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evel Set方法的气-液-固三相流动模型与模拟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彦鹏 王焕然 《应用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78-582,共5页
采用基于Level Set方法与离散颗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一个用于描述气液固三相流动的新模型。模型耦合了颗粒与气泡、颗粒与液相以及气泡与液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应用该模型对液固悬浮液中的典型现象——气泡的单孔及多孔形成过程以... 采用基于Level Set方法与离散颗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一个用于描述气液固三相流动的新模型。模型耦合了颗粒与气泡、颗粒与液相以及气泡与液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应用该模型对液固悬浮液中的典型现象——气泡的单孔及多孔形成过程以及颗粒夹带现象进行了三维模拟,检验了其可行性。并进一步研究了颗粒的存在对气泡的形成与上升过程的影响以及气泡诱导的液相流动对颗粒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能够真实地预测三相流中气泡与颗粒分散相的特征,为研究多尺度的三相流动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 LEVEL SET方法 离散颗粒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黏土孔隙气-液-固三相作用下甲烷吸附模型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靖 李相方 +4 位作者 李莹莹 石军太 白艳改 徐敏 赵天逸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580-1587,共8页
实际储层条件下含水页岩的甲烷吸附量低于实验室测定的干燥页岩吸附量,致使页岩气资源量被高估。在考虑页岩黏土孔隙含水的基础上,基于气-固界面Langmuir吸附理论、气-液界面Gibbs吸附理论及土壤吸附学,针对狭缝孔及圆管孔两类黏土孔隙... 实际储层条件下含水页岩的甲烷吸附量低于实验室测定的干燥页岩吸附量,致使页岩气资源量被高估。在考虑页岩黏土孔隙含水的基础上,基于气-固界面Langmuir吸附理论、气-液界面Gibbs吸附理论及土壤吸附学,针对狭缝孔及圆管孔两类黏土孔隙,建立了气-液-固三相作用下甲烷吸附理论模型。该模型可以计算孔隙含水饱和度0~100%的吸附曲线,验证表明:计算结果与分子模拟结果吻合。并进一步揭示了甲烷在黏土水膜表面的气-液界面吸附特征:在低压下,吸附量与压力呈线性变化;在高压下,吸附量趋于饱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黏土矿物 --三相 甲烷 吸附模型 水分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搅拌自吸式浮选机气-液-固三相流场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马姗 王发展 +3 位作者 王博 王欣 吴振 王哲 《工程设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2-67,共6页
为了研究机械搅拌自吸式浮选机内叶轮转速对浮选动力学环境所产生的影响,采用Mixture多相流模型、k -ε湍流模型和雷诺时均方程,对有效容积为20 m3机械搅拌自吸式浮选机内部气-液-固三相流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3种粒度、3种转速... 为了研究机械搅拌自吸式浮选机内叶轮转速对浮选动力学环境所产生的影响,采用Mixture多相流模型、k -ε湍流模型和雷诺时均方程,对有效容积为20 m3机械搅拌自吸式浮选机内部气-液-固三相流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3种粒度、3种转速所组成的9组模型的三相流体在浮选槽内的速度以及湍流强度的分布规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浮选机叶轮转速在147~196 r/min区间时,液面的湍流强度保持稳定,且该范围内浮选机性能较优。试验结果与模拟预测结果比较吻合,验证了所得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吸式 浮选机 --三相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固三相磨粒流光整加工及其工艺参数优化 被引量:9
4
作者 计时鸣 黄希欢 +1 位作者 谭大鹏 谭云峰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55-864,共10页
考虑用流体抛光法加工大尺度工件存在效率低下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气-液-固三相磨粒流抛光方法。该方法在约束流场中引入微纳米气泡,利用气泡在溃灭时释放的能量加速驱动磨粒运动,从而有效提升抛光效率。实验显示:在加工过程中,离心泵... 考虑用流体抛光法加工大尺度工件存在效率低下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气-液-固三相磨粒流抛光方法。该方法在约束流场中引入微纳米气泡,利用气泡在溃灭时释放的能量加速驱动磨粒运动,从而有效提升抛光效率。实验显示:在加工过程中,离心泵的发热会导致流体黏度下降,进而影响工件近壁面的湍动能和动压力的大小及分布,而加工工件近壁面的湍动能和动压力会对表面纹理的均匀性和材料的去除效率有重要影响。针对上述实验结果,文中基于对磨粒流抛光机理的研究,提出一种通过改变入口流速来补偿温升带来的湍动能和动压力变化的方法,实验求得了抛光流体温度从20℃到60℃之间的9个均等点对应的最优入口流速值。实验表明,相对未加入气泡时,该抛光方法的加工效率得到提高,而调速补偿明显提升了工件表面加工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抛光 --三相磨粒抛光 微纳米 湍动能 动压力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固三相循环流化床局部相含率分布 被引量:5
