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9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产封堵器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长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于曼丽 王可 +2 位作者 刘景 赵仙先 秦永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75-977,共3页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方法:应用国产PDA封堵器对31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成年PDA患者行封堵治疗,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1d进行详细体检并行12导联心电图(ECG)、X...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方法:应用国产PDA封堵器对31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成年PDA患者行封堵治疗,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1d进行详细体检并行12导联心电图(ECG)、X线胸片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术后进行定期随访。结果:31例患者中成功封堵26例,5例试封堵后证实肺动脉高压为阻力型而收回封堵器。26例成功封堵患者中,PDA直径(12.11±4.12)mm,所选封堵器直径(17.54±4.28)mm。封堵后即刻肺动脉收缩压由(101.92±24.86)mmHg(1mmHg=0.133kPa)降至(64.96±26.33)mmHg,肺动脉平均压由(75.54±16.16)mmHg降至(44.88±19.30)mmHg。少量残余分流3例,微量穿隔血流1例。术后平均随访(39±17.4)个月,心功能明显改善(2.62±0.64vs1.92±0.39),复查X线胸片示心胸比有所缩小;TTE改变主要是左心和主肺动脉直径缩小及射血分数提高,2例仍存在少量残余分流。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成人PDA安全有效,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重度肺动脉高压 成人 长期随访 国产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国产蘑菇伞形封堵器治疗未闭动脉导管二例报告 被引量:8
2
作者 秦永文 胡建强 +1 位作者 赵仙先 毛红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95-496,共2页
关键词 动脉导管 蘑菇伞形封堵器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严重程度在胎龄≤32周早产儿肺出血发生和死亡中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江倩男 刘婷婷 +2 位作者 刘莹莹 崔凯洁 刘秀香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575-1583,共9页
目的 评价动脉导管未闭严重程度在胎龄≤32周新生儿肺出血(NPH)发生和死亡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连续收治的胎龄≤32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包括胎龄、出生体质量(WT)、分娩方式、罹患的疾病及孕母围产因素等... 目的 评价动脉导管未闭严重程度在胎龄≤32周新生儿肺出血(NPH)发生和死亡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连续收治的胎龄≤32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包括胎龄、出生体质量(WT)、分娩方式、罹患的疾病及孕母围产因素等临床特征。以是否合并NPH将纳入患儿分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将NPH合并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的患儿以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死亡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11例患儿,其中NPH者92例。NPH与机械通气(MV)、高频振荡通气(HFO)、hsPDA、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脑室内出血(IVH)呈强相关性(r=0.443、0.407、0.352、0.325、0.310,P <0.00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4级(NRDS)、IVH、MV、HFO、DIC和hsPDA均是≤32周胎龄儿NPH的独立危险因素(OR=2.641、2.097、1.065、2.298、5.550、3.820,P <0.05);胎龄、WT、PDA内径、PDA血流速度、左心室输出量、左心室舒张晚期a'波速度和新生儿窒息等为NPH合并hsPDA的影响因素(P <0.05);动脉导管未闭严重程度评分(PDAsc)是≤32周胎龄NPH合并hsPDA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65,95%CI:1.031~1.553,P=0.024),NPH合并PDA患儿死亡的预测概率与PDAsc之间存在强相关性(r=0.901,P=0.001),ROC曲线显示PDAsc对死亡预测结果比较理想(AUC=0.687,P=0.002)。结论 hsPDA是≤32周胎龄儿NP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DAsc是≤32周胎龄NPH合并hsPDA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预测结果具有强相关性,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新生儿 肺出血 死亡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的长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黎励文 黄文晖 +1 位作者 黄奕高 王玲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079-1080,共2页
目的评估成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应用国产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术后的长期疗效。方法从2001年2月到2006年3月共有154例患者置入国产封堵器,术前、术后第1天及1年行心脏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成功,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 目的评估成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应用国产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术后的长期疗效。方法从2001年2月到2006年3月共有154例患者置入国产封堵器,术前、术后第1天及1年行心脏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成功,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PDA最窄部位直径3~18mm,平均(7.9±4.7)mm。术后第1天全部患者接受心脏超声检查,其中9例存在微量残余分流,5例轻度溶血,术后第3天恢复正常。140例患者(96.6%)完成1年随访,无残余分流、溶血、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死亡病例发生。1年后心脏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舒张末径由(48.2±8.7)mm变为(42.1±6.1)mm(P<0.01);收缩末径从(37.1±5.3)mm变为(30.6±2.1)mm(P<0.01);肺动脉收缩压从(41.1±3.2)mmHg变为(23.2±1.9)mmHg(P<0.01)。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成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是安全、可行的,但在制作工艺上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远期疗效需进一步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封堵器 心脏超声检查 远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心上型双侧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
