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对中国脱贫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PSM-DID方法的实证分析
1
作者 张帅航 原野 +4 位作者 苗颖凤 曹辰瑜 赵嘉瑜 王霜 李倩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30-940,共11页
探究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对中国脱贫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为脱贫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地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模型,对我国“十三五”期间及“十四五”期间第一批、第二... 探究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对中国脱贫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为脱贫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地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模型,对我国“十三五”期间及“十四五”期间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山水工程”)共涉及的58个国家级脱贫县和与其自然社会经济本底条件类似的182个未列入国家“山水工程”的脱贫县的2010—2020年的经济面板数据进行对比,测度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对中国脱贫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相对于未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脱贫地区,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脱贫县经济发展速率显著提高了0.0329,这一结论在进行了平衡性检验、平行趋势检验及安慰剂检验等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2)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施中,宜考量工程实施带动经济发展的近远期效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作为可持续推动脱贫地区经济发展重要手段,宜在完善相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的基础上,给脱贫地区更多政策支持,助力其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 脱贫地区 经济发展 PSM-D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美自然”愿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逻辑建构
2
作者 袁涵蒙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共8页
生态保护修复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大美自然”愿景的核心举措,如何围绕这一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逻辑体系,并在实践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大美自然”愿景为指引,从国土空间... 生态保护修复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大美自然”愿景的核心举措,如何围绕这一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逻辑体系,并在实践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大美自然”愿景为指引,从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逻辑建构出发,探讨其理论框架,并结合深圳市的实践经验,分析生态保护修复与“大美自然”愿景耦合的路径,旨在为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美自然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 逻辑建构 深圳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山顶到海洋示范引领区”:厦门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提升规划框架构建
3
作者 何子张 林云萍 周培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23,共7页
梳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启示,在分析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面临的挑战和提升方向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山顶到海洋示范引领区”的生态保护修复提升规划理念,构建“问题诊断与风险识别—目标和指标设定—生... 梳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启示,在分析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面临的挑战和提升方向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山顶到海洋示范引领区”的生态保护修复提升规划理念,构建“问题诊断与风险识别—目标和指标设定—生态保护修复格局构建—关键区域划定—综合治理行动—治理体系构建—示范引领区打造”的规划框架。结合厦门市的实际案例,展示在上述理念引领下生态保护修复提升规划及其行动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修复 国土空间 治理体系 厦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法律主题变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郑倩 罗勇华 +3 位作者 杨远光 吕丹娜 蒋冬菊 叶玉瑶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50-2062,共13页
文章采用文本分析方法,系统回顾和梳理了1978年以来中国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立法的历程,回溯中国相关环境立法主题的历史演变,揭示中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立法基础,旨在为新时期构建面向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生态保护修... 文章采用文本分析方法,系统回顾和梳理了1978年以来中国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立法的历程,回溯中国相关环境立法主题的历史演变,揭示中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立法基础,旨在为新时期构建面向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生态保护修复法治体系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研究发现,中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相关法律经历了自然资源管理利用(1978—2011年)、单要素保护(2012—2017年)、屏障带生态保护和修复(2018—2023年)3个阶段的发展变化,体现了由单一要素转向全域全要素、由单目标线性治理转向多目标协同保护修复、由自然资源管理转向综合生态管理特点,但仍存在落实新理念新方法的法律规范未建立、部门职责划分不清晰、公众参与机制有效性不足等问题。未来,要充分贯彻生态系统方法,形成以自然资源部门“两统一”职责为核心的集中管辖、联席协调、逐层细化的管理体制,深化立法加强公众参与,发挥多学科多领域综合力量,共同开展立法研究与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生态保护修复 法律 主题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编制技术框架探索——以山东省东营市东部区域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朱天琳 卢慧婷 +2 位作者 王雪 周霞 高伟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0-98,共9页