5
作者 曹长青 刘明言 +2 位作者 王一平 秦秀云 胡宗定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089-2095,共7页
应用自行开发的微电导探针测试技术,以玻璃珠(dp=0·48mm,ρs=2460kg·m-3)和苯乙烯颗粒(dp=1·45mm,ρs=1264kg·m-3)为固相,空气为气相,水及0·05%、0·20%(质量)SCMC(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为液相,对三相循... 应用自行开发的微电导探针测试技术,以玻璃珠(dp=0·48mm,ρs=2460kg·m-3)和苯乙烯颗粒(dp=1·45mm,ρs=1264kg·m-3)为固相,空气为气相,水及0·05%、0·20%(质量)SCMC(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为液相,对三相循环流化床(TCFB)的各相局部含率进行了同时测定.考察了不同表观液体速度、辅助液体速度、液体黏度及颗粒密度对局部相含率轴径向分布的影响.在不同操作条件下,获得了1286套局部相含率实验数据.给出了局部固含率和局部气含率与操作条件、流体物性及床层轴径向位置的关联式,关联式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循环化床 微电导探针 局部相含率 轴径向分布 局部相含率关联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固三相流化床液相返混的研究(稳态法) 被引量:2
6
作者 胡宗定 张瑛 黄璐 《化工学报》 EI CAS 1983年第1期78-83,共6页
采用稳态法研究了气速、液速、固体粒子直径及密度和床径对三相流化床液相返混的影响.根据实验数据,获得了如下的计算Pe_l的关联式:Pe_l=24.32(U_l/U_t)^(1.2)U_g^(-0.34)D_t^(-0.5)
关键词 三相化床 返混 -- 稳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舱内气-液-固多相流晃荡运动数值模拟
7
作者 卢莉莉 朱仁庆 +3 位作者 方译彩 夏志平 窦朋 纪仁玮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30,共10页
应用多相流理论,建立了液舱内气-液-固多相流晃荡运动计算模型。其中气-液两相流体作为连续相,采用欧拉方法描述其运动,应用流体体积(VOF)法捕捉气-液交界面即自由液面运动;固体颗粒处理为离散相,由拉格朗日法描述其运动。应用计算流体... 应用多相流理论,建立了液舱内气-液-固多相流晃荡运动计算模型。其中气-液两相流体作为连续相,采用欧拉方法描述其运动,应用流体体积(VOF)法捕捉气-液交界面即自由液面运动;固体颗粒处理为离散相,由拉格朗日法描述其运动。应用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元(CFD-DEM)耦合方法,数值计算两相流体和固体颗粒的相互耦合运动。以气-水-冰颗粒多相流为例,借助STAR-CCM+软件平台,计算分析了舱内冰颗粒对液舱晃荡特性的影响。首先通过模拟经典案例单个球颗粒从空气落到水中的过程,验证了CFD-DEM方法的有效性。其次,对纯水液舱晃荡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公开试验结果比较,验证了气-液两相流体晃荡数值方法可行性。然后通过对不同体积分数下气-水-冰颗粒多相流晃荡引起的舱壁压强及自由液面运动幅值的比较分析,研究了气-液-固多相流的晃荡特性。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冰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液面波动幅值随之减小,说明浮动颗粒对液舱晃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舱晃荡 --多相 VOF法 CFD-DEM耦合方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固三相喷射床流动特性研究
8
作者 朱家骅 夏素兰 +2 位作者 曹丽淑 胡新辉 石炎福 《四川联合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8年第5期74-77,88,共5页
模型实验研究证明带中心导向管的气-液-固三相喷射床操作稳定,床内液固相具有连续稳定的轴向内循环运动,并可由操作参数求得循环流速为该技术运用于湿法冶金等液固相反应具有能耗低、效率高。
关键词 --三相 体动力学 喷射床 湿法冶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固(气)旋流器分离性能分析及环保工程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作萍 陈海 +4 位作者 郭金基 张开成 姚云 李航飞 贺炜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46,共6页
