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安全性和疗效评价 被引量:38
1
作者 秦永文 赵仙先 +3 位作者 吴弘 郑兴 丁继军 曹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评价国产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312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膜周部VSD患者,男144例,女168例,年龄2-65岁,平均(16.44±9.09)岁。超声测量VSD直径2-15 mm,平均(5.08±2.79)mm。应用7F-10F输送鞘管从右... 目的:评价国产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312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膜周部VSD患者,男144例,女168例,年龄2-65岁,平均(16.44±9.09)岁。超声测量VSD直径2-15 mm,平均(5.08±2.79)mm。应用7F-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封堵器。在超声和X线指导下放置封堵器。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天。出院前,术后1个月、6个月和1年定期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 结果:312例中302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96.79%。左心室造影测量的VSD直径2-20 mm,平均(4.96±2.67)mm。封堵器直径为4-20 mm,平均(7.09±3.60)mm。X线透视时间5-60 min,平均(14.92±8.09)min,操作时间30-160 min,平均(55.67±7.25)min。随访1个月至3年期间,未发生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等并发症。 结论:国产VSD封堵器经导管封堵膜部VSD使用安全,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封堵器 VSD 疗效评价 心电图 患者 并发症 术后 结论 指导 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被引量:4
2
作者 胡海波 蒋世良 +5 位作者 徐仲英 吴文辉 孟亮 陈雪生 赵红 王红月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观察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置入动物体内后的组织学反应,评价比较两种不同设计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用中华小型猪9只,非体外循环下通过外科方法建立创伤性肌部室间隔缺损动物模型,直视下经导管分别... 目的:观察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置入动物体内后的组织学反应,评价比较两种不同设计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用中华小型猪9只,非体外循环下通过外科方法建立创伤性肌部室间隔缺损动物模型,直视下经导管分别置入两种设计不同的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有端头型和无端头型),术后1、2、3个月分别处死进行大体解剖、光镜和电镜观察。 结果:9只猪中3只因术中出血死亡,6只置入封堵器(无端头型和有端头型各3只)成功,均存活至各自的实验终点。大体标本显示各组封堵器表面均覆盖一层厚薄不等的、光滑的新生内膜组织,免疫组化染色证实其组织学来源于正常心内膜结构。封堵器置入处心肌组织早期有轻度炎症反应,3个月时消失并为纤维组织所代替。肺、肝、脾、肾脏等重要脏器均无血栓栓塞现象。对比研究发现,有端头型封堵器较无端头型封堵器内膜完全覆盖所需的时间稍长。 结论:两种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相比之下无端头型封堵器生物相容性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封堵器 置入 生物相容性 头型 国产 大体标本 动物体内 华小 结论 终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Ⅱ治疗伴发主动脉窦脱垂室间隔缺损患儿效果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左超 陈智 +4 位作者 肖云彬 杨舟 王祥 王野峰 向金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探讨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ADO)-Ⅱ治疗伴发主动脉窦脱垂室间隔缺损(VSD)患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于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94例伴发主动脉窦脱垂VSD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60例,女34例,年龄为(4.7±... 目的探讨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ADO)-Ⅱ治疗伴发主动脉窦脱垂室间隔缺损(VSD)患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于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94例伴发主动脉窦脱垂VSD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60例,女34例,年龄为(4.7±3.1)岁;主动脉窦轻中度脱垂83例,VSD为(4.12±0.97)mm,重度脱垂11例,VSD为(4.95±0.51)mm;VSD类型为膜周部54例,嵴内以上40例。分析VSD大小、主动脉窦脱垂程度与ADO-Ⅱ选择的关系,以及术后中期主动脉瓣反流、残余漏变化,明确ADO-Ⅱ对此类患儿的适用性。结果术后中期最终存留主动脉瓣轻度反流6例,多发于使用4-4 mm、5-4 mm型ADO-Ⅱ封堵器;残余漏10例,主要发生于使用5-4 mm、6-4 mm型封堵器。结论ADO-Ⅱ封堵器在置入形态良好状况下,适用于VSD<6 mm伴主动脉窦脱垂患儿。术后有一定的残余漏和主动脉脉瓣反流发生,但能满足介入治疗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主动脉窦脱垂 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生物可降解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植入的中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2
4
