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rcPy与图面优化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遥感监测成果自动制图方法 被引量:2
1
作者 王体鑫 杨金中 +1 位作者 邢宇 王开建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2-259,共8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地遥感监测工作覆盖陆域面积约170万km^(2),圈定变化图斑的数量多,专业性较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也不易保障制图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影响监测成果应用服务的质量和成效。据此情况,该文基于ArcPy站点包,采用Sutherland-Hodgma... 国家级自然保护地遥感监测工作覆盖陆域面积约170万km^(2),圈定变化图斑的数量多,专业性较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也不易保障制图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影响监测成果应用服务的质量和成效。据此情况,该文基于ArcPy站点包,采用Sutherland-Hodgman裁剪等图形学方法,结合定制的ArcToolbox封装自动制图脚本,实现读取地理数据库中图斑信息和影像,自动制作图面优化后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变化监测图斑分布图,累计制图量达5万余张,正确率为100%。经实践表明:单张自动制图的平均用时为29.06 s,远远快于人工制图。所提方法满足实际生产需要,自动制图脚本较稳定可靠,且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大大提高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变化监测成果的服务应用效率,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监测 ArcPy 遥感影像 Sutherland-Hodgman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洲象监测与食源地建设现状及优化建议
2
作者 罗婷婷 董玉林 苏启照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3期66-68,共3页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直是国内外生态学家和野生动物保护者关注的焦点。保护区内珍稀濒危物种众多,其中亚洲象最引人注目。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展与自然环境的变迁,亚洲象的生存空间与食物来源在减少,人象冲突愈发严重。为了更好地...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直是国内外生态学家和野生动物保护者关注的焦点。保护区内珍稀濒危物种众多,其中亚洲象最引人注目。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展与自然环境的变迁,亚洲象的生存空间与食物来源在减少,人象冲突愈发严重。为了更好地保护亚洲象,缓解人象矛盾,需要加强对亚洲象的监测保护,并对其食源地建设情况进行重点关注。该文首先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亚洲象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接着探讨了保护区内亚洲象监测与食源地建设现状,最后提出了亚洲象监测与食源地建设的优化建议,以期强化保护区内亚洲象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 监测 食源地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评估研究
3
作者 彭琳 陈烨 《园林》 2025年第1期33-43,共11页
随着全球城市化地区的快速扩张,城市化压力下自然保护地的持久性和保护成效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在权衡自然保护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自然保护地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问题成为保护利用协调管理的难点及保护成效的关键影响因子... 随着全球城市化地区的快速扩张,城市化压力下自然保护地的持久性和保护成效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在权衡自然保护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自然保护地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问题成为保护利用协调管理的难点及保护成效的关键影响因子,亟需科学的土地冲突评估方法作为精准介入的技术支撑。构建由制度性冲突、保护利用冲突、不同利用方式冲突三类构成的城市自然保护地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分类和评估框架,采用矩阵分析法、MaxEnt生境模拟法、土地多宜性分析法等方法,以位于重庆主城的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地进行实证运用。识别结果表明,从冲突规模来看,不同利用方式冲突易发区的面积最大,制度性冲突易发区的面积最小;从冲突类型来看,不同利用方式冲突与保护利用冲突的分布重叠度较高;从冲突强度来看,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冲突大部分位于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区域。从空间规划和冲突治理两个方面,提出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区的规划调控建议,为城市自然保护地边缘区的规划管理政策制定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自然保护地 土地利用冲突 边缘区 土地多宜性分析法 MaxEnt生境模拟法 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多样性
4
作者 程晓福 马刚 +7 位作者 何仪军 殷小慧 李成 李新让 马伯丞 管洪信 周宏伟 宋文宇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8,共13页
为掌握宁夏六盘山地区哺乳动物多样性数量和分布信息,2022—2023年结合多种调查方法在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展了调查。调查期间,通过布设红外相机118台,累计45430个相机工作日,监测到哺乳动物5目12科19属20种;设置小型哺乳类调查... 为掌握宁夏六盘山地区哺乳动物多样性数量和分布信息,2022—2023年结合多种调查方法在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展了调查。调查期间,通过布设红外相机118台,累计45430个相机工作日,监测到哺乳动物5目12科19属20种;设置小型哺乳类调查样方30个,累计调查7425夹日,采集非飞行小型哺乳动物标本280号,经鉴定隶属3目7科13属16种;网捕法和手抄网法记录到翼手类1种。保护区内豹(Panthera pardus)等中、大型哺乳动物食物充足、种群数量健康、活动范围较广。经汇总实地调查结果和文献资料,整理出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名录,计6目21科50属64种,与以往名录相比增加17种。其中根据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或红外相机凭证增加12种,本次实地调查增加5种:秦岭鼠兔(Ochotona syrinx)、东北刺猬(Erinaceus amu⁃rensis)、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利安德水鼩(Chimarrogale leander)和灰长耳蝠(Plecotus austriacus)。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宁夏75.3%的哺乳动物物种,食肉动物比例较高(20.3%),豹种群数量较大;同时也是南北动物区系的交汇地带和关键扩散跳板,这些特点体现了该保护区具有重要保护地位和价值。研究结果完善了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哺乳类资源基础资料,可为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地保护 生物多样性 兽类 新纪录 野生动物监测 自然保护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保护监测体系构建探讨
