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0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丘陵边坡植被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水力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二芳 郝旺林 苗苗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6-184,共9页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边坡不同植被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水力性质的影响,探索其适宜的植被模式,采用干湿筛法研究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和稳定性,威尔科克斯法和环刀法研究土壤田间持水量(F_(c))和饱和导水率(K_(s))。结果显示:不同植被下土壤...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边坡不同植被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水力性质的影响,探索其适宜的植被模式,采用干湿筛法研究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和稳定性,威尔科克斯法和环刀法研究土壤田间持水量(F_(c))和饱和导水率(K_(s))。结果显示:不同植被下土壤团聚体破坏率依次为裸地>灌木>草本。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在0~10 cm土层深度为灌木>草本>裸地,在>10~30 cm土层深度为灌木>裸地>草本;同一深度,灌木和草本土壤K_(s)均大于裸地,>10~30 cm土层深度的灌木和草本K_(s)提高显著(P<0.05);同一深度,F_(c)为草本>灌木>裸地。黄土丘陵边坡路段,灌木和草本增加浅层(0~20 cm)土壤水稳定团聚体质量分数,降低团聚体破坏率;草本植被受干湿交替的影响,导致土壤团聚体粒径减小,MWD减小,F_(c)增加;灌木增加土壤F_(c)和MWD。灌木和草本植被均可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 边坡 植被类型 团聚稳定性 饱和导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肥对半干旱区马铃薯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
2
作者 张平良 付强 +1 位作者 刘晓伟 杨思存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35,共7页
通过3年定位试验,研究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肥对半干旱区马铃薯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探索该地区有机肥替代化肥的适宜比例及其效果,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田间试验设置5个不同施肥处理:(1)100%化肥氮(CK);(2)25%... 通过3年定位试验,研究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肥对半干旱区马铃薯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探索该地区有机肥替代化肥的适宜比例及其效果,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田间试验设置5个不同施肥处理:(1)100%化肥氮(CK);(2)25%有机肥氮+75%化肥氮(M25);(3)50%有机肥氮+50%化肥氮(M50);(4)75%有机肥氮+25%化肥氮(M75);(5)100%有机肥氮(M100)。研究结果表明:与CK相比,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肥模式有利于降低0~20 cm土层土壤<0.25 mm粒级微团聚体占比,提高>2 mm粒级大团聚体占比,显著增加了>0.25 mm土壤团聚体所占比重(R_(0.25))、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增加了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M50处理效果最明显,较CK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7.32%~8.28%、18.2%~20.3%。综上所述,在西北黄土丘陵半干旱区黄绵土条件下,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肥有利于促进土壤微团聚体(<0.25 mm)向大团聚体转化,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促进有机碳(氮)在团聚体中富集,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氮)库,以有机肥等氮量替代50%化肥氮的模式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肥 马铃薯 土壤团聚稳定性 有机碳 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水复合侵蚀下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特征
3
作者 赵晓峰 王艳辉 +1 位作者 张健乐 许明祥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07-114,共8页
为明确风水复合侵蚀下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该研究以黄土高原云雾山黄绵土土壤团聚体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人工模拟风蚀、水蚀及不同顺序的复合侵蚀处理,进行了土壤团聚体表面电化学参数及稳定性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 为明确风水复合侵蚀下土壤表面电化学性质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该研究以黄土高原云雾山黄绵土土壤团聚体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人工模拟风蚀、水蚀及不同顺序的复合侵蚀处理,进行了土壤团聚体表面电化学参数及稳定性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复合侵蚀下,土壤表面电荷密度和电场强度较单营力侵蚀降低6.25%~32.43%、6.38%~31.65%,比表面积和表面电位则增加1.10%~16.36%、0.63%~5.60%;>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较单营力侵蚀降低5.26%~10.89%、3.76%~18.10%和6.25%~17.50%;比表面积是直接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的主导因素,表面电场强度是间接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的主导因素。风水复合侵蚀通过影响团聚体表面电场强度与比表面积的协同路径加剧团聚体失稳,且先风后水侵蚀对电化学性质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更大,该研究可为风水复合侵蚀的防治提供了以电化学参数为靶点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水复合侵蚀 电化学性质 土壤团聚 团聚稳定性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棕壤典型草地不同根系结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程高歌 雷少华 +5 位作者 耿韧 周岩 金秋 赵广举 卢慧中 孙国昌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2,共7页
