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类含有滞回故障非线性系统Backstepping变结构控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飞 胡剑波 +1 位作者 王坚浩 郑磊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8-115,共8页
为解决执行器发生未知故障情况下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控制问题,采用一种自适应Backstepping变结构控制方法,建立了包括滞回非线性和失效、卡死等故障类型的非线性执行器模型.通过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逼近系统... 为解决执行器发生未知故障情况下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控制问题,采用一种自适应Backstepping变结构控制方法,建立了包括滞回非线性和失效、卡死等故障类型的非线性执行器模型.通过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逼近系统中的未知非线性函数项,神经网络参数根据自适应律实时调整,保证了逼近效果.结合动态面控制,避免了Backstepping控制中的计算复杂性问题.引入的自适应补偿项消除了系统建模误差和不确定干扰的影响,理论分析证明了闭环系统半全局一致最终有界,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 未知故障 不确定性 自适应Backstepping控制 RBF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非线性滞回特性的振动系统的稳定性及分叉行为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袁惠群 韩清凯 闻邦椿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8-70,共3页
本文研究了具有非线性滞回特性的振动系统的稳定性及分叉行为 ,讨论了系统微分方程的非临界情形 ,分析了系统具有单零和一对纯虚数特征值的分叉行为 ,得到了滞回系统的具有
关键词 非线性系统 非线性振动 稳定性 分叉 中心流形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滞回非线性的飞行姿态backstepping全局滑模控制
3
作者 李飞 胡剑波 +1 位作者 王坚浩 高鹏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115-2122,共8页
针对存在不确定性和滞回非线性的三代战机姿态稳定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线性干扰观测器的backstepping全局滑模控制策略。利用非线性干扰观测器对系统不确定性和滞回非线性部分进行观测补偿,取消了不确定项变化缓慢的限制条件。借鉴... 针对存在不确定性和滞回非线性的三代战机姿态稳定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线性干扰观测器的backstepping全局滑模控制策略。利用非线性干扰观测器对系统不确定性和滞回非线性部分进行观测补偿,取消了不确定项变化缓慢的限制条件。借鉴动态面控制思想,引入一阶滤波器降低了backstepping控制器的复杂程度。利用Lyapunov定理证明了系统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控制方案对不确定干扰的有效抑制和闭环系统良好的跟踪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控制 非线性 backstepping滑模控制 不确定性 干扰观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HB法在多自由度Bouc-Wen滞回非线性系统响应特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赵倩 刘子良 +1 位作者 姚红良 闻邦椿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57-62,93,共7页
工程中常用Bouc-Wen模型来描述具有滞回特性的振动系统,此类系统是一种多值性的非解析系统,其动力学理论分析比较困难。由于Bouc-Wen滞回模型的微分形式,一般采用数值方法进行积分求解,但对于多自由度系统来说求解速度非常慢,且难以求... 工程中常用Bouc-Wen模型来描述具有滞回特性的振动系统,此类系统是一种多值性的非解析系统,其动力学理论分析比较困难。由于Bouc-Wen滞回模型的微分形式,一般采用数值方法进行积分求解,但对于多自由度系统来说求解速度非常慢,且难以求得不稳定解。故提出将滞回力引入为一个增加的自由度,重新建立振动系统的微分方程,将增量谐波平衡(IHB)法推广至求解该类含Bouc-Wen模型的多自由度滞回非线性系统,并引入弧长法解决由迟滞非线性引起的跳跃和多映射现象。利用该法分析了一些滞回系统的响应特性,通过与数值方法进行精度和效率对比,体现了该方法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 BOUC-WEN模型 悬臂梁 增量谐波平衡法 弧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滞回非线性基座结构的舰船低频线谱重构试验研究