针对新发展阶段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所呈现出的更有序、更系统、更全局的特点,从“全维度诊断、多导向规划、多分区指引、全要素布局”4个关键维度出发,系统构建了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编制的技术框架,并将这一框架应用于山东省东... 针对新发展阶段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所呈现出的更有序、更系统、更全局的特点,从“全维度诊断、多导向规划、多分区指引、全要素布局”4个关键维度出发,系统构建了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编制的技术框架,并将这一框架应用于山东省东营市东部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实践中,以期为同类城市或同尺度规划提供思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生态保护修复规划 生态退化 生态退化问题诊断 技术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识别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被引量:23
6
作者 董毓伊 冯秀丽 +3 位作者 黄俊杰 谢立建 张驰 程俊恺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6-105,共10页
研究目的: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识别宁波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并提出保护修复策略。研究方法:构建综合评价体系以确定生态源地,利用电路理论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和生态夹点,并引入廊道生态质量评价指标帮助确定各条廊道的合适宽度... 研究目的: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识别宁波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并提出保护修复策略。研究方法:构建综合评价体系以确定生态源地,利用电路理论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和生态夹点,并引入廊道生态质量评价指标帮助确定各条廊道的合适宽度。研究结果:(1)识别生态源地23处,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2)识别生态廊道38条,廊道宽度集中在12~72 m。(3)宁波市生态廊道按质量分级,一级廊道6条,二级廊道10条,三级廊道22条,总体生态质量有待提高。(4)识别生态夹点区域14.37 km^(2),夹点的分布具有“南少北多、西多东少”的特点。研究结论:该方法识别了宁波市的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及生态夹点,确定了廊道的适宜宽度,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识别提供有效的参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 生态安全格局 电路理论 生态廊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县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以抚州市宜黄县为例 被引量:30
7
作者 黄丽萍 向芳芳 陈荣清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34-1344,共11页
为了有效实现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探讨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识别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以抚州市宜黄县为例,基于“生态源地—景观阻力面—生态廊道”的基本框架,以MSPA(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模型识别生态源地... 为了有效实现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探讨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识别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以抚州市宜黄县为例,基于“生态源地—景观阻力面—生态廊道”的基本框架,以MSPA(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模型识别生态源地,将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成果作为指标之一构建景观综合阻力面,集成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重力模型和电路理论,识别与提取生态廊道,构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基于电路理论识别生态夹点、障碍点,进而判断出宜黄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关键区域,对需要修复的关键区域进行修复分区并提出修复建议。结果表明:宜黄县有10个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共19条,包括7条重要生态廊道和12条一般生态廊道;待修复生态夹点20处,障碍点26处;待修复关键区域38处,划定为5个生态修复分区,分别为农业用地生态建设区、城镇绿地建设维护区、河道治理修复区、生态用地维护修复区以及道路生态廊道畅通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 生态安全格局 MSPA MCR模型 电路理论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生态修复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要性—脆弱性”分析框架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张传华 王钟书 +2 位作者 张凤太 刘力 冯丽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4-94,共11页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不仅是编制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高效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该文基于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中“保护+修复”的双重内涵与要求,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的“重要性—...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不仅是编制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高效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该文基于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中“保护+修复”的双重内涵与要求,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的“重要性—脆弱性”协同分析框架与技术路径,并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依托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开展生态保护重点区域与生态修复重点区域的空间集成和综合分区研究,进而提出差异化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治理策略。结果表明:1)江津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2009-2019年江津区ESV呈下降态势,ESV低值区挤占ESV高值区现象明显;2)江津区生态脆弱性总体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纵向空间格局,长江干流及其沿线水域生态脆弱性整体较高,且长江北岸生态脆弱性略高于长江南岸;3)江津区生态脆弱性的主要障碍因子包括人口密度、人均生态用地面积、地均GDP、土壤侵蚀强度、生物量和植被覆盖度;4)基于“重要性—脆弱性”协同分析,将江津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区分为源地保护区、自然修复区、人工修复区、生态重建区和适度发展区5类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利用 生态保护修复 生态系统服务 脆弱性 江津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范式研究 被引量:54
9
作者 王志芳 高世昌 +3 位作者 苗利梅 罗明 张禹锡 徐敏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8,共8页
