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术室护士围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防护知信行调查及分析 被引量:26
1
作者 董妞 商临萍 +3 位作者 付秀荣 闫凯凯 张嵘 樊虹雨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7年第10期1414-1418,共5页
目的 :调查山西省二、三级综合医院手术室护士围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防护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制手术室护士围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防护知信行问卷,对山西省45所二、三级医院852名手术室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被调查者围术期... 目的 :调查山西省二、三级综合医院手术室护士围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防护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制手术室护士围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防护知信行问卷,对山西省45所二、三级医院852名手术室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被调查者围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防护知信行得分分别为(9.87±3.77)分、(40.50±5.50)分、(43.29±5.93)分,且两两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01);其影响因素为医院等级、学历、职称、职务、工作年限、涉及相关内容的培训次数,共解释总变异的48.4%。结论 :山西省手术室护士围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防护知识、态度、行为水平尚可,仍需要加强。各医院应增加投资力度,完善保温设施配置及保温流程构建,以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护士 围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 知-信-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3
2
作者 卢振玲 裴宇权 +3 位作者 李晖 张华亭 李得超 栾琳琳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2年第6期881-887,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IPH)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HINAL、Web of Science、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发表的IPH风险预测模型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1... 目的:系统评价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IPH)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HINAL、Web of Science、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发表的IPH风险预测模型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1月1日。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PROBAST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13个模型,BMI、基线温度、年龄、手术室室温、液体量、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为模型主要预测因子;10个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在建模人群中均>0.7(0.789~0.936),其中3个模型同时报道了验模人群的AUC,均>0.7(0.771~0.914);1篇研究采用内部验证,7篇研究采用外部验证。所有研究均存在一定的偏倚风险,但总体适用性较好。结论:IPH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性能较好,但偏倚风险较高。应审慎选择已有模型进一步验证,或开展大样本、多病种前瞻性临床研究,构建本土IPH最优风险预测模型,以尽早识别、预防IP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划性体温 预测 模型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加温装置对椎管内麻醉病人围术期低体温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骆佳佳 方亮 +2 位作者 刘琴 焦凡 胡晓莹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57-1164,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主动加温装置对椎管内麻醉病人围术期低体温的干预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INAHL、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中主动加温装置对椎管内麻醉病人围术期低体温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 [目的]系统评价主动加温装置对椎管内麻醉病人围术期低体温的干预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INAHL、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中主动加温装置对椎管内麻醉病人围术期低体温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9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9篇文献,共1604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主动加温装置可以缓解椎管内麻醉病人术后核心体温降低[MD=0.39,95%CI(0.26,0.52),P<0.00001],降低病人低体温发生率[RR=0.64,95%CI(0.51,0.82),P=0.0004]及寒战发生率[RR=0.40,95%CI(0.26,0.63),P<0.0001]。[结论]现有证据表明:与常规保暖方式相比,主动加温装置可以缓解椎管内麻醉病人术后核心体温下降,减少病人低体温、寒战的发生率,进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等不良后果发生的风险,改善病人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麻醉 主动加温 围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 体温 寒战 心血管事件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液预加温对预防围术期低体温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王维佳 王欢 +1 位作者 吴慧颖 王微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43-1144,共2页
选取拟行择期手术的患者80例,观察输液预加温对围术期低体温及寒战发生率的影响。围术期输液预加温可降低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减少术后寒战的发生率,利于术后患者恢复。
关键词 体温 输液预加温 保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术期低体温及其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5