阐述环保工程和化学工业中的广泛使用的液-固(气)旋流分离器结构特性,并分析液-固(气)旋流分离器的流场结构,观察旋流器的流线和流动现象。根据实验数据,采用圆柱室内二维轴对称涡流模型,计算涡室内准自由涡区压力分布,得准自由涡区的... 阐述环保工程和化学工业中的广泛使用的液-固(气)旋流分离器结构特性,并分析液-固(气)旋流分离器的流场结构,观察旋流器的流线和流动现象。根据实验数据,采用圆柱室内二维轴对称涡流模型,计算涡室内准自由涡区压力分布,得准自由涡区的速度函数;按旋流器液-固(气)流体运动规律,计算分离的颗粒直径和分离效率。通过实验方法揭示液-固(气)旋流器流体运动的规律,最后给出废气治理工程的实例,并讨论其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 分离器 速度 线 压力 分离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重力反应器用于产物为气-液-固三相的催化剂制备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伟莉 侯晋 +3 位作者 王慈林 张帮亮 陈建峰 张鹏远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07-811,共5页
通过讨论CuO/ZnO/Al2O3催化剂的合成机理研究了超重力旋转床制备产物为气-液-固三相的材料的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在超重力旋转床改造意见的指导下建造了年产50t的CuO/ZnO/Al2O3催化剂的大型超重力机并用于催化剂的... 通过讨论CuO/ZnO/Al2O3催化剂的合成机理研究了超重力旋转床制备产物为气-液-固三相的材料的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在超重力旋转床改造意见的指导下建造了年产50t的CuO/ZnO/Al2O3催化剂的大型超重力机并用于催化剂的制备。催化剂的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催化剂的各项理化性能优于现有的醛加氢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力反应器 CuO/ZnO/Al2O3催化剂 --三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液-液三相流流体力学的模型与求解
11
作者 张鹏 王一平 +1 位作者 王琨 李水英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5-30,共6页
以直接接触换热器为研究对象,从基本的一维两流体模型出发,在全面地考虑了该换热器中汽体的膨胀、水蒸汽的蒸发、界面张力的作用以及汽液两相的相互作用和滑移等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换热器的一维流动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求解,模... 以直接接触换热器为研究对象,从基本的一维两流体模型出发,在全面地考虑了该换热器中汽体的膨胀、水蒸汽的蒸发、界面张力的作用以及汽液两相的相互作用和滑移等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换热器的一维流动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求解,模型的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 体力学 换热器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管内油-气-水三相弹状流液弹区流动特性的研究
12
作者 王跃社 周芳德 《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912-1916,共5页
利用液弹内气体平衡关系 ,建立油 -气 -水多相流液弹平均含气率的物理模型。同时利用光导纤维探针法 ,详细测定各种工况下稳态弹状流液弹的含气率局部分布规律 ;并通过变换探针的径向位置 ,研究液弹含气率沿液弹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从... 利用液弹内气体平衡关系 ,建立油 -气 -水多相流液弹平均含气率的物理模型。同时利用光导纤维探针法 ,详细测定各种工况下稳态弹状流液弹的含气率局部分布规律 ;并通过变换探针的径向位置 ,研究液弹含气率沿液弹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从细观上揭示油、气、水三相弹状流液弹区流动特性。图 8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 动特性 圆管 弹状 三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通气的沸腾汽-液-固三相搅拌槽中的汽液分散和固体悬浮 被引量:1
13
作者 白丁 包雨云 高正明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53-759,共7页
在直径为0.476m的椭圆底搅拌槽中,采用直径为0.238m的单层六叶深凹叶盘式涡轮桨(HEDT),在液位为0.5m的全挡板条件下研究了沸腾状态下,蒸汽、去离子水和玻璃珠组成的汽-液-固体系中搅拌功率、气含率及固体颗粒完全离底悬浮特性,并与常温... 在直径为0.476m的椭圆底搅拌槽中,采用直径为0.238m的单层六叶深凹叶盘式涡轮桨(HEDT),在液位为0.5m的全挡板条件下研究了沸腾状态下,蒸汽、去离子水和玻璃珠组成的汽-液-固体系中搅拌功率、气含率及固体颗粒完全离底悬浮特性,并与常温通空气三相体系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沸腾条件下的流体动力学性能与常温通气体系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在沸腾条件下,搅拌功率消耗随着搅拌转速的增加有所下降,但HEDT桨具有较高的载气能力,即使在高叶端线速度下,相对功率消耗(RPD)仍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沸腾体系的气含率随单位质量流体输入功率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规律,即存在气含率的极大值,蒸汽成核位置和固体颗粒悬浮特性随搅拌功率增加而改变是造成上述行为的主要原因;沸腾体系中的气含率远远低于常温通空气体系。临界悬浮搅拌转速(NJSG)随固相体积分率的增加略有增加;沸腾体系中蒸汽量的变化对NJSG影响远小于常温通气体系。研究结果对于工业沸腾态三相搅拌反应器的设计和操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腾态搅拌槽 --三相体系 含率 临界悬浮 相对功率消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气-液-固流化床液相的停留时间分布 被引量:4
