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耐磨环氧树脂团状模塑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1
作者 韩领 王明星 +3 位作者 卢瑞林 姚丁扬 邓凤阳 黄安民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5-50,共6页
本文以环氧树脂为基体,将其与短切玻璃纤维、硫酸钙晶须混合制备环氧树脂团状模塑料(EP-BMC),经过模压固化成型,研究玻纤填料比对EP-BMC材料耐磨性、力学性能、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玻纤填料比增加,EP-BMC材料热老化后的耐... 本文以环氧树脂为基体,将其与短切玻璃纤维、硫酸钙晶须混合制备环氧树脂团状模塑料(EP-BMC),经过模压固化成型,研究玻纤填料比对EP-BMC材料耐磨性、力学性能、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玻纤填料比增加,EP-BMC材料热老化后的耐磨性能、线膨胀系数持续减小,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玻纤与填料质量比为30∶40时,EP-BMC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优,热老化后体积磨损为1.00 mm^(3),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为56 MPa和145 MPa,线膨胀系数为24.94μm·m^(-1)·℃^(-1),体积电阻达到2.0×10^(13)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团状模塑料 耐磨性 尺寸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状模塑料(BMC)的增强与破坏 被引量:10
2
作者 黄凤来 顾钧扬 《绝缘材料通讯》 1997年第2期17-19,40,共4页
团状模塑料是一类粒子分散和纤维增强相结合的多相复合体系。研究其结构与破坏强度的关系,合理选用材料,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关键词 团状模塑料 玻璃纤维 破坏强度 绝缘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纤增强不饱和聚酯团状模塑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曾庆乐 庞永新 贾德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4-17,共4页
综述了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团状模塑料(BMC)两大关键性技术问题,即收缩控制和耐冲击性能改善的研究与进展。尤其是着眼于研究弹性体低收缩剂这一发展趋势。
关键词 不饱和聚酯 团状 模塑料 玻璃纤维增强 聚酯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武岩纤维环氧树脂团状模塑料的研制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宇飞 孙佳林 +4 位作者 王立平 吴作宇 冯涛 陈炳艺 金鑫垚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10,共3页
以环氧树脂和聚氨酯为基体,短切玄武岩纤维(BF)为增强体,制备了玄武岩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团状模塑料(BF-BMC)。系统研究了BF-BMC的成型工艺对其力学性能和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成型工艺下,试样表面均光亮、平滑、无气泡、无裂纹... 以环氧树脂和聚氨酯为基体,短切玄武岩纤维(BF)为增强体,制备了玄武岩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团状模塑料(BF-BMC)。系统研究了BF-BMC的成型工艺对其力学性能和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成型工艺下,试样表面均光亮、平滑、无气泡、无裂纹;当成型温度、压力和时间分别为80℃/2 h+120℃/1 h+150℃/2 h、8 MPa和5 h时,BF-BMC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为21 kJ/m2、30 MPa和102 MPa,其电气强度、体积电阻、介电常数(ε)和介质损耗因数(tanδ)分别为11.8 MV/m、2.6×1013Ω、6.3和0.0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状模塑料 玄武岩纤维 环氧树脂 力学性能 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钙晶须增强BMC模塑料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钟意 王明军 +2 位作者 刘建文 范然平 周凌汉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17,共4页
使用碳酸钙(CaCO3)晶须对不饱和聚酯团状(BMC)模塑料进行增强,对偶联剂的选择、晶须加入量以及塑料流动性的控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短切玻璃纤维增强的BMC模塑料相比,CaCO3晶须增强的BMC模塑料机械强度适中,流动性好,充模能力强。
关键词 CaCO3晶须 bmc 模塑料 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心玻璃微球填充BMC模塑料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钟意 王明军 +1 位作者 范然平 沈锡仙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0-63,共4页
