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定化酶技术及其在茶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时思全 《中国茶叶加工》 2003年第2期31-33,共3页
综述了茶叶中常见几种酶的固定化研究现状,结合其在茶叶生产中的应用前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固定化酶技术 茶叶生产 应用 多酚氧化 单宁 果胶 过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自主开发成功固定化酶技术
2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6年第6期21-21,共1页
关键词 固定化酶技术 自主开发 纳米材料技术 科技攻关计划 中国石油 可持续发展 组装技术 纳米结构 化学工业 粉末冶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微流控芯片的酶固定化技术 被引量:3
3
作者 田玉平 吴会灵 +1 位作者 陈淑桂 杨芃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47-849,共3页
A new method for the immobilization of enzyme in microfluidic channel on the integrated chip for proteomic analysis was reported. The PDMS film immersing in the acrylic acid solution was irradiated under UV lamp to pr... A new method for the immobilization of enzyme in microfluidic channel on the integrated chip for proteomic analysis was reported. The PDMS film immersing in the acrylic acid solution was irradiated under UV lamp to produce active free radicals and then immersed alternatively into the PDDA solution and trypsin solution for self-assemble. The monomer solution of the produced chip was characterized with the reflectance IR technique, contact angle determination and SEM observations. A standard protein BSA was selected to tes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duct. It was verified that CE and MALDI-TOF/TOF-MS detection can be on-line carried out in a single, successive run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二甲基硅氧烷 一体化微流控芯片 固定化技术 微全分析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酶固定化技术的微透析葡萄糖传感器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钟 于平 《传感器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8-60,64,共4页
建立了一个双酶葡萄糖传感器微透析系统,并且在体外实验中考察了影响系统响应结果的关键因素,即固定化酶膜技术和微透析系统的灌注速率。优化的系统采用夹心法固定化葡萄糖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于金叉指电极,并采用20μl/min的灌注速率。... 建立了一个双酶葡萄糖传感器微透析系统,并且在体外实验中考察了影响系统响应结果的关键因素,即固定化酶膜技术和微透析系统的灌注速率。优化的系统采用夹心法固定化葡萄糖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于金叉指电极,并采用20μl/min的灌注速率。系统具有良好的线性、灵敏度和响应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传感器 微透析 固定化技术 灌注速率 夹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固定化技术评议会在我院召开
5
作者 屠敏仪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87年第1期28-28,共1页
一九八三年,湖南省委科、湖南省教委将酶固定化技术的研究课题下达给我院生化教研室,在罗泽民教授的主持下,与有机化学教研室合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研究,在酶固定化技术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果。他们筛选并研制出适宜于作酶固定化的新型载... 一九八三年,湖南省委科、湖南省教委将酶固定化技术的研究课题下达给我院生化教研室,在罗泽民教授的主持下,与有机化学教研室合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研究,在酶固定化技术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果。他们筛选并研制出适宜于作酶固定化的新型载体“壳聚糖”,并对糖化酶的固定进行了研究。今年二月二十八日,由省科委主持在我院召开了酶固定化技术评议会,省教委、省食品办、湖南师大、湖南医学院、湖南农科院、长沙矿冶研究院以及有关研究所、厂等十六个单位派代表参加了评议会,会上组成了一个由湖南医学院袁恬莹教授为组长的专家评议小组。会上我院生化教研室和有机化学教研室参与该项研究的人员宣读了《甲壳素/壳聚糖的制备及其应用》、《糖化酶的固定》及《壳聚糖尿素酶PH电极研制初报》三篇论文,与会代表参观了实物。酶固定化技术是酶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固定化酶在轻工食品、医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技术 工程 湖南 评议会 壳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酶在污水处理中的成功开发
