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相萃取法提取典型海水溶解有机质及其红外光谱和固态^(13)C核磁共振表征 被引量:1
1
作者 武奕鑫 王孝聪 +3 位作者 周振淞 何晨 潘良浩 宋桂雪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60-1369,共10页
由于海水盐度大、有机质含量低,从海水中提取和纯化克级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一直十分困难。基于Bond Elut PPL固相萃取小柱法进行海水DOM固体样品提取的放大试验,建立DOM自动化调酸、PPL树脂吸附技术,最后形成... 由于海水盐度大、有机质含量低,从海水中提取和纯化克级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一直十分困难。基于Bond Elut PPL固相萃取小柱法进行海水DOM固体样品提取的放大试验,建立DOM自动化调酸、PPL树脂吸附技术,最后形成提纯、冷冻干燥PPL-DOM(通过PPL树脂提取的DOM)完整工艺。采用元素分析、三维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和固态^(13)C核磁共振(NMR)波谱法进行样品表征。结果表明:(1)该方法对近海表层海水DOM回收率稳定在50%以上,搭建的提取装置DOM日吸附量可达230 mg;(2)鳌山湾四个季节批次PPL-DOM整体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的元素组成和光谱特征相似,表明方法适用性和稳定性较好;(3)三种水生态环境的PPL-DOM^(13)C NMR谱图显示样品的基本特征相似,以烷基碳、碳水化合物碳、芳香碳和羧基碳/酰胺碳为主,其中偶极去相(dipolar dephasing)谱显示了DOM前体化合物来源的差异。多种结果表明放大后的PPL固相萃取法可稳定提取克级DOM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溶解性有机质 固相萃取 Bond Elut PPL 固态^(13)c核磁共振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射线光电子能谱与^(13)C核磁共振在生物质碳表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徐东昱 金洁 +5 位作者 颜钰 韩兰芳 康明洁 王子莹 赵烨 孙可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415-3418,共4页
近年来,生物质碳(biochar)作为新型吸附剂被广泛研究。但由于制备biochar的生物质原料和热解温度的不同,使biochar的结构和组成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其对污染物的吸附。目前关于biochar的结构和组成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因此,结合了能谱与光... 近年来,生物质碳(biochar)作为新型吸附剂被广泛研究。但由于制备biochar的生物质原料和热解温度的不同,使biochar的结构和组成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其对污染物的吸附。目前关于biochar的结构和组成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因此,结合了能谱与光谱分析的手段,对biochar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选取木质类(柳树枝条)和草类(水稻秸秆)作为原料,分别在不同热解温度(300,450和600℃)下制得biochars,并对biochars样品进行元素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和固态13 C核磁共振(13 C NMR)研究,以阐明不同热解温度和生物质来源的biochars的结构和组成。结果显示:biochar的H/C,O/C和(O+N)/C的比值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草类biochar比木质类biochar具有更高的灰分含量和表面极性;木质类biochar的矿物主要分布在样品颗粒内部,其表面被有机质覆盖,而草类biochar部分矿物暴露在样品颗粒表面;13 C NMR显示低温制得的biochar主要由芳香碳、脂肪碳、羧基和羰基碳组成,高温制得的biochar主要由芳香碳组成,且低温制得biochars中,木质类biochars比草类biochars含有更高的木质素的残留碳结构,这是由于木质类biochars原材料中含有更高的木质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碳 元素分析 X射线光电子能谱 固态^13 c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13)C CP/MAS NMR光谱测定烟草中果胶含量的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牛凡超 谢卫 +4 位作者 黄朝章 蓝洪桥 黄延俊 高淼 杨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37-646,共10页
