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决策与策略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洪革 田雨辰 蔡颖莉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3-756,共14页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已成为我国维系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分析初始政策环境下地方政府、社会资本及当地群众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决策特征,预测重要参数调整后的行为特征演化趋势,以为...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已成为我国维系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分析初始政策环境下地方政府、社会资本及当地群众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决策特征,预测重要参数调整后的行为特征演化趋势,以为制定精准施策、优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策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通过构建地方政府、社会资本和当地群众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探讨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并展开动态决策复制分析和演化稳定性分析。以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为例,进行数值仿真,以观察主体行为的决策特征以及各利益相关者行为的演变趋势。研究发现:每个主体的决策均受其他主体决策的影响;为实现理想均衡,需要满足地方政府动态奖惩收益能够覆盖严格监管成本,且当地群众配合参与生态修复项目的总收入(直接收益+政府奖励)低于搭便车的净收益(搭便车收益-政府罚金)的要求;以江西省为例的三方演化决策状态为(政府严格监管,社会资本消极参与,当地群众配合修复)。为了提升整体运行效率,需要进行如下调整:地方政府需要把控严格监管的投入成本,并将其维持在30万元以内;地方政府对社会资本应采取低奖低惩措施,对当地群众实行高奖高惩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社会资本 三方演化博弈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新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业为例
2
作者 王智慧 甘柳 《现代园艺》 2025年第14期198-200,共3页
在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教学模式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关键发展方向。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业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其人才培养体系需强化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在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教学模式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关键发展方向。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业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其人才培养体系需强化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业为例,结合本专业的发展背景和当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体化实践教学设计模式,系统总结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效与反馈,并客观分析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旨在为该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能力本位教学改革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网络优化对比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周燕 刘梦瑶 +2 位作者 王丽娜 禹佳宁 罗巧灵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3-49,共7页
生态网络构建有助于整合破碎绿地斑块,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过程中的关键区域并制定针对性措施,为生态型国土空间整治提供方法与技术支撑。然而,目前基于自然资源与土地利用现状构建的单一时空情景生态网络,忽略了网络与城市发展的动态... 生态网络构建有助于整合破碎绿地斑块,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过程中的关键区域并制定针对性措施,为生态型国土空间整治提供方法与技术支撑。然而,目前基于自然资源与土地利用现状构建的单一时空情景生态网络,忽略了网络与城市发展的动态变化,其稳定性与连通性缺乏验证反馈,契合城市发展的合理网络优化方案尚不明晰,生态保护措施难以适应未来城市空间的发展变化。在构建现有生态网络的基础上,对未来城市土地利用扩张情况进行预测,从生态源地、廊道、节点的动态修复视角设置增加生态踏脚石、清除生态障碍点和保护关键生态夹点3种网络优化情景,通过网络连通性分析对3种修复情景进行优化效应评估。结果显示,3种修复情景中,消除生态障碍点对生态网络的优化作用最明显,是未来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的主要关注方向。以通城县为例,判定了生态网络的最佳优化方案,提出适应现状地域特征、面向未来发展方向的生态安全格局,从生态资源要素与城市发展动态演替的视角为生态格局优化提供新思路,为生态型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提供科学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网络 MSPA 情景模拟 生态安全格局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构建的逻辑与实践——基于“规划—设计—治理”的视角 被引量:5
4
作者 虞舟鲁 徐汉梁 +3 位作者 何佑勇 林霖 沈志勤 王珂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6-462,共7页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推进国土空间治理的重要手段,厘清其规划体系的构建逻辑对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编制实施和作用发挥至关重要。从需求层次出发,阐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构建的基本逻辑,以浙江省为例,探索建立省域国土空间生...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推进国土空间治理的重要手段,厘清其规划体系的构建逻辑对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编制实施和作用发挥至关重要。从需求层次出发,阐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构建的基本逻辑,以浙江省为例,探索建立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表明:(1)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在需求层面上可体现为“功能修复—韧性提升—价值实现”3个层次。(2)围绕着“整体规划—深化设计—系统治理”的逻辑,提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作为专项规划的体系构建逻辑。(3)基于构建逻辑,将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梳理形成“编制—实施—支撑”3个体系。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要从需求层次变化的认识入手,以维护生态安全、提升空间价值为目标,在省域范围内通过纵向传导、横向深化及全流程支撑3个维度构建规划体系,为系统化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探索实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需求层次 规划体系 构建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本底-格局-潜力框架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张伟 龙闹 +1 位作者 李盛港 王龙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2-225,共14页
