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体核磁共振技术解析固态电池离子输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宇航 韩卓 +4 位作者 安旭飞 张丹丰 郑国瑞 柳明 贺艳兵 《储能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8-192,共15页
固态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的特点,是下一代高比能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和固态电池多尺度界面性质共同决定固态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相比之下,离子在固态电池界面的迁移相对缓慢,这也是提高电化学性能的关... 固态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的特点,是下一代高比能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和固态电池多尺度界面性质共同决定固态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相比之下,离子在固态电池界面的迁移相对缓慢,这也是提高电化学性能的关键所在。然而传统表征方法有其局限性,无法有效解析固态电池纳米尺度界面对离子传输的影响。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原位无损地分析局域结构,并对离子传输动力学进行定量分析。本文基于作者所在团队以及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立足于固态电池的离子传输关键科学问题,从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以及电极电解质界面出发,介绍分析了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在研究离子传输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本文首先对固态电池面临的问题进行总结,其次介绍电池研究中常见的固体核磁共振方法,重点介绍了如何通过固体核磁技术解析固态电解质的晶界、离子迁移路径、复合电解质两相界面对传输机制的影响,以及电极电解质界面接触、(电)化学反应和空间电荷层对界面离子传输机制的影响。最后展望了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在未来研究固态电池科学问题方面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电池 界面 离子迁移 固体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核磁共振技术在晶型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婷 李琦 +3 位作者 刘琪文 杨世颖 张丽 吕扬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55-663,共9页
活性药物成分多以固体制剂的形式用药,为改善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等性质,研究与表征药物晶型很有必要。近年来,固态核磁共振技术在晶型药物研究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其技术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该文系统概述了固态核磁共振... 活性药物成分多以固体制剂的形式用药,为改善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等性质,研究与表征药物晶型很有必要。近年来,固态核磁共振技术在晶型药物研究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其技术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该文系统概述了固态核磁共振技术的分类、信息参数及常用的核磁探针等基本理论,并综述了其在药物晶型、共晶及无定型领域的研究进展,为其在晶型药物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核磁共振技术 多晶型 共晶 无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核磁共振在电池材料离子扩散机理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恒瑞 沈越 +2 位作者 于尧 黄云辉 陈立桅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20年第S01期78-94,共17页
本文首先对固态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进行了介绍,重点介绍了魔角旋转和交叉极化这两种可以减弱甚至消除核自旋体系中的部分相互作用以提高核磁共振谱图分辨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几种获取离子动力学信息的固态核磁共振技术,... 本文首先对固态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进行了介绍,重点介绍了魔角旋转和交叉极化这两种可以减弱甚至消除核自旋体系中的部分相互作用以提高核磁共振谱图分辨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几种获取离子动力学信息的固态核磁共振技术,包括脉冲梯度场核磁共振、中心跃迁线宽分析、弛豫时间分析、二维交换核磁共振和自旋阵列回波核磁共振等。进一步地,本文针对不同研究对象,对这几种技术的适用范围进行了相应的介绍,并列举了一系列典型案例,比如固态核磁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正极材料、LISICON型、ThioLISICON型、NASICON型,石榴石型以及固态复合电解质材料中的离子扩散动力学分析,并比较了不同技术之间的优缺点。论文的最后部分对固态核磁共振技术在电池材料离子扩散机理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对其未来的发展作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核磁共振 锂离子电池 离子动力学 离子扩散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固态核磁共振研究100LiO(1/2)-(100-x)PO(5/2)-xTeO2快离子导电玻璃的结构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宗辉 任进军 胡丽丽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2-89,共8页