通过固态^(13)C CP/MAS NMR技术,成功地建立了一种新方法用于烟草果胶的定量分析研究.首先,将二甲基硅橡胶设计成5.5 mm外径的硅胶管用作强度参考,再装填到5.5 mm内径的二氧化锆转子内以制成NMR样品管.然后,对样品管中的果胶样品进行检... 通过固态^(13)C CP/MAS NMR技术,成功地建立了一种新方法用于烟草果胶的定量分析研究.首先,将二甲基硅橡胶设计成5.5 mm外径的硅胶管用作强度参考,再装填到5.5 mm内径的二氧化锆转子内以制成NMR样品管.然后,对样品管中的果胶样品进行检测以获得相应的^(13)C CP/MAS NMR光谱,再利用波谱去卷积技术分别对171 ppm处的C-6峰进行处理,以此消除重叠峰的干扰.最后,用指定的C-6峰与强度参考峰的面积比为纵坐标,聚半乳糖醛酸(PGA)标准样品的质量为横坐标,以此来建立工作曲线.获得工作曲线方程为I=0.0082m-0.2470,r2=0.9981,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1.81 mg·g^(-1)、6.04 mg·g^(-1).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在94.33%~102.77%范围内,平均回收率为98.11%,RSD(n=5)小于2.32%.该方法用于测定6种不同烟草样品中的果胶含量,结果发现:与标准方法测量的结果相比,其相对误差在-4.94%~3.84%之间.研究表明,通过固态^(13)C CP/MAS NMR光谱和硅橡胶管建立的新方法准确、快速、简单,适用于烟草及其制品中果胶含量的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胶 二甲基硅橡胶管 固态^(13)c cP/MAS nmr 烟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和海洋真菌的抗性生物聚合物组成、结构及生烃潜力
4
作者 黄宁 孔祥兰 +1 位作者 杨余 冉勇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0-212,共13页
选取1种海洋真菌(裂殖壶菌)和4种微藻(微拟球藻、小球藻、螺旋藻、海藻),对它们进行有机质分级,得到原始(BL)级分、去类脂(LPF)级分和非水解性有机质(NHOM)级分。采用元素分析、Rock-Eval热解技术和固态13C NMR技术对不同级分的元素组... 选取1种海洋真菌(裂殖壶菌)和4种微藻(微拟球藻、小球藻、螺旋藻、海藻),对它们进行有机质分级,得到原始(BL)级分、去类脂(LPF)级分和非水解性有机质(NHOM)级分。采用元素分析、Rock-Eval热解技术和固态13C NMR技术对不同级分的元素组成、热解特征以及化学结构进行表征,并对5种样品的NHOM级分进行封闭条件下生烃热模拟实验。结果表明:①裂殖壶菌、微拟球藻、小球藻、螺旋藻和海藻的NHOM级分的最大生烃转化率分别为35.2%、75.2%、83.1%、74.4%和23.1%;②NHOM级分是具有高度脂肪性且在结构上与藻质素相似的抗性生物聚合物;③产油率、油潜力碳和轻指数(HI)显著相关,表明利用固态^(13)C NMR技术可有效评估这种抗性生物聚合物的生烃潜力;④NHOM级分的油气潜力碳含量是决定NHOM级分生烃潜力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为评估类藻质素的抗性生物聚合物的生烃潜力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模拟实验 油气潜力碳 藻质素 生烃潜力 固态^(13)c nm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浮游植物有机质的组成、结构和生烃特征
5
作者 孔祥兰 杨余 冉勇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7-425,共9页
面对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及化石能源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探索新的环境友好型以及可持续的能源十分必要。本文对野外采集的2种水生浮游植物(浮萍和刚毛藻)进行索氏抽提和酸碱水解处理,将原始样品(OS)分离成去游离脂(LPF)级分和难降解有机... 面对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及化石能源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探索新的环境友好型以及可持续的能源十分必要。本文对野外采集的2种水生浮游植物(浮萍和刚毛藻)进行索氏抽提和酸碱水解处理,将原始样品(OS)分离成去游离脂(LPF)级分和难降解有机质(NHOM)级分,采用元素分析仪、Rock-Eval热解仪和固态^(13)C核磁共振(NMR)技术进行表征,并通过封闭热解实验研究NHOM级分的生烃特征。结果表明:①NHOM级分具有高C含量和低N、O含量,其结构类似于孢粉素;②刚毛藻NHOM级分比浮萍NHOM级分有更高的H/C原子比、氢指数(HI)、质量指数(QI)、脂肪性和生烃潜力;③封闭热解实验中,浮萍和刚毛藻NHOM级分的产油率和生烃转化率分别为17.7%~20.6%和18.0%~24.5%,表明浮萍和刚毛藻在生物质能的开发中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有机质 固态^(13)c核磁共振技术 生烃特征 生物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vermectins菌丝提取液的分析与主要成分的分离富集
6
作者 刘吉 常志东 +2 位作者 杨明德 党杰 何艺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80-286,共7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紫外检测(UVD)/蒸发光散射检测(ELSD)的方法分析avermectins菌丝提取液,发现主要成分为具有紫外吸收和无紫外吸收的物质。利用硅胶吸附柱层析方法分离富集了其中的主要成分。对几种有紫外吸收的组分(Ala、A2a、...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紫外检测(UVD)/蒸发光散射检测(ELSD)的方法分析avermectins菌丝提取液,发现主要成分为具有紫外吸收和无紫外吸收的物质。利用硅胶吸附柱层析方法分离富集了其中的主要成分。对几种有紫外吸收的组分(Ala、A2a、Bla、B2a)进行了核磁共振(NMR)分析,根据异核单量子相干谱(HSQC)对所有的^(13)C-NMR和~1H-NMR谱带进行了归属。鉴定了无紫外吸收的物质中含有糖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VERMEcTINS 杂质 高效液相色谱 吸附柱层析 核磁共振 HSQc ^13cnmr ^1H—nmr 蒸发光散 射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个Aldol反应产物的NMR研究
7
作者 丁秋平 徐景士 +1 位作者 罗序国 刘华卿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4期358-360,共3页
