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4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内国际双循环、供需结构转型与流通高质量发展
1
作者 戚成蹊 张宝振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4-18,共5页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我国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提高内需和优化供给结构,增强国内市场主导作用。本文通过分析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探讨供需结构转型、国内循环和国际循...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我国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提高内需和优化供给结构,增强国内市场主导作用。本文通过分析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探讨供需结构转型、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对流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通过基准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验证了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对流通高质量发展的显著促进作用,并揭示供需结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中介效应。区域异质性检验表明,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大,中部和西部地区次之。结果发现,提升国内国际循环水平、加快供需结构转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加强政策支持和保障,是推动流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构建高效、智能、绿色的现代流通体系,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需结构转型 国内国际循环 流通体系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困境与出路
2
作者 张宇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38,共3页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双循环战略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这一背景下,农业的内涵和功能不断延伸和扩展,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愈发显化,成为增强国内大循环实力,提升国际循环水平的主要阵地和核心场域。然而,在农业农村融...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双循环战略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这一背景下,农业的内涵和功能不断延伸和扩展,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愈发显化,成为增强国内大循环实力,提升国际循环水平的主要阵地和核心场域。然而,在农业农村融入和服务“双循环”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供需结构不合理、产业根基不深、城乡融合道路受阻等现实问题。这要求我们在遵循乡村经济发展逻辑的前提下,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城乡治理新格局,综合施策,在新发展格局框架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新发展格局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新质生产力与农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
3
作者 王安琪 王涛生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62-67,共6页
文章选取2012—2023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基准回归模型、作用机制模型、空间杜宾模型探讨绿色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绿色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 文章选取2012—2023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基准回归模型、作用机制模型、空间杜宾模型探讨绿色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绿色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绿色新质生产力对沿海地区、东部地区农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赋能作用更强。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据要素集聚、产业结构升级在绿色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过程中发挥传导效应。空间溢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绿色新质生产力既能够促进本地区农业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又能够对邻近地区农业国内国际双循环产生正向影响。基于此,应加速培育绿色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打造数据要素集聚试验区,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构筑农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新质生产力 数据要素集聚 产业结构升级 农业国内国际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度的演变特征及驱动因子识别
4
作者 邢彦 靳雨晴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5-140,共6页
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子识别。结果表明:全国及三大地区“双新”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但区域发展不均衡,耦合协调度差距逐渐扩大,半数省份耦... 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子识别。结果表明:全国及三大地区“双新”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但区域发展不均衡,耦合协调度差距逐渐扩大,半数省份耦合协调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双新”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自相关特征,且趋势不断增强;系统内部影响新质生产力子系统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分别是发明专利、工业机器人安装密度、基础研究存量与生产规模、外商直接投资、商品市场活跃程度;系统外部影响“双新”耦合协调发展的主导驱动因素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政府数字管理、政务化关注度、政府科技支出,并且双因子交互作用的驱动力明显大于单因子的独立作用。因此,为促进“双新”融合协同发展,各地应做到“内外兼修”,充分发挥空间互动效应,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进而加速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发展格局 新质生产力 耦合协调度 障碍度模型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研究——基于复杂系统的产业链韧性测度法
5
作者 潘欣欣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5-98,共24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为维护产业链安全和提升产业链韧性指明了方向。对双循环影响产业链韧性的理论机理进行研究,实证检验了双循环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效果、异质性表现、作用...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为维护产业链安全和提升产业链韧性指明了方向。对双循环影响产业链韧性的理论机理进行研究,实证检验了双循环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效果、异质性表现、作用机制。研究结论表明,国内大循环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形”特征,国内国际双循环能够显著促进产业链韧性提升。双循环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存在行业异质性,在“卡脖子”行业中,国内大循环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还未产生显著效应,国内国际双循环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形”特征;在其他行业中,国内大循环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呈现“U形”特征,国内国际双循环显著促进产业链韧性水平提升。双循环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在沿海地区双循环显著促进产业链韧性水平提升;在非沿海地区双循环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形”特征。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国内大市场和技术创新是国内大循环影响产业链韧性的重要路径;国内国际双循环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促进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链韧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链韧性 国内循环 国内国际循环 循环发展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如何赋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基于关键特征的实证分析