改性的磷酸盐玻璃具有高离子电导率,可作为固体电解质或正极材料被应用于全固态电池中。快离子导电玻璃的性能与玻璃网络结构密切相关。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通过调整玻璃组分来改善离子电导率,对快离子导电玻璃的结构研究较少。... 改性的磷酸盐玻璃具有高离子电导率,可作为固体电解质或正极材料被应用于全固态电池中。快离子导电玻璃的性能与玻璃网络结构密切相关。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通过调整玻璃组分来改善离子电导率,对快离子导电玻璃的结构研究较少。磷酸盐离子导电玻璃的结构研究有助于理解结构与组分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改善离子电导率和开发新型离子导电玻璃具有重要意义。本工作制备了100LiO(1/2)-(100-x)PO(5/2)-x TeO2 (x=0, 10, 20, 25, 30)体系的磷酸盐离子导电玻璃。利用拉曼光谱和固态核磁共振(SSNMR)技术深入地研究了其玻璃网络结构。其中,拉曼光谱和31P魔角旋转核磁共振(MAS NMR)谱表明,当x=0时,大部分磷基团均为Q(2)0Te结构,而Q^(1)0Te结构的含量可以忽略不计,其中Q(n)m Te代表周围具有n个桥氧(P―O―P和P―O―Te连接中的氧原子均为桥氧)的磷基团,并且有m个Te原子与该[PO4]四面体连接。当PO(5/2)逐渐被TeO2取代时,P―O―P长链断开成短链,Q(2)0Te结构逐渐转变成Q(2)1Te和Q^(1)0Te结构。二维的refocused INADEQUATE实验证明,没有孤立的磷结构单元产生,Q(2)0Te、Q(2)1Te和Q^(1)0Te三种结构单元通过P―O―P相互连接。^125Te WURST-QCPMG谱显示玻璃网络中存在三配位和四配位两种Te结构单元。当TeO2含量较低时,以四配位Te为主。但随着TeO2含量提高,三配位Te所占比例逐渐增大而四配位Te所占比例逐渐减小。根据^(31)P与^125Te谱的拟合结果,计算得到了玻璃样品中P―O―P、P―O―Te和Te―O―Te三种连接的实际含量,同时采用随机分布概率模型计算得到这种三种连接的理论含量,通过对比理论值和实验值发现,对于同核的P―O―P与Te―O―Te连接,其含量的实验值比理论值略高,而异核P―O―Te连接的含量的实验值比理论值稍低,这说明玻璃具有微弱的同核优先连接倾向。在本玻璃体系中,相对于碲氧多面体,Li+离子更倾向于聚集在[PO4]四面体周围,但仍然有部分Li+离子进入到Te周围,形成[TeO3]结构。在TeO2取代PO(5/2)的过程中,这些玻璃样品中桥氧的比例几乎没有变化,导致玻璃化转变温度随着TeO2含量增加而基本保持不变。本文对不同组分玻璃样品的网络结构进行了全面的描述,这对离子导电玻璃的性能改进和新型玻璃正极材料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碲酸盐玻璃 固态核磁共振 快离子导体 玻璃结构 拉曼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萃取法提取典型海水溶解有机质及其红外光谱和固态^(13)C核磁共振表征 被引量:1
5
作者 武奕鑫 王孝聪 +3 位作者 周振淞 何晨 潘良浩 宋桂雪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60-1369,共10页
由于海水盐度大、有机质含量低,从海水中提取和纯化克级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一直十分困难。基于Bond Elut PPL固相萃取小柱法进行海水DOM固体样品提取的放大试验,建立DOM自动化调酸、PPL树脂吸附技术,最后形成... 由于海水盐度大、有机质含量低,从海水中提取和纯化克级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一直十分困难。基于Bond Elut PPL固相萃取小柱法进行海水DOM固体样品提取的放大试验,建立DOM自动化调酸、PPL树脂吸附技术,最后形成提纯、冷冻干燥PPL-DOM(通过PPL树脂提取的DOM)完整工艺。采用元素分析、三维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和固态^(13)C核磁共振(NMR)波谱法进行样品表征。结果表明:(1)该方法对近海表层海水DOM回收率稳定在50%以上,搭建的提取装置DOM日吸附量可达230 mg;(2)鳌山湾四个季节批次PPL-DOM整体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的元素组成和光谱特征相似,表明方法适用性和稳定性较好;(3)三种水生态环境的PPL-DOM^(13)C NMR谱图显示样品的基本特征相似,以烷基碳、碳水化合物碳、芳香碳和羧基碳/酰胺碳为主,其中偶极去相(dipolar dephasing)谱显示了DOM前体化合物来源的差异。多种结果表明放大后的PPL固相萃取法可稳定提取克级DOM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溶解性有机质 固相萃取 Bond Elut PPL 固态^(13)C核磁共振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射线光电子能谱与^(13)C核磁共振在生物质碳表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徐东昱 金洁 +5 位作者 颜钰 韩兰芳 康明洁 王子莹 赵烨 孙可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415-3418,共4页
