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体渗碳对CuCoCrNiFe高熵合金组织和硬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哲 张伟强 +1 位作者 孙日伟 付华萌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90-193,共4页
采用固体渗碳法,对CuCoCrNiFe高熵合金进行850℃/5h的渗碳处理。采用SEM、EDS、EPMA、XRD分析了渗碳后试样的显微组织和相组成,并测量了试样的显微硬度。结果表明,经过渗碳处理后,合金上析出了大量碳化物。在表面附近,碳化物细小,十分... 采用固体渗碳法,对CuCoCrNiFe高熵合金进行850℃/5h的渗碳处理。采用SEM、EDS、EPMA、XRD分析了渗碳后试样的显微组织和相组成,并测量了试样的显微硬度。结果表明,经过渗碳处理后,合金上析出了大量碳化物。在表面附近,碳化物细小,十分密集。距离表面距离增加,碳化物分布密度下降,尺寸增大。试样表层硬度达到240HV,与基体相比有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渗碳 高熵合金 碳化物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锈钢等离子渗铪并固体渗碳后的高温摩擦性能
2
作者 陆小会 高原 +2 位作者 王成磊 韦文竹 张光耀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38-43,共6页
目的提高0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的抗高温摩擦性能。方法利用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不锈钢表面等离子渗铪,之后进行固体渗碳,在HT-500型球-盘磨损试验机上进行高温摩擦磨损实验,分析其高温摩擦性能及摩擦机制,并与不锈钢基体试样及不锈钢... 目的提高0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的抗高温摩擦性能。方法利用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不锈钢表面等离子渗铪,之后进行固体渗碳,在HT-500型球-盘磨损试验机上进行高温摩擦磨损实验,分析其高温摩擦性能及摩擦机制,并与不锈钢基体试样及不锈钢渗铪试样进行对比。结果渗铪试样的渗层厚度约为45μm,渗铪+渗碳试样的渗层厚度达100μm。渗铪+渗碳层弥散分布着许多粒状和短棒状碳化物颗粒,碳化物类型主要为MC型、M7C3型和M23C6型。基材的摩擦曲线波动起伏大;渗铪试样的摩擦系数较大,但磨损微观表现平稳;渗铪+渗碳试样的摩擦系数最小。磨损失重由大到小依次为:基材>渗铪试样>渗铪+渗碳试样。在300,500℃下,渗铪试样的耐磨性相对基材分别提高至1.47倍和1.94倍,渗铪+渗碳试样分别提高至2.13和2.28倍。基材划痕尺寸宽且较深;渗铪试样的表面硬度提高,且摩擦磨损过程中出现了合金氧化物;渗铪+渗碳试样的表面硬度高,基体韧性好,仅出现了很浅且窄的磨痕。结论通过等离子渗铪及离子渗铪+固体渗碳,均能提高不锈钢表面的抗高温摩擦性能,相比之下,离子渗铪+固体渗碳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不锈钢 双辉等离子 固体渗碳 渗铪合金层 碳化物 高温摩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Cr13钢的固体渗碳研究
3
作者 张振国 周传久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39-40,共2页
研究了含Cr量高的马氏作体不锈3Cr13的固体渗碳工艺.试验表明,加入一定比例的极加剂,能有效去除钝化膜,有助于碳原子的渗入与扩散,获得不同层深的渗层.配合适当的淬、回火工艺使工件达到表面硬度较高,心部韧性效好的生产要求.
关键词 马氏体 不锈钢 固体渗碳 添加剂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Cr18Ni9不锈钢新型复合固体渗碳工艺的研究
4
作者 田娜 张欣昱 +1 位作者 张凯 曹泽凝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5-88,共4页
对利用超音速微粒轰击技术单面表面纳米化处理的0Cr18Ni9不锈钢分别进行单温和双温固体渗碳处理。采用金相组织截面观察和表面硬度检测研究了不同固体渗碳工艺对0Cr18Ni9不锈钢固体渗碳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纳米化可以提高0Cr18Ni... 对利用超音速微粒轰击技术单面表面纳米化处理的0Cr18Ni9不锈钢分别进行单温和双温固体渗碳处理。采用金相组织截面观察和表面硬度检测研究了不同固体渗碳工艺对0Cr18Ni9不锈钢固体渗碳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纳米化可以提高0Cr18Ni9不锈钢固体渗碳的效率,且经600℃预渗2 h和850℃终渗4 h双温渗碳后,可在SFPB面获得渗层厚度为215μm、硬度高达613 HV的渗碳层,为实现不锈钢的简单高效固体渗碳处理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Cr18Ni9不锈钢 表面纳米化 双温固体渗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金属固体渗碳热处理缺陷分析及预防 被引量:1
5
作者 朱金庚 王力 《南方农机》 2020年第23期104-104,106,107,共3页
航空金属固体渗碳热处理是传统的一类化学热处理的工艺方法。虽然具有表面碳浓度容易偏高,导致渗碳层组织与性能恶化,使零件早期失效和渗碳层深度不易控制等缺点,但由于该工艺方法具有不要求特殊设备、易实现、成本低等优点,所以目前上... 航空金属固体渗碳热处理是传统的一类化学热处理的工艺方法。虽然具有表面碳浓度容易偏高,导致渗碳层组织与性能恶化,使零件早期失效和渗碳层深度不易控制等缺点,但由于该工艺方法具有不要求特殊设备、易实现、成本低等优点,所以目前上海海鹰机械厂仍采用该方法。本文通过分析航空金属固体渗碳热处理生产中,引发各类缺陷的根本因素,整理并制定了相应的预防及整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渗碳 热处理 缺陷 预防 整改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17Ni2钢固体渗碳工艺
6
作者 李德绵 《航空工艺技术》 1994年第2期43-44,共2页
Cr17Ni2钢固体渗碳工艺四川航空液压机械厂高级工程师李德绵Cr17Ni2是一种属于马氏体-铁素体型的两相不锈钢。它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又能部分地接受热处理强化,获得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因而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石... Cr17Ni2钢固体渗碳工艺四川航空液压机械厂高级工程师李德绵Cr17Ni2是一种属于马氏体-铁素体型的两相不锈钢。它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又能部分地接受热处理强化,获得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因而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和机械造船等领域。在通常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碳 固体渗碳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向原位陶瓷化的高碳钢表面强化综合实验设计