5
作者 魏春叶 《南方农业》 2024年第15期265-267,275,共4页
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对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构建一套基于森林生物指标的监测体系,以科学评估和保护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综合分析森林生... 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对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构建一套基于森林生物指标的监测体系,以科学评估和保护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综合分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被、动物、环境等关键生物指标,提出了一套系统的监测方法和技术路线,并对该监测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 生物指标 监测体系 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西藏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泊演化研究
6
作者 吕俊娥 马露 +1 位作者 高会军 谢昆军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2期51-57,共7页
根据1990、2000、2010和2020年卫星遥感资料和近30年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等气候资料分析研究藏北高原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泊演化。结果表明,保护区湖泊数量呈增多—减少—增多的趋势,湖泊面积呈扩张—加速扩张—扩张减缓的阶段性... 根据1990、2000、2010和2020年卫星遥感资料和近30年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等气候资料分析研究藏北高原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泊演化。结果表明,保护区湖泊数量呈增多—减少—增多的趋势,湖泊面积呈扩张—加速扩张—扩张减缓的阶段性增长趋势。近30年湖泊总面积扩大88 676.49 hm^(2),其中,1990—2000年、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面积分别增长23 897.12、57 176.60和7 602.77 hm^(2),增长幅度分别为5.63%、12.75%和1.50%。通过对保护区1 000 hm^(2)以上湖泊面积分析,西区湖泊以色林错、仁错面积变化率较大,东区湖泊以错愕、乃日平错以及蓬错变化显著。近30年色林错保护区气候为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多和蒸发量减少,气候呈现出暖湿化发展趋势。冰川萎缩速率、降水量和蒸发量变化与色林错保护区湖泊阶段性变化规律相关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面积 遥感监测 气候因素 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与协同治理研究
7
作者 肖林 骆晓 《农家科技》 2025年第19期97-99,共3页
四川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拥有丰富的自然保护地类型,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以及世界遗产地等。近年来,随着保护地体系逐渐从单一保护模式向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综合管... 四川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拥有丰富的自然保护地类型,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以及世界遗产地等。近年来,随着保护地体系逐渐从单一保护模式向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综合管理模式转型,四川省保护地管理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暴露出体制机制不健全、权属管理复杂、生态监测与评估手段不足、社区参与薄弱等突出问题。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四川省保护地的管理现状,探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突出挑战,并基于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四川省保护地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管理体制 法律保障 生态监测 社区参与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片区大中型兽类和雉类多样性初探 被引量:5
8
作者 尹光华 覃忠义 +12 位作者 罗文富 卢立雄 李函 高文俊 徐萍 李乾恩 尹存全 李根会 张志强 李育武 刘东 蒋学龙 李学友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7-246,共10页
为了解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片区大中型兽类和雉类多样性以及人类活动情况,2020年3月至2022年5月,在保护区内按照1 km×1 km网格布设了153台红外相机,开展系统调查与监测,累积59623个相机工作日,收集到野生动物独立有... 为了解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片区大中型兽类和雉类多样性以及人类活动情况,2020年3月至2022年5月,在保护区内按照1 km×1 km网格布设了153台红外相机,开展系统调查与监测,累积59623个相机工作日,收集到野生动物独立有效照片数9309张,记录到大中型兽类动物5目14科23种,雉类1目1科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种。在监测到的物种中,物种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5种动物分别是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RAI=7.52)、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RAI=2.43)、野猪(Sus scrofa,RAI=2.39)、猕猴(Macaca mulatta,RAI=2.26)和马来豪猪(Hystrix brachyura,RAI=2.16)。种-多度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赤麂、野猪和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在云南哀牢山楚雄州片区多度秩排序前三位,累积相对多度占所有物种相对多度的65%。此外,还在保护区内拍摄到大量放牧等人类活动,显示保护区内存在一定的人为活动干扰。本次系统调查与监测结果完善了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片区范围内大中型兽类和雉类本底信息,填补了区内大中型兽类和雉类的研究空白,为保护区后续的管理和长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 地栖大中型兽类 雉类 红外相机监测 相对多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率影像的广东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 被引量:8