近年来,生物质碳(biochar)作为新型吸附剂被广泛研究。但由于制备biochar的生物质原料和热解温度的不同,使biochar的结构和组成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其对污染物的吸附。目前关于biochar的结构和组成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因此,结合了能谱与光... 近年来,生物质碳(biochar)作为新型吸附剂被广泛研究。但由于制备biochar的生物质原料和热解温度的不同,使biochar的结构和组成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其对污染物的吸附。目前关于biochar的结构和组成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因此,结合了能谱与光谱分析的手段,对biochar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选取木质类(柳树枝条)和草类(水稻秸秆)作为原料,分别在不同热解温度(300,450和600℃)下制得biochars,并对biochars样品进行元素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和固态13 C核磁共振(13 C NMR)研究,以阐明不同热解温度和生物质来源的biochars的结构和组成。结果显示:biochar的H/C,O/C和(O+N)/C的比值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草类biochar比木质类biochar具有更高的灰分含量和表面极性;木质类biochar的矿物主要分布在样品颗粒内部,其表面被有机质覆盖,而草类biochar部分矿物暴露在样品颗粒表面;13 C NMR显示低温制得的biochar主要由芳香碳、脂肪碳、羧基和羰基碳组成,高温制得的biochar主要由芳香碳组成,且低温制得biochars中,木质类biochars比草类biochars含有更高的木质素的残留碳结构,这是由于木质类biochars原材料中含有更高的木质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碳 元素分析 X射线光电子能谱 固态^13 C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技术在药物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雅琴 余明新 何玲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1971-1977,共7页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技术已发展成为新化合物结构鉴定和天然产物药物分析不可缺少的工具。因其具有非破坏性和无侵入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药物领域,从合成产物的表征到生物系统分子结构和构象的测定以及分析分子...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技术已发展成为新化合物结构鉴定和天然产物药物分析不可缺少的工具。因其具有非破坏性和无侵入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药物领域,从合成产物的表征到生物系统分子结构和构象的测定以及分析分子间相互作用等研究都离不开这个工具。核磁共振能提供丰富且精确的结构信息,如拉莫尔频率、化学位移、自旋-自旋偶合、偶极偶合和弛豫时间等参数,成为结构解析的“金标准”。本文总结了核磁共振技术在药物发现、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代谢组学以及固态核磁共振技术在固态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技术 药物发现 药物检测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代谢组学 固态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离子电池中的磁共振:从核磁共振(NMR)到电子顺磁共振(EPR)
8
作者 胡炳文 李超 +1 位作者 耿福山 沈明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8-112,共15页
金属离子电池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金属离子电池里的电极材料研究是提高电池性能的关键。因此,深刻理解电极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有助于提高材料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磁共振,包括核磁共振(NMR)和电子顺磁共振(EPR),在过去的三十年... 金属离子电池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金属离子电池里的电极材料研究是提高电池性能的关键。因此,深刻理解电极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有助于提高材料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磁共振,包括核磁共振(NMR)和电子顺磁共振(EPR),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不断得到改进,并逐渐成为研究电极材料结构性能关系的重要技术之一。本文总结了我们课题组在几种有趣的电极材料上的磁共振研究进展,阐释了NMR和EPR在电极材料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将有助于把握磁共振技术对电池研究的重要价值,促进磁共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核磁共振 电子顺磁共振 电池 正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钠离子电池材料的固体核磁共振谱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湘思 向宇轩 +4 位作者 钟贵明 李琦 郑时尧 傅日强 杨勇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12,共8页