5
作者 武国勋 贾星光 +2 位作者 张宇 王嘉瑞 姚熊亮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122-128,共7页
针对舰船振动噪声低频(100 Hz以下)线谱重构问题,提出了一种含半主动作动元件(磁流变阻尼器)的滞回非线性基座结构,并给出了基于MRD(magnetrokeological damper)电流调节的舰船振动低频线谱重构方法。首先,基于Bouc-Wen滞回非线性模型... 针对舰船振动噪声低频(100 Hz以下)线谱重构问题,提出了一种含半主动作动元件(磁流变阻尼器)的滞回非线性基座结构,并给出了基于MRD(magnetrokeological damper)电流调节的舰船振动低频线谱重构方法。首先,基于Bouc-Wen滞回非线性模型建立起了新型基座结构的运动方程并开展数值仿真分析,发现MRD的引入在使基座振动出现了分岔、混沌特征,这为舰船振动线谱重构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进一步验证所提滞回非线性基座的低频线谱重构效果,搭建了缩比模型试验平台并开展了线谱重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40组工况中线谱幅值降低效果平均达到49.8%,最大可达9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 低频线谱 基座 线谱重构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失稳效应的角钢非线性滞回模型研究
6
作者 刘俊才 田利 +2 位作者 毕文哲 刘文棚 孟祥瑞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19-26,35,共9页
选取不同截面尺寸、长细比和两端约束的等边角钢,开展循环加载试验,研究角钢在低周循环拉压荷载下的滞回行为。基于角钢的滞回特性,考虑受压屈曲效应和塑性应变累积效应,提出了一种非线性滞回模型,通过参数分析对该滞回模型中的关键参... 选取不同截面尺寸、长细比和两端约束的等边角钢,开展循环加载试验,研究角钢在低周循环拉压荷载下的滞回行为。基于角钢的滞回特性,考虑受压屈曲效应和塑性应变累积效应,提出了一种非线性滞回模型,通过参数分析对该滞回模型中的关键参数进行拟合与优化。通过与加载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滞回模型能够真实地呈现出角钢在轴向循环拉压荷载下复杂的非线性物理特性:受拉屈服及应变硬化现象、受压屈曲及后屈曲行为、反向受拉加载时的刚度退化现象和受压屈曲承载力退化现象,具有良好的模拟能力且提高了计算效率,为角钢非线性滞回行为的预测研究提供高效且可靠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钢 行为 非线性模型 循环加载试验 屈曲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非线性压电驱动机电耦合动力学系统建模及其宽带高精度位移控制系统 被引量:3
7
作者 宾洋 陈恳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56-869,共14页
研究了压电陶瓷驱动器的复杂非线性滞回动力学系统建模及其位移跟踪控制问题。采用状态空间方程,建立了一种新型压电驱动机电耦合动力学系统集总参数模型。该模型首次将动态本征非线性集成到压电叠堆的滞回特性中,并考虑了驱动器中弹性... 研究了压电陶瓷驱动器的复杂非线性滞回动力学系统建模及其位移跟踪控制问题。采用状态空间方程,建立了一种新型压电驱动机电耦合动力学系统集总参数模型。该模型首次将动态本征非线性集成到压电叠堆的滞回特性中,并考虑了驱动器中弹性和运动部件的动力学特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微分几何的输入输出线性化方法,导出了一个简化的线性规范型子系统。根据该子系统设计了一种基于LQ方法的非线性位移跟踪控制系统。与现有控制系统的对比仿真表明,本文提出的控制系统不仅消除了驱动器的稳态定位误差,有效地实现了整体动态性能的最优化,而且将其在-3 dB的截止频率从638 Hz扩展到5 217 Hz,频带宽度提高了将近一个数量级,较好地改善了驱动器的高速频响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驱动 机电耦舍 动态非线性特性 输入输出线性 位移跟踪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滞回阻尼比计算方法的改进研究
8
作者 杜东升 李威威 +2 位作者 贲驰 王曙光 冯无忌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78-883,共6页
