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治理逻辑中地方政府的“创新-法治”张力及其后果——“系统性腐败”的一种解释 被引量:4
1
作者 陈科霖 张力伟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3-68,共6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系统性腐败已经成为反腐斗争重点攻坚的领域。从国家治理逻辑的视角加以观察,由创新驱动下的发展模式所形塑的经济逻辑、基于廉政导向下的纵向控制而凸显的政治逻辑以及法治难题下策略行为所引致的法制逻辑共同造成了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系统性腐败已经成为反腐斗争重点攻坚的领域。从国家治理逻辑的视角加以观察,由创新驱动下的发展模式所形塑的经济逻辑、基于廉政导向下的纵向控制而凸显的政治逻辑以及法治难题下策略行为所引致的法制逻辑共同造成了地方政府创新与法治之间在现实中的张力。对"创新-法治"张力的认识有改革先行论、技术修正论和法律引领论三种视角,但三种视角均根植于中国快速变革的大环境。进一步地,"创新-法治"张力在两个维度上以对峙的形式展开:在积极的层面上带来了"高经济增长"的现象,而在消极的层面导致了"高廉政风险"的困境。以权力结构和权力过程入手,推进纵向府际关系的法治化,增强社会力量在公共治理中的参与作用,有助于破除"双高"并存的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腐败 “创新-法治”张力 高经济增长 高廉政风险 国家治理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之治”蕴含的国家治理逻辑 被引量:1
2
作者 盛显容 党圣元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3-20,共8页
"中国之智""中国之制"和"中国之志"分别构成了"中国之治"的理论支撑、制度支撑和价值支撑。"中国之治"蕴含了某种逻辑关联性,即中国之智聚成中国之制,中国之制支撑"中国之治&qu... "中国之智""中国之制"和"中国之志"分别构成了"中国之治"的理论支撑、制度支撑和价值支撑。"中国之治"蕴含了某种逻辑关联性,即中国之智聚成中国之制,中国之制支撑"中国之治","中国之治"则实现中国之志。中国之智、中国之制和中国之志蕴含着三维互构并互动生成的逻辑结构关系。而中国之制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承担着把中国之智转化为"中国之治"的重任,并确保"中国之治"能够在中国之志的引领下行稳致远。归根结底,"中国之治"的成功推进,很关键的就在于其蕴含了中国之智、中国之制和中国之志三者相生合成的国家治理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之治” 中国之智 中国之制 中国之志 国家治理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形成逻辑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正图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54-56,共3页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反贫困实践,建立科学的反贫困制度,走出一条正确的反贫困道路,进行精准、持续的国家治理,进而形成的科学的反贫困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反贫困实践,建立科学的反贫困制度,走出一条正确的反贫困道路,进行精准、持续的国家治理,进而形成的科学的反贫困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实践逻辑 国家治理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访的“冤屈”、稳定的逻辑与治理的两难 被引量:4
4
作者 王若磊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8-73,59,共7页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可从诸多角度加以解读,最直接也最核心的困惑或许是要追问,一桩小事为何能够借助上访搅动得整个体制不得安宁。影片借此折射出的是古往今来中国国家治理逻辑中一直存在的三个相互勾连的根本问题。首先是稳定的逻辑...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可从诸多角度加以解读,最直接也最核心的困惑或许是要追问,一桩小事为何能够借助上访搅动得整个体制不得安宁。影片借此折射出的是古往今来中国国家治理逻辑中一直存在的三个相互勾连的根本问题。首先是稳定的逻辑,其内在于天命观和追求绩效合法性的卡理斯玛权威之中,因此对于统治风险高度重视。其次,维持稳定借助的是乌纱帽的控制,即中央集权体制下自上而下的选官机制。最终,二者背后贯穿的是大国治理中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两难选择,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间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根本困境。上访的难题正源于这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走出这一困境是一个系统工程,仍需不断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访制度权威类型稳定的逻辑选官机制中国国家治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作者王若磊 法学博士 中央党校政法部副教授.(北京10009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教育强国的理想政府模式及治理逻辑
5
作者 张晴 《重庆高教研究》 2025年第5期49-60,共12页
通过分析全球66个数字化先行国家中央层级政府的教育行政职能配置,发现教育强国建设的理想型政府主要存在3种典型模式:国民发展型政府的强国逻辑是“强教育以强国民”;国家意志型政府的强国逻辑是“强政府以强教育”;赋权社会型政府的... 通过分析全球66个数字化先行国家中央层级政府的教育行政职能配置,发现教育强国建设的理想型政府主要存在3种典型模式:国民发展型政府的强国逻辑是“强教育以强国民”;国家意志型政府的强国逻辑是“强政府以强教育”;赋权社会型政府的强国逻辑是“弱政府以强社会”。世界教育强国的政府多元治理理念源于国情差异与战略选择,根源在于如何处理好教育赋能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目标,未来应该坚持并优化政府教育行政职能配置结构,增进政府的教育文化引导力;完善中国人才培养的国际定位,提升中国自主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协同完善高等教育固有市场评价机制,重塑高等教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政府职能 治理模式 理想类型 国家治理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