作者 龚雪阳 杨一峰 +2 位作者 赵天力 胡世军 张伟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5-801,共7页
目的: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改良封堵器、选择更优的路径等方法拓展了VSD封堵术的适应证并降低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其中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的使用有望彻底解决VSD封堵造成的传导阻滞... 目的: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改良封堵器、选择更优的路径等方法拓展了VSD封堵术的适应证并降低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其中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的使用有望彻底解决VSD封堵造成的传导阻滞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比较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与金属封堵器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胸骨下段小切口VSD封堵术的中期随访结果,并分析术后发生心电图及瓣膜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9年1月1日至11月7日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进行VSD封堵术的27例患者术后3年内的随访资料,通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结果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发生心电图及瓣膜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分别有12例和15例患者采用金属封堵器和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进行VSD封堵,患者随访期间均存活,未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较大残余分流、封堵器过快吸收、明显瓣膜反流等严重并发症。金属封堵器组与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组术后1、2、3年的心电图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SD封堵器大小是影响术后2、3年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封堵器大小与缺损大小的差值是影响术后2年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在小型VSD封堵中的中期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并具有与传统镍钛合金封堵器相同的术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封堵 完全生物可降解间隔缺损封堵器 金属间隔缺损封堵器 瓣膜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国产封堵器闭合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 被引量:7
5
作者 秦永文 赵仙先 +3 位作者 吴弘 丁继军 曹江 郑兴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8期516-519,共4页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11例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直径为3~9mm,平均(5.82±2.09)mm。经股静脉通过6~9F鞘管送入封堵器,在X线透视和超声引导下完成操作...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11例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直径为3~9mm,平均(5.82±2.09)mm。经股静脉通过6~9F鞘管送入封堵器,在X线透视和超声引导下完成操作。结果左心室造影8例为膜部瘤型,3例为漏斗型。造影显示单出口6例,多出口5例,缺损口直径3~9mm,平均(6.09±1.58)mm。应用封堵器直径(8~12)mm。10例患者应用1个封堵器完全封堵。1例残余漏有4个漏口,应用2个封堵器后仍有少量残余分流。升主动脉造影均无主动脉瓣返流。1例术后第3天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应用氢化可的松治疗2周后完全恢复。术中X线透视时间8~30min,平均(16.91±4.23)min。术后随访1个月~4年,1例残余分流仍存在。全部患者无血栓栓塞、溶血、感染性心内膜炎,无封堵器移位,无主动脉瓣反流等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疗效可靠,操作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残余分流 封堵器 镍钛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国产及进口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文琪 郑万平 +4 位作者 张辉 马丽华 回长玲 陈丽娟 王俊松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15-518,共4页
目的:评价国产及进口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为临床提供优选依据。方法:根据患者意愿将待实施介入封堵术的74例VSD患者分为国产封堵器组(国产组,n=38)和进口封堵器组(进口组n=36)。超声心动图显示... 目的:评价国产及进口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为临床提供优选依据。方法:根据患者意愿将待实施介入封堵术的74例VSD患者分为国产封堵器组(国产组,n=38)和进口封堵器组(进口组n=36)。超声心动图显示室间隔回声中断,国产组3~12mm(6.23±2.82)mm;进口组4~11mm(5.86±3.17)mm。两组患者均在X线及彩色超声监测下完成VSD封堵治疗。对两组即刻成功率、平均X线曝露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总住院天数、总住院费用和术后半年内的超声改变、心电图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国产组37例即刻封堵成功,成功率为97.4%,平均X线爆露时间(28±11)min;术后发生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各1例,无残余分流出现;总住院天数(5.0±1.3)d;总住院费用(2.03±0.12)万元。