目前计算结构滞回阻尼比常用的方法是能量比法,该方法在给定滞回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滞回耗能与结构总弹性应变能的比值求得结构滞回阻尼比,但该方法是建立在简谐激励下结构稳态响应的基础之上,对于真实地震下结构滞回阻尼比计算并不完全... 目前计算结构滞回阻尼比常用的方法是能量比法,该方法在给定滞回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滞回耗能与结构总弹性应变能的比值求得结构滞回阻尼比,但该方法是建立在简谐激励下结构稳态响应的基础之上,对于真实地震下结构滞回阻尼比计算并不完全适用。考虑到这一不足,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迭代计算结构滞回阻尼比的方法,在Carlos提出的结构滞回阻尼比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地震激励频率对阻尼比的影响,通过改进Carlos迭代计算方法,得到了考虑地震激励频率影响的滞回阻尼比计算公式,通过该公式分析得出了不同延性系数和周期比对滞回阻尼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延性系数的结构滞回阻尼比会随着周期比的增大先增大再减小。本研究可为结构进入非线性状态后减震结构总体阻尼比的计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尼比 地震激励周期 延性系数:非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维场地地震反应非线性有效应力分析法及其验证 被引量:8
9
作者 王彦臻 赵丁凤 +1 位作者 陈国兴 梁珂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02-510,共9页
液化所致的土体软化会影响地震运动规律,需进行有效应力分析以确定可液化场地的设计地震动参数。本文提出一种弱耦合形式的场地反应有效应力分析法。此方法将土的非线性滞回模型与剪切–体积应变耦合的孔压增量模型相结合,建立了循环加... 液化所致的土体软化会影响地震运动规律,需进行有效应力分析以确定可液化场地的设计地震动参数。本文提出一种弱耦合形式的场地反应有效应力分析法。此方法将土的非线性滞回模型与剪切–体积应变耦合的孔压增量模型相结合,建立了循环加载过程中循环刚度退化与超静孔隙水压力增长的耦合关系;基于ABAQUS显式求解器开发了相应的材料子程序。该方法被用于模拟日本强震台阵非液化和液化场地的地震反应分析,在不同深度的水平地震动模拟和记录之间显示出很好的一致性:计算与记录的非液化场地井下台阵的地表峰值加速度仅相差2.6%(弱震)和11.8%(中强震);计算与记录的液化场地井下台阵在设置强地震仪深度处的土层峰值加速度的差异均在5%以内,且计算与记录的非液化和液化场地的谱加速度曲线吻合度较好。对比专业软件DEEPSOIL V6.0计算的强震台阵液化场地地震反应的结果,本文方法能更好地模拟高频地震波在多层液化土层中的传播以及液化土层的非线性放大与滤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反应 地震 液化 有效应力分析 非线性模型 孔压增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流变阻尼器Bingham力学模型改进及参数辨识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群 马继超 +1 位作者 朱雨睿 郭海霞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3,19,共5页
磁流变阻尼器不仅具有阻尼快速响应、良好的温度稳定性、内部结构简单等优势,而且可以通过调节控制电流使阻尼器的出力值连续变化,实现阻尼力可控。由于磁流变阻尼器阻尼特性与内部磁流变液的磁流变效应有关,具体表现非常复杂,现有力学... 磁流变阻尼器不仅具有阻尼快速响应、良好的温度稳定性、内部结构简单等优势,而且可以通过调节控制电流使阻尼器的出力值连续变化,实现阻尼力可控。由于磁流变阻尼器阻尼特性与内部磁流变液的磁流变效应有关,具体表现非常复杂,现有力学模型目精度不足,无法精确描述磁流变阻尼器的阻尼特性。在磁流变阻尼器力学性能测试基础上,应用分段拟合函数方法同时结合反正切函数模型改进模型,并辨识改进后力学模型中各参数。将改进后的Bingham模型与实际测试出力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改进后的Bingham模型能够很好地解决Bingham力学模型在非线性滞回阶段出力值曲线与实际测试数据不符的问题,改进后模型总体出力值曲线与阻尼器实际出力值基本相同,模型精度大幅提升。此种改进方法为磁流变阻尼器建立高精度力学模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变阻尼器 Bingham模型 非线性 参数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对流天气下输电塔-线体系倒塌破坏与风雨组合系数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华恺 菅明健 +4 位作者 张都清 张广成 冀新波 毕文哲 田利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121,共11页