深入全面理解锂/钠离子电池材料的静态结构及演化过程是提升电池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在材料结构的各种表征方法中,固体核磁共振波谱(SS NMR)技术是获取电池材料局域结构以及微观离子扩散动力学等定量信息的一个重要表征手段。到目前为止... 深入全面理解锂/钠离子电池材料的静态结构及演化过程是提升电池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在材料结构的各种表征方法中,固体核磁共振波谱(SS NMR)技术是获取电池材料局域结构以及微观离子扩散动力学等定量信息的一个重要表征手段。到目前为止,人们通过SS NMR技术在获取与分析电池电极/电解质材料的离子占位,充放电过程中材料的结构演化以及微观离子扩散动力学过程如离子传输路径与离子扩散系数等信息上已取得重要的研究进展,进而为理解分析电极材料的储锂机制,电池材料的构效关系乃至电池的衰减机理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实验数据。结合课题组的研究工作,综述了近三年来SS NMR技术在锂/钠离子电池电极和固体电解质材料研究以及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电池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 固态电解质 固体核磁共振 局域结构 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甸有机碳结构和成分组成及Rock-Eval热解研究
10
作者 张永利 冉勇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6-435,共10页
近年来对高寒草甸有机碳结构和成分的研究开始增多,但未见将先进13C固态核磁共振(SS-NMR)技术和Rock-Eval热解技术同时应用于高寒草甸有机碳表征的研究。本研究采用化学分离法将高寒草甸样品连续分为原始(OS)级分、去碳酸盐(DC)级分、去... 近年来对高寒草甸有机碳结构和成分的研究开始增多,但未见将先进13C固态核磁共振(SS-NMR)技术和Rock-Eval热解技术同时应用于高寒草甸有机碳表征的研究。本研究采用化学分离法将高寒草甸样品连续分为原始(OS)级分、去碳酸盐(DC)级分、去矿(DM)级分、去类脂(DF)级分和酸不可水解(NHC)级分。元素分析结果显示,OS、DC、DM、DF和NHC级分的有机碳含量分别为7.7%、8.8%、41.6%、38.4%和54.2%,稳定C同位素(δ^(13)C)值分别为−23.7‰、−25.0‰、−25.4‰、−25.1‰和−26.5‰。稳定C、N同位素和贝叶斯混合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高寒草甸有机碳的C3植物源和微生物源分别为46.5%和53.5%。13C SS-NMR分析结果表明,高寒草甸有机碳的结构组成中,脂肪碳和芳香碳分别占总有机碳的55.4%和34.5%。其中,脂肪碳主要包括氧烷基碳(O-alkyl C,23.8%)、烷基碳(Alkyl C,19.0%)和甲氧基碳/N-烷基碳(OCH3/NCH,12.6%);芳香碳主要包括质子化芳香碳(Arom C-H,15.6%)和非质子化芳香碳(Arom C-C,13.1%)。生物大分子成分组成分析结果表明,不稳定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是高寒草甸的主要成分,非质子化木炭和具有Alkyl C结构的孢粉素是稳定有机碳的重要成分。Rock-Eval热解分析结果表明,氧指数(OI)与极性碳(Polar C)含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木质素、Alkyl C/O-alkyl C值呈显著相关关系(R^(2)≥0.96,P<0.01),说明OI可表征高寒草甸不稳定有机碳的分解潜力和腐殖化状态;S2与稳定生物源的Alkyl C和孢粉素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0.96,P<0.01),残留有机碳(RC)与非质子化木炭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0.91,P<0.05),表明S2和RC可代表高寒草甸稳定有机碳的结构和成分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碳 芳香碳 同位素 固态核磁共振(ss-nmr) ROCK-EV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浮游植物有机质的组成、结构和生烃特征
11
作者 孔祥兰 杨余 冉勇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7-425,共9页
面对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及化石能源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探索新的环境友好型以及可持续的能源十分必要。本文对野外采集的2种水生浮游植物(浮萍和刚毛藻)进行索氏抽提和酸碱水解处理,将原始样品(OS)分离成去游离脂(LPF)级分和难降解有机... 面对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及化石能源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探索新的环境友好型以及可持续的能源十分必要。本文对野外采集的2种水生浮游植物(浮萍和刚毛藻)进行索氏抽提和酸碱水解处理,将原始样品(OS)分离成去游离脂(LPF)级分和难降解有机质(NHOM)级分,采用元素分析仪、Rock-Eval热解仪和固态^(13)C核磁共振(NMR)技术进行表征,并通过封闭热解实验研究NHOM级分的生烃特征。结果表明:①NHOM级分具有高C含量和低N、O含量,其结构类似于孢粉素;②刚毛藻NHOM级分比浮萍NHOM级分有更高的H/C原子比、氢指数(HI)、质量指数(QI)、脂肪性和生烃潜力;③封闭热解实验中,浮萍和刚毛藻NHOM级分的产油率和生烃转化率分别为17.7%~20.6%和18.0%~24.5%,表明浮萍和刚毛藻在生物质能的开发中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有机质 固态^(13)C核磁共振技术 生烃特征 生物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却方式对新型石榴石结构固态电解质Li_6BaLa_2Ta_2O_(12)导电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周权 钟耀东 +3 位作者 强颖怀 周凤瑞 李志同 吴谦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3-46,共4页