进口组35例封堵成功,成功率为97.2%,平均X线爆露时间(29±13)min;术后出现少量残余分流2例,术后发生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总住院天数(6.0±1.6)d;总住院费用(3.13±0.21)万元。国产组总住院费用明显低于进口组(P〈0.01),余结果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VSD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良好,且治疗费用较使用进口封堵器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封堵器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封堵器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孙万峰 张国培 +2 位作者 崔婷 刘成霏 董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10期585-587,共3页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16例患者经临床体检、心超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VSD。术前超声测量缺损直径5~12 mm。在X线透视和经胸超声引导下通过F 6~8长鞘置入封堵器。结果左心室造影测量...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16例患者经临床体检、心超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VSD。术前超声测量缺损直径5~12 mm。在X线透视和经胸超声引导下通过F 6~8长鞘置入封堵器。结果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2~12 mm。植入封堵器直径为4~14 mm。封堵器到位后15 min左心室造影14例无分流,2例少量分流。术后1周经胸超声检查无分流,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闭合膜周部VSD安全、有效。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封堵器 镍钛合金 闭合膜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国产零偏心封堵器介入封堵嵴内型室间隔缺损七例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陈金明 廖德宁 +2 位作者 杜荣增 钱建英 陈懿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5-346,共2页
关键词 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封堵器 非对称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程自平 徐岩 +7 位作者 许邦龙 朱润硕 陈斌 史学功 朱红军 项云 吴继雄 汪太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5期386-388,共3页
目的 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PMVSD)并对近期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14例PMVSD患者均经胸心脏超声确诊 ,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 4~ 9mm ,平均 5 6mm ,经左心系统 ,室间隔缺损处 ,右心系统建立导丝... 目的 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PMVSD)并对近期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14例PMVSD患者均经胸心脏超声确诊 ,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 4~ 9mm ,平均 5 6mm ,经左心系统 ,室间隔缺损处 ,右心系统建立导丝轨道 ,沿导丝经输送鞘送直径 5~ 15mm(平均 7 5mm)的Amplatzer封堵器 ;术后 72h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疗效。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的并发症。全部患者封堵后无残余分流 ,术后即刻封堵率 10 0 %。术后 72h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无残余分流。 2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1例出现发热 ,3d后正常。结论 国产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成功率高 ,近期疗效可靠的治疗措施 ,其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AMPLATZER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284例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秦永文 赵仙先 +4 位作者 吴弘 孟舒 郑兴 丁继军 曹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141-141,共1页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双盘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分析 2 0 0 1年 12月至 2 0 0 4年 7月间应用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双盘状封堵器治疗的 2 86例先心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双盘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分析 2 0 0 1年 12月至 2 0 0 4年 7月间应用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双盘状封堵器治疗的 2 86例先心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男 130例 ,女 15 6例 ,年龄 2~ 6 5岁 ,平均 (16 .7±8.9)岁。术前超声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 3~ 18mm ,平均 (5 .0 7± 1.89)mm。应用 7F~ 12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双盘形封堵器。