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属锑基硫族团簇的合成、结构及电催化氧还原反应性能
1
作者 王晓霞 郭娅楠 +2 位作者 苏峰 韩春 孙龙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01-1208,共8页
为探索金属硫族团簇材料的多样性结构及其光电应用,利用溶剂热法,以含孤对电子的金属Sb(Ⅲ)与硫元素采用不对称的配位几何方式结合,合成了Sb基硫族团簇化合物[Sb_(4)S_(5)(S_(3))]·C_(5)H_(11)N(1)和(C_(5)H_(12)N)_(2)[In_(2)Sb_(... 为探索金属硫族团簇材料的多样性结构及其光电应用,利用溶剂热法,以含孤对电子的金属Sb(Ⅲ)与硫元素采用不对称的配位几何方式结合,合成了Sb基硫族团簇化合物[Sb_(4)S_(5)(S_(3))]·C_(5)H_(11)N(1)和(C_(5)H_(12)N)_(2)[In_(2)Sb_(2)S7](_(2))。2种化合物分别由{SbS_(3)}或{InS_(4)}配位单元之间以顶点共享的方式组合而成。电催化氧还原反应(ORR)研究表明,化合物2的极限电流密度和半波电位均高于化合物1,表明其ORR性能更好。Koutecky-Levich图分析表明,由混合金属构筑而成的层状化合物2的ORR催化过程以四电子路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硫化物 团簇化学 晶体结构 氧还原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H_2O)^(3+)_6水交换反应溶剂效应的量子化学团簇模型-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
2
作者 张婧 董绍楠 +2 位作者 侯晓霞 袁晓涵 毕树平 《分析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49-654,共6页
在气相模型、极化连续模型、超分子模型和超分子-极化连续模型的基础上,采用量子化学团簇模型-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在B3LYP/6-311+G(d,p)基组水平下系统地开展了以下研究:优化得到Al(H_2O)^(3+)_6水交换反应的反应物、过渡态和产物构型,采... 在气相模型、极化连续模型、超分子模型和超分子-极化连续模型的基础上,采用量子化学团簇模型-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在B3LYP/6-311+G(d,p)基组水平下系统地开展了以下研究:优化得到Al(H_2O)^(3+)_6水交换反应的反应物、过渡态和产物构型,采用MP2方法在相同基组水平下计算得到相应的单点能,考虑零点振动能、热力学校正项和熵等参数的影响,计算得到Al(H_2O)^(3+)_6水交换反应的Gibbs自由能变和反应速率常数k_(ex)。计算结果表明:GP-SM//MP2-PCM和GP-SM-PCM//MP2-PCM模型得到的k_(ex)相近,并且与文献值相符,说明GP-SM//MP2-PCM模型可以充分考虑真实溶剂效应和主体溶剂效应,适用于Al(H_2O)^(3+)_6体系水交换反应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H2O)3+6 水交换反应 量子化学模型 密度泛函理论 溶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氮含量钠杂氮团簇的生成与检测 被引量:4
3
作者 李陶琦 丁可伟 +4 位作者 苏海鹏 刘影 刘红利 张敏 葛忠学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5-148,共4页
为了将NaN3及NaN3分别与BN、ZrN、Ti混合粉末(摩尔比1∶1)经压片机制成直径为13mm、厚度为2~5mm的底物,使用高纯氮气为反应气体和载气,采用液氮冷却离子源,经激光溅射生成了钠杂氮团簇NaNn+(n=2、4、5、6、7、8、9、10、11、12),采用反... 为了将NaN3及NaN3分别与BN、ZrN、Ti混合粉末(摩尔比1∶1)经压片机制成直径为13mm、厚度为2~5mm的底物,使用高纯氮气为反应气体和载气,采用液氮冷却离子源,经激光溅射生成了钠杂氮团簇NaNn+(n=2、4、5、6、7、8、9、10、11、12),采用反射式飞行时间质谱仪检测并获得了其质谱图。结果表明,不同底物生成的钠杂氮团簇具有不同特点,激光溅射NaN3和NaN3/BN混合物分别生成了4种钠杂氮团簇NaN+n(n=2、4、6、8),但是其离子峰相对强度随氮原子数变化的趋势不同;激光溅射NaN3生成的钠杂氮团簇离子峰相对强度随氮原子数从2到6逐渐增高,到8时降低,而激光溅射NaN3和NaN3/BN混合物生成的钠杂氮团簇离子峰的相对强度随氮原子数增加单调下降;激光溅射NaN3/ZrN混合物生成了不同于NaN3和NaN3/BN混合物的钠杂氮团簇NaN+10和NaN4(H2O)+,最大氮原子数达到10。其中以NaN3/TiN混合样品为底物生成的钠杂氮团簇NaNn+种类最多、含氮量最高,氮原子数最多的团簇为NaN12+,NaN12+的含氮质量百分数达到约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学 团簇化学 钠氮 NaN^+12 激光溅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硫族非超四面体In—Sn—S团簇的合成、结构及电催化氧还原反应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孙龙 王晓霞 苏峰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69-1378,共10页