利用1HNMR、13 CNMR、DEPT等一维谱和1H - 1HCOSY、HSQC、HMBC及1H - 1HNOESY等二维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确定了 5种Aldol反应产物的结构 ,并对其1H、13 CNMR信号进行了全归属 ,初步探讨了取代基位置对化学位移的影响 .
关键词 二维核磁共振 取代基位置 nmr 反应产物 一维 HMBc 化学位移 波谱技术 初步探讨 ^13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年限茭白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与结构特征
8
作者 艾然 何杰 +4 位作者 林海忠 翁丽青 陈照明 马军伟 王强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58-2565,共8页
为探究茭白种植年限对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结构特征的影响,以浙江余姚和黄岩两地不同种植年限的茭白田土壤(黄岩的种植年限为0、5、15、30 a,余姚的种植年限为1、5、15 a)为对象,采集0~20、>20~40 cm土层样品,测定土壤颗粒有机碳(P... 为探究茭白种植年限对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结构特征的影响,以浙江余姚和黄岩两地不同种植年限的茭白田土壤(黄岩的种植年限为0、5、15、30 a,余姚的种植年限为1、5、15 a)为对象,采集0~20、>20~40 cm土层样品,测定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并通过固态碳-13核磁共振技术(^(13)C NMR)对SOC官能团丰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黄岩试验点,0~20 cm茭白田的SOC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但茭白种植年限对>20~40 cm土层的SOC含量无显著影响,与未种植茭白的农田相比,种植30 a茭白田的0~20 cm土层的SOC、POC含量分别显著(P<0.05)升高40.3%、86.4%,POC占SOC的比例显著增加12百分点,但土壤烷基碳比例显著降低5.96百分点,>20~40 cm土层的烷基碳比例显著下降9.53百分点,而芳香碳比例显著升高4.31百分点。在余姚试验点,各种植年限茭白田0~20、>20~40 cm土层的SOC官能团丰度和>20~40 cm土层的SOC、POC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但与种植1 a茭白的相比,种植5 a茭白田0~20 cm土层的SOC、POC含量分别显著提高41.0%、87.1%,POC占SOC的比例显著增加10百分点。综上,茭白种植可以提高0~20 cm土层的SOC含量和POC含量,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茭白 种植年限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组分 碳-13核磁共振(^(13)c nm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不同林分土壤表层有机碳组成及其稳定性 被引量:37
9
作者 商素云 姜培坤 +2 位作者 宋照亮 李永夫 林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16-424,共9页
在浙江临安玲珑山选取了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板栗林和雷竹林4种林分,采用传统的化学方法与固态13C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其土壤有机碳在不同粒径土壤颗粒中的分布规律和结构特征,探讨林分类别和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结构的影... 在浙江临安玲珑山选取了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板栗林和雷竹林4种林分,采用传统的化学方法与固态13C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其土壤有机碳在不同粒径土壤颗粒中的分布规律和结构特征,探讨林分类别和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结构的影响,为亚热带地区森林固碳和土壤碳库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土壤表层(0—20 cm)有机碳含量按以下次序递减:雷竹林>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板栗林,且板栗林以粉黏粒结合态碳为主,其他林分土壤则以粗砂结合态碳为主;(2)13C NMR结果表明,阔叶林和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中烷基碳所占比例最大,而雷竹林和板栗林则是烷氧碳比例最大,表明人工经营措施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的成分组成;(3)随着土壤颗粒变细,有机碳中烷基碳比例增加,烷氧碳比例减少,A/O-A值和疏水碳/亲水碳值逐渐增大,表明颗粒越细,其结合的有机碳结构稳定性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 土壤有机碳 粒径组分 固态13c核磁共振(nmr) 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平原春玉米高产农田土壤有机碳特征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翠兰 张晋京 +5 位作者 高强 王青贺 冯国忠 刘淑霞 王立春 赵兰坡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9-163,共5页