封堵后 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 ,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每天口服阿司匹林 3~ 5mg kg,连续心电监护 5d。出院前、术后 1、6个月和 1年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结果  2 86例中 ,2 77例患者封堵成功 ,成功率 96 .8%。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 3~ 17mm ,平均 (4 .96± 1.81)mm。造影测量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 0~ 12mm ,平均 (4 .4 8± 2 .13)mm。植入封堵器直径为 4~ 2 4mm ,平均 (7.0 8± 2 .5 5 )mm。未成功的 9例中 ,3例因导管未能通过室间隔缺损处 ,4例因封堵器放置后影响主动脉瓣关闭 ,1例因术中出现低血压而放弃封堵治疗。另 1例囊袋型室缺 ,放置封堵器后即刻出现少量右房室瓣返流 ,右心室与肺动脉间存在 2 0mmHg的收缩期压力阶差 ,术后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心导管插入术 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婴儿多发性肌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锦纷 高伟 +2 位作者 祝忠群 陈会文 张玉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344-345,共2页
目的报道1例小婴儿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VSD)术中镶嵌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正中胸骨切口开胸,在食管超声的导引下,在跳动心脏的右心室表面导入Amplatzer封堵器关闭2处肌部VSD。结果成功封堵2处肌部VSD,术后恢复顺利。结论将手术和介入... 目的报道1例小婴儿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VSD)术中镶嵌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正中胸骨切口开胸,在食管超声的导引下,在跳动心脏的右心室表面导入Amplatzer封堵器关闭2处肌部VSD。结果成功封堵2处肌部VSD,术后恢复顺利。结论将手术和介入治疗结合的镶嵌治疗小婴儿肌部V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肌部 镶嵌治疗 封堵器 婴儿 AMPLATZER封堵器 肌部间隔缺损 多发性间隔缺损 术中应用 小婴儿 关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7
12
作者 赵仙先 秦永文 +4 位作者 王尔松 郑兴 张振远 徐荣良 毛红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124-1126,共3页
目的:探索应用自制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8例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男10例,女8例,年龄1~12(7.6±3.2)岁,体质量12~65(28.6±14.8)kg。经临床体检... 目的:探索应用自制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8例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男10例,女8例,年龄1~12(7.6±3.2)岁,体质量12~65(28.6±14.8)kg。经临床体检、心脏超声和左心室造影确诊。用7F输送鞘管经股静脉送入自制双盘状封堵器,封堵后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 d。结果:17例患儿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3~7(3.9±1.2)mm,所用封堵器直径为4~10(6.1±1.6)mm,封堵均获成功,10 min后左心室造影、心脏超声检查均显示无残余分流,封堵器不影响主动脉瓣关闭。1例患儿因封堵器到位后心脏超声及主动脉根部造影显示主动脉瓣中度反流而放弃封堵。17例患儿随访1~10个月,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自制双盘状室间隔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间隔缺损 双盘状间隔缺损封堵器 心脏导管插入术 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心型封堵器在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吴勤 高雷 +8 位作者 徐新华 赵天力 杨进福 王欣 谢立 熊炼 尹倪 金万存 杨一峰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0-498,共9页
目的:探讨偏心型封堵器适用的室间隔缺损类型及超声心动图在外科微创封堵术中对偏心型封堵器选型的作用、成功封堵的关键及操作中避免损伤的经验。方法:对179例采用偏心型封堵器成功施行外科微创封堵术的室间隔缺损患儿进行回顾性研... 目的:探讨偏心型封堵器适用的室间隔缺损类型及超声心动图在外科微创封堵术中对偏心型封堵器选型的作用、成功封堵的关键及操作中避免损伤的经验。方法:对179例采用偏心型封堵器成功施行外科微创封堵术的室间隔缺损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适用偏心型封堵器的缺损类型、大小及形态,及通过随访评估偏心型封堵器封堵室间隔缺损的疗效。结果:成功使用偏心型封堵器的179例室间隔缺损患儿中膜周型占86.59%,双动脉下型占13.41%。封堵器型号选择一般比缺损测量最大径大2-3mm。随访示封堵器位置正确,固定满意,无轻量以上残余分流及瓣膜反流,无严重传导阻滞发生。结论:偏心型封堵器的应用较好的扩大了外科微创封堵术的适用范围,超声心动图引导封堵器正确放置能较好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心型封堵器 间隔缺损 外科微创封堵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房/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支气管胸膜瘘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6
14
作者 胡轶 尹雯 +5 位作者 张卫明 肖阳 许销销 赵苏 胡曼曼 倪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90-694,共5页