文章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在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尝试将生态恢复潜力、修复效率纳入研究范畴,建构了生态本底-格局-潜力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框架,通过生态优先修复区的识别实现修复效率的提升。结果表明:2010... 文章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在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尝试将生态恢复潜力、修复效率纳入研究范畴,建构了生态本底-格局-潜力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框架,通过生态优先修复区的识别实现修复效率的提升。结果表明:2010—2020年大湾区生态系统服务水平显著下降,自然恢复力良好与保护政策支持强的地区存在空间错配。以乡镇为单元进行生态修复分区,发现:1)生态维持区占总面积的7.7%,应以综合改善为主,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2)生态保护区面积占44.5%,作为生态安全的底线区域,应以保护为主,加大政策管制力度。3)生态提升区面积占11.9%,应通过多样化、持续的维育措施为主,以强化区域生态网络的冗余度。4)生态修复区面积占35.9%,此中,优先修复区是拥有较高的自然恢复力与政策扶持的地区,应以实施长期、渐进式的修复工程为主;协同修复区拥有较高的自然恢复力,但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应当协同上级政府或区域联合治理,提升区域整体修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分区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安全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关键区域识别 被引量:6
6
作者 樊凡 田国行 +2 位作者 刘贺 王赫 李华威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7-276,共10页
[目的]对郑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为该市和市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识别生态源地,通过景观连通性评价与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识别生态修复关键区域,最终构建生态网络... [目的]对郑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为该市和市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识别生态源地,通过景观连通性评价与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识别生态修复关键区域,最终构建生态网络安全格局。[结果]郑州市生态源地共37个,面积共计983.29 km^(2),呈现西多东少,南北呈带状聚拢分布;提取郑州市85条生态廊道,廊道长度为0.11~47.92 km,共计689.50 km,其中关键生态廊道19条、重要生态廊道29条、一般生态廊道37条;识别生态夹点55处,总面积2.78 km^(2),多集于郑州市西南部,夹点所处位置阻力较小,土地类型主要以林地、草地、水体为主;将累计电流值划分3种等级障碍点,总面积为1054.31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14.16%,主要位置在登封市与新密市主要交通道路周围的城镇区域;综合考虑研究区自然与社会现状,提出“一带,一环,两区,四团,多点”的生态网络安全格局。[结论]对识别的生态夹点与障碍点分别提出修复策略:生态夹点区域生态环境较好,因此以自然生态维护为主;生态障碍点区域主要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较大,受人类干扰程度较多,因此以人工和自然修复并重的方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路理论 生态网络构建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关键区域识别 郑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中土地利用冲突分析框架与应用路径 被引量:4
7
作者 王蓓 岳邦瑞 +2 位作者 董清榕 雷雅茹 薛建锋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59,共7页
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中,忽视土地利用冲突分析可能导致生态修复关键区的识别失准,阻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有效推进。采用内涵分析、类型比较、模型解析等方法建构土地利用冲突分析框架,以水源涵养视角下的西安市长安区国土空间... 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中,忽视土地利用冲突分析可能导致生态修复关键区的识别失准,阻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有效推进。采用内涵分析、类型比较、模型解析等方法建构土地利用冲突分析框架,以水源涵养视角下的西安市长安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基于3类土地利用冲突经典模型和3类冲突识别方法的比较研究,结合“格局—过程—功能—服务”理论建构土地利用冲突研究的空间分析框架;其次,提出“场地认知—指标选取—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的应用路径;最后,结合实践阐述框架的具体应用路径和操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冲突 分析框架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生态修复关键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识别——以天津市蓟州区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田锐 郑嘉鑫 +2 位作者 宋东阳 柏航 赵中秋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6-465,共10页
为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安全以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天津市蓟州区为研究区,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安全格局相结合,构建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空间格局,诊断出修复区域,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2011-2021年研究区生态... 为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安全以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天津市蓟州区为研究区,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安全格局相结合,构建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空间格局,诊断出修复区域,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2011-2021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减少趋势;蓟州区生态源地面积为260.67 km^(2),潜在生态廊道34条,其中关键生态廊道共9条,生态节点共65个;构建“一屏两核三廊四区多点”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空间格局,提出差异化的“四区”优化策略;源地修复区的总面积为224.22 km^(2),廊道修复区的总长度为260.69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安全格局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蓟州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安全格局与生态脆弱性视角下的武汉城市圈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识别与分类 被引量:6