为了降低BMC模塑料制品密度,利用空心玻璃微球作填充料;研究了空心玻璃微球的表面处理方法、空心玻璃微球的填加量以及模塑料制备工艺等因素对模塑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填充真实密度为0.25~0.60g/cm3、超声波分散硅烷偶联剂处... 为了降低BMC模塑料制品密度,利用空心玻璃微球作填充料;研究了空心玻璃微球的表面处理方法、空心玻璃微球的填加量以及模塑料制备工艺等因素对模塑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填充真实密度为0.25~0.60g/cm3、超声波分散硅烷偶联剂处理后的薄壁空心玻璃微球以及采用适当捏合工艺制备的BMC模塑料,成型后的制品密度明显降低,力学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玻璃微球 bmc 模塑料 密度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灯反光罩用注射团状模塑料 被引量:3
7
作者 江万松 王秀梅 栾彩霞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5-25,32,共2页
本文对轿车前大灯注射团状模塑料反光罩的表面质量、冲击强度及湿热老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测试结果作了对比。
关键词 注射团状模塑料 反光罩 玻璃钢 车灯 汽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纤增强不饱和聚酯团状模塑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曾庆乐 庞永新 贾德民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1995年第3期59-61,共3页
综述了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团状模塑料两大关键性技术问题即收缩控制和耐冲击性能改善的研究与进展。尤其着眼于研究弹性体低收缩剂这一发展趋势,介绍了各类弹性体改善耐冲击性能和制品收缩率的机理及其特点。
关键词 增强 不饱和聚酯 团状模塑料 模塑料 玻璃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状模塑料增强三元乙丙橡胶 被引量:1
9
作者 武卫莉 陈大俊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04-708,共5页
以三元乙丙橡胶(EPDM)为连续相(基相),团状模塑料(DM C)为分散相(增强相)制备EPDM/DM C复合材料;测定了试样性能,并确定最佳配比。结果表明:EPDM与DM C相容性较好,可进行共硫化;mDM C/mEPDM=100/90时,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和耐热老化性能较... 以三元乙丙橡胶(EPDM)为连续相(基相),团状模塑料(DM C)为分散相(增强相)制备EPDM/DM C复合材料;测定了试样性能,并确定最佳配比。结果表明:EPDM与DM C相容性较好,可进行共硫化;mDM C/mEPDM=100/90时,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和耐热老化性能较好;用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硫化剂,试样的耐热老化性能较好,硬度和扯断伸长率无明显变化,用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硫化剂,试样的扯断伸长率和耐热老化性能有明显改善。改性后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兼有两种材料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乙丙橡胶 团状模塑料 增强 力学性能 热老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状模塑料增强CR/ACM并用胶
10
作者 武卫莉 陈大俊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1-144,163,共5页
针对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存在的韧性差、氯丁橡胶(CR)/丙烯酸酯橡胶(ACM)并用橡胶力学性能差等问题,提出用团状模塑料(DMC)作增强相,CR/ACM为基相.通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耐热老化的研究,确定了DMC/CR/ACM的最佳配比为45/75/25,硫化... 针对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存在的韧性差、氯丁橡胶(CR)/丙烯酸酯橡胶(ACM)并用橡胶力学性能差等问题,提出用团状模塑料(DMC)作增强相,CR/ACM为基相.通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耐热老化的研究,确定了DMC/CR/ACM的最佳配比为45/75/25,硫化的最佳工艺条件是20min×160℃×10MPa.通过扫描电镜(SEM)分析研究了复合材料中DMC的用量,红外光谱(IR)分析证明了DMC能与CR和ACM形成交联键,并进一步证明了制备复合材料DMC/CR/ACM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状模塑料(DMC) 氯丁橡胶(CR) 丙烯酸酯橡胶(ACM) 力学性能 热老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武岩纤维团状模塑料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立平 孙佳林 +4 位作者 吴作宇 冯涛 陈炳艺 金鑫垚 陈宇飞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5-47,51,共4页
