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新驱动政策能否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来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广乐 李海涛 《商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7,共9页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提供了新动能。本文以2006—2023年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实证...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提供了新动能。本文以2006—2023年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实证考察了创新驱动政策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效应与机制作用。研究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存在显著促进作用。异质性结果表明,在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行业分组下,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机制检验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主要通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持力度加大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驱动 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赋能新质生产力:内在机理与实证分析
2
作者 栗洪伟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5-133,共9页
基于2007—2022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选用多期DID方法(Time-varying DID),实证分析创新要素集聚视角下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显著增强新质... 基于2007—2022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选用多期DID方法(Time-varying DID),实证分析创新要素集聚视角下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显著增强新质生产力,且该结论通过工具变量法等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人才创新要素集聚、技术创新要素集聚及资本创新要素集聚是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在数字基础设施水平高、政府干预程度低的城市中,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效应更加明显,该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创新要素集聚效应,探寻增强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创新型城市 创新要素集聚 新质生产力 多期D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创新能力培育与经济韧性 被引量:3
3
作者 惠献波 《现代管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2,共10页
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于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增强经济韧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6—2022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选取多期DID方法(Time-varying DID)实证分析创新能力培育视角下,国家创新型城... 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于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增强经济韧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6—2022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选取多期DID方法(Time-varying DID)实证分析创新能力培育视角下,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结果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显著增强经济韧性,这一结论在经过安慰剂等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且这一政策效应在行政级别高、具有地理区位优势及具备资源禀赋优势的城市中表现更加明显。机制检验表明,创新能力培育是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经济韧性的有效路径。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创新效应,探寻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实现路径提供了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创新型城市 创新能力 经济韧性 多期D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绿色创新效应研究:来自281个地级市的准实验证据 被引量:33
4
作者 陈超凡 王泽 关成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9-152,共14页
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成果,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通过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政府和企业投资、推动金融发展以及吸引优秀人才集聚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并带动所在城市绿色发明专利和绿色实用新型专利增加。同时,试点政策对替代能... 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成果,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通过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政府和企业投资、推动金融发展以及吸引优秀人才集聚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并带动所在城市绿色发明专利和绿色实用新型专利增加。同时,试点政策对替代能源和节能发明专利的正向促进效应最大,对于对外开放水平较高城市、第二产业集聚度较低城市以及环境规制强度较大城市的绿色创新激励作用更显著。从空间维度来看,试点政策和绿色创新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但试点政策的溢出效应随距离增大呈现衰退趋势。为进一步激励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市创新实践,应从加快试点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异化策略、重视产出端的绿色创新激励、加强区域绿色创新合作等方面入手,更好实现城市“创新”与“绿色”的有效协调和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城市绿色创新 绿色专利 双重差分 空间溢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创新型城市政策、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33
5
作者 陈晨 张广胜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6-51,共16页
选取2004—2016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固定效应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和处理效应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经济发展高质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被确立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能够显著改善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且能... 选取2004—2016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固定效应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和处理效应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经济发展高质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被确立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能够显著改善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且能够改变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增长趋势;但改善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存在时效性,在1~6年内作用效果稳步增强,6年后效果逐渐减弱;国家创新型城市通过改善地区高端生产型服务业集聚状况的方式促进当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创新型城市 高质量发展 渐进双重差分模型 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创新型城市对属地创新能力影响效应评估——政策动态过程与政企互动视角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晨 张广胜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6-135,共10页
选取2003-2016年城市数据样本,基于国家创新型城市分批次确立的特性,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固定效应双重差分模型和处理效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国家创新型城市对属地创新能力的整体效应、长期动态效应和批次效应。结合城市创新微观主体... 选取2003-2016年城市数据样本,基于国家创新型城市分批次确立的特性,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固定效应双重差分模型和处理效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国家创新型城市对属地创新能力的整体效应、长期动态效应和批次效应。结合城市创新微观主体构成特性,分析属地国家创新型企业政策及企业类型异质性对属地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国家创新城市对属地创新能力提升在长短期均起到正向促进作用,且越早确立的城市对属地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效果越显著;国家创新型企业政策对城市创新能力提升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且企业集团作用大于上市公司和一般企业。最后,提出创新型城市建设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创新型城市 创新能力 动态过程 创新型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是否有助于居民增收?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娜 陈安平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24,共15页
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背景,厘清了其影响劳动力收入的理论路径。并使用在异质性处理效应下仍然有效的异质性稳健DID估计量,同时基于个体与城市面板数据,构建多期DID模型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 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背景,厘清了其影响劳动力收入的理论路径。并使用在异质性处理效应下仍然有效的异质性稳健DID估计量,同时基于个体与城市面板数据,构建多期DID模型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劳动力产生了显著的、随时间推移日益增强的正向工资溢出效应。在排除测量误差、其他政策干扰、样本自选择、竞争性解释等问题后,该结论依然稳健。另一个发现是,工资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高教育水平、从事技能工种与服务行业的个体上。城市的知识保护程度、市场化成熟度提高有利于扩大试点工作对劳动力增收的作用。与其他类型城市相比,技术创新能力突出的创新增长极型试点城市产生了相对较高的工资溢出效应。根据研究发现,提出了促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积极工资作用发挥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创新型城市 劳动力工资 异质性稳健DID 高低技能劳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水平的两维视角研究——以连云港市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贺永正 吴价宝 +1 位作者 潘培培 卢珂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3-46,57,共5页