[目的]探究黄棕壤草地不同根系结构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随季节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借助配对T检验分析须根系(狗尾草)、直根系(青蒿)和裸地对照3类样地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季节变化差异,... [目的]探究黄棕壤草地不同根系结构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随季节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借助配对T检验分析须根系(狗尾草)、直根系(青蒿)和裸地对照3类样地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季节变化差异,借助Pearson相关分析确定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季节变化的因素,并使用回归分析建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拟合方程。[结果]狗尾草样地和青蒿样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随季节变化出现明显的波动,均与裸地样地差异性显著(p<0.05),但二者之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狗尾草样地和青蒿样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受根系密度影响显著(p<0.05),此外,青蒿样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紧实度存在显著相关性。非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可以用根系密度和土壤紧实度很好地拟合(R^(2)=0.730,NSE=0.730)。[结论]两种草地的根系结构均可以提升黄棕壤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并显著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季节变化特征。但不同根系结构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稳定性 季节变化 植物根系 根系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南林线过渡带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朱思洁 张波 +3 位作者 付芳伟 丁慧慧 郭亮娜 李江荣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6,共9页
土壤团聚体结构对于维护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至关重要。为探究林线过渡带这一特殊区域内乔木、灌木和草甸等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以藏东南色季拉山阳坡的方枝柏林线过渡带为研究区,采用干筛法研究了急尖长苞... 土壤团聚体结构对于维护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至关重要。为探究林线过渡带这一特殊区域内乔木、灌木和草甸等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以藏东南色季拉山阳坡的方枝柏林线过渡带为研究区,采用干筛法研究了急尖长苞冷杉林、方枝柏林、雪层杜鹃林和草甸4种植被类型下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土壤理化指标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种不同植被类型下,粒径>0.25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0.25 mm的团聚体含量;草甸和灌木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始终高于乔木林,0~10 cm土层中方枝柏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差,10~20 cm土层中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差;土壤的多种理化性质共同作用于土壤团聚体的组成,进而对其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土壤pH值越低、容重越小、有机质含量越高、毛管持水量越大或孔隙度越大,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就越好。本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高海拔山区土壤质量和结构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林线过渡带 干筛法 团聚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家坝水电站生态修复边坡团聚体稳定性研究
6
作者 段晓明 夏栋 +6 位作者 马佳鑫 彭思颖 李星竹 刘大翔 吴彬 蒋佳媛 刘黎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7-145,共9页
