1 8J,减小了 3 .3 % ,地表以外地磁场总能... 用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 (IGRF)分析了地磁场能量在地球内部的分布及其长期变化 .结果表明 ,从 1 90 0年到 2 0 0 5年 ,地核以外地磁场总能量由 6 .81 8× 1 0 1 8J减少到 6 .5 94× 1 0 1 8J,减小了 3 .3 % ,地表以外地磁场总能量由 8.6 5 8× 1 0 1 7J减小到 7.6 73× 1 0 1 7J,减小了 1 1 .4% .分析地球内部不同圈层地磁场能量的变化表明 ,地壳 (A层 )、上地幔 (B层 )、转换带 (C层 )、下地幔D′层的地磁场总能量在减小 ,但是下地幔D″层的地磁场总能量却在快速增加 .磁能密度随时间的变化更清楚地显示出磁能增加和减小的分界面在r=3 840km处 .上述结果表明 ,地核和地表以外地磁场总能量在趋势性减小的同时 ,也在进行重新分配 .进一步分析表明 ,下地幔D″层磁能快速增长 ,主要是由高阶磁多极子的增强引起的 .在地磁场倒转前 ,偶极矩减小而多极性相对增强在能量分布上的表现就是磁能向下地幔底部 (特别是D″层 )集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 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 磁场能量 地球内部 下地幔D〃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偶极子磁场西向漂移的频散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魏自刚 徐文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76-1281,共6页
根据第8代国际参考地磁场的资料,本文采用Briggs方法对1900~2000年期间m=1~10次谐波的磁位的全球平均西向漂移速度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出了与Hide的理论预测完全不同的频散特征,即地磁场西向漂移呈现出负频散特征.本文还就Briggs方法... 根据第8代国际参考地磁场的资料,本文采用Briggs方法对1900~2000年期间m=1~10次谐波的磁位的全球平均西向漂移速度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出了与Hide的理论预测完全不同的频散特征,即地磁场西向漂移呈现出负频散特征.本文还就Briggs方法得到的结果与采用Malin纬度剖面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和讨论,结果表明,正是由于非偶极子磁场的某些谐波分量及其漂移速度的全球分布存在着纬度依赖性,导致了两种方法计算出的个别谐波的漂移速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偶极子磁场 国际参考地磁场 西向漂移 频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极化微波辐射计10.7GHz极化通道法拉第旋转校正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施健康 严卫 +1 位作者 韩有君 陈磊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9-83,96,共6页
全极化微波辐射计海面风场反演使用的10.7GHz电磁波在穿过电离层时其极化平面会发生法拉第旋转。根据目前微波辐射计法拉第旋转校正使用的3种方法,分析了其应用于10.7GHz极化通道校正的可行性。对基于电离层和地磁场数据沿观测路径积分... 全极化微波辐射计海面风场反演使用的10.7GHz电磁波在穿过电离层时其极化平面会发生法拉第旋转。根据目前微波辐射计法拉第旋转校正使用的3种方法,分析了其应用于10.7GHz极化通道校正的可行性。对基于电离层和地磁场数据沿观测路径积分计算法拉第旋转角的校正方法进行详细研究,建立了观测路径单位矢量与地磁场矢量的夹角随高度变化的几何关系,给出了积分计算的具体流程。最后根据计算结果对法拉第旋转角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为星载全极化辐射计的升降交点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拉第旋转 全极化微波辐射计 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型 国际参考地磁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触电阻对电动力缆绳离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胡长伟 孔宪仁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66-369,共4页
使用电动力缆绳系统离轨卫星的关键之一是缆绳系统与空间等离子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有必要研究电动力缆绳系统与空间等离子体之间的接触电阻对电动力缆绳离轨特性的影响。首先针对一类电动力缆绳离轨系统分析了回路中的电阻类型,然... 使用电动力缆绳系统离轨卫星的关键之一是缆绳系统与空间等离子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有必要研究电动力缆绳系统与空间等离子体之间的接触电阻对电动力缆绳离轨特性的影响。首先针对一类电动力缆绳离轨系统分析了回路中的电阻类型,然后利用TSS-1R卫星的电流-电压关系建立了电动力缆绳离轨系统末端球形收集器与空间等离子体之间的接触电阻的计算公式,并在十三阶精确地磁场模型和国际参考电离层1990模型下,利用轨道六要素法分析了该接触电阻对卫星离轨时间、轨道高度和轨道半长轴的影响。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对于所给电动力缆绳离轨系统和参数,接触电阻对电动力缆绳离轨特性的影响是很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力缆绳 离轨 接触电阻 十三阶精确地磁场模型 国际参考电离层199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