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二五”期间中国区域低碳经济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朱松丽 汪航 +2 位作者 王文涛 周湘 刘燕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5-142,共8页
有别于单纯的"区域竞争"模式,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逐渐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区域开发应满足前者的基本要求。本文根据各省基于县级单元的主体功能区划,以2010年为基年,通过建立人口、经济、产业结构和温室气体... 有别于单纯的"区域竞争"模式,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逐渐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区域开发应满足前者的基本要求。本文根据各省基于县级单元的主体功能区划,以2010年为基年,通过建立人口、经济、产业结构和温室气体排放等多层次指标体系,评价"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低碳经济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协调发展的进展程度。研究发现,城市化地区(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以占不到1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2以上的人口和3/4的经济产出;农产品主产区的面积占比超过1/4,人口比例接近1/3;重点生态功能区面积比例接近56%,人口比例低于10%。2010—2014年,从全国范围看,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态势与其功能定位基本吻合,表现为优化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人口和经济集聚度均有微降,而重点开发区有所上升;各区产业结构均有所优化,但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幅度小于城市化地区。具体到各省,研究发现本文所研究的"协调性"进展与传统意义上的东、中、西区域划分和发展水平并无直接关系,例如同为东部地区的京津冀三地,协调性进展有显著差异,也显示出三地协同发展的难度。相反,一些惯常认为发展较为落后的省区,例如河北、青海、山西等地,在经济发展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协调性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成效走在前列。部分地区低碳发展与其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呈现出相对不协调的态势,主要表现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保护区都出现了经济集聚度上升、产业结构劣化、CO_2排放大幅度上升、排放强度甚至也上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低碳经济 主体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相适应的低碳发展区域分类初探 被引量:7
2
作者 朱松丽 刘嘉 +3 位作者 高翔 姜克隽 袁文 周湘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9-105,共7页
一直以来区域低碳发展政策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基础,中东西边界明显,单纯以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为主要因素指导国家温室气体控制目标的分解,难以真正促进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以主体功能区划为依托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区域低碳发展政策特... 一直以来区域低碳发展政策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基础,中东西边界明显,单纯以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为主要因素指导国家温室气体控制目标的分解,难以真正促进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以主体功能区划为依托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区域低碳发展政策特别是区域重新分类提供了新的抓手,但囿于数据问题,现有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欠缺。本文利用全国县级单元主体功能数据库,“自下而上”汇总各省主体功能信息,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初步确定了各地区的综合主体功能。数据完整的29个省区被划分为整体优化型、战略结合型1、战略结合型2、生态屏障型、粮食安全型、固农求工型和混合型(共3类混合型)等9个类型,其发展内容、重点不尽相同。再结合各地区所处工业化阶段和碳排放强度水平,利用Kmeans方法对这些省区进行了聚类分析,得到了考虑主体功能定位背景下应承担“差别化”降碳任务的省区分类结果。总体而言,整体优化型和部分战略结合型应该首先实现碳排放峰值,生态屏障型也应该接受较为严格的降碳目标,而粮食安全型和固农求工型省区的降碳目标呈现出“光谱化”趋势——粮食安全与生态屏障混合型应设定较高目标,而粮食安全和战略结合混合型、粮食安全和固农求工型应有较为温和的降碳目标,单纯的固农求工型省区尚有较多发展空间。最后,研究提出,在“十四五”温室气体控制目标和2030年达峰目标分解中应将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一个因素纳入考虑范围中;“西部大开发”区域政策应以“西部大保护”为前提,西部省区应该承担相对比较严格的降碳目标,而不是目前的宽松目标。同时,对部分生态屏障型省区还应该提出提升碳汇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低碳发展 主体功能 区域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与农民土地财产权益保障协调问题探讨--政治治理“元问题”的视角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永安 温锐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2-66,共5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生态文明战略,但鉴于农村土地的私人财产权属性与主权范围里的社会政治属性这双重属性,形成了国土空间开发的主体——国家(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紧张关系。长期以来,社会认识将国家(政府)对于土...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生态文明战略,但鉴于农村土地的私人财产权属性与主权范围里的社会政治属性这双重属性,形成了国土空间开发的主体——国家(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紧张关系。长期以来,社会认识将国家(政府)对于土地的主权与农民行使土地财产权对立起来,认为公权大于私权,主权大于人权。受此意识影响,在征地拆迁以及土地规划的政策操作层面形成了公权权力过大、农民私人财产权被压制的不平衡权力关系,引发出社会不稳定因素,并且导致公权不受控制下的土地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实则国土空间格局的"恶化"。文章通过对政治治理的"元问题"追问,认为公权与私权之间可以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相协调,提出通过"二级多元确权"的机制设计形成公权私权两权制衡,达到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农民土地财产权 政治治理“元问题”二级多元确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城市化地区和其他功能区碳排放现状——黑黔粤案例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朱松丽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2-138,共7页
以主体功能定位为依据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切入点,选择其中的城市化地区(重点/优化开发地区)进行社会经济和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现状分析。研究认为,不同城市化地区所承载的城市(镇)化任务是十分不同的:优化开发区应以稳定和疏解人口为主... 以主体功能定位为依据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切入点,选择其中的城市化地区(重点/优化开发地区)进行社会经济和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现状分析。研究认为,不同城市化地区所承载的城市(镇)化任务是十分不同的:优化开发区应以稳定和疏解人口为主,争取尽早达到排放峰值并下降;重点开发区应是承接非城市化地区人口(特别是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主要地区。但是这些地区普遍存在发展后劲不足或发展粗放的问题,进一步吸纳经济和人口的能力可能受限。在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寻找新的增长点和产业低碳化转型是重点开发区承担新型城市(镇)化任务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主体功能 低碳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青海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基本认识 被引量:2
5
作者 马元希 陈克龙 +1 位作者 冉婧媛 陈治荣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8-74,共7页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加强黄河源头治理保护,统筹区域发展,优化空间结构,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动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的首要任务。本文以黄...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加强黄河源头治理保护,统筹区域发展,优化空间结构,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动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的首要任务。本文以黄河青海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为基础,通过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甄别青海流域开发保护现状问题,尝试提出黄河青海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和优化策略,为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双评价 国土空间规划 人文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观念深化与国土空间开发的价值转变
6
作者 钟一鸣 刘俊杰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1期81-82,共2页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价值基础之一就是空间观念。文章从空间观念深化视角出发,对以"主体功能区的提出"作为分界的前后历史阶段进行研究,提出:政府可以分别通过生产力理解的深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空间信息的均等化、...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价值基础之一就是空间观念。文章从空间观念深化视角出发,对以"主体功能区的提出"作为分界的前后历史阶段进行研究,提出:政府可以分别通过生产力理解的深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空间信息的均等化、法律的建立与监管的加强深化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主体功能区 价值观念 生产力 空间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制度与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黄成 吴传清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6-175,共10页
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战略,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区域和难点区域。参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的要求,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00-2016年全国31个省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 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战略,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区域和难点区域。参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的要求,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00-2016年全国31个省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指数。研究发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进展缓慢、绿色发展阻力较大、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力度不强等是制约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促进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提高城镇化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构建农产品主产区乡村振兴新格局,巩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建立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施行差异化的主体功能区绩效考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