目的旨在探讨心脏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治疗支气管胸膜瘘(BPF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共纳入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于2016年10月~2018年2月间收治的13例BPFs患者。依据病情选择麻醉方式,根据瘘口位置及... 目的旨在探讨心脏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治疗支气管胸膜瘘(BPF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共纳入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于2016年10月~2018年2月间收治的13例BPFs患者。依据病情选择麻醉方式,根据瘘口位置及大小采用不同规格的封堵器治疗。观测患者处置前后瘘口闭合情况、咳嗽评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等指标,监测患者术中及术后1、4、12周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13例BPFs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1.3岁(43~81岁),均为外科手术后BPFs形成,8例为全肺切除术,5例为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其中,右主支气管瘘6例,右上肺支气管瘘1例,右下肺支气管瘘3例,左主支气管瘘2例,左下肺支气管瘘1例。瘘口平均直径为(10.48±2.31)mm(5~18 mm)。13例患者在全麻或者局麻+镇静镇痛下经支气管镜共计置入封堵器14枚,其中ASD封堵器10枚,VSD封堵器4枚。封堵器置入后患者瘘口封闭,咳嗽及感染明显改善,活动耐受力明显提高,近期(4周)有效率为92.3%,随访中仅1例患者在8周时因瘘口扩大行再次手术。结论经支气管镜应用ASD/VSD封堵器治疗BPFs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胸膜瘘 支气管镜 间隔缺损封堵器 间隔缺损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中封堵器的个体化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管丽华 周达新 +5 位作者 葛均波 张蕾 潘文志 陈海燕 姚豪华 孔德红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0-147,共8页
目的研究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介入治疗中封堵器个体化选择对疗效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介入治疗标准的137例VSD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71例,女性66例,年龄3~76(31.52±16.13)岁。其中膜周部98例,单纯肌... 目的研究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介入治疗中封堵器个体化选择对疗效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介入治疗标准的137例VSD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71例,女性66例,年龄3~76(31.52±16.13)岁。其中膜周部98例,单纯肌部10例,嵴内型12例,外科修补术后残余分流VSD11例,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VSD 5例,外伤引起的室间隔肌部穿孔VSD 1例。根据左心室造影VSD的形态、大小、与主动脉瓣及三尖瓣的关系进行个体化选择封堵器介入治疗,术后即刻、24h、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观察随访其疗效、并发症、心腔大小和肺动脉压力的变化。结果 124例患者成功封堵(90.51%),共使用了126个封堵器(2例患者分别使用了2个封堵器):对称型封堵器26个(20.6%),边3型18个(14.3%),边4型44个(34.9%),边5型13个(10.3%),偏心型14个(11.1%),肌部11个(8.7%)。29例(23.4%)术后出现心律失常,分别是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上性早搏和加速性交界性心动过速,总恢复率为96.6%,无Ⅲ度AVB。左心房前后径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在术后24h明显缩小(P=0.001及0.002);左心室收缩末内经在术后24h及术后1个月均缩小(P=0.007);左心室射血分数在术前术后、24h、术后随访中变化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肺动脉收缩压术后24h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01),术后1、3、6、12个月均未见进一步下降(P=0.820)。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VSD,封堵器应个体化选择,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既能有效封堵VSD,又可减少发生或避免医源性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VSD) 介入治疗 封堵器 个体选择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镍钛合金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秦永文 胡建强 赵仙先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038-1040,共3页
目的 :观察自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植入动物体内后的组织学反应。方法 :选用杂种猪 6只 ,体质量 15~ 2 0 kg。应用硫喷妥钠静脉麻醉 ,开胸暴露心脏 ,在右心室近心尖处穿刺右心室壁、室间隔 ,通过 10 F鞘管将自制镍钛合金室间隔缺损封堵... 目的 :观察自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植入动物体内后的组织学反应。方法 :选用杂种猪 6只 ,体质量 15~ 2 0 kg。应用硫喷妥钠静脉麻醉 ,开胸暴露心脏 ,在右心室近心尖处穿刺右心室壁、室间隔 ,通过 10 F鞘管将自制镍钛合金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置入室间隔处。观察 45~ 12 0 d。结果 :6只猪中 1只因术中出血死亡 ,另 1只猪术后 8h死亡 ;4只猪存活。术后 45 d和 6 0d各处死 1只猪 ,12 0 d处死 2只 ,大体标本显示封堵器表面覆盖一层新生内膜 ,光镜观察新生内膜表面为一单层扁平细胞所覆盖。在早期 ,封堵器植入处有炎症细胞浸润 ;后期炎症反应消失 ,为纤维组织所代替 ,表现为组织损伤后的修复过程。