9
作者 龚佳丽 李红波 杨和平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09-1817,共9页
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运用MSPA方法、景观连通性评估、MCR模型和电路理论构建以“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组成的生态安全格局,基于VSD模型评价研究区2010年和2018年的生态脆弱性,综合两者识别出的生态... 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运用MSPA方法、景观连通性评估、MCR模型和电路理论构建以“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组成的生态安全格局,基于VSD模型评价研究区2010年和2018年的生态脆弱性,综合两者识别出的生态修复区分类提出针对性修复保护措施。研究结果:①共识别出10处生态源地,总面积14 761.9 km^(2),45条生态廊道,19处生态“夹点”,7处生态障碍点。② 2010—2018年研究区生态脆弱度分别以潜在脆弱和轻度脆弱为主,潜在脆弱区面积占比下降12.85%,轻度脆弱区增加4.49%,非常脆弱区与极度脆弱区占比较小,合计占比从12.44%增长至16.89%。③共识别4处生态修复区,总面积3 779.7 km^(2),分为生态景观重塑区、重要廊道贯通区、人工修复区、产业转型区。本文将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融合到生态安全格局中能够更全面地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共同保障城市圈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脆弱性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武汉城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海统筹视角下滨海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路径与实践 被引量:5
10
作者 袁涵蒙 唐豪 +1 位作者 许植桐 张典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9-97,共9页
由于滨海地区地理区位和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陆海空间策略的差异性,其传统的生态修复无法完全适配《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等文件的工作思路,应系统性总结滨海地区生态系统的特点,创新性探索陆海统筹视角... 由于滨海地区地理区位和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陆海空间策略的差异性,其传统的生态修复无法完全适配《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等文件的工作思路,应系统性总结滨海地区生态系统的特点,创新性探索陆海统筹视角下滨海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路径,并以深圳市大鹏新区为例,探讨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滨海地区面向多目标、系统化的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同时将工程项目细化到绩效指标层面,加强规划的传导性和对项目实施的指导性,旨在为滨海地区提供以陆海统筹为引领、以“格局—策略—单元—工程”为主线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统筹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生态规划 滨海地区 深圳市 大鹏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城镇化发展耦合协调度分析
11
作者 刘艳明 王思勤 赵锋军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5期177-181,共5页
分析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滨州市城镇化发展耦合协调度情况,旨在形成驱动的良性机制,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选择了滨州市发展趋势基本一致的3个城镇进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城镇化发展耦合协调度分析。结果表明:CZ_(1)、CZ_(2)、CZ_(3)... 分析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滨州市城镇化发展耦合协调度情况,旨在形成驱动的良性机制,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选择了滨州市发展趋势基本一致的3个城镇进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城镇化发展耦合协调度分析。结果表明:CZ_(1)、CZ_(2)、CZ_(3)3个城镇2021年之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水平高于城镇化水平,2021年之后城镇化水平高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水平,且二者差距逐渐扩大。3个城镇的城镇化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耦合度在0.5左右,整体浮动不明显。依据灰色关联模型可知,城镇化系统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系统二者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指出了城镇化系统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系统两者关系密切,需以耦合协调度作为约束,以良性发展机制为依托,实现同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视角下岩溶断陷盆地区水源涵养研究——以洱海流域为例
12
作者 杨峰霁 和祥 +4 位作者 陈朝稳 王金满 周治平 张华 刘彪 《中国岩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45-1458,共14页
洱海流域是“十四五”规划和“双重规划”的重要生态区,其水源涵养功能对保障水资源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为制订有效的保护和修复策略,通过ANUSPLIN气象插值、区域水文地质研判、InVEST产水计算等方法,对洱海流域产水及水源涵养功能进... 洱海流域是“十四五”规划和“双重规划”的重要生态区,其水源涵养功能对保障水资源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为制订有效的保护和修复策略,通过ANUSPLIN气象插值、区域水文地质研判、InVEST产水计算等方法,对洱海流域产水及水源涵养功能进行评价和预测,结论如下:(1)经过水文地质评述,论证出洱海流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受气候变迁和土地利用影响,2022年产水量较2006年增加3.60%,水源涵养量减少1.65%。高水源涵养区主要在苍山山脉及北部山区,平均水源涵养率超10%;低水源涵养区主要在坝区,平均水源涵养率仅2.89%;(2)未来预测结果显示,受降雨量减少的影响,自然惯性发展情景与生态保护修复情景均发生下降,而生态修复情景水源涵养量的减损量远低于自然惯性发展情景,且水源涵养率有所增加;自然惯性发展情景存在局部退化风险,生态保护修复情景通过措施可提升水源涵养量,降低退化风险;(3)洱海流域水源涵养时空分布与气候等自然因素及土地利用结构密切相关。针对洱海流域存在水源涵养功能退化的情况,研究评价了已有子工程,并特别关了注苍山山脉北部和东南部山区,提出生态现状评估、工程性补水等措施,以提升水源涵养功能,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促进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区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 水源涵养 土地利用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衔接与融合 被引量:78
