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因果报应论对传统政治正义观的补充 被引量:5
1
作者 张践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9-42,共4页
在社会上树立一种正义观念,是政治文化建设中的头等大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正义观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大道至公,二是祸福由人,人间的善恶必有报应的观念。由于中国古代的宗教产生于文化尚不发达的前轴心时代,所以对于建立在天命神学... 在社会上树立一种正义观念,是政治文化建设中的头等大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正义观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大道至公,二是祸福由人,人间的善恶必有报应的观念。由于中国古代的宗教产生于文化尚不发达的前轴心时代,所以对于建立在天命神学基础上的政治正义观缺少系统的论证。儒家继承了古代宗教的一些观念和仪式,但是在孔子“敬而远之”观念的指引下,却没有对“天道”、“天命”进行形而上的建设。结果,就使得中国政治文化的正义观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缺环。原始道教著作《太平经》创立了一种“承负”说。儒道两家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因果说,解决了儒家现世报应说不能兑现的问题。第一,佛教的三世报应说解决了儒家现世报应说不能兑现的问题。第二,佛教特别强调,轮回报应的主体一定是作业者本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辩论,中国人逐渐接受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政治文化体系,很好地弥补了儒家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社会正义问题。对于政治统治而言,这种“因果报应论”具有极大的社会稳定意义。因果报应论在政治管理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引导和心理平衡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政治文化 正义 儒家 佛教 因果报应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无我轮回”说到“神不灭”论——印度佛教业报轮回说与中国六朝时期佛教因果报应论的问题意识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林 《学海》 CSSCI 2004年第5期75-80,共6页
在“无我”说前提下如何安立“轮回主体”的问题和业报轮回之有无问题 ,乃是印度和中国佛教构建自身业报轮回理论不同的问题视域 ,而此一差异 ,蕴含了相当深远的思想史意义。
关键词 佛教 业报轮回说 因果报应论 问题意识 “神不灭”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牛延锋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9-111,共3页
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突出了道德在果报产生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果报是自身善恶行为的必然结果,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强调主体自身的决定作用,自作自受,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这就要求人们从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使人乐于从善而畏惧作恶... 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突出了道德在果报产生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果报是自身善恶行为的必然结果,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强调主体自身的决定作用,自作自受,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这就要求人们从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使人乐于从善而畏惧作恶。这有助于形成一个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对社会的和谐进步产生积极的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报应思想 和谐社会 伦理道德 积极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果报应与道德公正——因果报应具有必然性吗? 被引量:2
4
作者 魏长领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58,共6页
因果报应就是中国老百姓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直观层面讲就是做好事得到相应的奖赏,做坏事遭到相应的惩罚;其深层次就是道德与幸福的统一。因果报应是一个重要的道德形而上学问题。经验层面的呈现是有因果报应,但缺乏必然性。... 因果报应就是中国老百姓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直观层面讲就是做好事得到相应的奖赏,做坏事遭到相应的惩罚;其深层次就是道德与幸福的统一。因果报应是一个重要的道德形而上学问题。经验层面的呈现是有因果报应,但缺乏必然性。因果报应具有必然性至少需要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道德要求(道德准则)本身要公正,二是道德评价要公正,三是道德赏罚要公正,四是道德结果要公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报应 赏善罚恶 德福统一 道德公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果报应与道德公正 被引量:2
5
作者 魏长领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4-38,共5页