6
作者 淦凌霞 赵婷茹 朱炎亮 《产经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6-160,共15页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作为高水平制度开放的“试验田”,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发挥的制度创新效应是政策制定者和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基于供给侧和需求端关系分析框架,以及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程中的一些关键特征,利用2009—201...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作为高水平制度开放的“试验田”,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发挥的制度创新效应是政策制定者和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基于供给侧和需求端关系分析框架,以及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程中的一些关键特征,利用2009—2019年中国177个城市数据,测算城市双循环发展指数,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赋能效应。结果显示:第一,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全球资源等方式,有效推动了国内国际市场的联通,强化了城市在双循环体系中的竞争力;第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赋能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这为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借鉴。由此可见,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能够畅通国内大循环,优化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关系,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贸易试验区 循环发展格局 重差分法 关键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新质生产力、国内国际双循环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50
7
作者 王曦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22,共6页
数字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创新变革新范式,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文章基于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数字新质生产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新质生产... 数字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创新变革新范式,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文章基于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数字新质生产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促进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来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新质生产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具体表现为数字新质生产力在东部地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更为显著。加快发展数字新质生产力,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着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畅通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渠道,健全地区协调发展机制,因地制宜发挥数字新质生产力效能有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新质生产力 国内国际循环 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介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下的西部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发展 被引量:27
8
作者 孙早 谢慧莹 刘航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共7页
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要求加大西部开放力度,推动西部开放型经济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在海运主导的开放型经济发展阶段,西部开放型经济表现出规模与竞争力相对不足、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较低、营商环境有待优化等特征事实。... 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要求加大西部开放力度,推动西部开放型经济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在海运主导的开放型经济发展阶段,西部开放型经济表现出规模与竞争力相对不足、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较低、营商环境有待优化等特征事实。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西部开放型经济能够规避竞争力较弱、内外联动性不足等传统劣势,面临着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机遇。瞄准建设服务业开放高地、向西开放门户、进口吸收转化聚集区、技术—制度融合创新试验区等潜在定位,西部地区可通过推动对外开放与区域统筹发展相联动、多层次高质量开放大通道建设、市场主体与开放管理体制协调优化,以开放创新为牵引促进联动化、联通化、市场化相耦合,使开放型经济逐步实现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向规则制度型转变的高水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发展格局 西部地区 开放型经济 西部大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问题导向的中国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 被引量:18
9
作者 张厚明 关兵 《湖湘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4-69,共6页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中,制造业领域存在着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产业链供应链中断风险不断增加以及国内国际循环相互转换不畅通等突出问题。为此,应深入推进制造业供给侧改革,助推制造业国内大循环迈入良性运转轨道;深入扩大开放,促进...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中,制造业领域存在着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产业链供应链中断风险不断增加以及国内国际循环相互转换不畅通等突出问题。为此,应深入推进制造业供给侧改革,助推制造业国内大循环迈入良性运转轨道;深入扩大开放,促进制造业国际循环运转畅通;狠抓关键环节和优化布局,健全和完善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发挥国内市场和龙头企业优势,推进制造业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供给侧改革 发展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思考 被引量:31
10
作者 张燕生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15,共6页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超级全球化进入下半场,冲突对抗风险上升,世界经济进入了长期停滞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开启。大国经济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开放大国要以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为首...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超级全球化进入下半场,冲突对抗风险上升,世界经济进入了长期停滞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开启。大国经济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开放大国要以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为首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国内大循环方面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和投资、创新驱动、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要深耕东亚、“一带一路”、美欧生产网络交互推进、提升双循环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构建跨境创新网络等。“十四五”时期要实施双循环自贸区战略,胸怀两个大局,使得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国际自由贸易区相互促进,处理好双循环的十大关系,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政府与市场、开放与自主、共享与发展博弈关系,构建高质量双循环自贸区网络。因此,要落实好双循环这项长期战略部署,明确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目标、重要任务和作用路径,打造全球高端要素集聚流转的综合枢纽和战略纽带,充分发挥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发展格局 自贸区战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重逻辑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磊 王震 李连友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61,共13页