14
作者 姚东 刘明言 李翔南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754-4762,共9页
采用脉冲示踪技术,研究了3 mm床径的小型气-液-固流化床内液相停留时间分布。以KCl为示踪剂,液相为去离子水,气相为空气,固相为平均粒径0.123~0.222 mm的玻璃微珠和氧化铝颗粒,测量流化床出口液相的电导率,得到其停留时间分布曲线。结... 采用脉冲示踪技术,研究了3 mm床径的小型气-液-固流化床内液相停留时间分布。以KCl为示踪剂,液相为去离子水,气相为空气,固相为平均粒径0.123~0.222 mm的玻璃微珠和氧化铝颗粒,测量流化床出口液相的电导率,得到其停留时间分布曲线。结果表明,增大表观液速和表观气速,分布曲线变窄,平均停留时间缩短,Peclet数增大;固相的存在使液相的平均停留时间增长。表观液速1.96~15.70 mm?s^(-1),表观气速1.18~1.96 mm?s^(-1)的条件下,流动接近层流;平均停留时间的范围为(19.6±0.34)s^(48.0±0.92)s,建立的Pe经验关联式对实验结果有较好的预测,偏差在±25%以内。研究结果对于小型三相流化床的设计放大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床 小型--化床 停留时间分布 多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页岩欠平衡钻井气液固三相瞬态流动传热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文平 许争鸣 +1 位作者 吕泽昊 赵雯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6-105,共10页
井底压力的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是深层页岩欠平衡钻井作业的关键,但岩屑及环空流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对流换热对传统井底压力计算模型精度的影响较大。为此,建立了瞬态非等温井筒气液固三相流动模型,根据连续性方程和动量守恒方程,计算了... 井底压力的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是深层页岩欠平衡钻井作业的关键,但岩屑及环空流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对流换热对传统井底压力计算模型精度的影响较大。为此,建立了瞬态非等温井筒气液固三相流动模型,根据连续性方程和动量守恒方程,计算了流体速度、相体积分数和压力,并求解了不同径向层的能量守恒方程,得到了整个井筒-地层系统的温度分布,并采用迭代法,耦合求解了深度和径向方向上的温度、压力和流体性质;模型计算结果与欠平衡钻井作业的现场数据之间误差小于5.0%,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基于所建立的模型,对比分析了考虑和不考虑岩屑存在及对流换热效应时预测的压力和温度差异,分析了欠平衡压差、机械钻速、地温梯度等因素对井筒压力和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深层页岩欠平衡钻井气液固三相瞬态流动传热模型为控压钻井、欠平衡钻井在深层页岩油气中的高效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 欠平衡钻井 三相 动传热 瞬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固-热耦合的深部煤层气抽采数值模拟 被引量:53
16
作者 范超军 李胜 +3 位作者 罗明坤 杨振华 张浩浩 王硕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076-3085,共10页
为了提高深部煤储层产气规律预测准确性、减小气井设计误差,分析了深部煤储层特征参数随埋深的变化规律,针对目前煤层气研究忽略了温度、地下水等因素问题,基于已建立的深部煤层气抽采流-固-热耦合模型,进行深部煤层气抽采数值模拟,分... 为了提高深部煤储层产气规律预测准确性、减小气井设计误差,分析了深部煤储层特征参数随埋深的变化规律,针对目前煤层气研究忽略了温度、地下水等因素问题,基于已建立的深部煤层气抽采流-固-热耦合模型,进行深部煤层气抽采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地应力、初始渗透率、储层压力和温度等深部特征参数以及不同埋深条件下煤层气抽采的储层参数和产气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渗透率变化为地应力增加、温度降低和煤层气解吸引起的煤基质收缩效应与储层压力降低引起的煤基质膨胀效应的综合竞争结果;随着煤层气和水被采出,储层温度降低和煤层气解吸占主导,储层渗透率升高;地应力对深部储层渗透率比例的变化起着主要作用,初始渗透率对产气速率起着控制作用;当煤层埋深小于临界埋深时,产气量随埋深逐渐增加,达到临界埋深后,产气量随埋深逐渐降低;低渗透率是制约埋深超千米的气井高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抽采 深部储层 --热耦合模型 -水两相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流体碱雾发生器内气液固三相流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雷 章明川 +2 位作者 顾明言 周月桂 田凤国 《动力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71-874,共4页