研究了随炉冷却和空冷两种冷却方式对新型石榴石结构固态电解质Li6BaLa2Ta2O12导电性能的影响。综合运用XRD、SEM、EIS、6Li-MAS-NMR对试样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物基本都为石榴石结构;随炉冷却试样烧结粉末中有团聚现象;提高冷却速... 研究了随炉冷却和空冷两种冷却方式对新型石榴石结构固态电解质Li6BaLa2Ta2O12导电性能的影响。综合运用XRD、SEM、EIS、6Li-MAS-NMR对试样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物基本都为石榴石结构;随炉冷却试样烧结粉末中有团聚现象;提高冷却速度可以提高试样的导电性能,降低电导活化能。试样中存在两种位置不同的离子,LiO4四面体间隙和LiO6八面体间隙。冷却速度较快的试样中可动锂离子数目较多,导电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石结构 无机固态电解质 离子电导率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莓液态与固态糖渍过程中的水分分布与迁移规律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锐 牛丽影 +7 位作者 胡丽丽 李大婧 张钟元 聂梅梅 肖亚冬 刘春菊 吴海虹 肖丽霞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134-139,共6页
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固态渗透(solid osmotic dehydration,SSD)和液态渗透(liquid osmotic dehydration,LOD)过程中草莓水分的流失规律。结果表明,在糖渍72 h的过程中,2种糖渍方式下草莓水分含量均逐渐降低;在渗糖72 h时,SSD和LO... 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固态渗透(solid osmotic dehydration,SSD)和液态渗透(liquid osmotic dehydration,LOD)过程中草莓水分的流失规律。结果表明,在糖渍72 h的过程中,2种糖渍方式下草莓水分含量均逐渐降低;在渗糖72 h时,SSD和LOD处理的草莓水分含量分别由91.83%下降至74.56%、79.90%。2种渗透方式的弛豫时间T 22与T 23值均伴随着渗透过程而变小,表示SSD和LOD都使得草莓中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的流动性减小;同时峰面积A 22值均逐渐减小,表示2种渗透方式均减少了不易流动水的水分含量。然而在LOD处理过程中,草莓中自由水峰面积在渗透过程中呈下降趋势,但下降不显著(P>0.05),同时弛豫时间T 21峰位置逐渐右移,表示随着渗透时间的延长,草莓中结合水的流动性增强;相反,在SSD处理中,草莓中自由水峰面积在渗透72 h后显著下降(P<0.05),相比0 h,下降幅度达55.35%,并伴随着渗透时间的延长,草莓中结合水的流动性减弱。另外,建立了低场核磁共振峰积分面积总和(A 21+A 22+A 23)与草莓的含水率的线性拟合模型,线性关系显著(P<0.05),R 2均大于0.90,拟合效果较好。该研究从水分的角度探究了SSD和LOD对草莓的影响,为草莓干制作中渗糖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液态渗透 固态渗透 低场核磁共振 水分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苯基-3-甲基-4-己酰基吡唑酮-5与稀土元素的配位作用--对镧、钕、钆、镥、钇的萃取及固态配合物组成与性质的研究
14
作者 陈优敏 胡昭圣 贾锡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1987年第2期112-114,共3页
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酮-5(HPMBP)对五十多种元素的萃取行为、作用机理以及固态配合物的组成与性质已有较全面的研究,但对四位为己酰基的相应化合物有关报道不多,它与稀土元素的萃取机理以及固态配合物的制备尚未见报道。本文... 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酮-5(HPMBP)对五十多种元素的萃取行为、作用机理以及固态配合物的组成与性质已有较全面的研究,但对四位为己酰基的相应化合物有关报道不多,它与稀土元素的萃取机理以及固态配合物的制备尚未见报道。本文考察了HPMCP对稀土元素La、Nd、Gd、Lu、Y的萃取机理,并用斜率法求出了配合物的组成,确定了萃取平衡反应,计算了萃取平衡常数、合成了它们的固态配合物,并对其组成以及热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等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配合物 萃取机理 配位作用 核磁共振 萃取平衡常数 稀土元素 斜率法 酰基吡唑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不同林分土壤表层有机碳组成及其稳定性 被引量:37
15
作者 商素云 姜培坤 +2 位作者 宋照亮 李永夫 林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16-424,共9页