向家坝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地区,地形崎岖,降雨量较大且集中,加剧了土壤侵蚀和退化。为研究边坡生态修复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揭示干热河谷地区土壤团聚体的主要失稳机制,选取向家坝水电站植被混凝土(CBS)、框格梁(FB)、... 向家坝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地区,地形崎岖,降雨量较大且集中,加剧了土壤侵蚀和退化。为研究边坡生态修复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揭示干热河谷地区土壤团聚体的主要失稳机制,选取向家坝水电站植被混凝土(CBS)、框格梁(FB)、客土喷播(SS)、厚层基材(TBS)、天然林(NF)和弃渣地(AS)6个边坡土壤,采用干筛法和Le Bissonnais(LB)法、中快速湿润(FW)、慢速湿润(SW)和机械振荡(WS)3种方式,对比分析各边坡土壤的团聚体粒径分布、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土壤可蚀性K值特征。结果表明:干筛后,CBS、SS、AS>0.25 mm粒径的团聚体质量分数均>90.00%,TBS和FB的均>85.00%,NF的较低,仅有75.78%。LB法处理后,MWD值除AS外变化趋势均为SW>WS>FW。3种处理下NF的K值均为最大。CBS、SS和AS大粒径团聚体质量分数较高,3种处理下>2.00 mm粒径的团聚体质量分数分别为55.53%、60.96%和56.15%;TBS和FB的次之,质量分数分别为40.03%和46.24%;NF的最小仅占36.84%。在本研究选取的4个生态修复样地中,SS水土保持效果最差,TBS.最佳;大雨或暴雨产生的土壤孔隙中的气泡爆破产生的消散作用对生态修复边坡土壤团聚体的破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 团聚稳定性 生态修复边坡 Le Bissonnais法 土壤可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修复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胶结物质的影响
7
作者 段晓明 夏栋 +6 位作者 马悦阳 马佳鑫 王宁 罗婷 吴彬 刘黎明 许文年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178-5190,共13页
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其结构稳定性对边坡生态修复的效果与可持续性均有重要影响,但胶结物质在边坡生态修复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明确,为探明生态修复边坡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胶结物质特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为评估生态修复... 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其结构稳定性对边坡生态修复的效果与可持续性均有重要影响,但胶结物质在边坡生态修复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明确,为探明生态修复边坡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胶结物质特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为评估生态修复效果提供科学依据。选择宜昌市8种不同类型的生态修复边坡进行了实验,分析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分形维数及胶结物质的含量,并分析各胶结物质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态修复显著地改善了团聚体的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特征,平均重量直径>0.25mm团聚体分量和分形维数三个指标均显著优于裸露边坡。(2)整体上生态修复显著提升了各粒径团聚体内的有机碳含量,且大团聚体内的有机碳含量要高于微团聚体,而铁铝氧化物主要向细粒径团聚体富集(3)冗余分析结果显示铁铝键结合态有机碳、钙结合态有机碳、有机碳是影响生态修复边坡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的关键因素。研究可为后续的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 团聚稳定性 生态修复边坡 铁铝氧化物 结合态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黄土丘陵沟壑区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8
作者 焦子健 张平良 +2 位作者 刘晓伟 付强 谭雪莲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0,共7页
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国家土壤质量安定观测实验站黄绵土区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西北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连续8年的肥料定位试验,施肥显著影响马... 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国家土壤质量安定观测实验站黄绵土区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西北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连续8年的肥料定位试验,施肥显著影响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NPKM)效果最好,单施有机肥(OM)处理次之;与单施化肥(NPK)处理相比,长期施用有机肥(NPKM、OM)处理马铃薯产量分别增加了24.4%和17.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32.2%和22.0%。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随着粒径减小呈阶梯式递增的态势,以<0.25 mm的微团聚体占据优势级别,其比例达41.9%~75.8%。与不施肥对照(CK)处理相比,不同施肥处理耕层0~20 cm土壤团聚化程度增加明显,其中以NPKM处理效果最好,>2、1~2、0.5~1和0.25~0.5 mm粒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较NPK处理分别增加了169.4%、49.5%、206.4%、28.8%,<0.25 mm粒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减少了31%。与NPK处理相比,NPKM和OM处理显著增加了>0.25 mm团聚体含量(R_(0.25))、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NPK较CK处理显著增加了0.25~0.5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综上所述,在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黄绵土条件下,极度干旱年份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影响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以NPKM处理增加效果最明显,较NPK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稳性大团聚体(0.25~2 mm)粒径含量和团聚体MWD和GMD,促进了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增强了团聚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团聚稳定性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黄绵土团聚体稳定性变化对植被演替的响应