作者 陶一帆 郭向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4期312-314,319,共4页
正常核心温度(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为36.5~37.5℃,临床上常将核心温度为34~36℃定义为轻度低体温。在微创外科手术中,由于大量低于体温的CO2气体注入体腔,或大量冲洗液的使用,可能导致热量散失,体温下降。
关键词 轻度体温 核心温度 微创外科 气体注入 热量散失 体温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构建围术期病人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 被引量:6
6
作者 项海燕 黄立峰 +1 位作者 朱锋杰 张浩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67-772,共6页
目的:运用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神经网络技术构建并检验围术期病人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临床病例大数据,通过循证和临床相结合的方式筛选出预测模型的建模变量,基于神经网络技术构建预测模型,通过预测模型的准确率、特异... 目的:运用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神经网络技术构建并检验围术期病人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临床病例大数据,通过循证和临床相结合的方式筛选出预测模型的建模变量,基于神经网络技术构建预测模型,通过预测模型的准确率、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AUC)等指标检测其性能。结果:建模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病例资料的基线特征一致(P>0.05);训练集和测试集预测模型准确率均>75%,阴性预测值>0.9,特异度>0.8,AUC>0.70,模型决策曲线优于随机方案。结论:基于大数据运用神经网络技术构建围术期病人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具有可行性,能够为科学预测围术期低体温提供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技 体温 预测模型 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膜外麻醉围术期意外低体温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扬 童华 熊利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91-192,共2页
关键词 硬膜外麻醉 意外体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醒室入室低体温胸腔镜患者围术期特征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陈罡 覃梦洁 +4 位作者 徐文青 刘尚昆 郑华 余遥 杜丹丹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0-53,共4页
目的 分析苏醒室入室患者低体温发生的围术期特征,以期为制定相关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5月某院实施胸腔镜肺叶手术患者(n=200)的临床资料,以发生苏醒室入室低体温的85例患者为病例组,未发生的115例患者... 目的 分析苏醒室入室患者低体温发生的围术期特征,以期为制定相关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5月某院实施胸腔镜肺叶手术患者(n=200)的临床资料,以发生苏醒室入室低体温的85例患者为病例组,未发生的115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特征。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麻醉类型、麻醉时长、入室核心体温、准备时间、入苏醒室时间、手术结束至入苏醒室时间等项目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中班入苏醒室、复合麻醉、麻醉时长、准备时间、手术结束至苏醒室时间是手术患者发生苏醒室低体温的危险因素;BMI、入室核心体温是其保护因素(均P<0.05)。病例组患者苏醒室停留时间、住院天数、尿量及凝血功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护理人员应评估围术期患者年龄、入苏醒室时间、麻醉类型、麻醉时长、准备时间、BMI、核心体温、手术结束至苏醒室时间,积极预防苏醒室低体温的发生,同时关注苏醒室低体温给患者造成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温 苏醒室 胸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脑室腹腔分流术围术期低体温的相关因素及其护理进展 被引量:12
9
作者 郑倩 金奕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6期49-51,共3页
脑积水是小儿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指各种原因导致脑脊液的产生和吸收不平衡、脑脊液积聚过多引起的脑室内压力增高[1]。儿童脑积水约占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畸形的三分之一[2],新生儿的发病率约为7.03/万,单发和综合性脑积水分别占5.76/万和... 脑积水是小儿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指各种原因导致脑脊液的产生和吸收不平衡、脑脊液积聚过多引起的脑室内压力增高[1]。儿童脑积水约占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畸形的三分之一[2],新生儿的发病率约为7.03/万,单发和综合性脑积水分别占5.76/万和1.36/万[3]。脑积水对儿童神经系统造成了严重损害,是神经外科比较突出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体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围术期低体温预防的人文关怀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娜 赵丽燕 +7 位作者 吴莉娜 刘雄涛 古茹 彭维 石夏荔 雷丹 张静 骆卫玲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2年第3期350-352,共3页
围术期低体温的干预预防,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同时也揭示出人文关怀在整个干预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围术期患者如果出现低体温,很可能引发术后寒战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预防干预是建立在对低体温发生的原因、危害... 围术期低体温的干预预防,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同时也揭示出人文关怀在整个干预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围术期患者如果出现低体温,很可能引发术后寒战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预防干预是建立在对低体温发生的原因、危害,尤其对老年人生命健康影响的全面了解基础上开展的工作。包括在整个手术过程实施有效监管,如体温的生命体征动态监护、室温调节、体温保护以及术前术后的心理护理等。而医护人员高度的责任意识、良好的人文关怀干预措施对有效预防和降低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的概率,加快患者术后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体温 医患关系 人文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低体温和体温监测进展 被引量:15
11
作者 陈京缦 韩小红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2年第11期2887-2889,共3页
