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可持续城市生态系统管理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烟台市为例 被引量:28
1
作者 王静 翟天林 +3 位作者 赵晓东 宋子秋 袁昕怡 孔雪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634-3645,共12页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和前提。面向可持续城市生态系统管理目标,基于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底线"思维,以资源环境禀赋为基础,构建了本底约束-综合限制-承载力评价-多空间适宜评价的资源环...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和前提。面向可持续城市生态系统管理目标,基于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底线"思维,以资源环境禀赋为基础,构建了本底约束-综合限制-承载力评价-多空间适宜评价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逻辑框架和指标体系,并以烟台为例,设置城市生态系统保护的不同情景,综合运用特尔斐法及多要素空间叠置等方法,开展了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实践应用。研究结果表明:①资源环境对烟台经济社会发展的阻碍与限制总体较小,高限制区面积仅占烟台国土面积的6.09%。②烟台市不同区县之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差异较大。从西北部向东南,烟台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出逐渐提高的变化趋势。③面向可持续城市生态系统管理情景,烟台市各县市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差异显著,适宜建设区范围为2380 km^2。面向城市生态系统一般保护情景,烟台市适宜建设区面积达2610 km^2,不适宜建设开发区与适宜建设开发区数量结构为1.12∶1,未来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潜力较大。两种情景下烟台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适宜建设区面积均大于现状建设用地面积,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同时确保了烟台市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研究结果可为烟台市国土空间优化以及相关地区政府部门重大决策、战略部署等提供决策信息支持和技术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评价 可持续城市生态系统管理 国土空间规划 烟台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覆盖资源供给与土地利用需求均衡:市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自然经济学逻辑 被引量:4
2
作者 赵珂 林逸凡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0年第1期37-42,共6页
以现试行的“双评价”技术方法对市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时,往往出现评价出的农业生产适宜与城镇建设适宜用地重叠,难以支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用途管制落地实施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本文受启于具有“自然的经济体系”之誉的生态... 以现试行的“双评价”技术方法对市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时,往往出现评价出的农业生产适宜与城镇建设适宜用地重叠,难以支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用途管制落地实施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本文受启于具有“自然的经济体系”之誉的生态学与经济学的共源关系,运用基础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原理,厘清土地覆盖资源供给与土地利用需求的多对多关系,解译出对土地覆盖资源利用的五大原则,提出“以追求正外部性为准则,以反映自然生态状况的土地覆盖资源供给和承载人类社会需求的土地利用之间的供需均衡为目的”的市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自然经济学路径,以保障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用途管制落地实施能充分发挥土地覆盖的生态功能,并在“产权”清晰中可持续管理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盖 土地利用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评价 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划转型背景下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韩青 于立 陈有川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9年第5期34-39,共6页
吴良镛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既为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构筑了框架,也提出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运用相关学科成果进行融贯的综合研究.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 吴良镛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既为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构筑了框架,也提出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运用相关学科成果进行融贯的综合研究.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出进行多学科交融研究.因此,作为国土空间规划重要基础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需要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生态、灾害等要素和区位条件,确定国土空间内进行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等的适宜程度.本文主要以青岛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实践案例,在客观真实公正地摸清资源环境资源本底条件基础上,研判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问题和风险,明确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最大合理规模和适宜空间,落实不同主体功能区规划背景下的战略引领,以期支撑青岛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评价 规划转型 主体功能区 青岛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县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以长兴县为例 被引量:20
4
作者 石龙宇 冯运双 高莉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6495-6504,共10页
长三角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该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要素相互关联极为密切,地区间相互影响显著。而作为长三角行政区划的基本单元,县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该地区的一体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以浙江省长兴县为例,基于用地发... 长三角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该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要素相互关联极为密切,地区间相互影响显著。而作为长三角行政区划的基本单元,县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该地区的一体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以浙江省长兴县为例,基于用地发展潜力和生态约束研究,构建了一套通用、快速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体系,基于空间可达性分析评价县域土地开发潜力,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评价土地生态约束。利用潜力-约束模型评价长兴县土地开发潜力和生态约束,得出长兴县土地适宜开发建设区域的面积约358 km2,占全域总面积的24.6%,呈中部聚集、四周分散的格局。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未来发展建议,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保护耕地,强化国土空间管制保护生态空间,开展生态修复保障生态系统健康,多手段预防自然灾害,以期优化长兴县未来国土空间开发布局,指导县域国土空间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一体化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评价 潜力-约束模型 叠加分析 长兴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自然生态空间划定研究——以贵溪市为例
5
作者 罗璇 于少康 +3 位作者 罗志军 汪浩 郭松 饶磊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2年第8期170-176,共7页
以江西省贵溪市为例,运用综合指数法和相关模型法开展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先做加法再做减法”的方法,结合相关规划成果,划定了自然生态空间初步范围,并对生态空间进行了分级分类,结... 以江西省贵溪市为例,运用综合指数法和相关模型法开展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先做加法再做减法”的方法,结合相关规划成果,划定了自然生态空间初步范围,并对生态空间进行了分级分类,结合地方历史文化传承和部门管理特点,进一步修正了生态空间范围,以期为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的国土空间分区划定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 自然生态空间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评价 贵溪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国土空间适宜性的长江经济带“三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于婧 陈艳红 +3 位作者 唐业喜 陈雨秋 娄昭君 聂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32-639,共8页