研究目的: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分析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实现途径,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综述、案... 研究目的: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分析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实现途径,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综述、案例研究等质性分析方法,从自然定位、修复途径、预期功能三个角度对已有观点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1)自然途径有6种不同范式:自然范式、本土范式、过程范式、文化范式、实验范式、绿色范式。(2)不同范式各有优劣,需要根据社会需求情况、自然重要性、自然破坏程度的高低进行综合选择,才能实现生态保护修复国际最优。研究结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要充分认识自然定位和价值认知的多元性,充分发挥自然途径6种范式的优势,探索生态保护修复的组合方案,促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生态修复 范式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生态问题鉴定与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方向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柯 张建军 +1 位作者 邢哲 包扬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7685-7696,共12页
研究目的:聚焦生态问题研究热点区域,鉴定不同生态区生态问题,提出不同生态区生态保护修复方向,以期为国家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方向性的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有效基础支撑。研究方法:研究热度评价模型、比较分析法和归纳总结... 研究目的:聚焦生态问题研究热点区域,鉴定不同生态区生态问题,提出不同生态区生态保护修复方向,以期为国家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方向性的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有效基础支撑。研究方法:研究热度评价模型、比较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1)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生态问题研究热度总体呈增长态势,1998年以后生态问题的研究热度进入加速期,且在2012年掀起了新一轮的生态文明研究热潮。(2)我国各类生态问题研究热度存在明显的内部差异和空间差异,研究热度较高的生态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丧失,超过85%的城市均发表过关于这两个生态问题的学术论文,且研究热点区域集中在我国西部省份。(3)水土流失、荒漠化、生物多样性、林草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是各生态区重点关注的生态问题,超过半数的生态区重点关注森林生态系统退化;而石漠化、盐碱化、矿区生态退化等生态问题集中分布在几个脆弱生态区。超过80%生态区的主要生态问题都在3个及以上,这体现出我国多数生态区生态问题的紧迫性和复杂性。(4)各生态区生态保护修复方向存在差异,生态本底好且人类活动少的生态区以保育保护和自然恢复为主,此类生态区的保护修复重点应放在建立保护区、濒危生物的育种、繁殖、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等方面;生态本底一般的农业生态区或东部热带、亚热带生态林区以自然恢复和辅助再生为主,保护修复重点放在自然封育、人工造林种草、农林间作等方面。生境脆弱且人类活动频繁的生态区以辅助再生和生态重建为主,保护修复重点应放在各项工程类和物理、化学、生物类措施。研究结论:我国生态问题存在明显的差异,掌握不同区域生态问题的类型、严重程度和发生机制是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问题 生态分区 国土空间 生态保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退化平衡导向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路径选择 被引量:16
11
作者 于昊辰 卞正富 尹登玉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0,共10页
研究目的:归纳阐释土地退化平衡(LDN)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意蕴,回答LDN导向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路径选择。研究方法:逻辑推理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LDN具有鲜明的时空特征和明确的响应层次,并遵循“同类平衡(Like ... 研究目的:归纳阐释土地退化平衡(LDN)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意蕴,回答LDN导向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路径选择。研究方法:逻辑推理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LDN具有鲜明的时空特征和明确的响应层次,并遵循“同类平衡(Like for Like)”与“一票否决(One out-All out)”原则。(2)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的空间载体、生态本底、安全保障、服务双碳目标等功能得到拓展,客观上要求生态保护修复协调好尺度与格局、要素与系统、食物与生态、减排与增汇之间的关系。(3)LDN对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意蕴包括多尺度嵌套的动态平衡、多目标权衡的系统治理、多手段协同的实现路径。(4)基于LDN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策略包括:构建“功能—尺度”与“要素—系统”相耦合的LDN目标函数,引导生态保护修复目标量化;制定螺旋递进式“分区管控—分级治理—分类施策”的管理策略,促进自然与行政区划在空间上的有效衔接;建立“干预管制—激励竞争—强制倒逼—差别治理”协同的保障机制,协调“自然—社会—政府—市场”等多部门关系。研究结论:LDN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践中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能够将原本抽象的概念具化、空洞的目标量化、感性的修复理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 土地退化平衡 国土空间 生态保护修复 保障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时序遥感分析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识别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元鹏 周旭 +3 位作者 陈妍 刘岩涛 苏香燕 张成鹏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1-170,共10页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重要举措。而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识别,是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编制、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时空布局等系列工作的前置条件和基础...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重要举措。而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识别,是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编制、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时空布局等系列工作的前置条件和基础保障,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至关重要。本文以河南省某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研究区域,开展融合时序遥感分析的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识别研究和实践,首先,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采用Mann-Kendall方法对研究区2011—2020年时序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开展趋势分析,形成时序分析结果;其次,基于气象、地形、土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等数据,开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协同和权衡计算的生态系统健康分析评估,选择生态源地;最后,基于时序分析结果和生态源地选择结果,采用叠置分析,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识别。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权衡计算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时序遥感趋势分析”的研究框架不仅顾及了研究区域内“静态”的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健康属性,同时衡量了“动态”的生态系统变化趋势,可以有效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研究成果可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本底调查、问题识别、规划和工程布局等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时序分析 国土空间 生态保护修复 关键区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范式研究