对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低体温和体温监测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内容包括围术期低体温的形成、影响因素、核心体温监测及综合性体温保护技术。
关键词 心脏手 体温 体温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质量改进对降低机器人全膀胱切除术病人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23
12
作者 陈国立 黄一乐 +1 位作者 陈哲颖 周亚芬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4067-4071,共5页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降低机器人全膀胱切除术病人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于我院手术室行机器人全膀胱切除术的病人21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120例)和对照组(96例),对...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降低机器人全膀胱切除术病人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于我院手术室行机器人全膀胱切除术的病人21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120例)和对照组(9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持续质量改进干预。观察病人麻醉诱导后即刻、诱导后30 min、诱导后1 h和之后每小时直至病人出手术室前体温变化趋势以及出手术室前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率与术后寒战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人核心体温均随时间呈先下降再上升趋势,出手术室前对照组有48例(50.00%)病人发生围术期低体温,40例(41.67%)病人出现术后寒战,观察组有8例(6.67%)病人发生围术期低体温,8例(6.67%)病人出现术后寒战,两组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率与术后寒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持续质量改进与围术期低体温及术后寒战发生相关(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可有效降低机器人全膀胱切除术病人围术期低体温和术后寒战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 机器人 全膀胱切除 体温 寒战 影响因素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防治围术期低体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李新悦 季加富 苏帆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74-877,共4页
围术期患者常发生低体温。目前防治围术期低体温(IPH)多采用物理保温、升温的方法。中医认为,体温降低与机体阳气温煦失司、营卫失调、阴阳失衡以及脏腑功能受损有关。从创伤出血证候出发,围术期发生的低体温与寒邪内侵导致的阳气不舒... 围术期患者常发生低体温。目前防治围术期低体温(IPH)多采用物理保温、升温的方法。中医认为,体温降低与机体阳气温煦失司、营卫失调、阴阳失衡以及脏腑功能受损有关。从创伤出血证候出发,围术期发生的低体温与寒邪内侵导致的阳气不舒关系最为密切。按照中医的阳气不舒理论进行论治可采用调畅气血、舒展全身阳气的方法防治术中、术后低体温,方法包括艾灸、穴位贴敷、穴位按摩、中药热熨等。本文对中医、西医防治IPH的进展进行综述,并展望中西医结合防治IPH的前景,以期为预防IPH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达到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温 中医 西医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术期低体温有效预防策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2
14
作者 代子一 黄宇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39-542,共4页
人体正常体温调节系统由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及效应器三部分组成。人体核心体温受严密调控维持在37℃左右,外周体温较核心体温低2~4℃。与有目的的治疗性低体温不同,非医疗计划导致的围术期机体核心体温低于36.0℃称为围术期意外... 人体正常体温调节系统由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及效应器三部分组成。人体核心体温受严密调控维持在37℃左右,外周体温较核心体温低2~4℃。与有目的的治疗性低体温不同,非医疗计划导致的围术期机体核心体温低于36.0℃称为围术期意外低体温(inadvertent 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IPH)[1],又称围术期低体温。IPH在各类手术中发生率为7%~90%[1-2],可导致心血管事件[3]、术后感染[4]、输血风险增加[5]等。IPH的发生受麻醉、手术、患者自身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影响[6-7]。因此,防治IPH已成为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重要一环[1]。现已有指南[1,6-7]推荐预防IPH,但并未阐明围术期体温管理的具体最佳手段。尽管大量主动保温措施已投入临床,但IPH发生率仍较高[8],亟需更高效的方法预防IPH。本文将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现有IPH预防策略的有效性进行比较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温度感受器 核心体温 输血风险 体温 体温调节中枢 后感染 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施护理专案降低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率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9
15
作者 付保丽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3304-3306,共3页
[目的]降低围术期病人低体温的发生率。[方法]以麻醉护士为主导,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为主体,制定并实施护理专案。[结果]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由护理专案实施前的2.38%降低到了实施护理专案后的0.41%。[结论]实施护理专案可降低围术期低... [目的]降低围术期病人低体温的发生率。[方法]以麻醉护士为主导,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为主体,制定并实施护理专案。[结果]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由护理专案实施前的2.38%降低到了实施护理专案后的0.41%。[结论]实施护理专案可降低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温 护理专案 麻醉恢复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23版) 被引量:7
16
作者 黄宇光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4期734-743,共10页
