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国平 马艺鸣 曾先峰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133,共5页
文章基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内涵,按照UNEP方法和DPSIR模型构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陕西省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包含的41个县(市、区)为样本,对其2011—2020年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TAPIO模... 文章基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内涵,按照UNEP方法和DPSIR模型构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陕西省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包含的41个县(市、区)为样本,对其2011—2020年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TAPIO模型研判其可持续性特征。结果显示:各三级指标对绿色发展贡献度差异明显,关键自然资本指标在研究期间变动微弱且贡献度较低,绿色发展主要靠经济发展带动;陕西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整体呈现低层次的绿色发展水平和不稳定的生态保护效果;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绿色发展水平高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但其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更加紧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关键自然资本 绿色发展 脱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来自中国县域的证据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帅 姚顺波 +1 位作者 侯孟阳 翁飞龙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4,共12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至关重要。文章基于2000—2021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能有效...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至关重要。文章基于2000—2021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能有效提升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且政策实施时间越久,促进效应越强;机制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能显著提升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而财政自给率和经济集聚水平起负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在中国西部和高人口规模的样本中更为显著,且该政策具有促进邻近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转移支付 公共服务供给 制度理念 空间溢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的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邓伟凤 刘耀彬 +1 位作者 李硕硕 魏国恩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7-67,共11页
研究目的:构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评估模型,探究生态转移支付提升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的驱动机制,为促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以2009年颁布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作为一项准自然... 研究目的:构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评估模型,探究生态转移支付提升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的驱动机制,为促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以2009年颁布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评估该生态补偿政策对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1)生态转移支付的实施使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提升了0.021,并显示出持续性影响。(2)通过促进生态环境修复、环境污染治理、生态农业发展和生态旅游业开发,生态转移支付产生了环境效应和收入效应,从而提升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3)在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型生态功能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果显著,而在水源涵养和防风固沙型生态功能区实现效果不甚明显。此外,生态转移支付在财政能力较强、环境质量较低的生态功能区产生了更显著的效果。研究结论:应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特征的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完善转移支付核算标准,以体现长效激励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转化效率 生态转移支付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准自然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碳汇减损效应--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5A级景区建设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3
4
作者 童昀 王灵恩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9-62,共14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保障生态文明战略有效推进的关键区域,“双碳”目标下考察旅游资源开发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碳汇影响效应,有利于拓展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外部性研究视野,并促进资源富集型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文章依托...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保障生态文明战略有效推进的关键区域,“双碳”目标下考察旅游资源开发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碳汇影响效应,有利于拓展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外部性研究视野,并促进资源富集型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文章依托多源遥感影像构建733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单元研究数据集,利用空间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5A级景区建设为准自然实验,在县区精细尺度揭示旅游资源开发对碳汇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碳汇呈现微弱上升态势,但空间分异明显;2)旅游资源开发造成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碳汇减损,具有显著环境负外部性;3)旅游资源开发碳汇减损效应主要出现于中部、西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但在生态文明战略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实施后得到缓解;4)旅游资源开发对碳汇的不利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性,“以邻为壑”特征明显。基于前述分析,文章进一步提出,理论上应探索将碳汇影响纳入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框架;政策上推动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完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旅游资源开发碳汇补偿制度,促进配套设施和关联产业科学布局和生态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资源开发 碳汇减损 空间多期双重差分法 空间溢出效应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视阈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路径优化探析——以中部省份Z县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冯霞 刘皓宇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94,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从根本上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相辅相成、同向同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区域,在区域内采取的一系列限制和禁止开发措施,一方面更好地发挥了国家生态安全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从根本上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相辅相成、同向同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区域,在区域内采取的一系列限制和禁止开发措施,一方面更好地发挥了国家生态安全保障作用,另一方面也使相关区域面临生态良好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之间的现实矛盾。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绿色发展路径,激发区域绿色经济活力及提升经济效率,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推进共同富裕的现实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绿色发展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察布市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质量及其降水响应
6
作者 杨媛媛 杨腾辉 +2 位作者 黎建强 康树文 赵学青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4期24-27,44,共5页