9
作者 郭正 张风宝 +5 位作者 黄悦 李玄添 李潼亮 申楠 杨明义 李舒畅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5-203,共9页
本文选取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4种植被演替阶段(草地、沙棘、山杨和辽东栎)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以农田土壤为对照,采用高能水分特性法测定不同植被演替阶段下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探究其变化特征以及响应因子。结果表明:表层(0~15 cm)土壤... 本文选取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4种植被演替阶段(草地、沙棘、山杨和辽东栎)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以农田土壤为对照,采用高能水分特性法测定不同植被演替阶段下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探究其变化特征以及响应因子。结果表明:表层(0~15 cm)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数(SR)表现为草地(0.43)<农田(0.46)<沙棘(0.49)<山杨(0.59)<辽东栎(0.70),亚表层(15~30 cm)土壤SR则表现为农田(0.36)<草地(0.46)<辽东栎(0.52)<沙棘(0.65)<山杨(0.68)。整体上随着植被的正向演替,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不断增强,表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不完全高于亚表层。除土壤有机碳外,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粒径组成的关系同样密切,其中有效砂粒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主要的响应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 植被演替 团聚稳定性 高能水分特性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下植被管理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10
作者 喻曼曼 于水强 +3 位作者 石尚 黄越 王国兵 田野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3-190,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林下植被管理策略对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为提升杨树人工林的土壤质量和增强森林土壤的固碳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苏北地区的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林下植被处理,即保留自然植被(B)、... [目的]研究不同林下植被管理策略对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为提升杨树人工林的土壤质量和增强森林土壤的固碳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苏北地区的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林下植被处理,即保留自然植被(B)、保留单一植被(D)、种植固氮植物(N)和清除林下植被(Q),探讨不同林下植被管理模式下土壤性质、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变化。[结果]N处理能显著提高上层土壤有机碳(SOC)、有效磷(AP)、无定形态氧化铁(Fe_(o))和络合态氧化铁(Fe_(p))含量,保持较高的速效氮含量,而Q处理则显著降低上层土壤水分(SWC)、SOC、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以及下层NO_(3)^(-)-N和游离态氧化铁(Fe_(d))含量。上层土壤团聚体以大团聚体(>2mm),下层以小团聚体(0.25~2 mm)为主;与B处理相比,D、N、Q处理显著降低了大团聚体比例并增加了小团聚体所占比例,其中Q处理变化最为明显,且微观团聚体(<0.25 mm)比例也显著增加。在团聚体稳定性方面,Q处理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最低,团聚体破坏率(PAD)最高,表明其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差。SWC、SOC、p H、NH_(4)^(+)-N、NO_(3)^(-)-N、AP、Fe_(o)和Fe_(p)是显著影响土壤团聚体组成或稳定性的关键因素。[结论]N处理可以提升SOC和土壤养分含量,且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中等;而Q处理通常降低土壤SWC、SOC和养分含量,且团聚体结构最不稳定;B处理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最高,破坏率最低。总体而言,B处理和N处理有利于提高杨树人工林的土壤质量和团聚体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分布 土壤团聚稳定性 林下植被管理 土壤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带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腐殖质含量特征
11
作者 王艳琪 禹妍彤 +3 位作者 白芹菲 鲍玉海 杨洁 贺秀斌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136,共9页