《围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23版)》在《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17)》基础上进行更新。新版共识旨在以患者为中心,以防治围术期意外低体温为目的,为临床医生提供实现优质医疗服务的循证医学证据与建议。该共识对围术... 《围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23版)》在《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17)》基础上进行更新。新版共识旨在以患者为中心,以防治围术期意外低体温为目的,为临床医生提供实现优质医疗服务的循证医学证据与建议。该共识对围术期低体温风险评估与预测、常用的体温监测方法以及在术前、术中和术后为患者提供保温措施等方面提出专业建议。此外,共识还对低体温与不良结局,儿科、妊娠、创伤、肝移植和败血症等特殊患者体温管理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温 预防 管理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外科术后非计划性再入ICU病人院内死亡风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14
17
作者 仲骏 郑吉莉 +1 位作者 薛燕 徐晓华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2285-2290,共6页
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术后非计划性再入重症监护室(ICU)病人死亡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心脏外科手术且术后发生非计划性再入ICU的病人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影... 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术后非计划性再入重症监护室(ICU)病人死亡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心脏外科手术且术后发生非计划性再入ICU的病人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影响病人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84例心脏外科病人发生了非计划性再入ICU,其中30例病人在住院期间死亡,死亡率为16.30%;18例发生2次及以上非计划再入ICU,病人发生非计划性再入ICU最主要的原因是心功能不全和呼吸衰竭。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再入ICU时肌酐(OR=1.010)、乳酸(OR=1.206)、再入ICU前感染(OR=4.841)是再入ICU病人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脏外科术后再入ICU病人死亡风险较高,建议加强病人围术期感染预防和肾脏保护,提高微循环功能监测水平,完善围术期病情恶化风险预警机制,改善病人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外科 重症监护室(ICU) 死亡风险 影响因素 计划性再入ICU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剖宫产围术期体温及并发寒颤的影响 被引量:41
18
作者 张晨 陈利海 +3 位作者 孙蓓 张勇 王晓亮 鲍红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73-976,共4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于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剖宫产术围术期体温变化和寒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12月急诊或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足月单胎妊娠孕妇80例,年龄23~45岁,妊娠38~40周,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于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剖宫产术围术期体温变化和寒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12月急诊或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足月单胎妊娠孕妇80例,年龄23~45岁,妊娠38~40周,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40例。胎儿娩出断脐后,D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1·h^-1至缝皮结束,C组则给予生理盐水0.125 ml·kg^-1·h^-1作为对照。记录产妇麻醉前(T1)、断脐后(T2)、术毕(T3)及返回病房(T4)时的膀胱温,并于以上时点采用Wrench寒颤分级法评估寒颤强度分级。术后采用状态焦虑量表对产妇进行焦虑评分。结果与T1时比较,T2-T4时两组膀胱温明显降低(P<0.05)。两组不同时点膀胱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T4时D组寒颤强度分级明显低于C组(P<0.05)。D组术后焦虑评分明显低于C组[(41.1±10.6)分vs(51.6±13.1)分,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对预防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剖宫产患者围术期寒颤和焦虑具有显著效果,但并不能改变患者围术期的低体温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体温 寒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中围术期体温控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9
作者 方丹灵 田梅梅 +1 位作者 鲍园园 刘莉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0-314,共5页
对加速康复外科中围术期意外低体温(IPH)的危险因素、IPH对病人结局的影响、IPH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综述,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体温 体温控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后苏醒室低体温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被引量:37
20
作者 徐彦 陈茜 +4 位作者 陆建平 王姣锋 顾卫东 杨旅军 张细学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2-307,共6页
目的观察术后苏醒室内低体温的发生率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设计,术后测定1 105例择期手术患者在苏醒室内的体温,进行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术后苏醒室内低体温的总体发生率为22.0%(n=243)。... 目的观察术后苏醒室内低体温的发生率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设计,术后测定1 105例择期手术患者在苏醒室内的体温,进行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术后苏醒室内低体温的总体发生率为22.0%(n=24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有: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类型、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手术室环境温度、出血量、输血量和输液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男性、高龄、BMI<18.5、腔镜手术、手术时间>60 min、手术室内温度≤19.9℃、输液量>1 000 mL、出血≥100 mL和输血是围术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后苏醒室低体温发生率较高,需给予足够的重视,针对低体温的危险因素需进行有效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温 发生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