9
作者 樊晶 杨志刚 +3 位作者 郭盛才 徐期瑚 黎颖卿 苏雅丽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2年第2期88-95,共8页
自然保护地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利用遥感技术识别、诊断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及时预警自然保护地生态风险,可以为自然保护地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基于2020年GF-1、GF-2、GF-6、ZY-3、ZY-02C高分系列... 自然保护地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利用遥感技术识别、诊断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及时预警自然保护地生态风险,可以为自然保护地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基于2020年GF-1、GF-2、GF-6、ZY-3、ZY-02C高分系列遥感影像数据,解译提取广东省9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人类活动变化图斑,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保护地的影响。结果表明:(1)监测到人类活动变化的共有57处自然保护地,涉及变化斑块272个,以森林采伐和其它活动为主,总面积770.25 hm^(2),占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0.08%。(2)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的人类活动强度不同,森林公园人类活动强度较强,其次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海洋公园和石漠公园人类活动强度较弱。(3)人类活动对保护地影响程度总体不明显。9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NRHI数值范围为0~0.0003,影响程度一般和轻微的保护地有50处,超过自然保护地总数的一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自然保护地 人类活动 遥感监测 高分辨率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竹林扩张遥感监测 被引量:61
10
作者 丁丽霞 王祖良 +1 位作者 周国模 杜晴洲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7-300,共4页
为解决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林扩张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矛盾日益尖锐的问题,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监测该自然保护区在1985年,1991年,2003年3个时期毛竹林的面积及其变化。结果显示,区内毛竹林面积以平... 为解决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林扩张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矛盾日益尖锐的问题,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监测该自然保护区在1985年,1991年,2003年3个时期毛竹林的面积及其变化。结果显示,区内毛竹林面积以平均4.47 hm.a-1的增长速度迅速扩张,并有继续快速蔓延的趋势,严重蚕食了周围原始植被(特别是阔叶林分),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该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及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认为毛竹林迅速扩张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干扰极少,毛竹林盖度大(>79%),林下其他植被更新难等。最后提出了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经理学 毛竹林 生物多样性 遥感监测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类型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国家公园综合监测体系构建 被引量:10
11
作者 焦雯珺 刘显洋 +1 位作者 何思源 闵庆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5825-5837,共13页
随着我国自然保护事业进入新时代,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思路得以明确,以国家公园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地监测工作也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监测在促进国家公园科学规划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公园管理目标的实现离不开... 随着我国自然保护事业进入新时代,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思路得以明确,以国家公园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地监测工作也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监测在促进国家公园科学规划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公园管理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可靠的监测数据和信息的支撑。我国的国家公园试点由各类型自然保护地整合设立,因此面临不同监测类型之间的整合,存在缺乏统一的监测指标体系、有效的监测数据管理、健全的监测实施机制等问题。在对各类型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基本思路下,基于国外国家公园监测实践与经验,综合考虑我国自然保护地的监测现状和需求,从顶层设计出发,构建了以自然资源清查为基础、以生态监测为核心、以自然与人为干扰监测为辅助、以管理有效性监测为补充并服务管理有效性评价的国家公园综合监测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由三级监测网络、监测数据管理、管理有效性评价三部分组成的国家公园监测实施机制。在国家公园监测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以期为我国国家公园监测体系以及监测制度的建立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地 监测体系 理论框架 实施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及其影响强度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娟 王志红 +3 位作者 张建国 初娜 李斯 尹展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35-242,共8页