极端气象灾害给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带来了严重威胁,相对低电压等级的角钢输电塔出现了较高频次的倒塌破坏事故。基于现象学非线性滞回模型,开展了输电塔-线体系在强对流天气下的倒塌破坏研究,总结了雨荷载对输电塔响应的影响规律;基于... 极端气象灾害给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带来了严重威胁,相对低电压等级的角钢输电塔出现了较高频次的倒塌破坏事故。基于现象学非线性滞回模型,开展了输电塔-线体系在强对流天气下的倒塌破坏研究,总结了雨荷载对输电塔响应的影响规律;基于风雨气象记录,进行了风雨组合分析并提出了风雨组合系数。结果表明,在极端强对流天气中,所研究输电塔的薄弱部位主要为第3、4节段,该部位的大量斜材和少量主材陆续屈曲是造成输电塔倒塌的主要原因,极端风雨气象条件下有必要考虑雨荷载对输电塔-线体系响应的影响。不同重现期下风速和雨量的组合值均小于其相应的标准值,该地区50 a重现期下风速和雨量的组合系数建议值分别为1.0和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雨荷载 角钢非线性模型 倒塌破坏 动力分析 组合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递归神经网络的超磁致伸缩驱动器精密位移控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曹淑瑛 郑加驹 +2 位作者 王博文 黄文美 颜威利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6-111,共6页
由于内在的滞回非线性,超磁致伸缩驱动器(GMA)会在开环系统中引起定位误差,在闭环系统中造成系统不稳定。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将动态递归神经网络(DRNN)前馈和PD反馈控制器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实时滞回补偿控制策略,以期实现GMA的精密位移... 由于内在的滞回非线性,超磁致伸缩驱动器(GMA)会在开环系统中引起定位误差,在闭环系统中造成系统不稳定。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将动态递归神经网络(DRNN)前馈和PD反馈控制器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实时滞回补偿控制策略,以期实现GMA的精密位移跟踪控制。DRNN控制器是根据GMA的滞回特性构造的,通过反馈误差学习方案在线学习GMA的逆滞回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适应GMA滞回特性随机械负载、输入信号的变化,在线建立GMA的滞回逆模型,从而消除滞回非线性的影响,实现GMA的精密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磁致伸缩驱动器 非线性 反馈误差学习 动态递归神经网络 实时补偿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AC小脑神经网络的超磁致伸缩作动器高精度控制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胡世峰 朱石坚 +1 位作者 楼京俊 谢向荣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8-72,共5页
为了补偿超磁致伸缩作动器(GMA)内在的滞回非线性提高其精度,将小脑神经网络(CMAC)前馈和PID反馈控制器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实时滞回补偿控制策略,以期实现GMA的高精度跟踪控制。由于CMAC神经网络不能够直接逼近滞回逆这种具有记忆性的多... 为了补偿超磁致伸缩作动器(GMA)内在的滞回非线性提高其精度,将小脑神经网络(CMAC)前馈和PID反馈控制器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实时滞回补偿控制策略,以期实现GMA的高精度跟踪控制。由于CMAC神经网络不能够直接逼近滞回逆这种具有记忆性的多映射现象,通过引入一个滞回逆算子,将多映射的滞回逆转换成一一映射,然后运用CMAC神经网络控制器来逼近这个一一映射,从而建立一个基于CMAC神经网络的滞回逆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适应GMA滞回特性随输入信号的变化,在线建立GMA的滞回逆模型,从而消除滞回非线性的影响,实现GMA的高精度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磁致伸缩作动器 非线性 小脑神经网络 逆算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流变阻尼器的双sigmoid模型及试验验证 被引量:26
14
作者 李秀领 李宏男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8-172,共5页
在对M RD进行力学性能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力学模型—双s igm o id模型。该模型的突出优点是考虑了施加电流、激励性质等因素的影响,且参数识别容易、物理概念清晰。在不同激励性质和电流下,该模型与试验结果相比均能较准确... 在对M RD进行力学性能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力学模型—双s igm o id模型。该模型的突出优点是考虑了施加电流、激励性质等因素的影响,且参数识别容易、物理概念清晰。在不同激励性质和电流下,该模型与试验结果相比均能较准确地描述M RD低速区的滞回非线性及在高速区的饱和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变阻尼器 建模 试验研究 双sigmoid模型 非线性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压电驱动机电耦合动力学系统分析与建模 被引量:4