7
作者 赵梓源 张国君 李均明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8-105,共8页
为了获得兼具高硬度和高结合力的高碳钢表面耐磨陶瓷层,设计了磁控溅射与固体渗碳相结合制备高碳钢表面碳化钨层综合实验。首先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高碳钢表面沉积金属钨层,然后基于双向原位陶瓷化原理将钨层转变为碳化钨陶瓷层。所制备... 为了获得兼具高硬度和高结合力的高碳钢表面耐磨陶瓷层,设计了磁控溅射与固体渗碳相结合制备高碳钢表面碳化钨层综合实验。首先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高碳钢表面沉积金属钨层,然后基于双向原位陶瓷化原理将钨层转变为碳化钨陶瓷层。所制备的碳化钨层具有高陶瓷相体积分数、高致密度和锯齿状的膜基界面,这些特点赋予了碳化钨层优异的硬度、结合强度和耐磨性。整个实验流程包括材料制备、物相与组织表征、性能测试等环节,不仅让学生体验了完整的科研过程,而且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为材料专业复合型科技人才培养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碳钢 表面强化 磁控溅射 固体渗碳 陶瓷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锈钢表面等离子渗锆改性层渗碳处理后的碳化物及硬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蔡航伟 高原 +1 位作者 马志康 王成磊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171-173,178,共4页
利用双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0Cr18Ni9Ti不锈钢表面形成了厚约65μm、均匀致密连续的渗锆合金层,然后对渗锆后的试样进行920℃固体渗碳处理;并对不锈钢基材、渗锆试样及渗锆+渗碳后的试样分别进行硬度检测。结果表明:渗碳后,试样的表面... 利用双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0Cr18Ni9Ti不锈钢表面形成了厚约65μm、均匀致密连续的渗锆合金层,然后对渗锆后的试样进行920℃固体渗碳处理;并对不锈钢基材、渗锆试样及渗锆+渗碳后的试样分别进行硬度检测。结果表明:渗碳后,试样的表面硬度较基材及渗Zr试样均有显著提高,且试样由表及里,硬度呈逐渐降低趋势;920℃固体渗碳后,碳化物呈颗粒状弥散分布在渗层上,无共晶碳化物生成;渗碳层的物相为ZrC、Fe3C、FeC8、ZrFe2、ZrO2、Cr2O3、α-Fe、Fe-Cr、Cr1.36Fe0.52;且实际检测到的试样表面中的含碳量要比理论值略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辉等离子渗金属 渗锆改性层 硬度 固体渗碳 碳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粉碎机自磨刃锤片的试验研究
9
作者 金敏 申庆泰 +1 位作者 池少英 倪志华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4-146,共3页
粉碎机的锤片是粉碎机的易损部件,我国每年因锤片的磨损而消耗的优质钢材在10万t以上。为此,利用金属材料不同硬度条件下耐磨性及磨损程度的不同,采用固体渗碳的方法实现粉碎机锤片不同部位的不同硬度分布,使粉碎机锤片在工作的过程中... 粉碎机的锤片是粉碎机的易损部件,我国每年因锤片的磨损而消耗的优质钢材在10万t以上。为此,利用金属材料不同硬度条件下耐磨性及磨损程度的不同,采用固体渗碳的方法实现粉碎机锤片不同部位的不同硬度分布,使粉碎机锤片在工作的过程中不同硬度部位磨损程度不同,从而实现自磨刃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碎机 锤片 自磨刃 固体渗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lculations of stability of alloyed cementite from valance electron structure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红军 刘宏玉 +4 位作者 刘礼 曾晓宇 卢建夺 林冲 徐红兵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2期259-269,共11页
Based on the empirical electronic theory of solids and molecules (EET), the actual model for unit cell of cementite (0-FeaC) was built and the valence electron structures (VES) of cementite with specified site a... Based on the empirical electronic theory of solids and molecules (EET), the actual model for unit cell of cementite (0-FeaC) was built and the valence electron structures (VES) of cementite with specified site and a number of Fe atoms substituted by alloying atoms of M ( M=Cr, V, W, Mo, Mn ) were computed by statistical method. By defining P as the stability factor, the stability of alloyed cementite with different numbers and sites of Fe atoms substituted by M was calculated.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nsity of lattice electrons, the symmetry of distribution of covalent electron pairs and bond energy have huge influence on the stability of alloyed cementite. It is more stable as M substitutes for FeE than for Fe1. The alloyed cementite is the most stable when Cr, Mo, W and V substitute for 2 atoms of Fe2 at the sites of Nos. 2 and 3 (or No. 6 and No. 7). The stability of alloyed cementite decreases gradually as being substitutional doped by W, Cr, V, Mo and M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lence electron structure alloyed cementite stability density of lattice electrons symmetry of bonds bond ener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