以环氧树脂和聚氨酯为基体,短切玄武岩纤维(BF)为增强体,氢氧化铝为填料,制备了玄武岩纤维环氧树脂团状模塑料(BF-BMC)。系统研究了玄武岩纤维与氢氧化铝的质量比对BF-BMC力学性能、介电性能和吸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BF与Al2O3的质... 以环氧树脂和聚氨酯为基体,短切玄武岩纤维(BF)为增强体,氢氧化铝为填料,制备了玄武岩纤维环氧树脂团状模塑料(BF-BMC)。系统研究了玄武岩纤维与氢氧化铝的质量比对BF-BMC力学性能、介电性能和吸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BF与Al2O3的质量比为15/45时,BF-BMC模压制品的综合性能最佳,冲击强度27 kJ/m2,拉伸强度32 MPa,弯曲强度173 MPa,介质损耗因数0.013,介电常数6.2,体积电阻3.2×1013Ω,电气强度13.4 MV/m,吸水率小于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纤维 环氧树脂 团状模塑料 力学性能 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增稠团状模塑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徐鑫敏 胡明峰 +3 位作者 张颂 季玲 夏宏伟 周权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5-81,共7页
碱土金属体系增稠的团状模塑料通常需要熟化约7 d才能用于生产,生产成本高、效率低。本文使用物理增稠剂来替代碱土金属氧化物体系增稠剂制备团状模塑料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采用椎板粘度计对团状模塑料的树脂糊粘度进行测定,分... 碱土金属体系增稠的团状模塑料通常需要熟化约7 d才能用于生产,生产成本高、效率低。本文使用物理增稠剂来替代碱土金属氧化物体系增稠剂制备团状模塑料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采用椎板粘度计对团状模塑料的树脂糊粘度进行测定,分析粘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利用平板硫化机、万能拉力机、击穿仪、高阻计等对物理增稠剂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以及其他相关性能进行测试表征,研究了物理增稠剂对团状模塑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物理增稠剂大大缩短了达到模压粘度所需的时间;其用量为不饱和树脂质量20%时的团状模塑料能够在24 h内达到模压所需粘度,而且改善了BMC的电性能,其流动性Dmin增加了6.4%,更加利于模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状模塑料 复合材料 椎板粘度计 凝胶时间 弯曲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酯型双键封端聚氨酯预聚物的合成及其在团状模塑料中的应用
13
作者 刘雷 杨建军 +3 位作者 吴庆云 吴明元 张建安 刘久逸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4-39,共6页
以高附着力耐温二元醇(XC-488)、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为原料,合成了聚酯型双键封端的聚氨酯预聚物(HPU),然后将不同含量的HPU与不饱和聚酯树脂、短切玻璃纤维、碳酸钙、阻燃剂等进行共混,用于团状模塑料(BMC)... 以高附着力耐温二元醇(XC-488)、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为原料,合成了聚酯型双键封端的聚氨酯预聚物(HPU),然后将不同含量的HPU与不饱和聚酯树脂、短切玻璃纤维、碳酸钙、阻燃剂等进行共混,用于团状模塑料(BMC)的制备。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仪、力学性能、吸水率、熔体流动性、耐酸碱性、耐老化测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HPU的含量为6%(质量分数,下同)时,BMC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好,此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冲击强度分别为(47.24±0.42)MPa、(117.76±0.65)MPa、(33.8±0.2)kJ/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状模塑料 聚氨酯预聚物 双键封端 甲基丙烯酸羟乙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纳米复合团状模塑料研发成功
14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7-87,共1页
关键词 团状模塑料 纳米复合 机械性能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研发 成型收缩率 材料改性 绝缘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制整体模塑料在流道内的延伸流动及其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铭杰 陈锋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2004年第6期44-47,共4页