15
作者 宾洋 杨东超 +1 位作者 陈娜娜 陈恳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9-183,189,共6页
为了准确描述压电陶瓷驱动器中存在的复杂非线性滞回动力学特性,采用分层建模原理,建立了驱动器中底层压电叠堆的非线性滞回子模型。将该底层子模型与驱动器中上层弹性和运动部件的子模型进行集成,导出了一种具有仿射形式的新型机电耦... 为了准确描述压电陶瓷驱动器中存在的复杂非线性滞回动力学特性,采用分层建模原理,建立了驱动器中底层压电叠堆的非线性滞回子模型。将该底层子模型与驱动器中上层弹性和运动部件的子模型进行集成,导出了一种具有仿射形式的新型机电耦合非线性集总参数ECNLP模型。通过时域的仿真与实验对比验证和频域的动力学分析表明,该模型不仅能够准确、合理的刻画压电叠堆中的非线性滞回动、静态特性,而且充分考虑了驱动器中弹性和运动部件的动力学特性,为以后压电陶瓷驱动器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建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驱动 机电耦合 非线性特性 动力学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导管机器人的动力学仿真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付宜利 颜增翼 刘浩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99-504,共6页
研究了由骨架弹簧和形状记忆合金(SMA)螺旋弹簧组成的柔性导管机器人的动态特性。基于导管力学模型、SMA的本构和传热方程,系统地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建模方法。由于SMA具有滞回和饱和等强非线性属性,传统的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方法用于... 研究了由骨架弹簧和形状记忆合金(SMA)螺旋弹簧组成的柔性导管机器人的动态特性。基于导管力学模型、SMA的本构和传热方程,系统地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建模方法。由于SMA具有滞回和饱和等强非线性属性,传统的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方法用于导管机器人中很难获得精确的控制效果,因此针对性地设计了参数自整定模糊PID控制器。仿真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并显示出模糊PID对这种结构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这种建模和控制方法,为单个SMA弹簧驱动导管机器人的实际应用和多驱动器的导管机器人的控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状记忆合金(SMA) 导管机器人 弯曲角度 非线性 模糊P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Hammerstein结构的非对称PI模型的超磁致作动器数学建模
17
作者 李锐泓 谢飞 +4 位作者 吴明忠 杨帆 陈鸿威 林德昭 李承洪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253-263,共11页
超磁致作动器(giant magnetostrictive actuator,GMA)作为一种以磁致伸缩材料为核心的智能驱动器,由于其优良的性能而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中,但是其本身固有的回滞非线性的存在限制了其进一步地发展,因而针对回滞非线性的建模研究一直是... 超磁致作动器(giant magnetostrictive actuator,GMA)作为一种以磁致伸缩材料为核心的智能驱动器,由于其优良的性能而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中,但是其本身固有的回滞非线性的存在限制了其进一步地发展,因而针对回滞非线性的建模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重点。基于Hammerstein结构,应用非对称Prandtl-Ishlinskii(PI)模型来表示Hammerstein结构中的非线性环节,用受控自回归(auto-regressive with exogenous,ARX)模型来表示Hammerstein结构的动态环节(尤其是针对高频信号),并且基于AIC准则的判定过程辨识出了动态系统传递函数的阶次和具体形式,建立了超磁致作动器的一种具有Hammerstein结构的非对称PI模型,并有效地减少了模型辨识参数的数量。试验结果表明,具有Hammerstein结构的非对称PI模型比单一非对称PI模型拥有更高的精度,尤其是针对较大频率的激励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磁致作动器(GMA) 回滞非线性 Prandtl-Ishlinskii(PI)模型 Hammerstein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流变阻尼器阻尼特性试验与改进阻尼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志全 杜成斌 +1 位作者 于国军 孙立国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4-126,136,共4页