以松辽平原中部吉林省梨树县的春玉米高产示范田为对象,应用化学分析和固态13 C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和组成特征,并与邻近的农民常规生产田(对照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常规生产的对照田相比,高产农田土壤中... 以松辽平原中部吉林省梨树县的春玉米高产示范田为对象,应用化学分析和固态13 C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和组成特征,并与邻近的农民常规生产田(对照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常规生产的对照田相比,高产农田土壤中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颗粒有机碳、胡敏酸碳和富里酸碳含量均较高;<1mm各粒级干团聚体以及<2mm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通常也较高;高产农田土壤胡敏酸(HA)通常含有较低比例的烷基碳和烷氧碳以及较高比例的芳香碳和羰基碳,其腐殖化程度和脂族化程度较低而疏水化程度较高。上述结果说明,高产培育措施在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同时,也改善了土壤有机质组分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组分 胡敏酸 固态13c核磁共振 高产春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石油污染土壤中胡敏酸结构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晋京 窦森 +3 位作者 谢修鸿 唐丽娜 宋祥云 曲晓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31-1535,共5页
选择一口开采约20a的废弃油井,在距离井口0.5,1.5,3.5,5.5和7.5 m处进行多点采样,应用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固态13C核磁共振方法,研究了长期不同程度石油污染土壤中胡敏酸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随与油井口距离的减小,胡敏酸的... 选择一口开采约20a的废弃油井,在距离井口0.5,1.5,3.5,5.5和7.5 m处进行多点采样,应用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固态13C核磁共振方法,研究了长期不同程度石油污染土壤中胡敏酸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随与油井口距离的减小,胡敏酸的C/H,O/C和(N+O)/C原子比值分别由0.74,0.41和0.45增加到0.80,0.83和0.88;红外光谱分析显示,胡敏酸的2 921,2 851,1 454 cm-1吸收峰相对强度下降,2 921/1 600比值由0.22减少到0.11;固态13C核磁共振分析显示,胡敏酸中烷基C的相对含量由49.9%下降到30.9%,而烷氧C、芳香C和羧基C的相对含量分别由20.1%,13.1%和14.3%增加到28.0%18.8%和19.3%。上述结果说明,随石油含量增加,胡敏酸的脂族性和疏水性降低,而芳香性和极性增强,其分子结构变得老化。为了促进受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有必要采取适当措施使其中老化的胡敏酸得以更新和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土壤 胡敏酸 元素分析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固态13c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和沉积物中不同形式有机质的表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高博 周怀东 +1 位作者 金洁 孙可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94-1197,共4页
从北京通州地区3个河流沉积物和天津渤海湾地区4个土壤样品中提取胡敏酸(HA)和非水解碳(NHC),并进行了元素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固态13 C核磁共振(13 C NMR)等一系列定性定量的研究。结果显示:... 从北京通州地区3个河流沉积物和天津渤海湾地区4个土壤样品中提取胡敏酸(HA)和非水解碳(NHC),并进行了元素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固态13 C核磁共振(13 C NMR)等一系列定性定量的研究。结果显示:同一来源的NHC中H/C和O/C比值低于HA的H/C和O/C比值;NHC和HA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含量分别为7.6%~10.7%,40.9%~46.7%;13 C NMR和FTIR显示NHC主要由脂肪碳和芳香碳组成;从土壤中比从沉积物中提取的NHC的芳香度高。研究结果表明,与HA相比,NHC的热成熟度高,疏水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敏酸 非水解碳 光电子能谱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固态13c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潮土胡敏酸结构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楠 吕贻忠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856-1859,共4页