13
作者 杨忍 刘芮彤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32,共10页
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有利于增强两者的互动关系和集成效应。文章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涵解析及趋势研判入手,构建两者的衔接与... 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有利于增强两者的互动关系和集成效应。文章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涵解析及趋势研判入手,构建两者的衔接与融合机制,并以广东省为例,探索基于生态修复规划分区的土地综合整治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新时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对传统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的继承与更新,前者具有生态转向而后者突显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②土地综合整治的问题与生态修复的目标相衔接,内嵌于乡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内,并通过耕地与农田网络、宅基地与民居建筑等要素一一对应。③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在权属明晰、权利激励、市场平台构建、社会资本参与及价值转化的过程中相互融合,最终达成两者之间的收益循环。④广东省内珠三角生态区、海岸带及北部屏障区的土地综合整治路径应各有侧重,服务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衔接 融合 价值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以吉林省松原市为例 被引量:53
14
作者 曹秀凤 刘兆顺 +3 位作者 李淑杰 高振君 孙贝雯 李莹雪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779-2787,共9页
为了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从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结构连通性角度识别生态修复关键区域,以吉林省松原市为研究区,综合运用MSPA分析、景观连通性评价和电路理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识别松原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结果表明:松原市共识... 为了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从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结构连通性角度识别生态修复关键区域,以吉林省松原市为研究区,综合运用MSPA分析、景观连通性评价和电路理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识别松原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结果表明:松原市共识别生态源地9处,面积为787.95km^(2),以水域及草地为主,对区域生态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识别生态廊道23条,一级廊道16条,二级廊道7条,全长1458.18km;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识别松原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包括生态夹点16处,面积180.70km^(2),生态障碍点24处,面积298.11km^(2).综合分析生态修复关键区域空间分布和土地利用现状,并提出针对性生态修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MSPA 电路理论 松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和电路理论的昆明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 被引量:51
15
作者 覃彬桂 林伊琳 +3 位作者 赵俊三 陈国平 何万才 吕青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09-820,共12页
以昆明市为例,综合运用InVEST模型、景观连通性评价和电路理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研究表明,昆明市生态源地共34个,面积6421.95km2,呈西多东少、北聚南散的空间分布状态;提取生态廊道67条,全长859.72km,廊... 以昆明市为例,综合运用InVEST模型、景观连通性评价和电路理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研究表明,昆明市生态源地共34个,面积6421.95km2,呈西多东少、北聚南散的空间分布状态;提取生态廊道67条,全长859.72km,廊道分布空间差异性明显,构建了“一环、三区、三屏、六轴、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识别27处生态夹点和33处生态障碍点,为需进行生态修复的关键区域,面积分别为197.68,155.84km2,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综合关键区域的不同地理特征和地类现状,提出自然保护为主、人为修复为辅和人为修复与自然保护并重的两类修复策略.研究可为市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电路理论 生态安全格局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关键区域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定量识别——以贵州省为例 被引量:22
16
作者 翟香 兰安军 +3 位作者 廖艳梅 毛春艳 施厚军 钟九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22-329,343,共9页
为揭示贵州省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分布特征并识别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通过生态敏感性评价结合自然保护地识别生态源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后由电流密度诊断生态障碍区并制定生态修复策... 为揭示贵州省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分布特征并识别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通过生态敏感性评价结合自然保护地识别生态源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后由电流密度诊断生态障碍区并制定生态修复策略。结果表明:(1)研究区识别生态源地26017.90 km^(2),其中大型生境斑块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东部;生态阻力面呈“西聚集东分散,由市中心向外扩散”的特征。(2)构建了生态廊道1414条,长34765.84 km,主要分布在河流廊道、林地丰富和较平坦地区。(3)诊断出生态障碍区1374处,面积3903.04 km^(2),集中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及西北部,其他区域较零散,主要为耕地和林地。(4)基于构建的生态安全格局,强化生态源地保护,修复生态障碍区且对不同生态景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修复策略并联动各类各级修复工程。研究可为贵州省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提供理论指导,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生态障碍区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以贺州市为例 被引量:96
17