为了客观、及时、准确掌握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时评估和发现管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以河南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采用2016—2018年国产高分遥感数据,提取2016年保护区的土地覆盖类型及2016—2018年人类活动,应用转移矩... 为了客观、及时、准确掌握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时评估和发现管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以河南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采用2016—2018年国产高分遥感数据,提取2016年保护区的土地覆盖类型及2016—2018年人类活动,应用转移矩阵查清保护区新增人类活动的来源、变化类型、分布格局及其时空转化情况,分析不同类型保护区的人类活动变化特点,利用人类活动影响强度指数评价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的影响程度和变化规律。结果显示:①2016年河南省保护区普遍存在人类活动,主要包括农业用地和城镇村庄用地,主要分布于内陆湿地和古生物遗迹型保护区;②2016—2018年期间,新增人类活动主要集中于内陆湿地型保护区,其主要来源于农业用地、林地、草地和湿地的转化;③2016—2018年期间,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强度指数介于0.045~4.735之间,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内陆湿地、野生动物和古生物遗迹等类型保护区的影响程度分别为轻微、明显、一般和严重。利用遥感技术和影响强度评价模型可准确查清保护区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状况、类型、强度及其动态变化等特点,对科学评估和提升保护区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遥感监测 影响强度评价 国家级自然自然保护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南湍蛙种群监测 被引量:5
13
作者 熊建利 杨道德 +1 位作者 廖庆义 康祖杰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03-406,共4页
2004年5~11月,在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标志-重捕法对华南湍蛙种群进行了生态监测,结果发现,华南湍蛙出蛰以后种群开始增加,繁殖期过后种群开始下降.在壶瓶山当气温低于10℃以下时,华南湍蛙就开始进入冬眠期.种群的存活率从... 2004年5~11月,在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标志-重捕法对华南湍蛙种群进行了生态监测,结果发现,华南湍蛙出蛰以后种群开始增加,繁殖期过后种群开始下降.在壶瓶山当气温低于10℃以下时,华南湍蛙就开始进入冬眠期.种群的存活率从出蛰到再次冬眠期间基本上呈直线下降,在8月之前种群中均有新添加的数量,以后未发现.在整个过程中,雌雄性比一般大于1,在繁殖季节基本接近于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湍蛙 种群监测 两栖纲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问题与策略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韦晓娟 刘国维 《林业调查规划》 2015年第3期51-56,共6页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决定了建立自然保护地的必要性。文章分析广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发展状况,分析自然保护地管理、科研和法律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从保护地的顶层设计、管理模式,以及建立国家公...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决定了建立自然保护地的必要性。文章分析广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发展状况,分析自然保护地管理、科研和法律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从保护地的顶层设计、管理模式,以及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以促进自然保护体系的建立及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体系 国家公园 顶层设计 管理模式 法律体系 广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空间可达性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5
作者 何小芊 刘策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16,共8页
分析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可达性,可为区域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与综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以长江经济带162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测算空间可达性,运用GWR回归模型剖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国家级... 分析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可达性,可为区域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与综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以长江经济带162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测算空间可达性,运用GWR回归模型剖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距离可达性和时间可达性优良,90.14%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分布在距离地级行政中心100 km的范围内,平均可达时间为24.23 min;县域可达性呈强集聚格局,以“成都—昆明”线为界,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区域海拔高程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可达性呈负相关,保护地丰度、路网密度与可达性呈正相关;对可达性影响程度最大的是路网密度,其次是保护地丰度、海拔高程,区域人均GDP对可达性没有明显的影响。贵中南、滇东南、湘赣南部及苏北沿海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可达性对海拔高程的敏感度较低,长江上游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可达性对路网密度的敏感度高,“成都—昆明”线以西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可达性对保护地丰度的敏感程度明显高于东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自然保护地 空间可达性 影响因素 GWR模型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相机技术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监测中的运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宋志勇 李金华 +3 位作者 文世荣 李俊松 万正林 刘生强 《林业调查规划》 2019年第4期53-59,共7页