6
作者 钱伯章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6-16,共1页
福建省重点科技项目“固定化酶技术在污染水源修复中的应用研究”,已通过有关专家鉴定。该项目开发的固定化酶技术及固定化酶反应器处理工业废水,具有创新性,工程应用显示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固定化酶技术 项目开发 污水处理 重点科技项目 污染水源 专家鉴定 工业废水 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酐酶在地质聚合物微球表面的固定及活性表征 被引量:4
7
作者 昌姗 崔学民 +2 位作者 贺艳 苏俏俏 窦怀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3-259,共7页
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各种真核生物以及原核微生物中的含锌金属酶,可以高速催化CO2的可逆水合反应,但其成本昂贵,且易失活、难回收,因此实际应用受到了限制。酶的固定化技术不仅可以使酶像固体催化剂一样可... 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各种真核生物以及原核微生物中的含锌金属酶,可以高速催化CO2的可逆水合反应,但其成本昂贵,且易失活、难回收,因此实际应用受到了限制。酶的固定化技术不仅可以使酶像固体催化剂一样可回收再利用,还能提高酶的稳定性,保持其高催化性能。固定化酶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形状,可置于反应床或连续反应器中生产,且反应过程可控。本研究以绿色环保、来源广泛的矿渣为原料,以NaOH为碱激发剂,通过悬浮分散固化法制备了地质聚合物微球并将其作为载体;以戊二醛为交联剂,使用吸附-交联法成功地将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固定在地质聚合物微球上。通过酶活回收率和相对酶活来评价碳酸酐酶的固定化效率,同时利用不同的表征手段对载体与固定化酶的微观形貌、结构变化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碳酸酐酶在地质聚合物微球上的最佳固定化条件为pH值8.0、反应温度30℃、固定化时间2 h、载体用量100 mg、交联剂浓度0.2%(质量分数)、交联反应时间1 h。在此条件下的固定化碳酸酐酶的酶活回收率最高可达55.9%。固定化反应之后,碳酸酐酶的最佳反应温度由25℃提升至30℃;最佳反应pH值由7.5提升至8.0。相较于游离酶而言,固定化碳酸酐酶在4℃和25℃下的贮存稳定性都有所提高,在连续操作使用五个循环后仍能保持46.1%的相对酶活。游离碳酸酐酶的米氏常数(Km)、酶促反应最大速度(Vmax)分别为7.63 mmol·L^(-1)和1.60 mmol·L^(-1)·min^(-1),固定化碳酸酐酶的Km、Vmax则分别为21.55 mmol·L^(-1)和5.05 mmol·L^(-1)·min^(-1),二者的总活度(Kcat/Km)分别为61.50 mol^(-1)·L·s^(-1)和12.36 mol^(-1)·L·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聚合物 碳酸酐 固定化技术 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酶法制备牡丹籽油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选 周波 +1 位作者 汪周俊 钟海雁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46-250,共5页
牡丹籽油作为被立法明确的新资源食品,可应用于功能性食品、高级化妆品、医疗保健等行业;水酶法是一种"安全、高效、绿色"的油脂制备技术。文章综述牡丹籽及其油脂的基本成分,探讨水酶法制备牡丹籽油中的关键技术,提出粗酶提... 牡丹籽油作为被立法明确的新资源食品,可应用于功能性食品、高级化妆品、医疗保健等行业;水酶法是一种"安全、高效、绿色"的油脂制备技术。文章综述牡丹籽及其油脂的基本成分,探讨水酶法制备牡丹籽油中的关键技术,提出粗酶提取、酶法破乳、固定化酶技术等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籽油 破乳 固定化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POPs的生物降解修复技术研究与发展 被引量:6
9
作者 吴海珍 韦朝海 周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6-171,共6页