对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水平进行科学地定量评价,对于全面认识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的绩效,准确分析其现状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2个维度对江苏省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做评价研究,首先,从时间维度对特定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发展... 对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水平进行科学地定量评价,对于全面认识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的绩效,准确分析其现状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2个维度对江苏省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做评价研究,首先,从时间维度对特定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发展速度和水平进行纵向动态评价研究;其次,从空间维度将该创新型城市与其他创新型城市作横向比较评价研究,力求做到对特定创新型城市全面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针对"一带一路"交汇点江苏省连云港市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创新型城市 时间维度 空间维度 连云港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生产率效应 被引量:9
9
作者 武倩 冯涛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9-84,共6页
基于中国283个地级城市2003-2016年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城市生产率的作用,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显著提高了城市生产率,这一促进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递增,且存在区域、城市规模和城市等级的差... 基于中国283个地级城市2003-2016年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城市生产率的作用,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显著提高了城市生产率,这一促进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递增,且存在区域、城市规模和城市等级的差异,促进作用由东至西递减,城市规模越大促进作用越强,城市行政等级越高促进作用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创新型城市 城市生产率 双重差分PSM-D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驱动政策抑制实体企业“脱实向虚”了吗——基于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博 谢家智 吴静茹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14-122,共9页
如何从政策层面推动实体经济“脱虚向实”,迈向高质量发展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以2002—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代表的创新驱动政策... 如何从政策层面推动实体经济“脱虚向实”,迈向高质量发展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以2002—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代表的创新驱动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机制检验发现,试点政策能有效增加企业创新投入、降低企业税负和交易成本,进而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政策效应在管理层语调悲观、区域营商环境较差和处于衰退期的企业中更为显著。研究结论可为进一步优化创新驱动政策,引导企业“脱虚向实”提供经验证据,同时也为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驱动政策 脱实向虚 金融化 试点政策 国家创新型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本挖掘的国家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政策量化评价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郄海拓 陈雪迎 张志娟 《高技术通讯》 CAS 2021年第11期1126-1135,共10页
选取72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城市的经济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样本划分为4个象限,形成包含全样本和4个象限在内的5个样本组。对各样本组2019年的科技创新政策进行文本挖掘,主要包括高频词、语义网络图、点度中心度、网络中... 选取72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城市的经济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样本划分为4个象限,形成包含全样本和4个象限在内的5个样本组。对各样本组2019年的科技创新政策进行文本挖掘,主要包括高频词、语义网络图、点度中心度、网络中心势和小团体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国家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政策的重点突出,主要依托项目和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以实现科技和技术的创新,同时需要重视多渠道激励创新绩效的提升。本研究为政策优化与政策决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创新型城市 科技创新政策 政策量化 政策评价 文本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产业转型升级与碳排放效应 被引量:5
12
作者 惠献波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117-121,共5页
文章以2006—2020年我国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视角,采取多期DID方法实证检验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抑制区域碳排放,该结论在经过PSM-DID等稳健性检... 文章以2006—2020年我国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视角,采取多期DID方法实证检验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抑制区域碳排放,该结论在经过PSM-DID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地理区位更具优势以及具备经济集聚优势、严格环境规制等资源禀赋优势的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产业转型升级是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抑制区域碳排放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创新型城市 产业转型升级 碳排放 多期D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张广乐 李海涛 《统计与决策》 2025年第18期152-157,共6页
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具有关键作用。文章基于2013—2023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 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具有关键作用。文章基于2013—2023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非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及东中部地区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作用尤为明显。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促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是重要的传导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财政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科技政策体系研究——基于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视角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岚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1-105,共5页
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是昆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快科技政策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通过对科技政策体系现状的分析和梳理,总结了昆明市30多年来科技政策制定的特点,经过与先进城市的横向对比,找出昆明市在制定科技政策的思路、... 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是昆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快科技政策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通过对科技政策体系现状的分析和梳理,总结了昆明市30多年来科技政策制定的特点,经过与先进城市的横向对比,找出昆明市在制定科技政策的思路、范围和政策落实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昆明市作为省会中心城市的角度,理清了创新型城市科技政策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提出"十二五"时期昆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科技政策体系建设的重点,并对如何加强与完善昆明科技政策体系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科技政策 体系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深圳为例 被引量:19
15
作者 吴先慧 吴海燕 +1 位作者 陆强 杨武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6-31,共6页
在归纳和总结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体系(RIS)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以研发投入、经济结构、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对外开放程度和创新政策六大因素为基础的RIS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以深圳1998—2009年度的创新活动数据为样本,采用主成... 在归纳和总结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体系(RIS)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以研发投入、经济结构、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对外开放程度和创新政策六大因素为基础的RIS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以深圳1998—2009年度的创新活动数据为样本,采用主成分回归方法分析了RIS六大影响因素对创新产出的影响程度及作用。结果表明上述六大影响因素均与深圳RIS创新产出正相关。鉴于深圳是我国目前第一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该实证分析结果对我国目前广泛兴起的RIS构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 影响因素 主成分回归 国家创新型城市 深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市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建设与评估 被引量:12
16
作者 黄慧玲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1,共7页
本文结合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和任务,从厦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践出发,分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规划,设计科技创新平台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提供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建议,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建... 本文结合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和任务,从厦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践出发,分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规划,设计科技创新平台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提供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建议,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平台 创新绩效 国家创新型城市 建设规划 评估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