研究了饼肥,绿肥,秸秆肥三种处理在等氮等磷条件下对胡敏酸结构特性的影响,采用元素分析,显微红外,固态13 C-NMR三种分析方法进行结构解析,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的胡敏酸在化学组成和结构上类似,但还有很多明显的差别。(1)饼肥处理的... 研究了饼肥,绿肥,秸秆肥三种处理在等氮等磷条件下对胡敏酸结构特性的影响,采用元素分析,显微红外,固态13 C-NMR三种分析方法进行结构解析,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的胡敏酸在化学组成和结构上类似,但还有很多明显的差别。(1)饼肥处理的胡敏酸H和N含量最高,绿肥处理的胡敏酸含O量最大,秸秆肥处理的胡敏酸含C量最高(2)红外分析显示,三种处理的胡敏酸均含有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饼肥处理的胡敏酸含氨基化合物最多,绿肥处理的胡敏酸含羟基,脂肪烃含量最大,秸秆肥处理的胡敏酸含醇,酚含量最高;(3)固态13 C-NMR数据表明饼肥处理的胡敏酸含有最多的羧基碳,绿肥处理的胡敏酸含有烷基碳,羰基碳最多。秸秆肥处理的胡敏酸烷氧基碳,芳香碳含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饼肥 绿肥 秸秆肥 胡敏酸 结构特性 元素分析 显微红外 固态13c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寿光市农业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陶宝先 张保华 +1 位作者 董杰 刘晨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801-1806,共6页
农田转变为设施菜地后,耕作措施的改变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特征。为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寿光市农业土壤为例,采用^(13)C核磁共振技术分析农田转变化为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菜地(种植6、12年)... 农田转变为设施菜地后,耕作措施的改变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特征。为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寿光市农业土壤为例,采用^(13)C核磁共振技术分析农田转变化为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菜地(种植6、12年)及设施菜地撂荒后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特征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1)农田转变化为设施菜地后土壤有机碳贮量显著增加,且种植6年设施菜地(4.50 kg·m^(-2))土壤有机碳贮量明显高于种植12年设施菜地(3.91 kg·m^(-2)),设施菜地撂荒后(3.33 kg·m^(-2))土壤有机碳贮量降至农田水平(3.07 kg·m^(-2))。(2)相对于农田,种植6年设施菜地土壤烷基碳相对含量、疏水碳/亲水碳比值及芳香碳/烷基碳比值明显低于农田,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与农田无显著差异。(3)农田转变为设施菜地及设施菜地撂荒后,土壤易分解碳组分(烷氧碳+羰基碳)、难分解碳组分(烷基碳+芳香碳)贮量均有所增加,但种植6年设施菜地易分解碳组分贮量的增加量大于难分解碳组分的增加量,种植12年设施菜地及撂荒设施菜地则呈现相反的趋势。农田转变为设施菜地初期(种植6年)所增加的土壤有机碳主要为易分解组分,但随着种植年限延长及设施菜地撂荒,土壤有机碳稳定性逐渐增强。(4)烷氧碳相对含量、疏水碳/亲水碳比值及芳香碳/烷基碳比值可作为该区域土壤有机碳响应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敏感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菜地 土壤有机碳 分子结构 固态13c核磁共振 寿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O/PO无规共聚醚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朱诚身 苑仁旭 +2 位作者 郭建国 何素芹 焦宇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81-84,87,共5页
采用连续滴加料的方法,以KOH为催化剂合成了一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而组成不同的环氧乙烷/环氧丙烷无规共聚醚,采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确定其组成,并用耐热性、浊点和表面张力等性能指标分析了共聚醚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把1H... 采用连续滴加料的方法,以KOH为催化剂合成了一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而组成不同的环氧乙烷/环氧丙烷无规共聚醚,采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确定其组成,并用耐热性、浊点和表面张力等性能指标分析了共聚醚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把1H-NMR和13C-NMR结合起来对共聚醚的结构进行分析,既能确定各组分的含量又能够确定共聚醚链结构的特点;随着共聚醚中环氧乙烷含量的增加其热稳定性增强,浊点升高,表面张力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醚 EO/PO 性能研究 无规 相对分子质量 环氧乙烷 表面张力 结构与性能 环氧丙烷 核磁共振 红外光谱 ^13c 指标分析 醚链结构 热稳定性 nmr 催化剂 KOH 耐热性 ^1H 组成 浊点 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以黑龙江省与吉林省典型地区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顾秋蓓 杨琼 +1 位作者 余涛 杨忠芳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63-469,共7页