因果报应就是中国老百姓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直观层面讲就是做好事得到相应的奖赏,做坏事遭到相应的惩罚,其深层次意义就是道德与幸福的统一。因果报应是一个重要的道德形而上学问题。因果报应体现着人们对道德公正及其实现的期... 因果报应就是中国老百姓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直观层面讲就是做好事得到相应的奖赏,做坏事遭到相应的惩罚,其深层次意义就是道德与幸福的统一。因果报应是一个重要的道德形而上学问题。因果报应体现着人们对道德公正及其实现的期盼,也渗透着人们对道德价值基础的追问和寻觅。经验层面的呈现是因果报应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宗教提出的因果报应律缺乏现实的基础和印证。从社会现实生活看,道德公正与因果报应具有相容互动的关系,因果报应的普遍实现至少需要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道德要求(道德准则)本身要公正,二是道德评价要公正,三是道德赏罚要公正,四是道德结果要公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报应 赏善罚恶 德福统一 道德公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诚信思想对佛教因果报应说的疏离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兰浩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4-38,共5页
通过对朱熹诚信思想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剖析,并与佛学伦理思想中的因果报应说进行比较探索,朱熹诚信观对佛教因果报应说持有一种否定疏离的态度,主要原因是宋代儒学的主要目标是维系道德伦理建构,批判性融合佛教思想的时代产物。佛教因果... 通过对朱熹诚信思想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剖析,并与佛学伦理思想中的因果报应说进行比较探索,朱熹诚信观对佛教因果报应说持有一种否定疏离的态度,主要原因是宋代儒学的主要目标是维系道德伦理建构,批判性融合佛教思想的时代产物。佛教因果报应说对当代诚信社会构建的道德资源值得借鉴,朱熹诚信思想在当代的弘扬应该要坚持道德伦理的构建和中国传统宗教性资源等多方面的吸取与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诚信思想 佛教因果报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奈何天》看李渔戏曲创作因果报应观的是与非
7
作者 骆兵 《中文自学指导》 2007年第6期18-21,共4页
李渔的《笠翁十种曲》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原因之一是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思想感情上贴近人们的世俗生活和尚善心理,在艺术形式上满足了人们审美教育和娱乐接受的需要。从《奈何天》可见一斑。《奈何天》强调“家和”,不... 李渔的《笠翁十种曲》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原因之一是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思想感情上贴近人们的世俗生活和尚善心理,在艺术形式上满足了人们审美教育和娱乐接受的需要。从《奈何天》可见一斑。《奈何天》强调“家和”,不乏一定的普遍而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阙里侯捐钱助边,正面体现了儒家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奈何天》宣扬一夫多妻、达到“家和”的方式和手段等则不足为训:而宣扬因果报应的宿命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定意义上确实包含了惩恶扬善的积极伦理企图。李渔戏曲创作成功的经验不啻带给人们发展与繁荣当代戏曲事业有益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戏曲创作《奈何天》 传统文化 因果报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果报应:中国传统小说的一种内结构模式 被引量:5
8
作者 谢伟民 《社会科学辑刊》 1988年第5期108-112,共5页
一些著名的中国小说戏曲中存在的两个时空世界的描写(例如《红楼梦》、《牡丹亭》、《窦娥冤》、《绿野仙踪》等),人们已经注意到了。其实,虚幻与真实、梦境与醒境、理想与现实,此岸与彼岸、神魔与人间、阴间与阳世两个时空世界的交错... 一些著名的中国小说戏曲中存在的两个时空世界的描写(例如《红楼梦》、《牡丹亭》、《窦娥冤》、《绿野仙踪》等),人们已经注意到了。其实,虚幻与真实、梦境与醒境、理想与现实,此岸与彼岸、神魔与人间、阴间与阳世两个时空世界的交错、重迭、穿插、互衔,几乎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共同叙述特征(戏曲亦如此)。在具体的小说形式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魂不死 生命观 果报 中国小说 神话传说 因果报应 结构模式 中国传统小说 神话故事 宗教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因果报应观念的认知调查与厚黑行为抑制效果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汤舒俊 郭永玉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2-357,共6页