以长江经济带上三生空间的单空间适宜性评价为基础,探索优化“三生空间”布局与实现“三生功能”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和实现途径.借助德尔菲法和GIS的空间分析法,由分类到综合,在多空间评价的基础上,遵循最适宜原则和生态-生活-生产优先... 以长江经济带上三生空间的单空间适宜性评价为基础,探索优化“三生空间”布局与实现“三生功能”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和实现途径.借助德尔菲法和GIS的空间分析法,由分类到综合,在多空间评价的基础上,遵循最适宜原则和生态-生活-生产优先递减原则,划定长江经济带上的“三生空间”功能分区.从单宜空间评价结果来看,生产、生活空间适宜度分布的空间相似性较强,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的空间异质性显著;比选后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分别占总面积的45.72%、46.98%、7.30%.生产空间所占比重最大,整体呈现出“东多西少,中心外围”空间分布特征;生态空间则主要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的区域;生活空间所占比重最小,整体上呈现出“东密西疏、小集聚、大分散”的分布特征;从省域尺度来看,苏、皖、赣、鄂、湘、渝、黔7省的生产空间所占比重超过总面积的50%;川、滇两省生态空间占比超过总面积的70%;上海市则以生活空间为主,各省份主导空间优势突出,辅助空间的开发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 三生空间 GIS空间分析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 技术与实践:以义龙新区为例 被引量:9
7
作者 付梦娣 李晨旭 +3 位作者 刘伟玮 冯朝阳 马凌 朱彦鹏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78-686,共9页
国土空间规划是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绘制未来“美丽国土一张蓝图”的重要抓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义龙新区为研究对象,围绕生态保护、农业生产... 国土空间规划是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绘制未来“美丽国土一张蓝图”的重要抓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义龙新区为研究对象,围绕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功能特征,以定量方法为主、定性方法为辅,依次开展了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并与现状土地利用进行对比,识别其国土空间开发问题和潜力.结果表明:①义龙新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面积占比为36.93%,农业生产适宜区面积占比为24.84%,城镇建设适宜区面积占比为25.08%,三者可分别作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发展区.②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中基本农田面积为23.60 km 2、一般农用地面积为15.21 km 2,农业生产不适宜区中基本农田面积为72.17 km 2、一般农用地面积为27.63 km 2,地块功能指向重叠性较大,建议结合城市发展意向,明确不同区域功能指向的侧重.③后备耕地面积为131.87 km 2,后备建设用地面积为114.85 km 2,与实地核查结果相符.研究显示,构建的喀斯特地区“双评价”方法体系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实现了格网单元地域功能优化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评价 义龙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下的“双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昊勋 刘淑霞 郑宏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4期13-17,共5页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是合理布局空间建设空间的依据,也是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综述了双评价的基础内涵及意义、指标体系、方法和关联定位。分析发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指标确立已经由单...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是合理布局空间建设空间的依据,也是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综述了双评价的基础内涵及意义、指标体系、方法和关联定位。分析发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指标确立已经由单一的、不完善的、层次性较低的指标逐渐转变为综合性的、科学性的、区域性、层次性高的评价体系,并且评价方法也逐渐与GIS等科学技术相结合。对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来说,它是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是基于生产、生活、生态角度对城镇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三方面进行适宜性评价。今后应该使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同时要构建二者相关的、完整的系统理论体系框架和一定的研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评价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评价”与FLUS-UGB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以长春市为例 被引量:54
9
作者 张韶月 刘小平 +2 位作者 闫士忠 战强 刘彤起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7-386,共10页
运用系统性思维,在综合考虑国土空间全要素、协调空间规划各阶段的前提下,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与FLUS-UGB模型,提出了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系统流程,包括基于"双评价"识别本... 运用系统性思维,在综合考虑国土空间全要素、协调空间规划各阶段的前提下,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与FLUS-UGB模型,提出了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系统流程,包括基于"双评价"识别本底特征、基于功能遴选划分功能适宜区和基于FLUS-UGB模型划定边界3个步骤。以长春市为例,基于201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模型模拟与精度验证,总体精度为0.9223,Kappa系数为0.8446,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精度,进而模拟了2035年长春市城镇发展形态,划定了城镇开发边界,并制定了切实有效的管控手段。这套划定方法以科学评价识别前端本底,以协同共生整合中端功能,以有机生长优化末端布局,为长春市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的确立迈出了稳健的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开发边界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评价 FLUS-UGB 长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评价”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研究--以黄石市为例 被引量:29
10
作者 申杨 龚健 +2 位作者 叶菁 王卫雯 陶荣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7-36,共10页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下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为区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在“双评价”的基础上,构建“承载力—适宜性—质量”三位一体的永久基本农田划...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下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为区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在“双评价”的基础上,构建“承载力—适宜性—质量”三位一体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模型,并以黄石市为例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实证研究。研究结果:(1)基于“短板理论”,考虑限制性因素和驱动性因素,建立耕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承载力基础上完成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从生态保护功能角度开展生态保护适宜性评价;(2)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充分考虑了资源环境对耕地生产稳定性的约束作用,确保了耕地生产功能稳定发挥,同时统筹兼顾了生态保护与基本农田保护的需求,优化了国土空间格局;(3)结合耕地质量对黄石市耕地进行分区,划分为优先保护区、适宜保护区、后备调控区、生态退耕区4类,在耕地分区基础上综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研究结论:该方法能够统筹区域生态保护与耕地保护双重目标,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评价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 黄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