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当代国民人格的层次 被引量:4
1
作者 陈秉公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2-47,共6页
文章尝试探索国民人格层次划分的新理论,并对当代中国国民人格的层次进行实际划分。文章不同于以道德、心理或阶层划分国民人格层次,而主张以主体人类学的"人格结构"("三级结构八种力量")理论为依据,划分国民人格... 文章尝试探索国民人格层次划分的新理论,并对当代中国国民人格的层次进行实际划分。文章不同于以道德、心理或阶层划分国民人格层次,而主张以主体人类学的"人格结构"("三级结构八种力量")理论为依据,划分国民人格的层次,并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将当代中国国民人格划分为四个层次——"杰出人格"、"完全人格"、"缺失人格"和"蒙昧人格",对各层次国民人格的规定性及其相互关系做了全面而具体的阐述,同时提出了划分和提升国民人格层次的若干理念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人格层次 国民人格层次划分理论 杰出人格 完全人格 缺失人格 蒙昧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十年中国国民人格演变轨迹——兼论中国革命道德与理想人格的塑造 被引量:1
2
作者 朱金瑞 《中州学刊》 CSSCI 1999年第6期167-171,共5页
新中国五十年 ,中国国民人格经历了传统依附人格、理想圣贤人格、现实边际人格和现代新型人格四个阶段。其中 ,理想人格的形成是将革命道德扩展到全社会的必然结果 ,是一种超现实的历史飞跃。对 5 0年中国国民人格的反省 ,有利于社会主... 新中国五十年 ,中国国民人格经历了传统依附人格、理想圣贤人格、现实边际人格和现代新型人格四个阶段。其中 ,理想人格的形成是将革命道德扩展到全社会的必然结果 ,是一种超现实的历史飞跃。对 5 0年中国国民人格的反省 ,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型人格的创建 ,因为 ,社会的现代化首先是人格的现代化 ,以旧人到新人的飞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国民人格的塑造既要合理引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人格 理想人格 革命道德 边际人 新人 国民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的革命人格与国民人格——以刘师培与陈独秀为中心 被引量:1
3
作者 赵炎才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78-83,共6页
清末民初,革命派中的刘师培与陈独秀围绕革命与建设,鞭挞清而不和、和而不清、人格堕落等畸形人格,痛斥民国廉耻道丧,正义消亡。欲塑造革命理想人格,刘主张以中矫偏,使人人具个人之资格,积极入世但不媚世、崇尚自强不息和尚武精神并献... 清末民初,革命派中的刘师培与陈独秀围绕革命与建设,鞭挞清而不和、和而不清、人格堕落等畸形人格,痛斥民国廉耻道丧,正义消亡。欲塑造革命理想人格,刘主张以中矫偏,使人人具个人之资格,积极入世但不媚世、崇尚自强不息和尚武精神并献身国家。而在新型国民人格中,陈提倡在理论上清算三纲之说与忠孝节以恢复独立自主之人格,有独立自治之精神品格,不可逃遁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尽力将国事担任起来,做到公与私统一;在方法上欲藉政党、修身、教育和示范等以达到预设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派 清末民初 刘师培 陈独秀 革命人格 国民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孙中山的国民人格观
4
作者 王蓓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55-159,共5页
孙中山认为中国未能走向富强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民劣性人格因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造成的。孙中山在剔除传统人格劣势,发扬传统人格精华并结合新时代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的国民人格观。孙中山提出的新型国民人格观,在心... 孙中山认为中国未能走向富强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民劣性人格因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造成的。孙中山在剔除传统人格劣势,发扬传统人格精华并结合新时代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的国民人格观。孙中山提出的新型国民人格观,在心理结构和模式上包括了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等各方面,它所体现的社会政治生活的具体内容是集民主、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国民人格 现代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代社会国民人格及其教育引导
5
作者 潘振云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2期69-71,共3页
为了缓解一些因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人格问题,不仅要以社会教育为导向,加强对公众心理素质教育,促使其心理机制的转变;还要更新社会化模式,塑造现代人格。为此,全社会必须通力合作,进行人格主体的自我心理调适和社会心理调节,缓解... 为了缓解一些因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人格问题,不仅要以社会教育为导向,加强对公众心理素质教育,促使其心理机制的转变;还要更新社会化模式,塑造现代人格。为此,全社会必须通力合作,进行人格主体的自我心理调适和社会心理调节,缓解和消除人格中存在的问题,逐步达到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人格素质,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社会 国民人格 教育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结构转型与国民人格塑造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忠武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06-112,共7页