生态评价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保护与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乌兰察布市4个县域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20-2022年数据,从生态格局、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胁迫4个一级指标,从时间和空间2个角度对乌兰察布市4个... 生态评价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保护与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乌兰察布市4个县域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20-2022年数据,从生态格局、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胁迫4个一级指标,从时间和空间2个角度对乌兰察布市4个县域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质量变化趋势及对降水的响应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乌兰察布市4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质量整体良好,充分发挥了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防风固沙作用;②以2020年为基准年,2021年和2022年4个县域国家生态功能区生态质量不同程度变差,急需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③生态质量与5-9月份降水量和全年降水量均显著相关(P<0.05),降水量和全年降水量主要影响的是生态功能,呈显著相关(P<0.05),而与生态格局、生物多样性、生态胁迫的相关性不显著,说明降水量减少是导致生态质量整体降低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质量 防风固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动态分析 被引量:51
7
作者 徐洁 谢高地 +3 位作者 肖玉 李娜 江源 陈文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039-3050,共12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区域。基于国家重点/非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对比分析,结合土地覆被变化,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执行之前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形成全面的认识。结...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区域。基于国家重点/非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对比分析,结合土地覆被变化,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执行之前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形成全面的认识。结果表明:国家重点/非重点生态功能区土地覆被类型均以生态用地为主,2000—2010年生态用地占比下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各年生态用地占比均高于非重点生态功能区,且土地覆被类型转换程度相对于非重点生态功能区要小。重点/非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植被覆盖度、生物量密度、NPP均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水土保持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植被覆盖度最高,生物多样性维护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平均生物量密度、平均NPP最高,水源涵养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物量总量、NPP总量最高,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由于多位于西北内陆,整体上植被覆盖度最低,生物量密度和生物量总量、平均NPP和NPP总量也最低。总的来说,2000—2010年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质量有所改善,但是改善的幅度不及非重点生态功能区。表明实施生态保护工程与转移支付,进一步改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对提升全国整体生态安全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物量 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服务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生态补偿效果分析 被引量:59
8
作者 李国平 李潇 汪海洲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8-64,126,共7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关系我国宏观区域和微观区域的生态安全。国家对这类区域的开发和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禁限政策,同时对这类区域因开发和建设受限而制定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通过对政府规制下和基于...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关系我国宏观区域和微观区域的生态安全。国家对这类区域的开发和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禁限政策,同时对这类区域因开发和建设受限而制定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通过对政府规制下和基于最小安全标准约束下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益本分析,得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理论标准。运用这一理论标准考察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的分配依据、计算公式、资金使用、考核与激励约束的规定,发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效果不显著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转移支付 生态补偿绩效 最小安全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双重目标与绩效评价 被引量:31
9
作者 李国平 汪海洲 刘倩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1-155,共5页
提高当地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引导当地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中国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的双重目标。但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实施中普遍存在基本公共服务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挤出效应。通过分析中央和地方... 提高当地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引导当地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中国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的双重目标。但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实施中普遍存在基本公共服务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挤出效应。通过分析中央和地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发现都存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民生的双重目标与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匹配的问题,认为这也是造成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保护生态环境目标不能充分实现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目标 生态文明 转移支付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绩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补偿区域的空间选择研究——以青海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为例 被引量:21
10
作者 刘晋宏 孔德帅 靳乐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3-62,共10页
生态补偿区域的空间选择研究是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基础,目前国内缺少这方面的研究。合理的生态补偿区域空间选择方法可以为生态补偿优先地区的选择提供较为可靠的定量化依据。综合考虑青海省各市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经济发展水平,在... 生态补偿区域的空间选择研究是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基础,目前国内缺少这方面的研究。合理的生态补偿区域空间选择方法可以为生态补偿优先地区的选择提供较为可靠的定量化依据。综合考虑青海省各市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经济发展水平,在使用Arc GIS工具的基础上,运用"生态效益比瞄准"方法和"生态补偿优先级(Eco-compensation Priority Sequence,ECPS)"方法,分别对青海省各市县生态补偿优先等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效益比瞄准"方法适用于森林、草原等基于要素的生态补偿机制的空间选择,而"生态补偿优先级"方法更适合区域性的生态补偿的空间选择。根据"生态补偿优先级"方法可以得出青海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优先补偿区主要集中在青海省南部,次级补偿区主要位于青海省中部,潜在补偿区主要在青海省东北部。与青海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比较,海西州内的很多市县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原有的资金分配方式更多的考虑民生因素而忽略了环境因素。在生态补偿区域的空间选择中,要结合生态综合补偿,提出合理的生态补偿绩效考核体系,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改善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转移支付 生态系统价值 生态补偿优先等级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与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基于陕西省县级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李国平 刘倩 张文彬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31,共5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的政策目标是改善民生和保护生态环境。以陕西省享受该项转移支付的37个县2009-2011年的样本数据为例,对中国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增加...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的政策目标是改善民生和保护生态环境。以陕西省享受该项转移支付的37个县2009-2011年的样本数据为例,对中国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增加转移支付能够促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但是这种影响较为微弱。后期还需要通过调整办法、改变理念等举措来提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生态环境保护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支付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环境质量 面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补偿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基于“精准扶贫”视角 被引量:11