5
作者 张涵玉 冯海艳 孙丽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9-690,共2页
患者女,17岁,持续头晕伴胸闷、大汗1天;4年前体检发现动脉导管未闭;否认家族及遗传病史。查体:肺动脉瓣听诊区第二心音减弱时闻及连续性杂音。心动图:窦性心律,V1~V6导联T波低平、轻度倒置。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经... 患者女,17岁,持续头晕伴胸闷、大汗1天;4年前体检发现动脉导管未闭;否认家族及遗传病史。查体:肺动脉瓣听诊区第二心音减弱时闻及连续性杂音。心动图:窦性心律,V1~V6导联T波低平、轻度倒置。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经胸超声心动图:肺动脉主干内径28 mm,左肺动脉内径9 mm、右肺动脉内径19 mm,降主动脉与肺动脉分叉偏右处探及左向右分流(图1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静脉 血管畸形 动脉导管 超声心动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32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金恒 赵刚 +3 位作者 吴红萍 王毅 马明 管耘园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419-1421,共3页
目的: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观察及其疗效分析。方法:32例PDA患者于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测量动脉导管大小,在透视下经传送装置将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置入动脉导管内,使之在动脉导管最窄处固定,即刻造影,术后... 目的: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观察及其疗效分析。方法:32例PDA患者于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测量动脉导管大小,在透视下经传送装置将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置入动脉导管内,使之在动脉导管最窄处固定,即刻造影,术后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主动脉弓造影即刻无分流26例;5例存在微量或少量残余分流,经UCG复查,其中4例术后48h分流消失,1例术后3个月分流消失;封堵后即刻肺动脉平均压由封堵前(40.0±15.3)mmHg下降至(33.0±14.1)mmHg(P<0.05);术后3个月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均较术前缩小(92.0±29.4)mlvs(110.0±30.2)ml,(54.0±11.3)mlvs(63.0±15.0)ml,P<0.05。结论:应用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操作方法简便,治疗范围广,成功率高,不失为很有前途的代替进口封堵器的介入性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导管封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儿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及永存左上腔静脉CTA表现1例
7
作者 何晓宁 穆乃文 +3 位作者 肖娟 蒋双升 单裕清 王超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69-370,共2页
病例 女,6月。3月前因感冒就诊于外院,CT平扫显示主动脉弓狭窄,为求进一步检查来本院就诊。患儿无明显其他症状。体格检查:血压108/69 mmHg(1 mmHg≈0.133 kPa),皮肤、黏膜无黄染、苍白、发绀;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正常,心率126次/分;... 病例 女,6月。3月前因感冒就诊于外院,CT平扫显示主动脉弓狭窄,为求进一步检查来本院就诊。患儿无明显其他症状。体格检查:血压108/69 mmHg(1 mmHg≈0.133 kPa),皮肤、黏膜无黄染、苍白、发绀;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正常,心率126次/分;听诊胸骨左缘第2肋间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收缩期3/6级杂音,P2亢进,无心包摩擦音。超声检查:主动脉弓降部缩窄,主动脉瓣二叶畸形(Bicuspid aortic valve,BAV)并向前血流速度加快,左室壁厚,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永存左上腔静脉(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动脉缩窄 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许邦龙 徐岩 +5 位作者 程自平 陈斌 朱润硕 史学功 汪太平 吴继雄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5-356,共2页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31例PDA患者,PDA最窄处(φ)为2.4~15.1(5.9±2.4)mm.术后平均随访3~36(15.4±10.2)月,超声心动图(UCG)评价封堵的效果并观察有无并发...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31例PDA患者,PDA最窄处(φ)为2.4~15.1(5.9±2.4)mm.术后平均随访3~36(15.4±10.2)月,超声心动图(UCG)评价封堵的效果并观察有无并发症.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肺动脉平均收缩压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术后10 min主动脉造影示,无残余分流26例(占83.9%),微量分流4例及少量分流1例(占16.1%),术后24~48 h UCG示仅1例有极少量的残余分流,术后1月UCG示全部患者均无残余分流;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随访期间增大的左室腔及心功能均改善.结论使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PDA患者,近中期疗效确切、使用安全、适应证广、价格经济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治疗 心脏导管插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在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肖云彬 陈智 +2 位作者 黄希勇 王祥 杨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53-856,共4页