13
作者 贾云飞 《林业勘查设计》 2021年第4期8-10,共3页
通过阐述国土空间内涵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分析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实现途径,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案例研究,了解不同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范式,总结自然途径有6种不同范式,提出自然范式、本土范式、过程范... 通过阐述国土空间内涵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分析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实现途径,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案例研究,了解不同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范式,总结自然途径有6种不同范式,提出自然范式、本土范式、过程范式、文化范式、实验范式和绿色范式等,并对其内涵、特征和案例进行具体阐述。以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生态修复 修复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风险”框架下的县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与策略——以南京市浦口区为例
14
作者 陶德凯 杨韩 +2 位作者 邓方方 冯艳 孙柏宁 《规划师》 2025年第10期35-42,共8页
立足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需求,构建基于“价值—风险”综合评价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框架,以南京市浦口区为实证研究对象,选取2010—2020年作为研究时段,利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与景观生态风险双维评价模型进行定量评估,并借助ArcGIS... 立足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需求,构建基于“价值—风险”综合评价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框架,以南京市浦口区为实证研究对象,选取2010—2020年作为研究时段,利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与景观生态风险双维评价模型进行定量评估,并借助ArcGIS、GeoDa软件,有效识别生态保护修复优先级,划定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结果表明:①2010—2020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小幅增长,空间变化整体呈“湿地显著上升、森林稳步增长”态势;②高生态风险区域范围收缩且空间集聚性减弱,低生态风险区域沿东部城镇建设空间连片扩展;③基于“价值—风险”的空间集聚关系,将浦口区国土空间划分为5类生态保护修复空间,并依据各分区特点提出相应的管控策略,以协调区域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目标,为长三角绿色转型示范区空间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景观生态风险 “价值-风险”分区 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决策与策略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洪革 田雨辰 蔡颖莉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3-756,共14页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已成为我国维系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分析初始政策环境下地方政府、社会资本及当地群众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决策特征,预测重要参数调整后的行为特征演化趋势,以为...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已成为我国维系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分析初始政策环境下地方政府、社会资本及当地群众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决策特征,预测重要参数调整后的行为特征演化趋势,以为制定精准施策、优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策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通过构建地方政府、社会资本和当地群众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探讨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并展开动态决策复制分析和演化稳定性分析。以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为例,进行数值仿真,以观察主体行为的决策特征以及各利益相关者行为的演变趋势。研究发现:每个主体的决策均受其他主体决策的影响;为实现理想均衡,需要满足地方政府动态奖惩收益能够覆盖严格监管成本,且当地群众配合参与生态修复项目的总收入(直接收益+政府奖励)低于搭便车的净收益(搭便车收益-政府罚金)的要求;以江西省为例的三方演化决策状态为(政府严格监管,社会资本消极参与,当地群众配合修复)。为了提升整体运行效率,需要进行如下调整:地方政府需要把控严格监管的投入成本,并将其维持在30万元以内;地方政府对社会资本应采取低奖低惩措施,对当地群众实行高奖高惩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社会资本 三方演化博弈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语境下的生态修复:实践困惑与法律因应
16
作者 张先贵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9-144,共16页
从以传统单要素为中心转型到以现代整个生态系统或空间为中心,是我国生态修复法律制度进行结构性调整或升级,以适应现代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内在要求。将生态修复理解为我国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配套性制度,不论于理论逻辑还是于... 从以传统单要素为中心转型到以现代整个生态系统或空间为中心,是我国生态修复法律制度进行结构性调整或升级,以适应现代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内在要求。将生态修复理解为我国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配套性制度,不论于理论逻辑还是于实践逻辑层面均谓妥当。总体考量,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语境下的生态修复面临如下实践困惑: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的治理模式并未实现从生态要素治理向生态系统治理的转型,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动力不足,社会公众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监督机制缺位。如此,明确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以生态系统而非单要素为治理模式,强化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的法律保障机制,明确社会公众参与生态修复监督机制,是破解上述困境的理性之道。将来出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法、国土空间规划法等法律时应认真落实上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生态修复 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 国土空间 湿地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维效益的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评估
17