开发由金属In和Sn参与构筑的金属硫族非超四面体(non-Tn)团簇材料,对于实现该类材料的结构多样性及丰富其光电应用十分重要。利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系列新的non-Tn团簇化合物(C_(7)H_(13)N_(2))[InS_(2)](1)、(C_(7)H_(13)N_(2))_(4)[In_... 开发由金属In和Sn参与构筑的金属硫族非超四面体(non-Tn)团簇材料,对于实现该类材料的结构多样性及丰富其光电应用十分重要。利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系列新的non-Tn团簇化合物(C_(7)H_(13)N_(2))[InS_(2)](1)、(C_(7)H_(13)N_(2))_(4)[In_(2)S_(11)Sn_(3)](2)和(C_(7)H_(13)N_(2))_(3)[In_(3)S_(12)Sn_(3)](3),其中C_(7)H_(13)N_(2)=质子化的1,5-二氮杂双环[4.3.0]壬-5-烯。3种化合物由{SnS4}、{InS4}或{InS5}三个配位单元之间以边共享或顶点共享的方式组合而成。电催化氧还原反应(ORR)研究表明,化合物1~3的还原峰电位分别为0.60、0.64和0.65 V,含有Sn(Ⅳ)的化合物2和3表现出更好的催化性能。不仅如此,Koutecky-Levich图分析表明,化合物中In和Sn的组成比例对其ORR催化路径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硫化物 团簇化学 晶体结构 氧还原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ergistic effect of heterogeneous single atoms and clusters for improved catalytic performance
5
作者 Long Liu Wenting Gao +5 位作者 Yiling Ma Kainan Mei Wenlong Wu Hongliang Li Zhirong Zhang Jie Zeng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4-40,I0010,共8页
Electrocatalytic water splitting provides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In electrocatalytic water splitting,th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involves a kinetically sluggish four-electron transfer... Electrocatalytic water splitting provides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In electrocatalytic water splitting,th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involves a kinetically sluggish four-electron transfer process,which limits the efficiency of electrocatalytic water splitting.Therefore,it is urgent to develop highly active OER catalysts to accelerate reaction kinetics.Coupling single atoms and clusters in one system is an innovative approach for developing efficient catalysts that can synergistically optimize the adsorption and configuration of intermediates and improve catalytic activity.However,research in this area is still scarce.Herein,we constructed a heterogeneous single-atom cluster system by anchoring Ir single atoms and Co clusters on the surface of Ni(OH)_(2)nanosheets.Ir single atoms and Co clusters synergistically improved the catalytic activity toward the OER.Specifically,Co_(n)Ir_(1)/Ni(OH)_(2)required an overpotential of 255 mV at a current density of 10 mA·cm^(−2),which was 60 mV and 67 mV lower than those of Co_(n)/Ni(OH)_(2)and Ir1/Ni(OH)_(2),respectively.The turnover frequency of Co_(n)Ir_(1)/Ni(OH)_(2)was 0.49 s^(−1),which was 4.9 times greater than that of Co_(n)/Ni(OH)_(2)at an overpotential of 300 m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gle-atom cluster catalysts synergistic effect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