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Zn(Ⅱ)/α-FeOOH吸附体系的固体浓度效应 被引量:11
1
作者 徐丛 李薇 潘纲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737-1742,共6页
采用宏观吸附-解吸实验系统地研究了Zn(II)在针铁矿(α-FeOOH)表面吸附的固体浓度(Cp)效应,并考察了温度对固体浓度效应的影响,揭示了固体浓度效应产生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Zn(II)/α-FeOOH的吸附等温线随固体浓度的增加明显下移,表现... 采用宏观吸附-解吸实验系统地研究了Zn(II)在针铁矿(α-FeOOH)表面吸附的固体浓度(Cp)效应,并考察了温度对固体浓度效应的影响,揭示了固体浓度效应产生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Zn(II)/α-FeOOH的吸附等温线随固体浓度的增加明显下移,表现出显著的固体浓度效应;随着固体浓度的升高,平衡浓度相近的实验点的解吸滞后角(θ)和热力学不可逆系数(TII)均明显升高,说明体系的可逆性随固体浓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这一结果符合亚稳平衡吸附(MEA)理论对固体浓度效应产生机制的预测.本研究还发现Zn(II)/α-FeOOH体系在低温下的固体浓度效应比在高温下更为显著.不同温度下的吸附-解吸实验表明,该体系的吸附可逆性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强(θ和TII明显降低),这再次证明了吸附可逆性对Cp效应的控制作用,并从另一角度证实了MEA理论对固体浓度效应机制的解释.实验测得Zn(II)/α-FeOOH体系的吸附热力学参数ΔH、ΔS分别为34.07kJ·mol-1和195.71J·mol-·1K-1,表明Zn(II)可在针铁矿表面发生吸热的化学吸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固体浓度效应 吸附可逆性 吸附-解吸 ZN(II) 针铁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物理效应与现代传感器技术 被引量:7
2
作者 韩述斌 《压电与声光》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35-238,共4页
介绍了某些固体物理效应对现代传感器技术的影响。这些效应是:压电效应、压阻效应、霍尔效应、磁阻效应、约瑟夫逊效应、韦根德效应和佐托夫效应。简要描述了这些效应的原理和应用。进一步研究这些效应对于发展现代传感器技术是非常重... 介绍了某些固体物理效应对现代传感器技术的影响。这些效应是:压电效应、压阻效应、霍尔效应、磁阻效应、约瑟夫逊效应、韦根德效应和佐托夫效应。简要描述了这些效应的原理和应用。进一步研究这些效应对于发展现代传感器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效应 传感器技术 固体物理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喷流流场中固体颗粒效应的粒子仿真方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黄琳 刘君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3-65,94,共4页
采用粒子仿真跟踪颗粒相运动轨迹 ,采用高效 ENO格式求解 NS方程 ,数值模拟了有攻角条件下含颗粒相的横向喷流与超音速物体绕流形成的干扰流场。结果表明上述方法是研究气 -固两相流动的有效途径 ,颗粒相存在对喷流流场结构及物体所受... 采用粒子仿真跟踪颗粒相运动轨迹 ,采用高效 ENO格式求解 NS方程 ,数值模拟了有攻角条件下含颗粒相的横向喷流与超音速物体绕流形成的干扰流场。结果表明上述方法是研究气 -固两相流动的有效途径 ,颗粒相存在对喷流流场结构及物体所受的气动力和气动热具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流流场 固体颗粒效应 粒子仿真 喷流干扰 航天飞机 飞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性核素在海洋环境吸附体系中的固体浓度效应
4
作者 朱君 陈超 +3 位作者 石云峰 刘团团 邓安嫦 张艾明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1-236,共6页
通过Ag-110m在海洋沉积物中的静态吸附-解吸实验,系统地研究了放射性核素在海洋环境吸附体系中的固体浓度效应。实验结果表明:Ag-110m在海洋沉积物中的吸附-解吸等温线趋近于线性,且随着固体浓度的升高,等温线呈下降趋势,存在固体浓度... 通过Ag-110m在海洋沉积物中的静态吸附-解吸实验,系统地研究了放射性核素在海洋环境吸附体系中的固体浓度效应。实验结果表明:Ag-110m在海洋沉积物中的吸附-解吸等温线趋近于线性,且随着固体浓度的升高,等温线呈下降趋势,存在固体浓度效应。解吸等温线比吸附等温线滞后,固体浓度0.1~1.0g·L^(-1)范围内,吸附滞后角(θ)随着固体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大,不可逆性明显增强,固体浓度改变了吸附体系的不可逆性,符合"亚稳平衡吸附理论"对固体浓度效应产生机制的预测,而固体浓度达到3.0g·L^(-1)后,吸附-解吸等温线几乎重合,体系接近可逆反应。因此对于放射性核素,存在一个区间范围使得吸附体系的不可逆程度随固体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是超过区间的上、下限值后,体系趋近于可逆反应。应用Freundlich-SCA表面组分活度模型,用活度代替浓度,校正实际与理想吸附体系间的偏离,将不同固体浓度下的吸附-解吸实验数据分别归入同一条吸附等温线和解吸等温线,可以用来预测其他固体浓度下的吸附-解吸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 放射性核素 吸附-解吸等温线 固体浓度效应 表面组分活度模型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插值方法对典型固体潮水位插值结果比较 被引量:5
5
作者 韩孔艳 崔博闻 +1 位作者 孙小入 费伯秀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8-321,共4页
选取9口固体潮观测井的3种典型水位数据,用5种插值方法进行插值分析。结果表明,三次多项式插值法对少量数据缺失的插值效果最佳;线性插值法对趋势变化大、固体潮汐波动被压制水位的插值效果最好;ARMA模型预测法对固体潮显著、趋势变化... 选取9口固体潮观测井的3种典型水位数据,用5种插值方法进行插值分析。结果表明,三次多项式插值法对少量数据缺失的插值效果最佳;线性插值法对趋势变化大、固体潮汐波动被压制水位的插值效果最好;ARMA模型预测法对固体潮显著、趋势变化平缓水位的插值效果最佳;线性插值和ARMA模型预测法对固体潮清晰、短期起伏波动水位的插值效果各有其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水位 固体效应 线性插值 ARMA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质原料高浓度酶解技术研究现状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云云 张宇 +5 位作者 许敬亮 孙永明 袁振宏 谢君 何敏超 庄新姝 《新能源进展》 2015年第3期184-190,共7页
