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翻译与国家形象重构--以中国叙事的回译为例
被引量:39
- 1
-
-
作者
谭载喜
邵璐
朱晓云
-
机构
香港浸会大学
不详
-
出处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0,共10页
-
基金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研资局资助研究项目(GRF-12407314)的部分研究成果
-
文摘
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表述方式,在民族或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它往往却可能打扰、打乱、打破、甚至颠覆本族、本土文化的"安宁",因而翻译也可以说得上是一种"异族侵犯"行为。如何认识和把握翻译的这个基本属性,采取适当、有效策略,协调、处理好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是翻译者的根本任务所在。这一描述,适用于对各种不同行走方向的翻译活动的解释,包括对异族形象/文化的内译,也包括对中国形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外译"和"回译"。本文本着这一理念,围绕"民族/国家形象和身份认同"和"翻译过程中民族/国家形象重构"的基本问题,对将外文书写的中国叙事翻译成中文的"文化回译"现象展开研究。文章通过分析来自日常语际交流,以及基辛格《论中国》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中译本的具体译例,就"文化回译"中是采取"还原式",还是"建构式"/"重构式"策略和其他相关问题,提出作者的基本观点,并由此阐发在"翻译/回译"与"形象建构/重构"问题上的主张。
-
关键词
国家/民族形象
重构
中国叙事
文化回译
-
Keywords
national image
reconstruction
China narratives
cultural back-translation
-
分类号
H315.9
[语言文字—英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