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将人口老龄化问题转化为发展机遇的关键之举。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强化生产与供给格局,为提升“双循环”需求链和... 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将人口老龄化问题转化为发展机遇的关键之举。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强化生产与供给格局,为提升“双循环”需求链和供应链水平提供动力,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调整流通与分配格局,塑造银发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为产业链和价值链跃升提供契机。发展银发经济与构建“双循环”格局二者协同耦合,相互促进,本质是以消费牵引及产业适老化升级畅通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促进生产要素高效配置,激发银发产业发展活力,释放银发消费巨大潜力。反观现实层面,银发消费能力意愿人群差异大,消费权益保障机制不完善,需求潜力转型释放不充分;产业事业发展定位不清晰,要素资源创新融合不深入,产品服务供需适配性不强,产业链供应链缺乏竞争优势等供需困境,成为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攻破的关窍。为此,政策层面应注重从需求端与供给侧同步发力,强化银发经济发展的人口、环境、产业与政策基础支撑:需求侧以提升银发消费能力和改善银发消费环境为目标,促进银发消费预期向现实消费转变;供给侧以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强化资源要素保障为重点,助推银发经济转型升级与对外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新发展格局 高质量发展 银发经济 银发消费 银发产业 老年人口红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动民营经济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更好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顺毅 《绿色科技》 2020年第24期21-22,共2页
指出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在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适应内外发展环境变化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是其重要环节。民营经济也要从转变观念、精准定位、增强内力、创新模... 指出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在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适应内外发展环境变化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是其重要环节。民营经济也要从转变观念、精准定位、增强内力、创新模式、提升服务等方面主动适应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提出了政府可通过深化改革,畅通市场循环;支持创新,激发内在活力;升级内需,夯实发展基础;优化开放,实现内外联动;精准帮扶,助力解难纾困等方面综合施策,以促进民营经济在新发展格局中有更大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营经济 循环发展格局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国际双循环动态宏观经济研究——基于中国、美国、日本及欧盟的时变溢出及动态经济网络视角 被引量:3
13
作者 牛晓健 朱俊福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85,共11页
厘清国内外的宏观经济运行特征,对于制定实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采用TVP-VAR模型的广义方差分解刻画国内外宏观经济变量间的动态关联关系,并基于这一关系构建国内外宏观经济动态网络。研究结果表明,进... 厘清国内外的宏观经济运行特征,对于制定实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采用TVP-VAR模型的广义方差分解刻画国内外宏观经济变量间的动态关联关系,并基于这一关系构建国内外宏观经济动态网络。研究结果表明,进出口及汇率能够较大程度对经济网络产生溢出,而M2、利率和贷款则主要受到其他宏观变量的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变量受国际金融及贸易的影响程度较大,美国对我国的净溢出总体上最强。从国内大循环的动态经济网络视角看,现阶段网络内重要的经济变量逐渐演化为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和出口。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动态经济网络视角看,2011年以前,网络内重要的变量主要为国外宏观经济变量;从2011年至2021年底,网络内重要的变量逐步演化为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和工业增加值等国内宏观经济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国际循环 经济动态互动 经济网络 时变溢出 传播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经济循环格局调整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自力 王雪颜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共9页
国际经济循环格局是国际范围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体现,呈现出不断演变和调整的态势。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循环格局经历了海上商贸驱动的1.0版、工业化驱动的2.0版、去工业化驱动的3.0版后,正在向再工业化驱动的4.0版深度调整,... 国际经济循环格局是国际范围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体现,呈现出不断演变和调整的态势。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循环格局经历了海上商贸驱动的1.0版、工业化驱动的2.0版、去工业化驱动的3.0版后,正在向再工业化驱动的4.0版深度调整,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主动应对国际经济循环格局深度调整挑战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巩固和提升我国制造业优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经济循环格局 制造业优势 发展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主要问题和政策建议 被引量:65
15
作者 李猛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25,共10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足国内大循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目前我国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新时期改革发展任务情况下,就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构建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该战略的实...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足国内大循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目前我国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新时期改革发展任务情况下,就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构建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该战略的实施目的是通过科技自主创新构建完善的全供应链产业链体系,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释放内需潜力,充分运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关系,从而在新形势下培育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然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当前我国还存在消费增长动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阻碍人才流动的"樊篱"依然存在、"去中国化"的全球化挑战、供应链产业链中断风险等问题。