高浓度酶解体系能够获得高糖浓度,显著提高单位设备利用率,减少酒精蒸馏等生产成本,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本文在介绍高固含量底物酶解技术相关研究基础上,主要对高底物浓度水解体系下抑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高浓高效酶解反应器的设... 高浓度酶解体系能够获得高糖浓度,显著提高单位设备利用率,减少酒精蒸馏等生产成本,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本文在介绍高固含量底物酶解技术相关研究基础上,主要对高底物浓度水解体系下抑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高浓高效酶解反应器的设计及开发进行探讨。高浓度酶解体系伴随水解液中高糖浓度和高的酒精得率,但是酶解转化率随着底物浓度增加而降低,这种抑制效应的出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纤维素酶吸附量的下降、产物抑制、搅拌不均使传质传热受限体系粘度增大、水与底物的作用等,可通过改变反应温度、搅拌方式、添加表面活性剂、利用分批补料等酶解技术以改善体系酶解效率,使底物高效转化同时提高产物乙醇浓度,节约燃料乙醇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质原料 高浓度 酶解 抑制因素 固体效应 酶解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河沉积物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吸附行为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黄岁樑 李海涛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21-324,356,共5页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化工原料,也是一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研究了海河沉积物和土壤对DMP的吸附解吸作用,以及颗粒物粒径、浓度和离子浓度对DMP在颗粒物上吸附的影响。研究发现DMP在土壤上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式,...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化工原料,也是一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研究了海河沉积物和土壤对DMP的吸附解吸作用,以及颗粒物粒径、浓度和离子浓度对DMP在颗粒物上吸附的影响。研究发现DMP在土壤上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式,在海河沉积物上的吸附符合线性等温式,单位吸附量随着颗粒物浓度的增大而减小,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粒径对DMP的吸附影响不明显。用DMP将海河沉积物污染并于室温老化1个月后进行解吸实验,被吸附DMP解吸速率前20h较快,以后逐渐达到吸附平衡,解吸量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解吸 沉积物 固体浓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箭空中点火机构动态延时计算模型研究
8
作者 钱建平 赵国志 +1 位作者 申屠德忠 郭献安 《弹箭与制导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2-55,共4页
底排一火箭复合增程弹火箭空中点火延时机构延期时间的控制对于最大限度发挥火箭增程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固体粒子”效应理论 ,建立了点火延期管动态燃速数学模型 ,导出了点火延期管动态延时时间计算模型 ,并分析了底排一火... 底排一火箭复合增程弹火箭空中点火延时机构延期时间的控制对于最大限度发挥火箭增程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固体粒子”效应理论 ,建立了点火延期管动态燃速数学模型 ,导出了点火延期管动态延时时间计算模型 ,并分析了底排一火箭复合增程弹火箭空中点火延期管的安装位置及其形态对其延期时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中点火机构 动态延时 计算模型 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 点火延时机构 "固体粒子"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imination of matrix effects during analysis of perfluorinated acids in solid samples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被引量:2
9
作者 李飞 赵志领 +2 位作者 沈春花 曾庆玲 刘淑坡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0期2886-2894,共9页
Matrix effects can significantly hamper the accuracy and precision of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perfluorinated acids (PFAs) in environmental solid samples. Several methods, such as standard addition, isotopically labe... Matrix effects can significantly hamper the accuracy and precision of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perfluorinated acids (PFAs) in environmental solid samples. Several methods, such as standard addition, isotopically labeled internal standards, clean-up of SPE (solid phase extraction) eluents by dispersive graphitized carbon sorbent and substitution of eletrospray ionization (ESI) source by atmosphere pressure photoionization (APPI) source, were demonstrated for elimination of matrix effects i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FAs in solid samples. The resuRs indicate that matrix effects can be effectively eliminated by standard addition, but instrumental analysis time will be multiplied. Isotopically labeled internal standards can effectively negate matrix effects of PFAs with the same perfluorocarbon chain length, but is not valid for the other analytes. Although APPI can eliminate matrix effects for all analytes, it is only suitable for analysis of high pollution levels samples. Clean-up of SPE eluents by dispersive graphitized carbon sorbent not only effectively negate the impact of matrix effect, but also avoid frequent clean of the ESI in order to maintain instrumental sensitivity. Therefore, the best method for elimination of matrix effects is the usage of dispersive graphitized carbon sorbent for clean-up of SPE e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trix effects perfluorinated acids solid samples hydrophobic organic contaminan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