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梁实秋与国剧运动 被引量:3
1
作者 王青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38-41,共4页
文章从20世纪20年代末“国剧运动”时期梁实秋的戏剧观着手对梁实秋的文艺批评观做进一步的考察,分析了梁实秋此时的戏剧观念与余上沅等人戏剧观念之间的差异,进而探讨了梁实秋戏剧观点与他的文艺批评观的关系。
关键词 梁实秋 国剧运动 文艺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剧运动派”的群体构成及文化心态考察 被引量:1
2
作者 顾金春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6-171,共6页
国剧运动研究难以有新突破的原因主要在于过于依赖文本的分析,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本文把国剧运动看作一种流派,从社群流派的角度对"国剧运动派"的成员构成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国剧运动派"内部两种不同的文化心态,... 国剧运动研究难以有新突破的原因主要在于过于依赖文本的分析,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本文把国剧运动看作一种流派,从社群流派的角度对"国剧运动派"的成员构成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国剧运动派"内部两种不同的文化心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两种心态的形成进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剧运动派” 群体构成 文化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想戏剧之梦——“国剧运动”再评价及其他 被引量:1
3
作者 高雪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1期291-293,共3页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19世纪20年代中期,新兴话剧在创作和演剧形态上都是不成熟的,它的观众只限定在都市知识阶层的狭小范围。旧剧虽然遭到了“五四”新青年派的激烈批判,但无论在都市还是在广大的乡村,它依然拥有大量的观众。在...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19世纪20年代中期,新兴话剧在创作和演剧形态上都是不成熟的,它的观众只限定在都市知识阶层的狭小范围。旧剧虽然遭到了“五四”新青年派的激烈批判,但无论在都市还是在广大的乡村,它依然拥有大量的观众。在这样的背景下,余上沅、赵太侔、徐志摩、闻一多、熊佛西等一批留学欧美的青年学者相约发起了“国剧运动”,试图为中国戏剧找到一条顺利发展的民族化道路,实现他们的理想戏剧之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剧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 理想 19世纪20年代 评价 形态 知识阶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戏剧的先驱:国剧运动之反思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同铸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9-51,共3页
"国剧运动"的倡导者都具有留学欧美的知识背景,受白璧德等西方知识分子的影响而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上则深受"爱尔兰民族戏剧运动"倡导者叶芝的影响,具有唯美主义的戏剧观而反对戏剧直接的反映社会问题。"... "国剧运动"的倡导者都具有留学欧美的知识背景,受白璧德等西方知识分子的影响而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上则深受"爱尔兰民族戏剧运动"倡导者叶芝的影响,具有唯美主义的戏剧观而反对戏剧直接的反映社会问题。"国剧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在戏剧艺术的探索方面,给后人留下了深长的思索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剧运动 爱尔兰民族戏运动 探索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国剧运动”对“五四”戏剧改良的反思与超越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祏元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10-113,共4页
在“五四”戏剧改良中,《新青年》派对民族传统戏剧进行了全面地批判、否定,不顾国情机械移植西方戏剧,无视戏剧艺术本体特征,把戏剧变革政治化、工具化,导致了“问题剧”的风行泛滥。“五四”以后,“国剧运动”派对“五四”戏剧改良和... 在“五四”戏剧改良中,《新青年》派对民族传统戏剧进行了全面地批判、否定,不顾国情机械移植西方戏剧,无视戏剧艺术本体特征,把戏剧变革政治化、工具化,导致了“问题剧”的风行泛滥。“五四”以后,“国剧运动”派对“五四”戏剧改良和“问题剧”进行了审视、反思,开始了话剧民族化的理论思考,提出了民族传统戏剧有它独具的价值、戏剧要以自己的艺术去真切地表现社会人生、戏剧变革要立足国情去创建一种“由中国人用中国材料来演给中国人看的中国戏”,开辟了传统戏剧从民族的平台走向“中西合璧”的道路,揭开了探索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戏剧艺术的序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 国剧运动 反思 超越 序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想象与实践悖论——对国剧运动的一种跨文化反思
6
作者 周琦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1-152,165,共13页
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国剧运动意指1926年前后余上沅、赵太侔、熊佛西、闻一多等留美学生归国后开展的一场短暂的戏剧艺术实践。国剧运动派的“初心”是试图在中西跨文化视域中重新评估和定义中国旧剧的价值,以实现民族文化传统的再生产... 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国剧运动意指1926年前后余上沅、赵太侔、熊佛西、闻一多等留美学生归国后开展的一场短暂的戏剧艺术实践。国剧运动派的“初心”是试图在中西跨文化视域中重新评估和定义中国旧剧的价值,以实现民族文化传统的再生产,这是一种建构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想象的过程,也是在“西强东弱”的国际格局中重建东-西方权力结构重要的探索性尝试。在理论上,国剧运动派力图融合中西方戏剧的“写实/写意”传统,建设具有“中国性”的民族戏剧,然而这种对于文化差异性的强调难免落入“自我东方化”的陷阱,也导致了“国剧”的民族性理念在其文化价值的论争中解构了自身。在实践中,由于国剧运动派对本土的文化环境缺乏深度考量,以及在“国剧”办学方针上的含混和剧本创作上的薄弱,导致国剧运动最终游离于中国社会“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主流。然而,在百年后文化复兴成为主流叙事的今天,国剧运动对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想象与实践悖论,为我们如何集成和创新中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也为我们理解全球化格局中的中西方文化关系提供了更为深刻的意义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剧运动 民族文化 主体性 跨文化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太侔与国剧论 被引量:1