于2016年、2017年10月至翌年4月,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条调查样线上布设70台红外相机,开展兽类和鸟类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结果显示,3780个捕获日,累计获得1169张独立有效照片,共拍摄到兽类6目13科28种、鸟类5目10科23种,分别占... 于2016年、2017年10月至翌年4月,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条调查样线上布设70台红外相机,开展兽类和鸟类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结果显示,3780个捕获日,累计获得1169张独立有效照片,共拍摄到兽类6目13科28种、鸟类5目10科23种,分别占保护区记录兽类、鸟类的21.5%和4.9%。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6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1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的动物36种(濒危2种、易危6种、近危3种、低危25种);在保护区各主要植被类型中,物种的相对丰富度(RA)依次为: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热带雨林>暖性针叶林。提出在西双版纳运用红外相机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应避开雨季;抽样强度应达到5%以上,需涵盖主要植被类型及一定量海拔梯度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兽类 鸟类 生物多样性 监测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 8 OLI卫星数据的入侵植物互花米草遥感监测与分析——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路峰 杨俊芳 《山东林业科技》 2018年第1期29-32,共4页
以Landsat 8 OLI卫星影像为数据源,配合现场调查数据,采用人机交互解译方法提取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2016年的互花米草信息;基于互花米草信息提取结果,从空间分布特征角度上对保护区互花米草分布情况进行了遥感监测... 以Landsat 8 OLI卫星影像为数据源,配合现场调查数据,采用人机交互解译方法提取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2016年的互花米草信息;基于互花米草信息提取结果,从空间分布特征角度上对保护区互花米草分布情况进行了遥感监测。结果表明:(1)整个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互花米草总面积约有3692.07 hm^2;(2)互花米草主要分布于孤东油田东南侧和黄河现行入海口两侧三个区域;(3)黄河现行入海口两侧互花米草面积最广,占保护区互花米草总面积的94.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 LANDSAT 8 OLI 互花米草 遥感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油松小蠹虫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被引量:2
18
作者 符学军 《南方农业》 2024年第14期211-213,共3页
近年来,在山西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油松林中,油松小蠹虫的发生日益严重。为加强油松小蠹虫防治工作,保护并促进油松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深入分析了油松小蠹虫防治工作存在的监测预警系统不完善、药剂防治存在局限性、天敌防治技术应... 近年来,在山西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油松林中,油松小蠹虫的发生日益严重。为加强油松小蠹虫防治工作,保护并促进油松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深入分析了油松小蠹虫防治工作存在的监测预警系统不完善、药剂防治存在局限性、天敌防治技术应用不足及林分结构管理不当等问题,并提出了建立智能监测预警体系、开发引进新型药剂并交替用药、强化天敌防治技术应用及加强林分结构管理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小蠹虫 综合防治 智能监测 山西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思考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小云 《甘肃林业》 2024年第2期35-36,共2页
一、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成效和经验2019年,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挂牌成立后,实行管理局-保护站-保护点三级管理模式,建立了下巴沟、车巴、大峪等20个保护站,保护站下设26个保护点和5个森林防火监测瞭望哨。2021年6月更... 一、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成效和经验2019年,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挂牌成立后,实行管理局-保护站-保护点三级管理模式,建立了下巴沟、车巴、大峪等20个保护站,保护站下设26个保护点和5个森林防火监测瞭望哨。2021年6月更名为甘肃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内设机构不变。通过近几年的建设与管理,保护区取得了良好的保护管理效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自然保护 三级管理模式 成效和经验 防火监测 瞭望哨 洮河 建设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自然保护地监测路径研究
20
作者 郑坤 罗婷文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4期58-62,69,共6页
监测能有效了解自然保护地保护现状和趋势,助力保护地管理决策。在梳理自然保护地监测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城市自然保护地监测的必要性,并结合城市特征分析城市自然保护地面临的空间结构复杂、人类活动干扰频繁、监测内容繁杂、数据集成... 监测能有效了解自然保护地保护现状和趋势,助力保护地管理决策。在梳理自然保护地监测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城市自然保护地监测的必要性,并结合城市特征分析城市自然保护地面临的空间结构复杂、人类活动干扰频繁、监测内容繁杂、数据集成存在短板等监测困境。在此基础上,基于自然资源清查、时空大数据、分类分区、公众参与等视角提出城市自然保护地监测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自然保护地 监测路径 资源清查 城市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