对此,需要我国有针对性地采取包括扩大有效投资、确保投资有效,以消费促进国内经济内循环,重塑和完善内循环产业链,完善国内国际科技创新人才政策体系,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对外开放,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开拓海外新市场,建设开放型东北亚经济圈,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开放合作,推进中欧关系向前发展、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以及面对美国施压作出坚定而理性的回应等在内的一系列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 战略意义 主要问题 政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综述与展望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捷 陈少晖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4-160,共7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话题,引发了学界的研究探讨热潮。学界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意蕴、生成逻辑、实施路径等方面入手,初步回答了“什么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何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如何...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话题,引发了学界的研究探讨热潮。学界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意蕴、生成逻辑、实施路径等方面入手,初步回答了“什么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何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如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三个基本问题。但既有研究存在内涵元素间界限尚不明确、生成逻辑不够深入、缺乏史料支撑、路径对策同质化与块状化明显、缺乏具体措施等不足。今后应深化内容要素分析,加强史料研究,着重多学科交叉融通,丰富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视域,突出实证效度,以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国际循环 发展格局 生成逻辑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省际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测度与地区差异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韩兆安 吴海珍 云乐鑫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31,共11页
基于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本文测度了我国省际(区域)及不同产业的省内(区域内)循环、省际(区域间)循环和国际循环,并探究地区差异及来源。研究发现,2012年、2015年和2017年我国国民经济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大循环占比均值为92.75%... 基于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本文测度了我国省际(区域)及不同产业的省内(区域内)循环、省际(区域间)循环和国际循环,并探究地区差异及来源。研究发现,2012年、2015年和2017年我国国民经济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大循环占比均值为92.75%,省内循环占比由2012年的57.17%下降至2017年的54.40%,省际循环占比由2012年的34.74%上升至2017年的38.77%,省际间经济贸易呈上升趋势,全国统一大市场发展良好。分区域看,西北地区区域间循环占比最高,华南地区国际循环占比最高,华中地区区域内循环占比最高。分产业来看,农业的省际循环占比最高,制造业的国际循环占比最高,服务业的省内循环占比最高。我国省际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组间,观察期内平均组间差异贡献率高达64.13%。本研究为制定差异化省际(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提供现实依据,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格局 省际经济 国内国际循环 投入产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本土市场作用的逻辑 被引量:9
18
作者 冯帆 韦志文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142,共11页
加快培育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新质生产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阶段,我国形成了全球少有的超大规模本土市场,其所催生的高质量内需体系缓解了本土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引进消化吸收能力欠缺等问题,为本土... 加快培育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新质生产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阶段,我国形成了全球少有的超大规模本土市场,其所催生的高质量内需体系缓解了本土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引进消化吸收能力欠缺等问题,为本土企业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供新质生产要素和广泛的市场应用场景,成为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立足双循环良性互动,以本土市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作用逻辑体现在:其作用基础是本土市场资源优势;其作用方式是开放融合创新;其作用结果是“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良性互动,推动生产力的革新。在未来阶段,应准确把握和利用超大规模本土市场优势,以新的发展思路和对策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市场 新质生产力 自主创新能力 循环发展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下海南自由贸易港离岸贸易发展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詹联科 夏锋 《经济与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6-147,共12页
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离岸贸易有利于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维护多边贸易体系,改善营商环境。基于国际国内离岸贸易统计分析和发展经验梳理,研究认为海南自贸港在区位和政策制度方面具备发展离岸贸易的条件,应采... 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离岸贸易有利于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维护多边贸易体系,改善营商环境。基于国际国内离岸贸易统计分析和发展经验梳理,研究认为海南自贸港在区位和政策制度方面具备发展离岸贸易的条件,应采取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的发展战略,选择境外直接转卖、境外承包工程、面向“走出去”企业、船运公司转口等离岸贸易业务模式。为构建离岸贸易政策体系,海南自由贸易港应制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离岸贸易激励计划,建立更为灵活的跨境资金流动政策体系,提升金融机构服务与监管水平,促进大宗商品贸易平台和贸易商集聚发展,创新离岸贸易统计方式,打造跨国公司离岸共享服务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国际循环 离岸贸易 海南自由贸易港 贸易中间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重塑 被引量:31
20
作者 戴翔 张二震 张雨 《国际贸易》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17,共7页
改革开放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实施了"两头在外"国际大循环发展模式,在特定发展阶段是具备现实基础和客观条件的。更确切地说,既充分发挥了自身要素优势,也契合了全球要素分工演进的大势,符合经济学比较优势基本原理,从而取... 改革开放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实施了"两头在外"国际大循环发展模式,在特定发展阶段是具备现实基础和客观条件的。更确切地说,既充分发挥了自身要素优势,也契合了全球要素分工演进的大势,符合经济学比较优势基本原理,从而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功,促进了国内市场发育发展。然而,当前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使得上述模式局限性日益凸显,转向"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重塑竞争新优势,具体作用机制主要包括需求引致创新作用、诱发高端价值链向国内转移作用、虹吸全球高端要素向国内集聚作用、发挥扩大进口产生的溢出效应、构建双向循环开放型经济体系作用等。而充分发挥上述具体作用机制,亟待在尽快打破市场分割推动市场一体化发展、以区域经济高质量一体化为引领有序推动国内市场统一、以高水平开放促进国际循环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发展格局 国际竞争新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