目的评价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在小儿冠状动脉瘘介入封堵治疗的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5月在我院采用PDA封堵器进行冠状动脉瘘介入封堵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本组8例患儿,年龄(4.1±3.8)... 目的评价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在小儿冠状动脉瘘介入封堵治疗的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5月在我院采用PDA封堵器进行冠状动脉瘘介入封堵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本组8例患儿,年龄(4.1±3.8)岁,右冠状动脉起源5例,左冠状动脉起源3例,分流入右心房、右心室各4例。所有患儿均成功进行封堵治疗,术后随访(2.2±1.2)年,无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心肌缺血表现。结论 PDA封堵器应用于冠状动脉瘘介入封堵治疗近中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体会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兮屴 董晓燕 +4 位作者 符雅明 王海燕 杨四清 郑晓华 袁嘉骥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55-557,共3页
目的: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应用Amplatzer法封堵动脉导管未闭3例,年龄最大57岁,最小21岁。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直径约5~8mm,经6F或7F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10min行侧位降主... 目的: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应用Amplatzer法封堵动脉导管未闭3例,年龄最大57岁,最小21岁。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直径约5~8mm,经6F或7F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10m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观察有无分流。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术后24h超声心动图均无残余分流。随访均未发现有残余分流。结论: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直径达8mm的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AMPLATZER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角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2
11
作者 秦永文 赵仙先 +3 位作者 吴弘 郑兴 丁继军 胡建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 评价应用成角动脉导管未闭 (PDA)封堵器经导管闭合PDA的疗效。方法  9例PDA患者 ,未闭导管最小直径 3~ 10mm ,平均 (5 .8± 1.9)mm。应用 6~ 9F长鞘管输送封堵器封堵PDA。结果  9例患者均获成功。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 5~ ... 目的 评价应用成角动脉导管未闭 (PDA)封堵器经导管闭合PDA的疗效。方法  9例PDA患者 ,未闭导管最小直径 3~ 10mm ,平均 (5 .8± 1.9)mm。应用 6~ 9F长鞘管输送封堵器封堵PDA。结果  9例患者均获成功。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 5~ 14mm ,平均 (9.7± 2 .9)mm。 9例术后即刻主动脉造影显示无分流。全部病例术后 1周心脏多普勒超声显示PDA完全堵塞。无并发症。结论 成角PDA封堵器治疗PDA使用安全 ,疗效可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角动脉导管 封堵器 PDA 并发症 临床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0
12
作者 宋治远 何国祥 +7 位作者 舒茂琴 胡厚源 迟路湘 张萍 仝识非 程训民 冉擘力 姚青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37-639,共3页
目的 评价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 (ASD)及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5 0例(男 2 3例、女 2 7例 ,年龄 3~ 64岁 )中ASD 19例、PDA 3 1例 ,按常规在局麻或全麻下完成心导管检查及造影。ASD封堵时先用测量球囊... 目的 评价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 (ASD)及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5 0例(男 2 3例、女 2 7例 ,年龄 3~ 64岁 )中ASD 19例、PDA 3 1例 ,按常规在局麻或全麻下完成心导管检查及造影。ASD封堵时先用测量球囊测ASD直径及选取Amplatzer封堵器 ,经传送装置将封堵器推送至左房 ,先后释放左、右侧盘 ,心脏超声证实ASD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不影响二尖瓣活动时 ,再将Amplatzer封堵器完全释放。PDA患者先行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 ,测量PDA直径及选择Amplatzer蘑菇伞封堵器 ,经传送装置将封堵器置于未闭的动脉导管内 ,重复主动脉造影证实无残余分流时释放封堵器。结果 ① 19例ASD患者球囊测得的ASD直径为 2 3± 6( 13~ 3 1)mm ,所用封堵器直径为 17~ 40mm ,均一次性封堵成功。② 3 1例PDA患者中 3 0例用Amplatzer蘑菇伞封堵成功 ,1例PDA内径达 12mm者用直径 17mm的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封堵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及PDA具有操作简便、疗效肯定、创伤小、适应症广及并发症少的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 AMPLATZER封堵器 心脏插管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封堵器关闭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13