12
作者 袁梁 张光强 霍学喜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9-124,共6页
以陕西省调研数据为研究样本,将生态补偿政策引入英国国际发展部的可持续生计能力分析框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政策对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的直接影响效应和间接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生态补偿对可持续生... 以陕西省调研数据为研究样本,将生态补偿政策引入英国国际发展部的可持续生计能力分析框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政策对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的直接影响效应和间接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生态补偿对可持续生计能力的直接影响效应为0.182;通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本对可持续生计能力的间接影响效应分别为0.059、0.104、0.066、0.053,总的间接效应为0.282;生态补偿对可持续生计能力总的影响效应为0.464。因此,精准的生态补偿政策能够实现以可持续生计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造血式"扶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可持续生计 精准扶贫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生态保护效应研究——基于陕西省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7
13
作者 徐鸿翔 张文彬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1-148,共8页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为指导,空间上划分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范围并对其进行旨在生态补偿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现阶段对转移支付的生态保护效应研究大多集中于政策解读和理论分析...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为指导,空间上划分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范围并对其进行旨在生态补偿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现阶段对转移支付的生态保护效应研究大多集中于政策解读和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相对不足,该制度2009年实施以来已有七八年时间,具备了开展实证研究的基础。文章以陕西省33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研究样本,在按各县级政府财政收入高低进行分组之后,实证分析了整体样本、高财政收入样本和低财政收入样本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对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促进效应。整体回归结果显示,转移支付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影响系数显著为正,陕西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县级政府的生态环境质量自2009年以来,呈现"基本稳定,逐渐好转"的趋势,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激励作用密不可分,同时,财政收入水平对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显著的影响,且财政收入水平越高,转移支付对生态效益产出的促进作用越大。分组回归结果显示,高财政收入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影响系数要大于低财政收入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影响系数,这表明将转移支付拨付给高财政收入组更有效率。因此从效率角度看,现阶段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标准即县级政府财政收支缺口符合公平原则,但相对缺乏效率,以财政收支缺口为补偿标准的方式不利于转移支付效率提升,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作用有待进一步挖掘。最后文章基于兼顾效率与公平视角提出了充分发挥转移支付生态保护激励效应,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转移支付 生态保护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动态激励效应分析 被引量:40
14
作者 张文彬 李国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5-131,共7页
中央政府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县级政府提供转移支付是解决生态环境保护成本与生态效益的区域错配问题的重要措施。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实质上体现了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央政府作为委托人和作为代理人的县级政... 中央政府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县级政府提供转移支付是解决生态环境保护成本与生态效益的区域错配问题的重要措施。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实质上体现了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央政府作为委托人和作为代理人的县级政府签订一个长期的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契约。中央政府可以依据县级政府生态保护的努力程度和生态环境的质量状况对县级政府进行考核和奖罚,以激励县级政府对生态保护投入更多的努力。文章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实施为例,通过引入上一期的生态效益产出,构建了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生态保护的动态委托代理模型,对生态保护中的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行为选择进行理论分析,求出县级政府的最优努力程度、中央政府的最优激励支付比率和相应的生态效益产出水平。理论分析结果表明:一是转移支付能够有效激励县级政府的生态环境努力,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二是县级政府风险规避程度的增加提高了其生态环境保护的努力投入,同样能够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三是中央政府应重视对县级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激励,制定合理的激励方式和激励水平,将生态效益产出和生态环境质量统一纳入县级政府的生态保护政绩考核体系中。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提出了三个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一是完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激励考核与监督机制;二是增强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级政府的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和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增加县级政府财政收入;三是改进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制度,明确县级政府社会福利包含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两部分,并逐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比重。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实施成果的巩固及持续推进,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转移支付 动态委托代理模型 激励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机制研究 被引量:35
15
作者 李国平 李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4-130,共7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具有实施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民生的政策目标。由于财力较弱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既缺乏改善民生的资金,又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因保护生态环境成本较大需要更多的生...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具有实施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民生的政策目标。由于财力较弱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既缺乏改善民生的资金,又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因保护生态环境成本较大需要更多的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因此,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须通过平衡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以提高所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与民生水平。为了验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机制是否具有向财力较弱与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地区倾斜的特性,本文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公式进行了推导,并以陕西省为例对资金的分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公式中的"标准财政收支缺口"项含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属性,剩余各项含有生态环境保护属性,公式包含向财力较弱和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地区倾斜的政策目标;②与其政策目标相违背,实践中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并没有向财力较弱和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倾斜,反而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财力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呈正相关。究其原因,以"标准财政收支缺口"为核心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公式是导致违背"两个倾斜"的症结所在。要扭转实际分配中的"两个倾斜"偏差,促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目标的实现,必须改变公式计算要件"标准财政收支缺口",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改善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转移支付 政策目标 资金分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标准、支付额度与调整目标 被引量:36