在浙江临安玲珑山选取了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板栗林和雷竹林4种林分,采用传统的化学方法与固态13C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其土壤有机碳在不同粒径土壤颗粒中的分布规律和结构特征,探讨林分类别和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结构的影... 在浙江临安玲珑山选取了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板栗林和雷竹林4种林分,采用传统的化学方法与固态13C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其土壤有机碳在不同粒径土壤颗粒中的分布规律和结构特征,探讨林分类别和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结构的影响,为亚热带地区森林固碳和土壤碳库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土壤表层(0—20 cm)有机碳含量按以下次序递减:雷竹林>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板栗林,且板栗林以粉黏粒结合态碳为主,其他林分土壤则以粗砂结合态碳为主;(2)13C NMR结果表明,阔叶林和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中烷基碳所占比例最大,而雷竹林和板栗林则是烷氧碳比例最大,表明人工经营措施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的成分组成;(3)随着土壤颗粒变细,有机碳中烷基碳比例增加,烷氧碳比例减少,A/O-A值和疏水碳/亲水碳值逐渐增大,表明颗粒越细,其结合的有机碳结构稳定性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 土壤有机碳 粒径组分 固态13C核磁共振(NMR) 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平原春玉米高产农田土壤有机碳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翠兰 张晋京 +5 位作者 高强 王青贺 冯国忠 刘淑霞 王立春 赵兰坡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9-163,共5页
以松辽平原中部吉林省梨树县的春玉米高产示范田为对象,应用化学分析和固态13 C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和组成特征,并与邻近的农民常规生产田(对照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常规生产的对照田相比,高产农田土壤中... 以松辽平原中部吉林省梨树县的春玉米高产示范田为对象,应用化学分析和固态13 C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和组成特征,并与邻近的农民常规生产田(对照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常规生产的对照田相比,高产农田土壤中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颗粒有机碳、胡敏酸碳和富里酸碳含量均较高;<1mm各粒级干团聚体以及<2mm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通常也较高;高产农田土壤胡敏酸(HA)通常含有较低比例的烷基碳和烷氧碳以及较高比例的芳香碳和羰基碳,其腐殖化程度和脂族化程度较低而疏水化程度较高。上述结果说明,高产培育措施在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同时,也改善了土壤有机质组分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组分 胡敏酸 固态13C核磁共振 高产春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石油污染土壤中胡敏酸结构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晋京 窦森 +3 位作者 谢修鸿 唐丽娜 宋祥云 曲晓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31-1535,共5页
选择一口开采约20a的废弃油井,在距离井口0.5,1.5,3.5,5.5和7.5 m处进行多点采样,应用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固态13C核磁共振方法,研究了长期不同程度石油污染土壤中胡敏酸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随与油井口距离的减小,胡敏酸的... 选择一口开采约20a的废弃油井,在距离井口0.5,1.5,3.5,5.5和7.5 m处进行多点采样,应用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固态13C核磁共振方法,研究了长期不同程度石油污染土壤中胡敏酸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随与油井口距离的减小,胡敏酸的C/H,O/C和(N+O)/C原子比值分别由0.74,0.41和0.45增加到0.80,0.83和0.88;红外光谱分析显示,胡敏酸的2 921,2 851,1 454 cm-1吸收峰相对强度下降,2 921/1 600比值由0.22减少到0.11;固态13C核磁共振分析显示,胡敏酸中烷基C的相对含量由49.9%下降到30.9%,而烷氧C、芳香C和羧基C的相对含量分别由20.1%,13.1%和14.3%增加到28.0%18.8%和19.3%。上述结果说明,随石油含量增加,胡敏酸的脂族性和疏水性降低,而芳香性和极性增强,其分子结构变得老化。为了促进受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有必要采取适当措施使其中老化的胡敏酸得以更新和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土壤 胡敏酸 元素分析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固态13C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几种典型土壤中粘粒级有机-矿质复合体的初步表征 被引量:11