因果报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观念,至今仍然影响着当下社会大众。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社会大众对因果报应的认知与理解,并进一步通过启动实验考察因果报应启动对厚黑行为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大众对因果报应的认知... 因果报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观念,至今仍然影响着当下社会大众。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社会大众对因果报应的认知与理解,并进一步通过启动实验考察因果报应启动对厚黑行为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大众对因果报应的认知与接纳是一种客观存在,55.83%的被试知晓因果报应,33.81%的被试表示相信因果报应的存在,10.09%的被试表示因果报应很灵验,23.67%的被试表示因果报应影响自己的行为处世,22.96%的被试表示会用因果报应提示教育身边的亲友。(2)因果报应材料的启动能显著地抑制厚黑行为,中性材料的启动不能抑制厚黑行为,因果报应启动的内容与厚黑人格对厚黑行为具有交互效应,因果报应启动能更显著地抑制高厚黑人格被试的厚黑行为。基于社会治理的视角,社会公众对因果报应的接纳成就了其参与社会治理的可能性,因果报应内蕴的道德自律、匡扶正义、累德向善等价值内核成就了其参与社会治理的效用性,因果报应观念应建设性发掘和创造性地转化为当下的社会治理所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报应 启动 厚黑行为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果报应与因果制约琐议 被引量:1
10
作者 闲云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38-38,共1页
在唐宋传奇尤其是明清小说中,因果轮回、善恶报应的思想随处可见,诸如“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等。这种宿命论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周易》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 在唐宋传奇尤其是明清小说中,因果轮回、善恶报应的思想随处可见,诸如“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等。这种宿命论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周易》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孔子的天命观与此说如出一辙。自佛教传入我国以后,佛经中因果报应的思想在这种文化土壤中迅速传播开来。两者内涵虽有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天命观 佛教传入 佛经 因果报应 明清小说 唐宋传奇 宿命论 文化土壤 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因果报应的天命观看赵翼的“仁”——以《廿二史札记》为侧重点
11
作者 吴溢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93-96,共4页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多次用"气运"或者"天运"来解释历史现象,并强调历史事件是此因造成此果,如此我们可以推断赵翼是相信有因果报应的。赵翼在列出这些历史史料后,都会带上一些褒贬评价,而从这些评价中我们就能...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多次用"气运"或者"天运"来解释历史现象,并强调历史事件是此因造成此果,如此我们可以推断赵翼是相信有因果报应的。赵翼在列出这些历史史料后,都会带上一些褒贬评价,而从这些评价中我们就能看出赵翼的主张和反对,从而发现赵翼的主张可以归于一点,那就是"仁"和"善",反对"刑杀"和"淫乱"的,通过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就可以发现赵翼希冀于有这么一个实施因果报应的"天"存在,希望借助这个"天"来解决当时的现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翼 《廿二史札记》 因果报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果报应》
12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8-8,共1页
在情感及体力上都受过创伤的社会学教师Eugene Simonet (Kevin Spacy饰)的生活一切都井然有序.他对自己不抱希望,而把希望都寄托往他的学生身上。
关键词 因果报应 创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善恶报应观念的强化与社会调控 被引量:7
13
作者 汪维真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6-109,共4页
明前期政府出于教化需要有意识的灌输,明中后期由于传统社会的异动、士大夫阶层的有意旁及,善恶报应思想逐渐被民众广泛接受,成为凝结于民众心灵深处的一种信仰,对明人伦理价值观的缔构和社会行为产生了广泛影响。
关键词 善恶报应观念 佛教因果报应 政治教化 民众信仰 明代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聊斋志异》的因果观念二重性及其对叙事模式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冀运鲁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2-125,共4页
蒲松龄对果报宿命的看法比较复杂,从感性上讲,他承认果报宿命的存在,但又理性地认识到果报的不合理性,进而对果报产生了怀疑。尽管如此,《聊斋志异》中仍大量采用因果报应模式来叙述故事。这样的思维方式和六朝小说"证鬼神之不诬&q... 蒲松龄对果报宿命的看法比较复杂,从感性上讲,他承认果报宿命的存在,但又理性地认识到果报的不合理性,进而对果报产生了怀疑。尽管如此,《聊斋志异》中仍大量采用因果报应模式来叙述故事。这样的思维方式和六朝小说"证鬼神之不诬"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必然会对叙述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因果报应 矛盾二重性 叙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教果报理论与《聊斋志异》伦理思想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遂 《伦理学研究》 2004年第1期39-43,共5页