作者 张子墨 赵丹 +2 位作者 加雨灵 丛容 宁姗姗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9565-9576,共12页
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持续驱动下,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系统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新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举措。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是一定时期内生态修复任务的总体纲领和空间指引,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 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持续驱动下,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系统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新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举措。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是一定时期内生态修复任务的总体纲领和空间指引,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评估是推动规划能实施、不走样、可落地的重要抓手。现有研究多关注特定区域或特定措施下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效果,少有研究开展涉及全域全要素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与人类生态福祉的实质提升,提出基于多维效益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效果评估框架,从生态系统规模、结构、格局和质量四个维度评估生态效益,从公众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认识、评价和建议三个方面评估社会效益,从生态产品总值核算与典型案例分析两个方面评估经济效益,评估宏观层面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的生态-社会-经济多维效益。研究结果表明,2020—2022年北京市生态系统规模结构局部调整,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提升,城市绿地修复与复耕工作突出。修复规划实施以来,生态惠民效应凸显,并对生态空间的多元功能提出了进一步需求。面向北京市主导生态功能选取物质供给、水源涵养、减少泥沙淤积、面源削减、洪水调蓄、固碳与气候调节进行价值核算,北京市2022年生态产品总值较2020年有所提升,延庆区、门头沟区和密云区等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基于规划实施评估结果,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优化策略应聚焦关键节点与区域突出问题靶向修复,应拓展生态空间横向与纵向的延展性,拓展多元体验感,应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一步激发绿色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规划实施评估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面临的问题及路径 被引量:2
18
作者 申振 张中华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2期67-69,共3页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成为重要任务。该文分析了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涵与意义,探讨了当前面临的问题,如土地利用碎片化、生态系统受损、资金投入与技术保障...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成为重要任务。该文分析了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涵与意义,探讨了当前面临的问题,如土地利用碎片化、生态系统受损、资金投入与技术保障不足、农民参与机制不完善等,并结合相关数据和案例提出了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等路径,旨在为提升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土地综合整治 国土空间 生态修复 生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与风景园林的角色担当
19
作者 戴菲 李高钰 +1 位作者 汪云 王运达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4,共9页
国土空间规划变革中,生态修复规划作为单独编制的新兴专项规划,2020年后在省、市、县等各级开展编制。生态修复规划是个多元学科交叉融合之地,兼具生态和规划思维的风景园林理应参与其中,积极贡献。通过学术文献和政策规范的解析,首先... 国土空间规划变革中,生态修复规划作为单独编制的新兴专项规划,2020年后在省、市、县等各级开展编制。生态修复规划是个多元学科交叉融合之地,兼具生态和规划思维的风景园林理应参与其中,积极贡献。通过学术文献和政策规范的解析,首先总结了生态修复规划的发展概况、规划体系与编制内容。其次结合风景园林的专业学科特点分析指出:1)风景园林的二级方向“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在十余年发展中,对生态修复规划的相关工程实践与研究成果具有丰富积累;2)在风景园林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中,生态修复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专项规划内容;3)国际上很少出现单独编制的生态修复规划,往往在景观规划中包含了相关内容;4)生态修复规划研究中生态资产评估与国际经验借鉴,将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与新兴的生态修复规划发展成一种相得益彰的关系,将为风景园林学科带来新的增长点与活力,成为学科拓展的研究方向、行业增长的业务板块和规划设计管理人才的吸纳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修复规划 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 景观规划 城乡绿地系统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游憩利用协同的科学内涵及展望
20
作者 王甫园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8230-8242,共13页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游憩利用有助于提升生态修复地的多元价值、效益和功能,推动区域绿色发展。思辨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游憩利用协同的科学内涵和理论指向,并发现以往研究主要探讨了生态修...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游憩利用有助于提升生态修复地的多元价值、效益和功能,推动区域绿色发展。思辨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游憩利用协同的科学内涵和理论指向,并发现以往研究主要探讨了生态修复与游憩利用的模式和策略、格局与过程、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规划设计技术方法等。随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阶段与目标的不断演进,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要求下,已有研究存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游憩利用协同模式评价、过程与格局、机理及其对区域多尺度人地关系效应研究不足等问题。后续研究需要:(1)深入挖掘生态修复与游憩利用协同模式的特征,从场地/项目尺度、生态区/带尺度、区域尺度剖析协同的特征、实践成效与问题教训;(2)开展过程分析和格局评价,从要素、结构、功能和价值等视角刻画生态修复与游憩利用协同演化格局,归纳自组织演化规律;(3)揭示协同的影响机制,刻画游憩要素与其他地理要素时空耦合的生态、社会、经济、文化、政策驱动力以及相关干扰因子和调节因子的作用方向和互动机制;(4)评估生态修复与游憩利用对区域多尺度人地关系的效应,解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文化效应、生态环境效应间的权衡和协同关系,评价尺度效应并探讨尺度衔接机制:(5)探究优化调控路径和治理模式,从生态安全、经济效益、社会福祉、文化传承、投资成本等视角思辨最佳协同治理模式和科学路径,为构建人地关系和谐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模式提供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游憩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 旅游业 协同 人地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