16
作者 李国平 李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共9页
中国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已近十年。通过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成本与效益的定量分析,结合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额度的考察,以生态补偿标准的理论分析为基础,揭示了国家重点生... 中国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已近十年。通过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成本与效益的定量分析,结合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额度的考察,以生态补偿标准的理论分析为基础,揭示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标准的合理区间,并提出其选择依据,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和完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补偿标准 财政转移支付额度 机会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李国平 杨雷 刘生胜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19,共10页
环境外部性一直是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已有研究大多以空间计量为手段实证研究环境污染的空间负外部性,而对环境保护的空间正外部性缺乏研究。以陕西省秦巴山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指数为研究样本,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 环境外部性一直是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已有研究大多以空间计量为手段实证研究环境污染的空间负外部性,而对环境保护的空间正外部性缺乏研究。以陕西省秦巴山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指数为研究样本,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的正的空间外部性及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县生态环境质量间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相邻县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每提高1%,本县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提高0.22%;在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中,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相对有限;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质量则具有负面影响,且这种影响比较微弱。文章的政策含义是县级政府应联防联治以共同促进本地区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而中央应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政策和相关产业调整政策以更好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环境质量 空间溢出 转移支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改善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效应评估 被引量:8
18
作者 马本 秦露 刘海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8833-8844,共12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政府生态保护补偿项目,其资金使用对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尤为值得关注。为解决既有研究在研究对象和数据采用上的不足,基于包含全国区县、省级和陕西县域等多尺度数据,采用分组...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政府生态保护补偿项目,其资金使用对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尤为值得关注。为解决既有研究在研究对象和数据采用上的不足,基于包含全国区县、省级和陕西县域等多尺度数据,采用分组平均值及其变化率、统计相关性检验等评估方法,通过不同批次享受政策的县域及不同生态功能区类型县域的对比,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在自然生态、大气、水环境3个方面的生态环境效益进行了多维度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2011-2017年,转移支付县域在生态质量上趋于稳定,部分生态类型特征的指标有向好趋势,案例和省级分析表明,转移支付与湿地覆盖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该政策对县域生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2)2015-2018年,转移支付政策县域PM_(2.5)、SO_(2)、NO_(2)平均浓度均呈下降趋势,大气环境改善较为显著,其中PM_(2.5)浓度下降尤为明显且在防风固沙型生态功能区县域降幅最大。NO_(2)浓度的下降幅度较小。(3)转移支付县域的水环境各项指标在2012-2018年波动较大,总体看水环境质量有轻微改善,不同时间享受政策县域的改善效果有所差异,2016年新增的政策县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更为显著。评估结论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其中对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最为明显,对生态和水质的改善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转移支付 生态环境质量 PM_(2.5) 浓度 效果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和2019年生物多样性维护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状态及变化评估 被引量:7
19
作者 栗忠飞 刘海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5909-5918,共10页
适时掌握国家生物多样性维护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特征,是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规划及措施实施的重要科学依据。针对生物多样性维护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考虑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人类活动的生态胁迫、人类社... 适时掌握国家生物多样性维护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特征,是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规划及措施实施的重要科学依据。针对生物多样性维护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考虑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人类活动的生态胁迫、人类社会响应3方面影响因素,构建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评估了生物多样性维护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11和2019年的状况及变化。结果表明:(1)从2011到2019年,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人口以迁出为主,但路网密度显著上升,人类干扰指数和生态空间破碎度仍然呈增加趋势;(2)2011和2019年,各生物多样性维护型生态功能区综合评估指数BDI总体上均维持在0.4以上,生境质量总体上处于中、良等级范围内;(3)从2011年到2019年,各生态功能区BDI值平均从0.582上升到了0.606,中、良等级的功能区占比从61.5%提升到了76.9%;(4)从2011年到2019年,有2个生态功能区的BDI值出现下降,占比15.4%。近十多年内,生物多样性维护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总体上呈现持续向好的变化趋势,但人口密度、路网建设、生态空间破碎度等因素,仍然是今后一定时期内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关键压力,而加大保护区面积并严格控制,是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物多样性 综合评估 状态和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的缺陷及改进措施——以武陵山片区(湖南)部分县市区为例 被引量:10
20
作者 何伟军 秦弢 安敏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7-72,共6页
通过对武陵山片区(湖南)部分县市区的走访、以及调查问卷和获得数据的分析,归纳了武陵山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转移支付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民生、生态环境保护双重目标难以兼顾,相互冲突;转移支付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严重不足且分配不合理... 通过对武陵山片区(湖南)部分县市区的走访、以及调查问卷和获得数据的分析,归纳了武陵山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转移支付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民生、生态环境保护双重目标难以兼顾,相互冲突;转移支付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严重不足且分配不合理;补偿政策不明确,考核管理不科学;政策宣传力度较小,公众缺乏认知度和参与度等。结合实际情况找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本身成本较高且见效较慢,另一方面是由于政策设计存在缺陷或者政策执行存在问题。因此,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转移支付 县域生态环境 改进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