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级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经济效应:制度红利与传导机制 被引量:4
1
作者 付奎 张杰 刘炳荣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3-43,共11页
作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制度探索,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承担着国家改革重任,对激发创新驱动活力和内生增长动力具有重要意义。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设立为准自然试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分析全面创新改革的经济效应。研究发现:全面创新... 作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制度探索,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承担着国家改革重任,对激发创新驱动活力和内生增长动力具有重要意义。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设立为准自然试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分析全面创新改革的经济效应。研究发现: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显著推动了地区经济增长,且随着时间推移促进效应不断增强,该结论在工具变量估计等多种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政策的经济效应主要通过创新驱动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等传导机制实现,其中,结构优化效应较弱。进一步研究发现,制度红利在政府效率和要素市场配置水平较高的试验区表现更显著。因此,应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结合地区产业结构和创新资源禀赋扩大试验范围,推动形成政府与市场协同互促的创新激励体制,持续释放全面创新改革的制度红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经济增长 制度红利 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创新改革政策如何影响城市碳排放的“减量增质”?——基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建江 程杰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75,共9页
“双碳”目标既是我国对世界的庄重承诺,也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举措。稳妥推进“双碳”目标,需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论文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城市为准自然实验... “双碳”目标既是我国对世界的庄重承诺,也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举措。稳妥推进“双碳”目标,需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论文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城市为准自然实验,基于中国282个地级市2010—2019年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试验区对城市碳排放“量”与“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试验区通过提高城市绿色创新能力以及产业集聚效应显著降低城市碳排放水平并提高城市碳生产率,在老工业基地城市以及非资源型城市效果更明显。结论有助于进一步扩大试验区的设立以推动城市碳减排可持续发展,并为碳减排政策提供进一步的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碳减排 减量增质 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对城市流通竞争力的影响——基于营商环境的作用机制
3
作者 刘雅兰 李勇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5-168,共4页
本文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选取2011-2022年我国19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对城市流通竞争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可以显著提升试点城市流通竞争力,... 本文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选取2011-2022年我国19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对城市流通竞争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可以显著提升试点城市流通竞争力,且这一影响通过了平行趋势和稳健性检验;从作用机制来看,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可以有效优化本地营商环境,进而提升城市流通竞争力。最后,围绕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区域协同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城市流通竞争力 准自然实验 营商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对流通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周帅辰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61-165,共5页
本文基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政策构建多重双重差分模型,并利用2012-2022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流通企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对流通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可以显著... 本文基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政策构建多重双重差分模型,并利用2012-2022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流通企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对流通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可以显著提升流通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且通过平行趋势及相关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来看,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两方面作用机制影响流通企业新质生产力。最后,本文就研究内容提出相关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流通企业新质生产力 双重差分模型 融资约束 制度性交易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制度改革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来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25
5
作者 张杰 付奎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6-35,共10页
创新制度改革对释放城市创新创业活力、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探究了创新制度改革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政策显著促进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且随着实施时间的... 创新制度改革对释放城市创新创业活力、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探究了创新制度改革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政策显著促进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且随着实施时间的推移促进效应逐渐递增。试验政策主要通过吸引企业和创新要素集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加大财政科技支出等途径推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是不同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制度红利存在差异,开放合作创新改革试验区、承接产业转移改革试验区和区域协同创新改革试验区的生产率效应显著,军民融合创新改革试验区的生产率效应不显著。为全面建成创新型国家,应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把科技创新与制度改革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新动能的“双引擎”,持续释放创新改革红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制度改革 全要素生产率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目标、路径与举措 被引量:6
6
作者 陈光 《党政研究》 2015年第6期115-117,共3页
2015年9月四川省获批成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战略布局的结果,"四川试验"的区域定位是辐射西南的内陆大省,要体现四川省和西南地区市场化发育尚不够充分、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创新要素多样且复杂的区域性特征。四川作... 2015年9月四川省获批成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战略布局的结果,"四川试验"的区域定位是辐射西南的内陆大省,要体现四川省和西南地区市场化发育尚不够充分、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创新要素多样且复杂的区域性特征。四川作为内陆大省,其发展有以下特点:一是转型发展处于战略转折期。国家"一带一路"等南向、西向战略实施,使得四川等区域从过去的"三线"跃升为新一轮开放创新的"前沿"。二是科技教育资源大省,但不是强省。区域内既有大量中央科研机构、国防重装、部属高校,也有众多的地方高校、央企和民企,科技资源丰富但分割严重,体制创新障碍典型,问题复杂。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主要功能和基本思路可以是,以军民融合体制建立,作为探索破解体制障碍的切入点;以企业为核心的科技管理体制创建,作为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模式探索;以技术产权深化改革,作为激发创新者动力和活力的新举措;以"南丝绸之路"和西向通道建设,作为新一轮开放创新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四川试验 军民融合 产权改革 一带一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直接驱动和空间溢出的视角 被引量:4
7
作者 彭长生 黄兴宇 +1 位作者 李羚锐 黄先军 《金融发展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4,共10页
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是当前绿色金融政策工具设计的最大一块“试验田”,有效发挥出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提升作用及区域辐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2017—2022年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陆续设立看作准自然实验,采用多... 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是当前绿色金融政策工具设计的最大一块“试验田”,有效发挥出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提升作用及区域辐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2017—2022年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陆续设立看作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时点DID和空间DID模型,围绕试验区设立对所在城市和邻近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效应进行探究。研究发现:试验区设立对所在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存在提升效应,且对邻近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此外,这一政策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提升作用依托于地区自身的金融发展水平,金融发展规模越大、金融服务能力越强,越有利于该提升作用的实现。基于以上结论,本文为试验区与非试验区间的绿色创新协同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多时点DID 空间DID 空间溢出效应 绿色技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创改试验”政策效果评估:独善其身还是惠及四野 被引量:7
8
作者 夏岩磊 刘冰 李丹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6-37,共12页
基于嵌入式干预理论与空间关联视角,运用2014—2016年全国25个省份、33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和“反事实估计”、空间计量模型方法,检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全创改试验”明显提升了试点地区的创新能力,政策试点... 基于嵌入式干预理论与空间关联视角,运用2014—2016年全国25个省份、33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和“反事实估计”、空间计量模型方法,检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全创改试验”明显提升了试点地区的创新能力,政策试点价值显著;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之间的空间关联和溢出效应明显,政策推广价值显著。个体异质特征是影响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区位和行政级别差异通过调节机制平衡地区创新能力差距;政府支持与产业融合状况则伴随程度差异发挥抑制或促进作用。建议充分挖掘地域和制度优势,鼓励跨行政区域的知识流动与合作创新,促进政策溢出效应惠及四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政策评估 创新能力 嵌入式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