生物吸附与降解是解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最有潜力的方法之一,有必要介绍利用微生物把目标污染物转化为易降解的物质甚至矿化的POPs修复原理及其技术。对此,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基于微生物通过膜融合、胞质融合和核融合形成能够降解P... 生物吸附与降解是解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最有潜力的方法之一,有必要介绍利用微生物把目标污染物转化为易降解的物质甚至矿化的POPs修复原理及其技术。对此,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基于微生物通过膜融合、胞质融合和核融合形成能够降解POPs的杂种细胞的细胞融合技术;基于降解性质粒的相容性,把能够降解不同污染物的质粒组合到一个菌种中,形成多质粒的新菌种,使微生物由于代谢途径的改变能够矿化POPs的基因工程菌构建技术;基于通过某些载体把酶固定于其中实现活性稳定、可以回收及可重复利用的酶固定化技术,以及基于降解菌活性酶分子亚基置换、降解菌活性酶的定点突变、降解酶的体外定向进化这几方面的酶构建技术;进一步分析基于分子生物学提高POPs生物修复能力的原理,指出经生物技术改造的工程菌和固定化酶未能进入实际应用的障碍所在。以多溴联苯醚(PBDEs)的微生物细胞吸收和降解机理作为典型POPs生物修复的案例,强调生物降解的过程强化需要建立多尺度上功能方面的适合;提出了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学的结合在解决POPs环境污染方面未来的基础科学问题与研究思路。综合上述,典型POPs的生物修复技术的构建需要考虑宏观污染物协同降解的工艺理论,在基因水平、分子水平、反应器水平及工程水平上追求更高功能方面的适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修复 持久性污染物 多溴联苯醚 细胞融合技术 固定化技术 基因工程 体外定向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曲菌的蛋白发现系统取得高产脂肪酶
10
作者 和田纯平 广常正人 赵欣 《中国酿造》 CAS 2013年第6期174-174,共1页
日本不仅重视其特有的生物酒精技术开发,还很重视与欧洲各国的技术协作,开发生物燃气能源(BDF)技术。BDF的技术开发欧洲占全世界的90%,该技术在生产中会排出约10%的含碱甘油,这种副产物目前尚无有效的利用途径。一种固定化酶技... 日本不仅重视其特有的生物酒精技术开发,还很重视与欧洲各国的技术协作,开发生物燃气能源(BDF)技术。BDF的技术开发欧洲占全世界的90%,该技术在生产中会排出约10%的含碱甘油,这种副产物目前尚无有效的利用途径。一种固定化酶技术可以使上述情况得到改善,用该技术可得到高纯度的甘油,但由于反应过于缓慢尚未达到工业化的地步,为满足这一需求,各国正在开发高活性的固定化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现系统 脂肪 固定化酶技术 技术开发 蛋白 曲菌 利用 生物酒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工程的开发与研究现状
11
作者 孙文筠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1989年第2期67-71,79+66,共7页
酶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生物反应器内,利用酶的催化作用、进行物质转化的技术。酶制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应用酶制剂的工业,一般能收到简化原有工艺条件。
关键词 工程 制剂工业 葡萄糖淀粉 生物反应器 天门冬氨酸 工艺条件 固定化方法 制剂生产 物质转化 固定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制系列新型磁性材料应用于食用油脂改性
12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4-64,共1页
近日,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张峰首席专家团队在磁性材料研制上取得新进展,在单酶固定化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多巴胺自聚合特性及磁性固定化材料优势制备共固定化双酶(CRL/TLL-PDA@Fe3O4)用于食用油脂改性,所制备的磁性共固定化双酶,克服... 近日,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张峰首席专家团队在磁性材料研制上取得新进展,在单酶固定化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多巴胺自聚合特性及磁性固定化材料优势制备共固定化双酶(CRL/TLL-PDA@Fe3O4)用于食用油脂改性,所制备的磁性共固定化双酶,克服了游离酶易失活、热稳定性差、不易回收利用的缺陷,且磁性固定化双酶系统又具有多酶的协同作用,有效提高催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技术 固定化 系统 催化效率 固定化材料 回收利用 磁性材料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工业生物所在木糖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方面取得新进展
13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3-103,共1页
目前木糖的检测只能依赖于液相色谱,分析时间较长,而且对操作人员技能和设备要求均较高。不同于已经实现生物电化学传感的葡萄糖检测方法,木糖由于没有相应的氧化酶,只能使用辅酶依赖型的木糖脱氢酶作为识别元件。此前,中国科学院天津... 目前木糖的检测只能依赖于液相色谱,分析时间较长,而且对操作人员技能和设备要求均较高。不同于已经实现生物电化学传感的葡萄糖检测方法,木糖由于没有相应的氧化酶,只能使用辅酶依赖型的木糖脱氢酶作为识别元件。此前,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体外合成生物学中心朱之光研究员带领的团队构建了一个基于木糖脱氢酶的生物传感器,通过高效的酶固定化技术和辅酶再生纳米酶的协同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固定化技术 葡萄糖检测 中国科学院 纳米 生物技术研究所 协同催化 识别元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