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情报赋能国家科技安全的理论阐释与实现路径
1
作者 李纲 孙杰 毛进 《情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97-807,共11页
全球科技竞争背景下,国家科技安全已成为事关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的战略基石。本研究以情报赋能国家科技安全为核心命题,系统探讨情报在国家科技安全领域的理论框架、方法体系与实践路径。首先,在把握时代背景与现实需求的基础上,... 全球科技竞争背景下,国家科技安全已成为事关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的战略基石。本研究以情报赋能国家科技安全为核心命题,系统探讨情报在国家科技安全领域的理论框架、方法体系与实践路径。首先,在把握时代背景与现实需求的基础上,阐释国家科技安全的概念、特征及其风险挑战,指出情报赋能在风险防控与战略竞争中的理论内涵;其次,构建“情报赋能国家科技安全”(information empowerment for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curity,IE-NSTS)的逻辑框架,从功能模块、赋能机制、系统架构等方面进行解析,提出基于动态科技安全知识图谱、多模态知识表征与推理等数据与知识融合驱动的智能情报方法体系;最后,从风险体系与预警机制、态势感知与风险画像、风险研判与应对策略、博弈推演与竞争战略四个层次,提出情报赋能国家科技安全实现路径,激发和使能情报在国家科技安全领域的“耳目、尖兵、参谋”作用,以情报赋能我国科技领域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科技安全 情报赋能 安全风险 科技领域 国家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举国体制保障国家科技安全的路径优化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斌 王红兵 《科学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8,共10页
国家科技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质技术基础,以何种体制保障国家科技安全是影响国家安全状态与能力的关键。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把握国家科技安全的系统性障碍与现实难题,阐明新型举国体制在克服障碍破解难题方面的制度优势... 国家科技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质技术基础,以何种体制保障国家科技安全是影响国家安全状态与能力的关键。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把握国家科技安全的系统性障碍与现实难题,阐明新型举国体制在克服障碍破解难题方面的制度优势。遵循“内涵界定-理论契合-现实需要-系统障碍-方法原则—优化重点”的思路,根据国家科技安全内涵的界定,运用系统观念分析新型举国体制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契合性,从变局时代的斗争博弈、科技赶超的集中可能、“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来思考新型举国体制保障国家安全的现实依据。总结国家科技安全在关键技术、薄弱环节、产业空间、规则话语、自强决心方面的系统性障碍和难题。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研究提出新型举国体制保障国家科技安全的方法论原则,在卡脖子技术攻关体制、产业链中间品平替、供应链保障、规则话语引领、创新意志强化和思想束缚突破等方面阐述新型举国体制在维护和塑造国家科技安全中的优化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举国体制 国家科技安全 优化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析国家科技安全机理积极维护国家科技安全 被引量:2
3
作者 游光荣 张守明 +2 位作者 郭秋怡 张斌 闫州杰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共7页
国家科技安全是构成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是支撑国家安全的非传统保障要素和物质技术基础,是维护其他重要领域安全的国家因素和力量“倍增器”。通过系统研究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有关国家科技安全创新内容,深化理解国家科技安全的发... 国家科技安全是构成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是支撑国家安全的非传统保障要素和物质技术基础,是维护其他重要领域安全的国家因素和力量“倍增器”。通过系统研究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有关国家科技安全创新内容,深化理解国家科技安全的发展脉络、地位作用、核心内容,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从理论维度、历史视角、实践作用、世界发展等不同方面分析国家科技安全的重要意义,提升维护国家科技安全的思想认识,并提出统筹推进国家科技安全和科技发展、建立常态化国家科技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国家科技安全法规制度建设、加强国际合作、推进国家科技安全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科技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 监测预警 风险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科技安全情报体系及建设 被引量:48
4
作者 张家年 马费成 《情报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83-491,共9页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其中提及科技安全是我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家科技安全的保障又依赖于国家科技安全情报工作的开展,但是,目前对于国家科技安全情报尚无系统性的研究。本文在科技安全概念基础上...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其中提及科技安全是我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家科技安全的保障又依赖于国家科技安全情报工作的开展,但是,目前对于国家科技安全情报尚无系统性的研究。本文在科技安全概念基础上,提出了国家科技安全情报的概念。并对我国科技安全工作中由于情报工作的不足和缺失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我国国家科技安全情报体系框架结构以及"安全/监视双功能循环"模型。在国家科技安全情报能力体系建设上,从两个方面提出了建设途径和对策:一个是国家科技安全情报支持系统的建设;另一个是国家科技安全情报能力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安全 国家科技安全情报体系 情报双功能循环模型 科技安全情报支持系统 情报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克兰危机中国家科技安全的情报解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车尧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18,共6页