对SG-MRD40和RD-1005-3两种型号磁流变阻尼器进行了阻尼特性试验。针对已有的非线性滞回双粘性模型不能准确模拟低频段的阻尼力,提出了一种新的改进的非线性滞回双粘性模型。改进后模型将原模型中单一的屈服后阻尼系数分解为C′p0和Cp0... 对SG-MRD40和RD-1005-3两种型号磁流变阻尼器进行了阻尼特性试验。针对已有的非线性滞回双粘性模型不能准确模拟低频段的阻尼力,提出了一种新的改进的非线性滞回双粘性模型。改进后模型将原模型中单一的屈服后阻尼系数分解为C′p0和Cp0,分别用来表征速度绝对值增大时对应的屈服后阻尼系数和速度绝对值减小时屈服后阻尼系数,并引入相应的屈服力F′y,分段描述磁流变阻尼器屈服后的受力行为。对两种磁流变阻尼器进行的试验建模表明,改进后的模型明显优于改进前的模型,可以较好地表征磁流变阻尼器在屈服后的受力行为,具有更大的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变阻尼器 阻尼特性试验 非线性双粘性模型 改进阻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振动的滑模变结构半主动控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清 张陵 +2 位作者 史庆轩 周进雄 倪建华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46-552,共7页
研究应用磁流变阻尼器 ( MRD)对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的算法和原理。研制并对磁流变阻尼器进行了阻尼特性实验 ,采用非线性滞回双粘性模型描述磁流变阻尼器的阻尼特性 ,模型结果与实验结果非常一致。采用滑模控制算法和趋近律方法设计了... 研究应用磁流变阻尼器 ( MRD)对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的算法和原理。研制并对磁流变阻尼器进行了阻尼特性实验 ,采用非线性滞回双粘性模型描述磁流变阻尼器的阻尼特性 ,模型结果与实验结果非常一致。采用滑模控制算法和趋近律方法设计了半主动控制器。利用滑模控制方法所建立的控制器 ,本文给出了地震激励下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算例。计算分析表明 ,半主动滑模控制具有控制效果明显、鲁棒性好等优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振动 滑模变结构控制 磁流变阻尼器 半主动控制 非线性双粘性模型 趋近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荷载作用下新型耗能减震器减震性能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沈国栋 何芝仙 时培成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251-257,282,共8页
现有的摩擦型耗能减震器当预紧力确定后减震器阻尼力为常数,预紧力小时减震器提供的摩擦阻力小,预紧力大时减震器起滑位移大,小位移工作条件下减震器不耗能。为克服其不足,提出一种具有位移放大功能的新型耗能减震器。论述了该新型减震... 现有的摩擦型耗能减震器当预紧力确定后减震器阻尼力为常数,预紧力小时减震器提供的摩擦阻力小,预紧力大时减震器起滑位移大,小位移工作条件下减震器不耗能。为克服其不足,提出一种具有位移放大功能的新型耗能减震器。论述了该新型减震器的位移放大原理以及相应的结构设计方案,并对减震器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到了该型耗能减震器的非线性滞回特性曲线。在此基础上,选择了考虑土体-结构相互作用的5层平面钢框架结构、加装现有减震器的减震结构和加装新型减震器的减震结构三种结构体系,应用ADAMS软件对其进行了频遇地震下的时程分析,得到了三种结构体系的楼层层间相对位移、层绝对位移响应峰值。计算结果表明:提出的新型减震器可以将位移放大6倍以上,在小预紧力条件下就拥有较大摩擦阻尼力并具有马鞍形滞回曲线特性,在结构小位移条件下仍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无论是传统减震结构还是新型减震结构对层间相对位移、层绝对位移都有明显的消减效果;新型减震结构对层间相对位移和层绝对位移的消减效果要优于传统减震结构,且在小位移下这种差距更明显。新型减震结构与原结构相比,层间相对位移幅值、层绝对位移幅值的最大降幅分别达到了55.81%、51.60%;与传统减震结构相比,层间相对位移幅值、层绝对位移幅值的最大降幅分别达到了42.71%、43.38%。提出的新型减震器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减震效果,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型耗能减震器 位移放大 非线性曲线 减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