7
作者 徐珺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1-107,123,共8页
国剧运动是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戏剧事件,赵太侔的《国剧》一文是国剧整体观研究的核心,他认为建设国剧要从民族性和世界性两方面入手,并高度评价了中国戏曲“程式化”的艺术价值。赵太侔的国剧观影响深远,此后叶崇智、顾颉刚等人... 国剧运动是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戏剧事件,赵太侔的《国剧》一文是国剧整体观研究的核心,他认为建设国剧要从民族性和世界性两方面入手,并高度评价了中国戏曲“程式化”的艺术价值。赵太侔的国剧观影响深远,此后叶崇智、顾颉刚等人结合其观点展开了一系列讨论,但这些内容以往很容易被研究者忽略。总体而言,以赵太侔为首的这批学者的文章指明了建设国剧的方向,即应从探究民间史、民族审美、民族语言等方面着手,深入内地、深入民众,从而发展和建设民族戏剧。他们共同为民族戏剧发声,为提升西方对中国戏曲美学价值和艺术手法的认知水平、促进东西方戏剧的共融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剧运动 爱尔兰 民间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胡星亮著《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思潮》
8
作者 须生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4期95-96,共2页
评胡星亮著《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思潮》须生南京大学胡星亮博士新近推出他的《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思潮》(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9月版,以下简称《戏剧思潮》,引用该书仅注页数)为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思潮的渊源、发展及走向勾勒出一个... 评胡星亮著《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思潮》须生南京大学胡星亮博士新近推出他的《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思潮》(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9月版,以下简称《戏剧思潮》,引用该书仅注页数)为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思潮的渊源、发展及走向勾勒出一个鲜明的轮廓。本书对研究对象的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潮 二十世纪 论争 研究方法 现实关怀 国剧运动 五·四 现实品格 具体论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上沅及其戏剧理论 被引量:2
9
作者 沈达人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75,181,共11页
作为我国近现代著名戏剧教育家、戏剧理论家,余上沅在对西方戏剧、舞台艺术、戏剧家及戏剧理论的引荐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国剧运动"反映了余上沅唯美主义的艺术观,随着"国剧运动"的终结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他... 作为我国近现代著名戏剧教育家、戏剧理论家,余上沅在对西方戏剧、舞台艺术、戏剧家及戏剧理论的引荐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国剧运动"反映了余上沅唯美主义的艺术观,随着"国剧运动"的终结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他明确了"艺术为人生"的艺术观。通过对戏曲程式、虚拟、线段结构的论述,余上沅还为戏曲美学的构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上沅 理论 西方戏 国剧运动 戏曲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独创”为标尺重读现当代戏剧文学——兼论话剧与戏曲的文学史地位
10
作者 孙惠柱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18,共13页
本研究在各种比较中审视现当代戏剧文学,以独创为标尺评判所有剧作,给予常被忽视的戏曲剧本同样的重视,结论是:戏曲文学成就高于话剧,还无意中攻克了西方现代戏剧家百年来未曾解决的一大难题——现代诗剧,更可能出现中国现代戏剧中最有... 本研究在各种比较中审视现当代戏剧文学,以独创为标尺评判所有剧作,给予常被忽视的戏曲剧本同样的重视,结论是:戏曲文学成就高于话剧,还无意中攻克了西方现代戏剧家百年来未曾解决的一大难题——现代诗剧,更可能出现中国现代戏剧中最有价值的世界性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创 文学 戏曲 国剧运动 现代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鬼行贱业”的救赎与转型:新旧之交下的梅兰芳游美记
11
作者 潘桐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2-124,共33页
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使传统艺术走上了与西方艺术不同的现代性建构道路。通过对1930年梅兰芳赴美演出前筹备过程的梳理,可以看到京剧现代转型的机制、特点与得失。从以齐如山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对梅兰芳与京剧的改造中可见,近代中... 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使传统艺术走上了与西方艺术不同的现代性建构道路。通过对1930年梅兰芳赴美演出前筹备过程的梳理,可以看到京剧现代转型的机制、特点与得失。从以齐如山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对梅兰芳与京剧的改造中可见,近代中国传统艺术探索出了一条以新知识分子为参与主体,以“中西结合、古今共用”的艺术理论为革新理念,以推动艺术成为跨越阶级和国家的大众时尚为革新目的,以“救亡图存、发扬国光”为最高理想的转型道路,由此在“为艺术而艺术”与“为社会而艺术”之间找到了现实平衡,成为了兼具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大众时尚。因此,梳理和分析近代京剧的改革史可以为当下探寻“文化自觉”的方向提供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剧运动 梅兰芳游美 现代转型 文化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