为探究三峡水库消落带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腐殖质组分含量变化规律和内在联系,以消落带3种植物群落(狗牙根、苍耳、扁穗牛鞭草)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0~10 cm、10~20 cm土层土样,利用湿筛法测定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并计算... 为探究三峡水库消落带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腐殖质组分含量变化规律和内在联系,以消落带3种植物群落(狗牙根、苍耳、扁穗牛鞭草)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0~10 cm、10~20 cm土层土样,利用湿筛法测定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并计算其稳定性,采用Na_(4)P_(2)O_(7)-NaOH溶液提取、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测定腐殖质组分。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群落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显著(P<0.05),团聚体稳定性为狗牙根>苍耳>扁穗牛鞭草,≥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为56.50%、49.81%、36.38%。2)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团聚体腐殖质碳含量在4.45~13.31 g/kg之间,≥0.25 mm团聚体中,苍耳群落腐殖质碳含量最高;<0.25 mm团聚体中,狗牙根群落腐殖质碳含量最高;各粒级团聚体PQ值苍耳群落最小。3)相关性分析表明,消落带微团聚体腐殖质及组分和小团聚体富里酸含量对增强团聚体稳定性.起重要正向作用。研究结果说明多年生草本在固土稳碳方面优于1年生草本。研究结果可为消落带植被恢复选种与生态重建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交替 紫色土 植物群落 土壤团聚稳定性 腐殖质 三峡水库消落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对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12
作者 撒春宁 李永康 +2 位作者 王星 宋珂辰 许冬梅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4,共8页
为明确有机肥施入对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选取以牛粪为底肥的蚯蚓粪肥为材料,在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分别设置施入量为2.0×104 kg·hm^(–2)·a–1(F2)、1.0×104 kg·hm^(–2)·a–1(F1)和0 kg·... 为明确有机肥施入对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选取以牛粪为底肥的蚯蚓粪肥为材料,在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分别设置施入量为2.0×104 kg·hm^(–2)·a–1(F2)、1.0×104 kg·hm^(–2)·a–1(F1)和0 kg·hm^(–2)·a–1(CK)3个处理,通过撒施,探究0—40 cm土层土壤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其稳定性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有机肥施入改善了荒漠草原土壤养分状况。不同处理草地0—40 cm各土层均以<0.25 mm粒径团聚体为主,有机肥施入显著提高了5—7 mm、0.25—0.5 mm粒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及>2 mm、0.25—0.5 mm粒径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在0—30 cm各土层,有机肥施用显著提高了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而团聚体破坏率(PAD)、可蚀性K值、分形维数(D_(m))则显著降低(P<0.05);在30—40 cm土层,不同处理草地之间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团聚体破坏率(PAD)、机械稳定性可蚀性K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有机肥施入显著提高了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增加土壤中大团聚体的百分含量,随施入量的增加,荒漠草原抵抗侵蚀的能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有机肥 机械稳定性团聚 水稳性团聚 团聚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法与施氮量对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13
作者 李泽坤 谢军红 +4 位作者 杨通 董芬榕 司佳昂 王海强 王婷婷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3-323,共11页
[目的]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连续旋耕、翻耕与施氮不科学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质量变差,作物产量下降等问题。研究耕作方法与施氮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挖掘能提高旱区土壤质量的耕作方法与施氮量,为旱作玉米可持... [目的]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连续旋耕、翻耕与施氮不科学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质量变差,作物产量下降等问题。研究耕作方法与施氮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挖掘能提高旱区土壤质量的耕作方法与施氮量,为旱作玉米可持续生产提供技术理论支撑。[方法]依托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旋耕(RT)、翻耕(CT)、免耕(NT)、深松耕(SS)4种耕作方法和N1(200 kg/hm^(2))、N2(300 kg/hm^(2))2种施氮量对0~50 cm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稳定性指数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耕作方法与施氮量影响玉米产量,SS和NT较RT、CT分别显著提高8.3%、10.7%与16.7%、19.3%,N1较N2显著提高3.7%。耕作与施氮显著影响不同土层水稳定性团聚体质量分数,NT提高0~50 cm土层>5 mm粒径团聚体质量分数,降低<0.25 mm粒径团聚体质量分数,SS提高5~10 cm土层1~2、0.25~1 mm粒径团聚体质量分数,N1处理0~5、5~10 cm土层0.25~1 mm粒径团聚体质量分数较N2分别显著提高15.1%、9.1%。NT提高0~50 cm土层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降低团聚体破碎率(PAD);SS对MWD、GMD、PAD的影响表现出土层分异特征;施氮量仅影响10~30、30~50 cm土层PAD,N1较N2分别显著降低4.4%、3.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体积质量、土壤孔隙度与MWD、GMD呈极显著负相关,玉米产量与GMD、MWD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施用200 kg/hm^(2)N结合免耕与深松耕显著增加土壤团聚稳定性,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产量,建议在生产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耕作方法 施氮量 土壤团聚稳定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有效氮特征及团聚体稳定性