理论分析了BMC(预制整体模塑料 )在注射喷嘴收敛流道内的延伸应变速率分布 ,引入延伸应变速率积来衡量BMC熔体中玻璃纤维断裂破坏及其对制品强度影响的程度。结果表明 ,延伸应变速率和延伸流道长度是喷嘴收敛流道影响制品强度的 2个因... 理论分析了BMC(预制整体模塑料 )在注射喷嘴收敛流道内的延伸应变速率分布 ,引入延伸应变速率积来衡量BMC熔体中玻璃纤维断裂破坏及其对制品强度影响的程度。结果表明 ,延伸应变速率和延伸流道长度是喷嘴收敛流道影响制品强度的 2个因素 ,而这 2个因素与流道收敛角有密切的关系 ;延伸应变速率积越大 ,制品的强度相应地越低 ;为尽可能提高BMC注射制品的机械强度 ,最后理论结合实验找出较合适的注射喷嘴收敛半角范围为 2 0~ 3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塑料 流道 注射制品 喷嘴 熔体 bmc 玻璃纤维 衡量 影响 延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架BMC热固性塑料柱塞式压注模具结构设计 被引量:2
16
作者 伍伟敏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6-141,共6页
针对塑件热固性塑料压注成型需要,设计了一种1模2腔布局的两板压注模具;压注浇口采用边沿式浇口,圆柱压柱进行压注,成型压注压力控制在7~32MPa之间;压注室加热采用电加热方式加热,成型件采用管道合成导热油FYD350进行加热,上模镶件的温... 针对塑件热固性塑料压注成型需要,设计了一种1模2腔布局的两板压注模具;压注浇口采用边沿式浇口,圆柱压柱进行压注,成型压注压力控制在7~32MPa之间;压注室加热采用电加热方式加热,成型件采用管道合成导热油FYD350进行加热,上模镶件的温度控制在153~156℃之间,下模镶件的温度控制在148~151℃之间;运用3种排气方式进行腔内排气;模具中,针对侧孔特征采用3个侧抽芯滑块机构来脱模,采用双边插杆先复位机构来将顶出机构先复位。结果表明,模具结构布局合理,机构设计简单,可做同类塑件压注成型的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LK MOLDING Compound团状模塑料 模具设计 压注成型 脱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HCl/硅烷偶联剂处理E-玻璃纤维对BMC的增强 被引量:5
17
作者 从小晔 朱红飞 +2 位作者 王晓钧 宋立园 李冰燕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8-112,共5页
采用稀HCl和硅烷偶联剂KH-570先后处理E-玻璃纤维并用于团状模塑料(BMC)的增强。结果表明:经过1 mol/L稀HCl和质量分数为1.0%硅烷偶联剂KH-570先后处理的玻璃纤维,所制得的BMC抗弯强度为65.87MPa,高于单一改性玻璃纤维制得的BMC的强度... 采用稀HCl和硅烷偶联剂KH-570先后处理E-玻璃纤维并用于团状模塑料(BMC)的增强。结果表明:经过1 mol/L稀HCl和质量分数为1.0%硅烷偶联剂KH-570先后处理的玻璃纤维,所制得的BMC抗弯强度为65.87MPa,高于单一改性玻璃纤维制得的BMC的强度。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和力学性能的分析表明:随着稀HCl浓度的增加,玻璃纤维的表面受刻蚀程度增加,表面积增大,—OH基团数量增多,有利于硅烷偶联剂KH-570与玻璃纤维表面结合产生更多的R—Si—O—基团,进而改善玻璃纤维与树脂的结合,提高BMC材料的抗弯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HCl 硅烷偶联剂KH-570 玻璃纤维 团状模塑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密度BMC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刚 吴盾 +2 位作者 朱小磊 王琛 刘春林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0-103,共4页
研究了四种不同种类的空心玻璃微珠的加入对团状模塑料(BMC)密度及性能的影响,观察空心玻璃微珠在BMC中的分散及破损情况以及空心玻璃微珠S38含量的变化对BMC密度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微珠含量的增加密度及拉伸强度逐渐下降;微... 研究了四种不同种类的空心玻璃微珠的加入对团状模塑料(BMC)密度及性能的影响,观察空心玻璃微珠在BMC中的分散及破损情况以及空心玻璃微珠S38含量的变化对BMC密度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微珠含量的增加密度及拉伸强度逐渐下降;微珠含量为5%时弯曲及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研究微珠的表面处理对BMC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珠的表面处理能有效提高BMC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状模塑料 密度 空心玻璃微珠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BMC注射制品强度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锋 顾钧扬 黄凤来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58-63,共6页
从BMC的注射成型机理出发 ,分析、探讨了影响其注射成型制品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 ,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建议。
关键词 不饱和聚酯 bmc 团状预混料 输送 注射成型 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C的再认识 被引量:8
20
作者 岳成业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1998年第2期25-28,46,共5页
本文介绍了BMC的原材料、生产设备、生产过程及性能和应用,同时介绍了BMC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bmc 混杂纤维 块状模塑料 玻璃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