国民人格即一个国家的公民所普遍具有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品格 ,它与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创造的本质联系 ,其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是实现社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核心内容与关键条件。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现实国民人格... 国民人格即一个国家的公民所普遍具有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品格 ,它与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创造的本质联系 ,其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是实现社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核心内容与关键条件。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现实国民人格发生了重大的积极变化 ,但在目前低能人格、双重人格、依附人格、片面人格、病态人格、从众人格、拜权人格现象仍大量存在 ,因而必须加以改造以促使其向着现代化方向转型。国民人格转型的目标模式是塑造国民理想人格 ,为此必须认清理想人格的目标模式与设计原则、建立理想人格的塑造体制与塑造机制以及改造现有文化教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结构转型 国民理想人格 塑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建设需要塑造国民现代人格
7
作者 栾淑香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0年第7期55-56,,48,,共3页
关键词 现代化建设 国民现代人格 道德品质 性格 气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中的“女国民”形象 被引量:1
8
作者 马英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Z期54-58,共5页
1912年1月19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明确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可以设立女子中学和女子职业学校;同时停用原来颁行的教科书,废止小学读经科。中国女性作为一个群体,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走进课堂,其使用的第一套国文... 1912年1月19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明确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可以设立女子中学和女子职业学校;同时停用原来颁行的教科书,废止小学读经科。中国女性作为一个群体,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走进课堂,其使用的第一套国文教材,即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它在问世后的十年共销售七千余万册,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实现了对清末教材的超越,提到在塑造国民人格方面的努力:“本书以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为目的。”[1]并专门提到:“国民学校不分男女,本书兼收女子材料,以便男女共学之用。”[2]在此编辑理念下,教材中出现了许多以“女国民”为表现对象的课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文教材 教科书 共和国 国民 女子职业学校 形象 南京临时政府 国民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种困惑的人格类型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忠武 《社会》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0-41,39,共3页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人格的塑造,当代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也把培养人、改造人放在了相当突出的地位.
关键词 人格类型 中国 国民人格 人格塑造 市场人 社会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道、佛理想人格的融合及其对国人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曾红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68-73,共6页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是中华民族最典型的人格特征,以它为主的理想人格成为几千年来各阶层中国人生活的楷模.但是,典型的中国文化本是各据其理,自成体系的,儒崇尚“仁”、“礼”,实行的是内圣外王的大同理想;道家则崇尚自然,宣...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是中华民族最典型的人格特征,以它为主的理想人格成为几千年来各阶层中国人生活的楷模.但是,典型的中国文化本是各据其理,自成体系的,儒崇尚“仁”、“礼”,实行的是内圣外王的大同理想;道家则崇尚自然,宣扬虚净无为,超脱俗世;而佛家则更进一步,要求人们温灭人性,随缘而安,与世无争.其中,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又一直是占着文化的主导地位,它所设计的煌煌盛美的理想人格——圣人,理应成为国人人格的主要楷模.事实并非如此,这三家理想人格在历史长河中,经过变更,相互吸收融合,最终走到一起,形成了融三者为一,吸取各家之长的一种人格.这一理想人格深深地影响着几千年来国民人格的发展,形成一种进则儒、退则道、隐则佛,得意时建功立业,失意时亦能自善其身的一种进退从容,宠辱不惊的人格范型.这一典型人格的形成显然是三者融合所致.我们无法从儒、道、佛任何单独一家的思想中找到这样的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范型 人格体系 道家 现实人格 儒家理想人格 国民人格 社会理想 心理结构 仁义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格与人的价值实现——评《哲学人格》
11
作者 许丽萍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4期160-161,共2页
哲学家康德曾说,整个人类尽在他的人格里面。国内学者高清海教授强调,人格问题属于“做人之道”。面对当今世界日益突出的人的问题,人格研究无疑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学人余潇枫著的《哲学人格》一书,用精炼的文笔追溯了以往... 哲学家康德曾说,整个人类尽在他的人格里面。国内学者高清海教授强调,人格问题属于“做人之道”。面对当今世界日益突出的人的问题,人格研究无疑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学人余潇枫著的《哲学人格》一书,用精炼的文笔追溯了以往的各种人格流派与理论,指出了人格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人格 人的价值实现 人格理论 国民人格 人格问题 理论范式 独立人格 人格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人的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品德的重造──沈从文人格探求的最终旨趣