作者 付凤杰 刘珍环 刘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406-3414,共9页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重要举措。科学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合理布局全域生态修复空间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难点之一。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为例,从生态保护重要性、景观连通性、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重要举措。科学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合理布局全域生态修复空间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难点之一。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为例,从生态保护重要性、景观连通性、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自然保护区四个方面识别生态源地,运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构建生态安全格局。通过电流密度诊断生态廊道中的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判定生态廊道宽度,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制定生态修复的空间布局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市域生态源地面积3656.89 km^(2),呈"东西重,中部轻"的空间分布特征;生态廊道总长度639.50 km,以中部分布为主,关键生态廊道133.96 km。(2)市域生态"夹点"共16处,面积124.24 km^(2),主要分布在钟山县,亟待保护修复的生态"夹点"8处,面积45.02 km^(2),零散分布于市域;生态障碍点共32处,面积426.56 km^(2),主要分布在市域东部和南部,需优先保护修复的生态障碍点6处,面积166.05 km^(2),集中在平桂区。通过综合分析国土生态修复关键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和空间分布特征,制定了分级分类的生态修复措施,以期进一步优化生态安全格局,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识别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夹点” 生态障碍点 贺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国际经验借鉴与广东省实施路径 被引量:23
18
作者 李永洁 王鹏 肖荣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7637-7647,共11页
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民生福祉的重大国家战略任务。梳理了近100年来以荒野、再野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生态修复为核心的国际生态环境治理理念的发展语境,辨析概念之间的关系,... 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民生福祉的重大国家战略任务。梳理了近100年来以荒野、再野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生态修复为核心的国际生态环境治理理念的发展语境,辨析概念之间的关系,阐明国际生态修复基本研究框架,并梳理国外生态修复的典型实践案例,总结国际经验。基于对广东省主要生态问题研判,从摸清家底、确定目标、谋划格局、布置行动、实施保障5个层面构建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科学规划总体框架,并以实际问题和生态修复目标为导向,提出深入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九项专题研究、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多元组织形式等策略。本文提出的广东省生态修复设计思路及实施路径,将为找准生态环境问题根源、实现靶向修复治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再野化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实施路径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以滇中五大高原湖泊流域为例 被引量:14
19
作者 陈相标 丁文荣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48-2260,共13页
为探索湖泊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识别方法,以滇中五大高原湖泊(滇池、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阳宗海)流域为例,综合运用生境质量模型、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模型、景观连通性模型、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构建区域生态... 为探索湖泊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识别方法,以滇中五大高原湖泊(滇池、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阳宗海)流域为例,综合运用生境质量模型、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模型、景观连通性模型、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生态断裂点,明确湖泊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结果表明:滇中五大高原湖泊流域生态源地占全流域土地总面积的23.43%,包含33个生态源地斑块,主要分布于五大湖区和山林地;识别出景观生态廊道总长488.85 km,呈网状连通分布离散的生态源地;识别出流域生态修复关键区包括生态夹点93处,面积为119.17 km^(2),主要分布于滇池流域,亟待保护修复的生态障碍点62处,面积41.96 km^(2);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重叠面积17.40 km^(2),生态断裂点77处,在滇池流域分布最为密集。结合流域各类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土地利用现状,分别提出生态保护修复提升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生态安全格局 电路理论 关键区域识别 高原湖泊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治理框架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启示 被引量:4
20
作者 丁禹元 岳邦瑞 +2 位作者 陆惟仪 席愉 韩挺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6-31,共6页
在空间治理现代化改革背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亟待构建对接国土空间系统科学规律与横纵调控机制的综合路径。国际上,生态系统服务治理研究聚焦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研究与治理政策的衔接,为生态系统调控领域提供了梳理复杂要素关系... 在空间治理现代化改革背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亟待构建对接国土空间系统科学规律与横纵调控机制的综合路径。国际上,生态系统服务治理研究聚焦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研究与治理政策的衔接,为生态系统调控领域提供了梳理复杂要素关系和制度优化的方法论框架。通过文献梳理,阐述了其概念内涵及框架内治理横纵路径构设的基础思路;应用法国景观生态网络规划案例补充展示了其具体实践策略;对照中国工作体系,提出统一调控视角、强化适地性人类福祉研究、引入景观管控单元等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管理 空间治理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生态系统服务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