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子午岭林区植被自然恢复下土壤剖面团聚体特征研究
被引量:23
- 1
-
-
作者
马帅
赵世伟
李婷
李晓晓
曾宪芳
-
机构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7-161,共5页
-
基金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项目(10502-Z11)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大项目课题(2006BCA01A07)
-
文摘
研究了子午岭林区七种植被类型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破坏率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随植被恢复的变化规律以及这3个指标随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对>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破坏率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的影响可以达到70 cm土层;除白羊草群落外,0-70 cm土层上>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植被恢复逐渐提高,团聚体破坏率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随植被恢复逐渐减小,土壤结构随植被恢复逐渐改善。>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破坏率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与土壤有机碳之间呈极显著对数相关关系(p=0.01,n=32),当有机碳含量低于18.1 mg/g时,>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有机碳含量提高而明显提高、团聚体破坏率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则随有机碳含量提高而明显降低,即土壤结构稳定性明显提高;当有土壤机碳含量高于18.1 mg/g,>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破坏率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渐趋稳定,即在白羊草、虎榛子、山杨和辽东栎阶段的0-5 cm土层土壤结构达到稳定状态。
-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水稳性团聚体
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
团聚体破坏率
-
Keywords
vegetation restoration
water stable aggregates
water stable aggregates fractal dimension
aggregates destruction rate
-
分类号
S152.4
[农业科学—土壤学]
S153.621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广元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分形特征
被引量:18
- 2
-
-
作者
李进峰
宫渊波
陈林武
程永珍
张发会
-
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生态林业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
四川林业科学研究院
-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67-170,182,共5页
-
基金
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四川盆周低山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子课题(2001BA606A-06-3)
四川省重点学科森林培育学建设项目
-
文摘
以8个植被类型、2个农地和2个退耕地的土壤颗粒组成数据为基础,运用分形模型计算这12个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研究了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1)12个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介于2.8185~2.9249之间。与退耕地和玉米地相比,各林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小;与1990年的2.8633相比,2006年土壤颗粒分形维数(2.8592)减小;各团聚体分形维数规律不明显。(2)决定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大小的首先是〈o.002mm的含量,其次是0.05~0.25mm和0.0020.02mm的含量;决定团聚体分形维数大小的粒级含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2~5mm,0.5~1mm和1~2mm,其余粒级含量对分形维数影响较小。(3)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团聚体分形维数可作为侵蚀指标,前者与土壤可蚀性因子相关关系显著,后者也可作为渗透蓄水指标。(4)在坡耕地基础上的退耕地比生态退化后的营林地具有更有利于水土保持的土壤分形特征。
-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颗粒分形维数
团聚体分形维数
土壤性状
-
Keywords
land utilization type
particles fractal dimension
granular fractal dimension
soil properties
-
分类号
S152.3
[农业科学—土壤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