[研究目的]为确保我国科技安全及在军事冲突环境下的科技力量,从科技情报视角切入当前的乌克兰危机,跟踪战事走向,梳理其内在隐性科技安全因素,从中汲取经验并获得启示。[研究方法]乌克兰危机映射了新型战争可能对国家科技安全造成的潜... [研究目的]为确保我国科技安全及在军事冲突环境下的科技力量,从科技情报视角切入当前的乌克兰危机,跟踪战事走向,梳理其内在隐性科技安全因素,从中汲取经验并获得启示。[研究方法]乌克兰危机映射了新型战争可能对国家科技安全造成的潜在影响,提供了“现实说法”,冲突如“教科书”般诠释了科技对军事是如何起着支撑作用。[研究结论]乌克兰危机警示了需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国家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6大在战时潜在高风险的国家科技安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克兰危机 国家科技安全 科技因素 科技人才 科技情报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对中国科技创新研判的历史变迁与未来走向——基于《美国中国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C)年报》的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彦君 张鑫 +1 位作者 陆桂军 吴晨生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9-35,22,共8页
[目的/意义]通过分析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美国对中国科技创新的研判及对策的发展脉络,为我国相关机构提供决策参考。[方法/过程]采用内容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方法对美中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2002-2019年《年报》中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内容进行... [目的/意义]通过分析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美国对中国科技创新的研判及对策的发展脉络,为我国相关机构提供决策参考。[方法/过程]采用内容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方法对美中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2002-2019年《年报》中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内容进行历史发展脉络分析。[结果/结论]预测美国对中国科技创新的竞争性战略的未来发展趋势:贸易战将会愈演愈烈,美国将以高科技为核心目标,以"人才战"为关键,以"标准战"为重要手段,"由点到面及体"逐步遏制中国发展。提出我国下一步的应对对策建议: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提升科技安全进攻能力和防御能力;引进与培养并举,大力加强高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继续提升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贸易战 美国中国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 中国科技创新战略 中国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 国家科技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学者智能目录构建研究
7
作者 徐宗煌 王海霞 石进 《情报杂志》 2025年第10期129-135,共7页
[研究目的]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科技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围绕“全球学者智能目录的构建”,探讨其在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与科技安全中的战略意义。[研究方法]全球学者智能目录是一个“智能、多维、互动与可视... [研究目的]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科技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围绕“全球学者智能目录的构建”,探讨其在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与科技安全中的战略意义。[研究方法]全球学者智能目录是一个“智能、多维、互动与可视化”的分析系统,通过系统化的多维数据分析与交互式可视化技术,能够精准识别我国在科技创新中的优势与短板,不仅能识别已有的领军人才,更能发掘具有潜力的新兴人才。同时,全球学者智能目录为关键核心技术的识别与预测提供支持,尤其是针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杰出人才和“卡脖子”技术领域的关键人才进行识别与预测,为人才引进、培养和保护提供决策支持。[研究结果/结论]全球学者智能目录不仅为国家在特定研究领域的人才战略布局提供数据支持,还有助于增强科技掌控力、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及时调整科研政策;此外,其动态监测与预警功能为国家科技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通过提升科技人才发展的透明度和响应能力,全球学者智能目录为我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科技自主可控的发展,为国家的科技事业提供可持续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学者智能目录 国家科技安全 科技人才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