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简评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国际、苏联同中国的关系
被引量:2
- 1
-
-
作者
李淑
-
出处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83-88,共6页
-
文摘
四十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一场持续八年之久的反侵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而告终。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得到了共产国际、苏联以及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援,同时它也为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共产国际和苏联对我国抗日战争所给予的援助,将载入我国民族解放事业的光辉史册。但是,按照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加以衡量。
-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
苏联人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
共产党领导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统一战线
无条件投降
民族解放
斯大林
-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共产国际和第一次国共合作
被引量:2
- 2
-
-
作者
李淑
-
出处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1期25-28,共4页
-
文摘
1919年建立的第三国际,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指导、援助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在历史上起了积极作用。第三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中国革命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特别使中国人民不能忘记的,是它用了一切可能的力量。
-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
积极作用
斯大林
中国革命
中国人民
共产党员
全国代表大会
共产国际代表
列宁
-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毛泽东对政治品德定义的道德原则
- 3
-
-
作者
的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3-43,共1页
-
文摘
在曹志为的《论毛泽东的政治道德观》译文(《毛泽东思想研究》1990年1期)中,[美]斯塔尔认为,毛泽东对政治品德的定义有五项道德原则:它们几乎都包括在“老三篇”中。第一,大公无私(或集体主义精神)。这就是白求恩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付诸实践,谦虚;张思德为人民利益、死得其所;及愚公挖山的集体主义意识。第二,自力更生。毛提出了自给自足的农业单位为人们遵循的模式;表扬了自力更生的工业单位的首创精神;
-
关键词
道德原则
政治道德观
集体主义精神
毛泽东思想研究
政治品德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
自力更生
集体主义意识
自给自足
人民利益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毛泽东与斯大林会谈的政治策略
- 4
-
-
作者
李福斌
-
机构
哈尔滨大学
-
出处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97-99,共3页
-
-
关键词
毛泽东
斯大林
平等条约
莫斯科
中苏关系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苏维埃政府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周恩来
-
分类号
K27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略评二战期间的苏联对华政策
被引量:1
- 5
-
-
作者
黄世相
-
出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1期84-89,共6页
-
文摘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苏关系、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全面肯定或基本否定的观点。本文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所披露的大量史料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以1941年4月13日签订的《苏日中立条约》为标界,在此约之前的苏联对华政策遵循了国际主义原则,而在此约之后则逐步推行了一条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的政策。二战期间的这种中苏关系直接影响到二战后中苏关系的曲折发展。
-
关键词
国际主义原则
大国沙文主义
民族利己主义
标界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