作者 韩秀敏 朱鲜阳 +4 位作者 张玉威 金岩 邓东安 侯传举 全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应用。方法 全组 5 1例 ,肺动脉收缩压 (84 .7± 13.5 ) (70~ 137)mmHg ,肺动脉平均压 (6 5 .0± 11.5 ) (4 2~ 97)mmHg ,PDA最窄处直径 (7.0±...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应用。方法 全组 5 1例 ,肺动脉收缩压 (84 .7± 13.5 ) (70~ 137)mmHg ,肺动脉平均压 (6 5 .0± 11.5 ) (4 2~ 97)mmHg ,PDA最窄处直径 (7.0± 2 .4 ) (3~ 15 )mm。封堵成功后监测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压力和血氧饱和度变化 ,决定能否行永久封堵。结果 除 1例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未能封堵外 ,其他 5 0例患者封堵均获成功。术后肺动脉收缩压降至 (4 6 .1± 14 .9) (2 4~ 10 9)mmHg ,肺动脉平均压降至 (31.3± 11.6 ) (14~ 6 9)mmHg。术后 10min降主动脉造影显示 30例 (6 0 % )封堵完全 ,无残余分流 ,2 0例 (4 0 % )存在微量~少量残余分流。 2 4h及 1个月后仅 1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6个月后未见残余分流、再通及封堵器移位。结论 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封堵器 动脉导管 动脉高压 PDA 合并症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及其疗效评价 被引量:19
14
作者 蒋世良 黄连军 +8 位作者 戴汝平 赵世华 凌坚 金敬琳 郑宏 张戈军 曾筝 张岩 谢若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A09期19-21,共3页
目的:评价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 的初步疗效。方法:自1998 年5 月~1999 年6 月,采用美国AGA 公司生产的Amplatzer 封堵器共施行47 例( 女37 例,男10 例)PDA 封... 目的:评价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 的初步疗效。方法:自1998 年5 月~1999 年6 月,采用美国AGA 公司生产的Amplatzer 封堵器共施行47 例( 女37 例,男10 例)PDA 封堵术。平均年龄15-8 ±13-4 岁(0-9 ~48 岁) ,平均体重37-3 ±21-2 kg(6-5 ~82-0 kg) 。3 例为PDA 结扎术后再通。全部病例均经临床、心电图、X 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为PDA。局麻或全麻下穿刺右股静、动脉,先行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以确定PDA的位置、形状及直径。选择大于所测PDA 最窄直径2 ~4 m m 的Amplatzer 封堵器,于透视下经6 F 输送鞘管将其封堵于PDA 处。10分钟后重复主动脉造影,若封堵器形状、位置满意,无或仅有微~少量残余分流时,可释放封堵器。重复右心导管检查后撤出导管,压迫止血。术后24 ~48 小时,1 ~13 个月行超声心动图、X 线胸片检查,观察残余分流情况、有无再通及封堵器位置等。结果: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PDA 属Krichenko A 型45 例,B 型及E 型各1 例。PDA 最窄处直径平均为4-6 ±1-7 m m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介入疗法 AMPLATZER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新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涛 张戈军 +6 位作者 徐仲英 蒋世良 万俊义 胡海波 金敬琳 郑宏 徐亮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7-271,共5页
目的:评价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 Ⅱ)在非动脉导管未闭结构性心脏病中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2011年5月至2015年1月应用ADO Ⅱ治疗非动脉导管未闭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28例,年龄中位数5岁(5个月~42岁),体重中位数19.3 kg(... 目的:评价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 Ⅱ)在非动脉导管未闭结构性心脏病中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2011年5月至2015年1月应用ADO Ⅱ治疗非动脉导管未闭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28例,年龄中位数5岁(5个月~42岁),体重中位数19.3 kg(4.2~91.0 kg)。封堵后观察封堵器的位置、形态及封堵效果。结果:28例患者应用ADO Ⅱ封堵手术均成功。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14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行体肺动脉侧支血管封堵患者10例,其他适合应用ADO Ⅱ封堵的患者4例。28例患者未发生与股动脉穿刺有关的并发症、溶血和血栓栓塞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ADO II形态小、可控性好,容易输送,对血管损伤小,适用于小型膜部室间隔缺损、粗大迂曲体肺侧支血管及一些少见的结构性心脏病,封堵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 心血管畸形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封堵冠状动脉瘘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鉴 陈笋 +3 位作者 孙锟 杨健萍 沈加 武育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51-1853,共3页
目的介绍使用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封堵冠状动脉瘘的经验,分析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9月—2013年10月使用ADOⅡ经导管介入封堵冠状动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及术后短期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儿平均年... 目的介绍使用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封堵冠状动脉瘘的经验,分析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9月—2013年10月使用ADOⅡ经导管介入封堵冠状动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及术后短期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儿平均年龄3.8岁。4例右冠状动脉—右心室瘘患儿中,3例选择4 mm×6 mm ADOⅡ,5F输送鞘;1例选择4 mm×4 mm ADOⅡ,4F输送鞘。1例左冠状动脉—右心室瘘患儿选择4 mm×4 mm ADOⅡ,5F输送鞘。术中造影及术后心脏超声均显示无残余分流,术后第2日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平均随访16个月,均未发现异常。结论 ADOⅡ的主要优势是输送鞘尺寸小、柔软,容易到达瘘口并能够有效封堵冠状动脉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动脉导管封堵器 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关闭婴儿大管型动脉导管未闭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2
17
作者 谢育梅 张智伟 +3 位作者 李渝芬 钱明阳 石继军 王树水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89-591,共3页