14
作者 霍浩然 陈立新 +2 位作者 段文标 王亚飞 费盛林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8-105,共8页
为探究林分演替对土壤有效氮分布特征以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时空替代法,对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4个演替阶段(先锋、中期、稳定、顶极阶段)的样地进行取样,分析土壤全氮(TN)、各形态有效氮以及团聚体分布特征。结... 为探究林分演替对土壤有效氮分布特征以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时空替代法,对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4个演替阶段(先锋、中期、稳定、顶极阶段)的样地进行取样,分析土壤全氮(TN)、各形态有效氮以及团聚体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森林进展演替进行,在各演替阶段,土壤深度(h)为0<h≤40 cm土层TN质量分数为2.63~7.53 g·kg^(-1);表层(0<h≤10 cm)土壤TN质量分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在稳定阶段最高,较先锋阶段增加了2.41 g·kg^(-1)。4个演替阶段中,各有效氮形态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均在稳定阶段达到峰值,该阶段较演替初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增长量为122.96 mg·kg^(-1),可溶性氮增长量为66.436 mg·kg^(-1)。各演替阶段无机氮供应形态主要为NH_(4)^(+)-N。土壤表层大团聚体质量占比、平均质量直径(M_(WD))及几何平均直径(G_(WD))也呈先升后降的规律,其中,稳定阶段大团聚体质量占比较先锋阶段增加了6.95%,M_(WD)及G_(WD)分别增加了6.76%、9.52%。冗余分析表明,可溶性氮(TSN)、MBN与M_(WD)、G_(WD)的相关性最强(P<0.05),其对M_(WD)、G_(WD)的贡献率分别为38.1%、13.5%。在阔叶红松林进展演替过程,稳定阶段的土壤TN、有效氮供应能力及团聚体稳定性最强,演替后期有所下降。MBN、TSN对提高土壤有效氮供应能力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次生演替 氮形态 有效氮 团聚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改水型耕地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15
作者 袁鹏丽 覃佳宇 +3 位作者 周雨茜 龙新路 周勇 江立庚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57,共11页
为探究南方红壤地区旱地改水田(旱改水)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在广西典型旱改水地区选取传统旱地(HS0)、旱改水1 a稻田(HS1)、旱改水5 a稻田(HS5)和当地传统稻田(CK),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对比分析耕层土壤团聚体性状。结果显示:传统... 为探究南方红壤地区旱地改水田(旱改水)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在广西典型旱改水地区选取传统旱地(HS0)、旱改水1 a稻田(HS1)、旱改水5 a稻田(HS5)和当地传统稻田(CK),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对比分析耕层土壤团聚体性状。结果显示:传统旱地和实施旱改水后,HS0、HS1、HS5和CK处理下机械团聚体和水稳团聚体中>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R_(>0.25))分别为90.0%、94.0%、95.8%、98.1%和81.0%、70.6%、76.0%、95.4%;平均质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Φ_(MWD))分别为3.35、3.63、3.69、4.73 mm和2.25、0.94、1.54、4.63mm。与HS0相比较,HS1处理的水稳团聚体中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Φ_(GMD))降低了68%。与HS0相比较,>0.25 mm团聚体的破坏率(percentage of aggregate destruction,r_(PAD))随旱改水年限先增长后减小,HS1和HS5分别增加61%和34%,而CK显著降低76%。结构方程模型和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全氮含量是影响旱改水农田耕层土壤团聚体稳定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改水 红壤 耕地 土壤团聚 团聚稳定性 土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育对蒿类荒漠草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16
作者 迪达尔·比苏力旦 孙宗玖 +3 位作者 于冰洁 阿斯太肯·居力海提 李美莎 敬一胜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34-1543,共10页
