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围小丛壳菌山茶专化型与葡萄座腔菌复合侵染引致茶褐枯病
被引量:
8
1
作者
张永乐
刘会香
+2 位作者
许永玉
何邦令
郑金柱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7-93,共7页
在山东日照东港区茶园茶树叶部发现一种新病害。感病部位缢缩,畸形,病斑褐色,坏死,命名为茶褐枯病。取病健交界处采用组织分离法共获得两种微生物,编号为RC4、RC3,分离率分别为67.1%和32.9%。结合微生物形态学、培养学、多基因序列分析...
在山东日照东港区茶园茶树叶部发现一种新病害。感病部位缢缩,畸形,病斑褐色,坏死,命名为茶褐枯病。取病健交界处采用组织分离法共获得两种微生物,编号为RC4、RC3,分离率分别为67.1%和32.9%。结合微生物形态学、培养学、多基因序列分析和柯赫氏法则验证,明确该病害由围小丛壳菌山茶专化型(Glomerella cingulata f.sp.camelliae)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复合侵染引起。这也是首次在茶树叶部发现B.dothidea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葡萄座腔
菌
围小丛壳菌
山茶专化型
复合侵染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山矾炭疽病的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曹福祥
李雄华
《经济林研究》
2001年第1期7-8,共2页
山矾炭疽病菌是湖南省园林树种山矾的一个常见病害。作者研究了该病害的症状、病原和发生发展规律 ,确定病原为围小丛壳菌山矾型种 (Glomerella cingulata f.sp.symplocos Cao Fuxiang)。
关键词
山矾
碳疽病
围小丛壳菌
症状
发生规律
致病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锥栗炭疽病的研究 Ⅰ.病原的确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
4
3
作者
.吴建勤
张思禄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2-135,共4页
通过分离培养,人工接种和病原鉴定,证实锥栗炭疽病是由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cingulata(Stonem.)Spauld.etSchrenk]侵染所致,其无性世代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病原菌菌落在PDA加锥栗叶煎汁培养基上生长较好...
通过分离培养,人工接种和病原鉴定,证实锥栗炭疽病是由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cingulata(Stonem.)Spauld.etSchrenk]侵染所致,其无性世代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病原菌菌落在PDA加锥栗叶煎汁培养基上生长较好.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值为6.0.pH3~11均能产生分生孢子,pH8.5时产生分生孢子的能力最强.在自由水条件下分生孢子才有较高的萌发率(39.2%).分生孢子萌发pH值范围为2~10,最佳为6.5;锥栗叶煎汁培养基对孢子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栗
炭疽病
病原
围小丛壳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围小丛壳菌山茶专化型与葡萄座腔菌复合侵染引致茶褐枯病
被引量:
8
1
作者
张永乐
刘会香
许永玉
何邦令
郑金柱
机构
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山东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徂徕山林场
出处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7-93,共7页
基金
山东省茶产业技术体系(SDAIT-19-04)
文摘
在山东日照东港区茶园茶树叶部发现一种新病害。感病部位缢缩,畸形,病斑褐色,坏死,命名为茶褐枯病。取病健交界处采用组织分离法共获得两种微生物,编号为RC4、RC3,分离率分别为67.1%和32.9%。结合微生物形态学、培养学、多基因序列分析和柯赫氏法则验证,明确该病害由围小丛壳菌山茶专化型(Glomerella cingulata f.sp.camelliae)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复合侵染引起。这也是首次在茶树叶部发现B.dothidea的危害。
关键词
茶树
葡萄座腔
菌
围小丛壳菌
山茶专化型
复合侵染
鉴定
Keywords
tea plant, B. dothidea, G. cingulata f. sp. camelliae, co-infection, identify
分类号
S435.711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山矾炭疽病的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曹福祥
李雄华
机构
中南林学院
出处
《经济林研究》
2001年第1期7-8,共2页
文摘
山矾炭疽病菌是湖南省园林树种山矾的一个常见病害。作者研究了该病害的症状、病原和发生发展规律 ,确定病原为围小丛壳菌山矾型种 (Glomerella cingulata f.sp.symplocos Cao Fuxiang)。
关键词
山矾
碳疽病
围小丛壳菌
症状
发生规律
致病性试验
Keywords
Anthracnose in Symplocos caudata
Glomerella cingulata .
分类号
S763.749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S763.15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锥栗炭疽病的研究 Ⅰ.病原的确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
4
3
作者
.吴建勤
张思禄
机构
永安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沙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出处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2-135,共4页
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C96030).
文摘
通过分离培养,人工接种和病原鉴定,证实锥栗炭疽病是由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cingulata(Stonem.)Spauld.etSchrenk]侵染所致,其无性世代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病原菌菌落在PDA加锥栗叶煎汁培养基上生长较好.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值为6.0.pH3~11均能产生分生孢子,pH8.5时产生分生孢子的能力最强.在自由水条件下分生孢子才有较高的萌发率(39.2%).分生孢子萌发pH值范围为2~10,最佳为6.5;锥栗叶煎汁培养基对孢子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锥栗
炭疽病
病原
围小丛壳菌
生物学特性
Keywords
Castanea henryi
anthracnose
Glomerella cingulata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biology feature
分类号
S436.64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S763.721.7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围小丛壳菌山茶专化型与葡萄座腔菌复合侵染引致茶褐枯病
张永乐
刘会香
许永玉
何邦令
郑金柱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山矾炭疽病的研究
曹福祥
李雄华
《经济林研究》
2001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锥栗炭疽病的研究 Ⅰ.病原的确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吴建勤
张思禄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