为了研究多流体碱雾发生器内气-液-固三相流动过程,对气相采用标准湍流脉动κ-ε双方程模型,离散相采用随机轨道模型对碱雾发生器内多相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了碱雾发生器内各相的速度矢量场。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运动初始条件下,... 为了研究多流体碱雾发生器内气-液-固三相流动过程,对气相采用标准湍流脉动κ-ε双方程模型,离散相采用随机轨道模型对碱雾发生器内多相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了碱雾发生器内各相的速度矢量场。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运动初始条件下,不同粒径液滴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大液滴由于颗粒驰豫时间大,径向速度衰减慢,比小液滴有更大的扩展角;不同粒径的颗粒均表现出对流体较好的跟随性,由于大颗粒惯性较大,其在中心轴线处比小颗粒浓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 速度矢量 轨道模型 数值模拟 粒径 颗粒浓度 大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欧拉-欧拉模型的气固鼓泡床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曹玉春 吴金星 +1 位作者 李言钦 魏新利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5-38,共4页
通过基于颗粒动力学的双流体模型对气固流化床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考察了不同曳力模型、颗粒弹性恢复系数及计算时间步长等对床内混合及气泡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气固曳力模型会得到不同的气泡直径大小;对于同一曳力模型,... 通过基于颗粒动力学的双流体模型对气固流化床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考察了不同曳力模型、颗粒弹性恢复系数及计算时间步长等对床内混合及气泡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气固曳力模型会得到不同的气泡直径大小;对于同一曳力模型,随着颗粒弹性恢复系数的增加,床内流态化程度会加剧,计算时间步长增加,计算所得床内气泡直径略有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 鼓泡化床 欧拉-欧拉模型 颗粒动力学 颗粒弹性恢复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波包分析识别气液固三相流流型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杰 李爱蓉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2-69,共8页
气-液-固三相流化床因混合均匀、相间接触面积大、传热传质速率快且温度易于控制等优点在工业领域广泛应用,但气-液-固三相的流动复杂且难以测定。利用小波包分析方法,计算经4层小波分解后各个频带的能量占比,利用能量占比特征对气-液-... 气-液-固三相流化床因混合均匀、相间接触面积大、传热传质速率快且温度易于控制等优点在工业领域广泛应用,但气-液-固三相的流动复杂且难以测定。利用小波包分析方法,计算经4层小波分解后各个频带的能量占比,利用能量占比特征对气-液-固三相流的流型进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小波包多分辨的优点,可以有效提取气-液-固三相流的流型特征;利用小波包能量占比特征可以准确地识别气-液-固三相流流型,有效识别率达90.95%,可为封闭或浑浊体系中气-液-固三相流流型的判别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 小波包分析 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粘度对气液固三相循环流化床颗粒循环速度和流型特征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曹长青 刘明言 +2 位作者 王一平 秦秀云 胡宗定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05-1008,共4页
实验的三相循环流化床以玻璃珠(dp=0.48mm,ρs=2460kg?m?3)和苯乙烯颗粒(dp=1.45mm,ρs=1264kg?m?3)为固相,空气为气相,水、0.05%、0.20%(mass)CMCS(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为液相。实验研究了液体粘度、表观液体速度、表观气体速度、辅... 实验的三相循环流化床以玻璃珠(dp=0.48mm,ρs=2460kg?m?3)和苯乙烯颗粒(dp=1.45mm,ρs=1264kg?m?3)为固相,空气为气相,水、0.05%、0.20%(mass)CMCS(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为液相。实验研究了液体粘度、表观液体速度、表观气体速度、辅助液体速度及颗粒密度对颗粒循环速度的影响。随着液体粘度的增加,颗粒循环速度增加;随着表观液体速度和辅助液体速度增加,颗粒循环速度都增加;随着表观气体速度的增加,颗粒循环速度减小。低密度颗粒系统同高密度颗粒系统相比,低密度颗粒系统能提前从三相传统流型进入三相循环流型。实验还研究了液体粘度对低密度颗粒的起始液体速度和过渡液体速度的影响,为得到三相循环流化床的流型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循环化床 体粘度 颗粒循环速度 特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