12
作者 郭国昌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6期41-42,共2页
沈从文对国民人格的探索直接相承“五四”作家,他提出“新道家精神”,希望用它来“重造民族品德”。不论是对理想人格的模铸,还是对不健全人格的批判,沈从文探索国民人格的最终目的是:让国民获得健全人格,并进而达到中华民族重造... 沈从文对国民人格的探索直接相承“五四”作家,他提出“新道家精神”,希望用它来“重造民族品德”。不论是对理想人格的模铸,还是对不健全人格的批判,沈从文探索国民人格的最终目的是:让国民获得健全人格,并进而达到中华民族重造和文化重建的目的。这是沈从文人格观念的独特性和积极意义之所在,它启示我们:健全的人格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国民人格 健全人格 华民族 理想人格 重造民族品德 文化重建 独立的人格 “五四”作家 道家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传统武术助力我国国家精神形象的构筑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陈永辉 雷军蓉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3-138,共6页
国家精神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部分,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国家精神形象构筑主要体现在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构建上。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载体,其具有的尚武精神文化符号、身体运动文化符号为筑牢我国和平自强民族精神和塑造国... 国家精神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部分,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国家精神形象构筑主要体现在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构建上。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载体,其具有的尚武精神文化符号、身体运动文化符号为筑牢我国和平自强民族精神和塑造国民修身健体之美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传统武术服务新时代我国国家精神形象构筑要抓住这些着力点,加强实践建设:一方面要强化传统武术实战运动的创新性开展,加强传统武术的功法性能激活建设和传统武术的技击对抗建设,助推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华尚武精神形成;另一方面要以传统武术校园化教育为手段,加强尚武伦理教育,助推具有民族特色的国民人格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武术 国家精神形象 中华尚武精神 国民人格 助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在立人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麟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9-11,共3页
首在立人●徐麟在中国近代史上,主张在中国发起启蒙运动的仁人志士虽有不少,真可称得上“启蒙主义思想家”的却只有两位,那就是严复和鲁迅。但他们所代表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启蒙主义思路。严复在近代民族生存危机面前,认为根本问题... 首在立人●徐麟在中国近代史上,主张在中国发起启蒙运动的仁人志士虽有不少,真可称得上“启蒙主义思想家”的却只有两位,那就是严复和鲁迅。但他们所代表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启蒙主义思路。严复在近代民族生存危机面前,认为根本问题在于中国的落后与贫弱,所以他主张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主义 个体人格 民族主义 鲁迅 个性主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 民族群体 群体主义 国民性” 国民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老舍笔下的“人足”世界
15
作者 魏韶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3期48-53,共6页
在文化圈子里“品头论足”向不为人所齿。“品头”尚可,“论足”则似非下九流不为。“中国是拜脚主义的民族”,中国人亦为“拜脚国民”。这话是作为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的周作人讲的。鲁迅也曾做过一篇《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 在文化圈子里“品头论足”向不为人所齿。“品头”尚可,“论足”则似非下九流不为。“中国是拜脚主义的民族”,中国人亦为“拜脚国民”。这话是作为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的周作人讲的。鲁迅也曾做过一篇《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的奇文。可见论中国人、论中国文化不可不“论足”。事实上,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各种五花八门的“论足”大战,正从一个侧面映现出中国现代文化发展中一幅极独特的文化景观,这恐怕在整个世界人类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伴随着中国文化由传统而步入现代的,是女人的由缠足而放足而“天足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老舍 周作人 中国现代文化 鲁迅 缠足 新文化运动 国民人格 女足 文化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特操者的人生悲歌——《风波》新解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海波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1年第2期14-17,共4页
一部作品所具有的阅读兴趣和批评价值,不在于人们对这部作品所做工作的多少,就鲁迅先生的《风波》而言,鲁迅对国民人格的描述。
关键词 《风波》 鲁迅 国民人格 作品 阅读兴趣 赵七爷 辛亥革命 殉道精神 张勋复辟 咸亨酒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