为探究封育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以新疆天山北坡不同区域蒿类荒漠草地为对象,基于湿筛法测定0~5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结果表明:蒿类荒漠草地土壤团聚体均以>0.25mm为主,含量均大于57.5%,但各样地各土层对封育响应... 为探究封育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以新疆天山北坡不同区域蒿类荒漠草地为对象,基于湿筛法测定0~5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结果表明:蒿类荒漠草地土壤团聚体均以>0.25mm为主,含量均大于57.5%,但各样地各土层对封育响应并不一致。封育后玛纳斯样地0~5 cm和5~10 cm土层0.25~2 mm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70.0%,60.8%,而奇台样地5~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层依次显著增加23.2%,51.6%,32.7%。随土层深度增加,团聚体稳定性呈先增后降趋势,且封育区略低于对照区,但各样地间差异不显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团聚体含量显著相关(P<0.01),其中粉土+粘土、微团聚体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主导因素,且封育后植被覆盖度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调控作用增强,而土壤容重则为减弱。综上,新疆北部蒿类荒漠草地土壤团聚体以>0.25 mm团聚体为主,且封育4~11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总体变化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育 蒿类荒漠草地 土壤团聚稳定性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梁山撂荒枣林不同生态转型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胶结物质的影响
17
作者 李嘉琦 沐春恒 +2 位作者 黄富超 殷海善 王改玲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83-1093,共11页
吕梁山撂荒枣林的生态转型是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其组成和稳定性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土壤胶结物质是团聚体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本研究通过探究吕梁山红枣经济林不同生态转型模式样地土... 吕梁山撂荒枣林的生态转型是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其组成和稳定性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土壤胶结物质是团聚体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本研究通过探究吕梁山红枣经济林不同生态转型模式样地土壤团聚体和胶结物质含量的变化,揭示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机制。以枣林撂荒为对照(CK),选取枣林补种苜蓿(AL)、补种药材(MM)、补植油松(CP)、补植侧柏(PO) 4种不同生态转型模式样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0.053 mm、0.053~0.250 mm、0.250~2.000 mm和>2.000 mm 4个不同土壤粒径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和稳定性特征,测定土壤有机碳、富里酸、胡敏酸、多糖、总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和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6种团聚体有机胶结物质以及1种无机胶结物质(碳酸钙)的含量,通过冗余分析探究团聚体胶结物质与团聚体含量和稳定性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 1)与CK处理相比, 4种生态转型模式提高了粒径>2.000和0.250~2.000 mm的团聚体含量,增幅分别为7.78%~25.56%和13.04%~44.71%;此外,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也有所增加,其增量分别为0.05~0.16 mm和0.02~0.08 mm,其中CP处理增量最大;团聚体破坏率有所下降,降幅为24.85%~66.15%。2)与CK处理相比, 4种生态转型模式均提高了6种有机胶结物质含量,降低了无机胶结物质(碳酸钙)含量。3)胡敏酸和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含量对团聚体含量和稳定性变化的解释率分别为59.0%和14.8%,均达显著水平(P<0.05),其中胡敏酸的贡献率最高,为71.0%。综上所述,不同生态转型模式均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胶结物质含量,其中CP处理效果最优,且胡敏酸是影响土壤团聚体含量和稳定性变化最显著的胶结物质。本研究结果对于指导撂荒枣林生态转型和促进黄土高原区的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枣经济林 生态转型模式 土壤团聚 团聚稳定性 胶结物质 胡敏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库区典型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18
作者 刘福君 胡玉洁 +3 位作者 郭忠录 曾建辉 李东耀 肖智远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121,共9页
为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破碎机制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差异的影响,以丹江口库区五龙池流域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实地采样和室内分析,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林地、灌木林、坡耕地和梯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 为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破碎机制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差异的影响,以丹江口库区五龙池流域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实地采样和室内分析,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林地、灌木林、坡耕地和梯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黏粒(clay)、粉粒(silt)和孔隙度(porosity)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上具有显著差异,坡耕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高于梯田土壤;林地有机质含量最高,全氮含量最低,灌木林与之相反;坡耕地和梯田土壤黏粒与粉粒含量大于林地和灌木林土壤;有机质、容重和孔隙度在不同土壤深度上有显著差异,坡耕地和梯田土壤孔隙度小于灌木林土壤。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孔隙度降低,容重增加。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土壤结构稳定性指数(SSI)受土地利用方式的显著影响。