18
作者 黄擎 李发生 汪群慧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07-411,共5页
采用超声分散法提取了江西红壤、黑龙江黑土和北京潮土等3种典型土壤的粘粒级有机-矿质复合体,分别用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SEM-EDS)以及固态核磁共振(NMR)等方法对提取的有机-矿质复合体进行... 采用超声分散法提取了江西红壤、黑龙江黑土和北京潮土等3种典型土壤的粘粒级有机-矿质复合体,分别用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SEM-EDS)以及固态核磁共振(NMR)等方法对提取的有机-矿质复合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黑土复合体具有最高的有机质含量和最大的阳离子交换容量。3种复合体的主要矿物成分均为石英,但红壤复合体还含有云母与闪石等成分,而黑土和潮土复合体主要还包括长石和方解石成分。对NMR不同化学位移域的谱峰积分得到3种粘粒级复合体有机碳的组成比例,红壤复合体中脂类C的含量最高,黑土复合体中烷氧基C的含量最高,而潮土中烷氧基C、脂类C以及芳香族C的含量相差不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矿质复合体 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 X射线衍射 扫描电镜 固态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和沉积物中不同形式有机质的表征 被引量:6
19
作者 高博 周怀东 +1 位作者 金洁 孙可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94-1197,共4页
从北京通州地区3个河流沉积物和天津渤海湾地区4个土壤样品中提取胡敏酸(HA)和非水解碳(NHC),并进行了元素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固态13 C核磁共振(13 C NMR)等一系列定性定量的研究。结果显示:... 从北京通州地区3个河流沉积物和天津渤海湾地区4个土壤样品中提取胡敏酸(HA)和非水解碳(NHC),并进行了元素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固态13 C核磁共振(13 C NMR)等一系列定性定量的研究。结果显示:同一来源的NHC中H/C和O/C比值低于HA的H/C和O/C比值;NHC和HA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含量分别为7.6%~10.7%,40.9%~46.7%;13 C NMR和FTIR显示NHC主要由脂肪碳和芳香碳组成;从土壤中比从沉积物中提取的NHC的芳香度高。研究结果表明,与HA相比,NHC的热成熟度高,疏水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敏酸 非水解碳 光电子能谱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固态13C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寿光市农业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陶宝先 张保华 +1 位作者 董杰 刘晨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801-1806,共6页
农田转变为设施菜地后,耕作措施的改变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特征。为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寿光市农业土壤为例,采用^(13)C核磁共振技术分析农田转变化为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菜地(种植6、12年)... 农田转变为设施菜地后,耕作措施的改变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特征。为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寿光市农业土壤为例,采用^(13)C核磁共振技术分析农田转变化为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菜地(种植6、12年)及设施菜地撂荒后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特征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1)农田转变化为设施菜地后土壤有机碳贮量显著增加,且种植6年设施菜地(4.50 kg·m^(-2))土壤有机碳贮量明显高于种植12年设施菜地(3.91 kg·m^(-2)),设施菜地撂荒后(3.33 kg·m^(-2))土壤有机碳贮量降至农田水平(3.07 kg·m^(-2))。(2)相对于农田,种植6年设施菜地土壤烷基碳相对含量、疏水碳/亲水碳比值及芳香碳/烷基碳比值明显低于农田,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与农田无显著差异。(3)农田转变为设施菜地及设施菜地撂荒后,土壤易分解碳组分(烷氧碳+羰基碳)、难分解碳组分(烷基碳+芳香碳)贮量均有所增加,但种植6年设施菜地易分解碳组分贮量的增加量大于难分解碳组分的增加量,种植12年设施菜地及撂荒设施菜地则呈现相反的趋势。农田转变为设施菜地初期(种植6年)所增加的土壤有机碳主要为易分解组分,但随着种植年限延长及设施菜地撂荒,土壤有机碳稳定性逐渐增强。(4)烷氧碳相对含量、疏水碳/亲水碳比值及芳香碳/烷基碳比值可作为该区域土壤有机碳响应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敏感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菜地 土壤有机碳 分子结构 固态13C核磁共振 寿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