采用传统的化学方法、红外光谱(IR)技术和固态^(13)C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黑龙江与吉林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及结构特征,探讨耕作措施对不同地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免耕耕作处理并没有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但... 采用传统的化学方法、红外光谱(IR)技术和固态^(13)C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黑龙江与吉林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及结构特征,探讨耕作措施对不同地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免耕耕作处理并没有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但与免耕前相比,免耕后土壤有机质的脂族性减弱,稳定碳/不稳定碳的比值增加,免耕后土壤胡敏素中烷基C/烷氧C和疏水C/亲水C的比值均呈增加趋势,疏水程度增加。因此,短期免耕虽然不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但是能够增强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谱 固态13c核磁共振 耕作措施 胡敏素 黑龙江 吉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丛化对干旱区草地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和热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宇 刘耘华 +2 位作者 滕俐闯 白崇皓 盛建东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38-1148,共11页
在典型的干旱区新疆,选取沿海拔分布的4类草地,使用固态13C核磁共振技术与热分析技术研究了灌丛化对草地土壤有机碳(SOC)化学结构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灌丛间的芳香碳比例沿海拔从温性荒漠到山地草甸逐渐降低。在温性荒漠、温性... 在典型的干旱区新疆,选取沿海拔分布的4类草地,使用固态13C核磁共振技术与热分析技术研究了灌丛化对草地土壤有机碳(SOC)化学结构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灌丛间的芳香碳比例沿海拔从温性荒漠到山地草甸逐渐降低。在温性荒漠、温性草原化荒漠、温性荒漠草原和山地草甸,灌丛下烷基碳/烷氧碳的比值相对于灌丛间分别增加了0.10、0.09、0.03、0.21。低海拔的温性荒漠和温性草原化荒漠的热易分解SOC质量(较低温度下分解的SOC)与SOC总质量的比值(%Exo1)、SOC分解一半时的温度(TG-T50)和SOC在能量释放一半时对应的温度(DSC-T50)显著低于高海拔的温性荒漠草原和山地草甸。在草原化荒漠、荒漠草原和山地草甸中,灌丛下的%Exo1和DSC-T50均高于灌丛间,而TG-T50低于灌丛间。在温性荒漠,从灌丛间到灌丛下,低温时SOC燃烧释放出的能量占总燃烧能量(Q)的比例减小,而高温时SOC燃烧释放出的能量增加。本研究结果表明灌丛化增加了干旱区SOC化学结构的稳定性和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草地 海拔 灌丛化 有机碳的稳定性 固态13c核磁共振技术 热分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土壤腐殖质组分的光谱学特征 被引量:10
18
作者 仝利红 祝凌 +4 位作者 赵楠 吕贻忠 柳夏艳 蒋珊 李应心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23-528,共6页
以16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探讨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腐殖质特征的影响。通过分离纯化腐殖质中的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组分,并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研究分析了F1(70%化肥+30%有机肥)、F2(50%有机肥+50%化肥)和F3(... 以16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探讨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腐殖质特征的影响。通过分离纯化腐殖质中的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组分,并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研究分析了F1(70%化肥+30%有机肥)、F2(50%有机肥+50%化肥)和F3(100%有机肥)三种施肥方式下的HA和FA含量及结构变化。结果表明,F3对于提升HA和FA含量的效果优于F1和F2处理,说明有机肥的施用量越高,土壤腐殖质组分的含量就越高。元素分析表明,不同配比的有机无机肥对HA和FA各元素含量及原子比影响不同。F2和F3都提高了HA的缩合度,降低了氧化度和极性,其中F3的效果更加明显;有机肥的施用还能促进HA中含氮化合物的形成,并且在F2中的效果最好;有机肥的施用同样提高了FA的缩合度而降低了氧化度和极性并促进了含氮化合物的形成,尤其在F2处理中尤为明显。腐殖质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与F1相比,F2和F3提高了HA中脂肪族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物质的含量,FA的羧基基团、脂肪基团含量也增加,且在F3处理中表现最为显著;F2处理则降低了HA中脂肪烃物质的含量,FA中的碳水化合物则达到最高。