SSI表现为林地>灌木林>坡耕地>梯田,SSI值均大于7%,土壤结构退化风险较低。所有样品的快速湿润(MWD_(fw))、预湿润振荡(MWD_(ws))和慢速湿润(MWD_(sw))分别为0.28~2.20、0.83~2.44、0.41~2.30 mm。林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高,梯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差。4种土地利用方式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从大到小均为MWD_(ws)、MWD_(sw)、MWD_(fw),表明研究区土壤团聚体的破坏主要是由消散作用导致的。路径分析结果显示,有机质对团聚体稳定性呈显著正向影响,且路径系数最大。而全氮与团聚体稳定性呈显著负向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土地利用主要通过影响有机质、全氮、黏粒、孔隙度和粉粒间接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Le Bissonnais法 团聚稳定性 路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基有机肥对植烟红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19
作者 王攀宇 王勇 +3 位作者 陈玉蓝 徐强 李冰 蔡艳 《农学学报》 2025年第8期53-58,共6页
研究炭基有机肥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明确炭基有机肥在植烟红壤改良培肥及烤烟生产上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以四川攀西地区典型植烟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设置对照CK(T_(1))、单施生物炭(T_(2))、单施腐熟牛粪(T_(3))、... 研究炭基有机肥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明确炭基有机肥在植烟红壤改良培肥及烤烟生产上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以四川攀西地区典型植烟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设置对照CK(T_(1))、单施生物炭(T_(2))、单施腐熟牛粪(T_(3))、腐熟牛粪50%复配生物炭50%炭基有机肥(T_(4))、腐熟牛粪70%复配生物炭30%炭基有机肥(T_(5))5个处理,测定其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烤烟生育时期的推移,植烟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呈先升后降趋势,由<0.053 mm粒级团聚体向0.25~2 mm和0.053~0.25 mm粒级转化,并以0.25~2 mm粒级为主。在烤烟成熟期,T_(4)和T_(5)处理耕层土壤(0~20 cm)0.25~2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比T_(2)、T_(3)增加1.99~4.19个百分点,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提升4.41%~19.67%,大于0.25 mm团聚体含量(R0.25)提升4.67~17.57个百分点。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0.25~2 mm和0.053~0.25 mm团聚体的粒径分布均显著正相关,是影响植烟红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和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综上,炭基有机肥能提高植烟红壤有机质含量,进而促进大团聚体形成,并提升团聚体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炭基有机肥 团聚稳定性 植烟土壤改良 有机质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木荷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粒径分布特征
20
作者 陈凡 王利艳 +4 位作者 曹睿倪 薛俊宙 崔永红 熊雨忠 李明 《福建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9-16,27,共9页
为研究不同林龄阶段木荷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粒径分布特征,以福建省顺昌国有林场5个林龄(10、15、27、55、64 a)木荷人工林0—20、20—40、40—60 cm土层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木荷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分布特征及其林龄效应... 为研究不同林龄阶段木荷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粒径分布特征,以福建省顺昌国有林场5个林龄(10、15、27、55、64 a)木荷人工林0—20、20—40、40—60 cm土层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木荷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分布特征及其林龄效应。结果表明:①不同林龄木荷人工林土壤团聚体以大团聚体(>0.25 mm)为主,大团聚体比例皆达90%以上,其中>2 mm的团聚体结构占比最大,微团聚体(<0.25 mm)比例不足10%,说明不同林龄木荷人工林的土壤团聚体都具有强团聚性的特点。②与干筛法相比,湿筛法得到的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中>2 mm团聚体的占比明显减少,0.25~2 mm占比增加;在0—40 cm土层中,64 a木荷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占比和水稳性特征值显著高于其它林龄,表明木荷人工林在过熟林阶段的土壤透气性、透水性最好。③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随林龄、土层深度及林龄×土层深度交互作用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在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中林龄的影响最明显;而在水稳定性团聚体中,林龄、土层、林龄×土层交互作用均对土壤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WD)产生显著影响(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荷人工林 林龄 机械稳定性团聚 稳定性团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