肺、肝脏、脾脏、肾脏、大小肠无血栓栓塞现象。 结论 :自制镍钛合金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钛合金 间隔缺损 封堵器 生物相容性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堵器堵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的护理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玉如 许凤英 +3 位作者 翟大玲 徐金风 胡玉芳 陈桂花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199-1200,共2页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一种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以往外科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心脏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用对称型封堵器(SVSDO)和非对称型封堵器(AVSDO)堵闭膜部室间隔缺损取得了较好...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一种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以往外科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心脏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用对称型封堵器(SVSDO)和非对称型封堵器(AVSDO)堵闭膜部室间隔缺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较传统的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低,恢复快等优点。本中心自2003年7月至2005年4月共完成267例,现将术中护理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封堵器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偏心型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微创镶嵌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俊 莫绪明 +2 位作者 左维嵩 张婧 祁雪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24-527,532,共5页
目的研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指导、监测偏心型封堵器在经胸微创行室间隔缺损镶嵌术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偏心型封堵器成功治疗的16例室间隔缺损的镶嵌术,术前TEE详细观察缺损部位、大小及周边的解剖关系,供术者选... 目的研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指导、监测偏心型封堵器在经胸微创行室间隔缺损镶嵌术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偏心型封堵器成功治疗的16例室间隔缺损的镶嵌术,术前TEE详细观察缺损部位、大小及周边的解剖关系,供术者选择合适封堵器,指导、监测整个封堵过程,评价即刻封堵效果。结果 TEE测得术前室间隔缺损直径3~6mm,平均(4.56±0.75)mm,使用的偏心型封堵器直径5~8mm,平均(6.06±0.71)mm。TEE显示封堵器与室间隔缺损边缘吻合紧密,主动脉瓣反流无加重,2例封堵器边缘存在细小左向右分流(分流束<1.5mm)。随访1、3、6个月,封堵器位置正常,无残余分流,未出现主动脉瓣反流。左心房、室径线较术前明显减小,基本恢复正常水平。结论在TEE指导和监测下,应用偏心型封堵器治疗主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的微创镶嵌术创伤小,安全性高,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经食管 间隔缺损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可吸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体外降解和力学性能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玉峰 陈文瑶 +5 位作者 黄新苗 白元 吴弘 张瑾 秦永文 赵仙先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60-665,共6页
目的设计和制作生物可吸收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器,观察其体外降解特性并对其机械力学性能进行测试,为下一步经导管闭合VSD的动物实验打下基础。方法采用可降解高分子聚合材料聚对二氧环己酮(polydioxanone,P... 目的设计和制作生物可吸收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器,观察其体外降解特性并对其机械力学性能进行测试,为下一步经导管闭合VSD的动物实验打下基础。方法采用可降解高分子聚合材料聚对二氧环己酮(polydioxanone,PDO)单丝、聚左旋乳酸(poly-L-lactic acid,PLA)无纺布和聚乙醇酸(polyglycolic acid,PGA)缝线制作生物可吸收VSD封堵器,在封堵器盘片上对称部位缝上金属钽颗粒为X线下显影标记,右侧盘片尾部设计一环形小襻供配套输送系统钳夹输送。体外测试可吸收VSD封堵器的相关力学性能,行体外降解试验,测定封堵器盘片支撑力和质量衰减情况。结果可吸收VSD封堵器的机械力学性能包括压缩/弹性恢复性能、尾部环形襻极限拉力、左侧盘片支撑力皆满足经导管输送的封堵力学要求。体外降解实验显示,可吸收封堵器8周内结构和形状仍保持不变,12周时PDO丝出现断裂、崩解,盘片结构不完整。左侧盘片支撑力在体外降解2周和3周时支撑力比初始时增强(分别为初始支撑力的121.7%和107.8%),4周和6周时支撑力比初始时下降(分别降至88.6%和85.3%)。封堵器质量最初4周下降不到1%,6周以后质量明显下降。结论用生物可吸收材料制作的VSD封堵器满足经导管植入体内的生物力学要求,可进行下一步的动物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收性植入物 力学 封堵器 间隔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研制和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4
20
作者 穆瑞斌 秦永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81-184,共4页
关键词 膜部 间隔缺损 封堵器 VSD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