13 C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显示,在三种处理中,有机肥的施用提高了HA和FA的脂化度而降低其芳化度,其中F2处理中HA官能团变化更加显著,FA在F3处理中则变化更加明显。综上所述,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并且提高了HA和FA的脂化度降低其芳化度,但是不同用量有机肥下HA和FA的形成机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无机肥 胡敏酸 富里酸 红外光谱 元素分析 固态13 c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杨树人工林种植与清理对土壤化学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冠宇 靖磊 《南方农业》 2023年第6期255-257,共3页
土壤有机碳(SOC)是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较大。目前,有关SOC的研究多集中于各个SOC组分含量的变化上,而利用13C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反映SOC变化特征的研究较少。为了探究杨树人工林种植与清理对土壤化学... 土壤有机碳(SOC)是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较大。目前,有关SOC的研究多集中于各个SOC组分含量的变化上,而利用13C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反映SOC变化特征的研究较少。为了探究杨树人工林种植与清理对土壤化学结构稳定性的影响,选取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芦苇地(CK)、9年杨树林地(P9)、3年杨树采伐迹地(D3)和6年杨树采伐迹地(D6)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表层土壤(0~20 cm),通过固态^(13)C核磁共振技术对土壤有机碳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CK和P9中的烷基碳含量高于D3和D6,烷氧基碳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2)CK和P9的烷基碳/烷氧基碳(A/O-A)、疏水碳/亲水碳(HB/HI)、脂肪碳/芳香碳(Alip/Arom)均高于D3和D6。可见,芦苇地和杨树林地土壤拥有更高的固碳潜力,今后在洞庭湖生态恢复措施的选择中,不仅要考虑湿地土壤的碳储量,还应考虑土地利用方式对SOC稳定性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SOc) 稳定性 变化特征 ^(13)c核磁共振(nmr) 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年限红壤柑橘园土壤腐殖质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差异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雅雯 刘灿 +1 位作者 郭新春 郑太辉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75-1587,共13页
【目的】长时间序列尺度上监测果园土壤有机碳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深入了解果园土壤固碳增汇功能对人类种植活动的响应规律,可以为农业固碳减排提供理论依据,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方法】以长期种植的红壤柑橘园为研究区,采集不同种植年... 【目的】长时间序列尺度上监测果园土壤有机碳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深入了解果园土壤固碳增汇功能对人类种植活动的响应规律,可以为农业固碳减排提供理论依据,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方法】以长期种植的红壤柑橘园为研究区,采集不同种植年限(10年、30年、50年)土壤(0~20 cm)样品,分离纯化得到胡敏酸(HA)馏分(F1~F10)、低碳胡敏素(HuL)和高碳胡敏素(HuH)等腐殖质组分,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3种手段,综合分析HA、HuL、HuH化学组成及结构变化。【结果】(1)化学组成:胡敏酸馏分与胡敏素元素组成以C、O为主,随种植年限延长C含量增大(除F9~F10),种植年限为50年的F1~F2、F3~F8、HuL、HuH C含量较种植年限为10年的增大36.1%、38.34%、61.69%、72.25%;HA的F1~F2、F3~F8馏分随种植年限的延长C/N分别下降40.84%、44.33%,HuH、HuL增大62.33%、42.55%,种植年限越长越有利于HA含氮基团的形成而不利于胡敏素含氮基团的形成;F1~F2、F3~F8、F9~F10脂化度分别增加12.8%、5.7%、6.6%,芳化度随之降低相应比例;HuH、HuL脂化度降低7.2%、0.9%,芳化度增大相应比例;芳香碳含量随种植年限延长HA馏分,分别下降10.9%、5.38%、3.83%、而HuL、HuH分别增加2.59%、5.68%。(2)结构特征:不同种植年限腐殖质组分红外光谱峰型、峰位相似,但吸收强度有差异,HuH的结构与HA结构相似,但HuL的结构更为简单,并且C骨架未发生变化;HA的H/C,F1~F2、F3~F8馏分随种植年限的延长下降30.03%、16.16%,随种植年限的延长HA的化学结构逐渐以芳香结构为主且不饱和程度和芳香性越高。【结论】柑橘果园土壤不同腐殖质组分化学组成、相对应的结构单元、官能团数量及各有机碳比例会因种植年限而改变,土壤有机碳含量逐年增加,柑橘的连年种植有利于土壤腐殖质结构稳定,进而增强土壤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年限 腐殖质组分 元素分析 红外光谱 固态13c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