目的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关闭婴儿大管型动脉导管未闭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2007年5月-2008年2月就诊的10例4~9个月婴儿经主动脉造影确诊为大管型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内径为4.1~7.4mm,长度7.9~11.9mm,合并中~重度的肺... 目的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关闭婴儿大管型动脉导管未闭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2007年5月-2008年2月就诊的10例4~9个月婴儿经主动脉造影确诊为大管型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内径为4.1~7.4mm,长度7.9~11.9mm,合并中~重度的肺动脉高压。选用6~12mm国产肌部或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术后主动脉造影、术后24h及1~6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随访观察疗效。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主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显示无残余分流。随访超声心动图无明显降主动脉缩窄,1例左肺动脉轻度狭窄。无其他不良并发症。结论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可用于关闭婴儿粗大管型的动脉导管未闭,成功率高,近期疗效肯定,中远期疗效需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封堵器 导管 婴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Cook弹簧圈和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185例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俊杰 张智伟 +2 位作者 钱明阳 李渝芬 王慧深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54-456,共3页
关键词 Cook弹簧圈 AMPLATZER封堵器 介入治疗 小儿 动脉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婴幼儿特殊形状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云国 张政 +2 位作者 许飞 严济泳 段君凯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79-681,共3页
目的评价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治疗婴幼儿特殊形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经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提示窗型PDA或动脉导管长度>7 mm管型PDA,并选择VSD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的2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 目的评价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治疗婴幼儿特殊形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经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提示窗型PDA或动脉导管长度>7 mm管型PDA,并选择VSD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的2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患儿中窗型PDA 12例,男7例、女5例,中位年龄8.7个月(6个月~3岁);管型PDA 15例,男6例、女9例,中位年龄18个月(11个月~5岁)。窗型PDA选择膜部VSD封堵器,管型PDA选择肌部VSD封堵器封堵;按照窗型PDA肺动脉端内径加3~6 mm、管型PDA肺动脉端内径加2~4 mm选择封堵器腰部大小。所有患儿均成功封堵,术后均无残余分流。术后24小时、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胸片提示封堵器位置良好。术后24小时、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降主动脉流速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左肺动脉流速较术前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VSD封堵器介入治疗特殊形状PDA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动脉导管 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128例成人动脉导管未闭随访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文晖 黄奕高 +1 位作者 黄涛 黄新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10期1170-1171,共2页
目的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成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 (PDA)术后中长期随访分析。方法 :全组 13 1例病人 ,年龄 15~ 5 2岁 ,平均 ( 3 8 6± 9 6)岁。PDA最窄部位直径 2~ 12mm ,平均 ( 7 5± 2 8)mm ;术后 12 8例患... 目的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成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 (PDA)术后中长期随访分析。方法 :全组 13 1例病人 ,年龄 15~ 5 2岁 ,平均 ( 3 8 6± 9 6)岁。PDA最窄部位直径 2~ 12mm ,平均 ( 7 5± 2 8)mm ;术后 12 8例患者 (随访率为 97 7% )完成随访 2 5~ 72个月 ,平均 ( 4 0 7± 8 1)个月 ,中位数 44 7个月。术前、术后第 1天及 2 0 0 4年 4月间常规行大小便常规和血生化及心脏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 :所有病人手术成功 ,12 8例随访患者中 10例 ( 7 8% )术后 1d存在微量残余分流。其中 3例 ( 2 3 % )术后 1d轻度溶血 ,术后 3d恢复正常。随访中所有病人健在。未发现残余分流、溶血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径从 ( 4 7 3± 9 9)mm变为( 4 1± 5 4)mm (P <0 0 1) ;收缩末径从 ( 3 6 2± 6 1)mm变为 ( 2 9 7± 3 7)mm (P <0 0 1) ;肺动脉收缩压从 ( 4 0 1±3 9)mmHg变为 ( 2 2 4± 2 1)mmHg(P <0 0 1)。结论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成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是安全的 ,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 AMPLATZER封堵器 随访 病人 心脏超声 成人动脉导管 经皮介入治疗 PDA 平均 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