佛教果报理论与伦理观念的总原则是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恶有恶报 ,善有善报 ,不是不报 ,时候未到。而《聊斋志异》叙述得最多的就是善恶之业 ,果报不爽 ,在劫难逃的故事。概言之 ,作者不仅借助佛教善恶报应的因果理论来宣说一定的纲... 佛教果报理论与伦理观念的总原则是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恶有恶报 ,善有善报 ,不是不报 ,时候未到。而《聊斋志异》叙述得最多的就是善恶之业 ,果报不爽 ,在劫难逃的故事。概言之 ,作者不仅借助佛教善恶报应的因果理论来宣说一定的纲常伦理观念 ,而且也借助佛教的因果规律来展开情节 ,塑造人物 ,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 ,使之更合乎情理。从而使人们通过阅读这些故事 ,更加明确遵守纲常伦理的重要性 ,增强社会道德的责任感 ,自觉修善积德 ,防恶止非 ,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 ,也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因果报应 聊斋志异 伦理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报应论
16
作者 王启康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4期25-31,共2页
社会报应论王启康长期以来,因果报应在理论界被认为是一种封建迷信的、落后的、反科学的观念,到底其中有没有积极、合理的成分,现实的社会生活是否具有这种职能,这种职能是否应该加以倡导和发展以及如何使之发展等等是具有极大的理... 社会报应论王启康长期以来,因果报应在理论界被认为是一种封建迷信的、落后的、反科学的观念,到底其中有没有积极、合理的成分,现实的社会生活是否具有这种职能,这种职能是否应该加以倡导和发展以及如何使之发展等等是具有极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又未曾被认真地加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活 社会经济形态 因果报应 人的行为 我国传统文化 宗教迷信 《阅微草堂笔记》 社会成员 思想行为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善恶果报思想
17
作者 杜凌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2期46-52,共7页
中国古代小说作为后起的集大成的文学样式,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优秀成果,取得过杰出的成就。但传统文化的积习、封建文化的毒素也对小说产生了影响。数量众多的中国古代小说,往往是精芜并存、良莠相杂的,呈现出来的思想倾... 中国古代小说作为后起的集大成的文学样式,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优秀成果,取得过杰出的成就。但传统文化的积习、封建文化的毒素也对小说产生了影响。数量众多的中国古代小说,往往是精芜并存、良莠相杂的,呈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十分复杂。善恶果报就是中国古代小说中表现最为普遍的思想倾向之一。一善恶果报思想,指的是善恶劝惩和因果报应。它的形成,与传统文化、传统思想意识的积淀有着密切关系。它是封建伦理道德教化与佛家说教相结合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小说 人情小说 因果报应 中国古代文学 封建伦理道德 传统文化 相结合 统治思想 思想倾向 道德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教地狱观念与中古时期的法外酷刑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晶波 王晶 《敦煌学辑刊》 CSSCI 2007年第4期154-162,共9页
关键词 地狱观念 酷刑 佛教 中古时期 魏晋南北朝 唐宋时期 中国社会 因果报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儒家的“教化”思想 被引量:25
19
作者 张锡勤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72-78,共7页
儒家重视教化乃基于其德善并非天生的正确认识,他们无论对“人之初”时的人性如何看待,却都始终与修养论、教化论密切相联。重教化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政治、经济思想的组成部分。如何推行教化,儒家有其专门的理论,其... 儒家重视教化乃基于其德善并非天生的正确认识,他们无论对“人之初”时的人性如何看待,却都始终与修养论、教化论密切相联。重教化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政治、经济思想的组成部分。如何推行教化,儒家有其专门的理论,其中,“乐教”、“神道设教”便是十分重要的方式。为了使教化取得切实成果,儒家认为教化者的身教十分重要,这是由儒家的历史观决定的。另一方面,基于对教化工作客观规律的认识,儒家还重视教化的持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化 儒家伦理思想 神道设教 《荀子·乐论》 经济思想 道德教育 因果报应 教化论 统治者 教化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育:内外互化,人己互惠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次林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7-50,共4页
从“德”的词源演变历史来看,道德有两个核心要素:直、得。“直”是行为者的真情实感、真心实意;“得”是行为者在精神和物质上有所收获。中国儒家特别重视道德中的“直”、“得”两要素。道德教育因此应该是内外互化、人己互惠的过程... 从“德”的词源演变历史来看,道德有两个核心要素:直、得。“直”是行为者的真情实感、真心实意;“得”是行为者在精神和物质上有所收获。中国儒家特别重视道德中的“直”、“得”两要素。道德教育因此应该是内外互化、人己互惠的过程。内外互化是指人的外在道德实践经验要积淀为自己的德性素质,人的内在的德性素质又要表现为道德行为。人己互惠是指人的道德应该使自己和他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有所惠益,内外互化、人己互惠的德育是切合当代德育思想的,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德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 德性 诚实 体验 因果报应 功利主义德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